這八大心理效應,康師傅、星巴克、泡泡瑪特都在用!
為什么你點的外賣,總會收到商家貼的愛心便簽?
為什么明明沒人買,星巴克店里還要擺著依云礦泉水?
為什么愛奇藝、微博服務器老是動不動就崩了?
這些問題都有個統一的答案,那就是:人性使然。
“營銷的本質就是研究人,人性的本質是七情六欲,是真善美,也是貪嗔癡,是本能的映射,也是欲望的抑制”。這是葉茂中《沖突》一書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幾句話。
營銷時代在變,人性心理不變。
特別是看了成智大兵老師《營銷心理戰》之后,我發現營銷是“98%的人性心理洞察 + 2%的營銷知識”。
在我們身邊,利用心理效應做營銷的例子,可以說比比皆是。
結合《營銷心理戰》提到的幾種常見心理效應,我們不妨來看品牌如何將心理效應為自己所用。
一、潘多拉效應:好奇心越被壓抑,就越會反彈!
相信大家都聽過潘多拉這個希臘典故,宙斯命令眾神給潘多拉送禮物,因為被好奇心驅動,潘多拉最終沒忍住打開了眾神送的小盒子。結果所有不好的東西都被放出來了,只留下“希望”在盒子里。
那么心理學領域,潘多拉效應說的是什么?
是指利用禁止的反作用力去影響消費者的行為。比如制造懸念、假意禁止,或者通過預埋與鋪墊“好奇心”線索等方式,刺激消費者的逆反心理;也就有了“禁而不止、愈禁愈多"說法。
疫情期間,網易嚴選曾經投放一組戶外公益廣告,文案為“還是別看這個廣告了”。
看似與傳統“強制看廣告”唱反調,反而憑借#勸你別看的廣告#的“禁止”行為,成功制造了“正話反說”的懸念感。
越是禁忌,人們越想看。你不讓我看廣告,我偏要看。
網易嚴選正是抓住了人性的這種逆反心理,吸引路人產生強烈的興趣并產生探究品牌的欲望,這就是“愈禁愈多”的營銷效果。
如果說網易嚴選是“假意禁止”,那么麥當勞的5G炸雞上市營銷就是“制造懸念”。
今年5G概念如火如荼,為了給新品「麥麥脆汁雞」造勢,麥當勞就像給5G手機新品預熱一樣,以科技思維一本正經上線物料,讓人產生“麥當勞發售5G科技搞IT”的猜想。
不過麥當勞這波炒作用力過猛,有人夸真香,有人噴上頭了。
再看泡泡瑪特的盲盒營銷。
盲盒就是魔盒,物如其名。消費者購買時無法提前知道盒子里的具體款式,恰恰這種不確定性、神秘感本身就增加了購買吸引力。
所以說,做營銷的時候,不妨給你的消費者留點懸念,畢竟“期待感”也是一份很好的營銷體驗。 不過營銷避免夸大其詞,否則即使贏了流量,也容易輸了口碑。
二、出丑效應:故意“犯錯”,以“自愚”實現“娛人”
出丑,說直白了就是“丟臉”。
但我們所說的“出丑效應”,并不是叫品牌去大街上當小丑表演。
“出丑效應”又稱犯錯誤效應,優秀的人無意犯點小錯誤,會讓人產生原來他一樣會犯錯的同理心,進而對ta產生好感。
把“出丑效應”放到營銷層面,就是讓品牌刻意去犯錯,制造營銷反差、適當自黑自嘲等??傊浴白杂蕖钡姆绞剑瑏磉_到“娛人”的效果。
這樣的營銷例子同樣屢見不鮮。
比如蒙牛旗下的IP牛蒙蒙。面對牛奶品質有爭議的輿論,蒙牛給牛蒙蒙貼上“背鍋”的標簽,根據《Jingle Bells》諧音改編一首《金鍋背》,以自黑的形式給自己巧妙洗白。
還有的品牌會選擇故意犯錯,期望引起消費者的關注。
比如奧迪“朋友圈廣告翻車”的烏龍事件,到底是真失誤還是偽翻車已經無關重要。我們最終也看到,奧迪因為“失誤”爬上熱搜賺足曝光量。
還有一種“出丑效應”,叫做“咱家服務器崩了”。
周杰倫推新歌《說好不哭》,QQ音樂服務器崩了;《下一站是幸?!窡岵テ陂g,芒果TV崩了;瑞幸咖啡股價跌了,訂單暴了,APP也崩了……
為什么很多APP會頻頻出現BUG營銷?
大多數是刻意為之。品牌借助宕機事件暗示平臺訪問量過多,既吸引公眾眼球,還能從側面宣傳平臺、作品等。
因此,品牌可以故意制造缺陷或者設計漏洞,達到“出丑”的效果。
出丑效應固然能夠制造噱頭,但品牌運用同樣要注重營銷尺度,擦邊球不能打得太離譜;否則可能翻車或者引起消費者的不適,容易對品牌造成傷害。
三、巴納姆效應:化身占卜大師,把話說進消費者心里
說到“巴納姆效應”我們都不陌生,當人們看到有些人格描述,會覺得很符合自己的現狀,由衷地產生“說得超準”心理。簡單來說,每個人想看到與我有關,自己又喜歡的內容。
巴納姆效應能夠在營銷上奏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都習慣性地“對號入座”,尋找自我認同感。
網易就把巴納姆效應發揮到極致,“網易出品必屬精品”也成為一種行業共識。從《哲學氣質測試》到《測測你的歡樂頌人設》等,網易一出手就是爆款。
巴納姆效應最大的營銷反饋之一就是“強互動”。
品牌推出此類H5,往往可以根據算法推薦機制,生成千人千面的人設標簽或者個性化內容,而不是讓玩家獲取千篇一律的標準化答案。
這就好比點對點溝通,讓每個人都能獲得參與感,激發用戶對號入座式選擇或回答,從而激發大眾的分享欲。不知不覺中,消費者化身自來水,成為品牌的傳播者。
看到這兒你就會理解,為什么一到年終,網易云、支付寶等都要推出品牌年終報告,它們并非單純“走過場”,本質上都在利用巴納姆效應討好用戶。
除此之外,也有品牌把巴納姆效應融入廣告,小度的《抱歉,這就是生活》、天貓的《加油,白襯衫》廣告片,講述看似普遍其實典型的群像故事:
借助帶有鮮明標簽屬性,增加故事的個性化,從而以個性帶出社會群像的共性,增強“自我”的代入感。
小度《抱歉,這就是生活》
天貓《加油,白襯衫》
四、峰終定律:從起點到終點,擊中用戶爽點
“峰終定律”討論的是消費者體驗問題,消費者對一次體驗開始、高潮或者結束的感受,決定了消費者對整體過程的印象。
用“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來形容這個效應最為貼切。
你必須承認一點,任何營銷都不可能盡善盡美;但是我們至少要把握其中一個體驗瞬間,去創造愉悅的“最大公約數”。
比如:宜家在出口處賣1塊錢冰淇淋。
還有鐘薛高,給簽棒設計有梗的標語。就問你們,吃完有沒有被驚喜到?
網友曬圖
又比如星巴克的“啡快”服務,隨機生成取單口令,就是設定一個“終”時服務亮點。
每次用戶下單都會收到有趣的取單口令,錦鯉過夏天、快如閃電、和你三餐四季……相對于無趣的數字取餐碼,星巴克以寵粉式的思維設計有溫度的口令,多了幾分儀式感,粉絲自然愿意曬出來。
網友曬圖
對于營銷人而言,要管理好消費體驗的開始、結束觸點,不妨設定一個小儀式環節,或者發放一些小贈品,讓消費者接收到“賓至如歸”的尊享感,有效提升他們的消費體驗值。 用好峰終定律,營銷就成功了一半。
五、錨定效應:以參照物為尺,度量產品價值
錨定效應背后是消費者“貨比三家”心理在作祟。
當消費者對某一件事情價值無法評估時,就會拿身邊熟悉的參照物進行對比,獲得一個確定性的結果。
品牌在營銷時要善于設錨,給消費者找一個具象化的價值、價格參照物,放大你的產品價值或者價格的超值;讓消費者心甘情愿買單,提高營銷的轉化效率。
就看蘇寧618推出“J-10%”計劃,承諾蘇寧618比京東至少便宜10%,在這里京東就起到了錨定的作用。
你說你便宜,消費者是不好感知的;如果把友商放到臺面上一分高下,那無疑就清晰了很多。
再看前段時間,讓熟水市場沸騰一時的康師傅喝開水,主打“熱水飲用水”的概念。
都知道喝熱水健康,但是怎么把抽象的概念,在消費者心智中落地生根?
康師傅喝開水在上市的宣傳中,就以錨定策略溝通,強調一個產品工藝細節:135度。
“100度高溫下,3分鐘可以殺死新冠;而135度,可以瞬間消滅病毒”。
康師傅用人們熟知的100度概念做參照物,在文案中描述細節,讓人對“更高的健康等級”有了直觀的感受。要想用好錨點招數,寫文案時,能細則細;找參照物時,能直觀則直觀。
六、自己人效應:用“自己人”語言溝通,跟消費者套近乎
所謂的“自己人效應”,說的是因為彼此有著相同、相似的興趣、身份等,產生對方“是自己人”的親切感。
在“自己人”面前,人與人交流的言語間沒那么拘束,還會讓人不自覺地愿意相信對方所說的話。
品牌如何用“自己人效應”來套路消費者?
比如今年6月,新氧推出一支集多種方言的66雙眼皮節廣告,覆蓋北京話、上海話、廣州話等,不斷重復“爸你準備好了嗎,66雙眼皮節來了”。用地域方言溝通套近乎,可以制造情感共鳴。
在餐飲品牌取名上,“自己人效應”被用得非常普遍。
拿網紅酸菜魚餐廳“太二”為例。
“太二”就是說給“很二的年輕人”這類自己人聽,這個概念契合了他們的“犯二”精神:不將就自己,不討好別人。
還有聚焦湖南美食的大弗蘭。大弗蘭的發音,恰好是湖南人對“大湖南”三個字的發音,再加上它主打口號是“一口回到大湖南”。所以說,看名字就容易讓湖南人產生莫名的熟悉感。
再看麥當勞這兩年玩的“尋親營銷”,名里帶金字或金字偏旁的消費者,可以免費兌換1份金桶,這同樣是自己人效應的營銷示范。
想要把“自己人效應”運用得好,就要尋找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契合元素,并且進行放大演繹,體現品牌對消費者的重視度。 這樣有利于降低消費者戒備心理,拉近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還能消除受眾體驗產品的顧慮,打從心底覺得“放心、靠譜”。
七、光環效應:把產品優勢“放大”,打造“超級賣點”
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偏誤。
如果我們對品牌某一產品產生認可,在這種好感印象的影響下,我們對有關這個品牌的其它所有產品,也會給予高度的評價。
品牌想要找到自己那一道光,切忌八面玲瓏面面俱到,而是要單點突破深耕細作。
比如華為手機用P30拍了首部豎屏電影《悟空》好評如潮之后,這個品牌就一直沒閑著,根據每代新機開啟“華為影業”模式:
先后推出《暗夜追光》《影像因感性而感動》等,把品牌核心亮點“影像”構建成注意力焦點,而不是一會兒突出充電優勢,一會兒又強調顏值外觀。
除此之外,喜茶的“跨界周邊”、農夫山泉的限定生肖瓶,星巴克的圣誕杯,今年做、明年做、年年做,并且總能持續創新讓人期待,就是為了強化品牌/產品的某種特色。
光環效應需要品牌做好產品優勢的“放大鏡”:聚焦某個品牌/產品亮點重點突破,從而建立起特色的符號形成光環;經過長期積累,或成為粉絲共通的記憶點。
八、預期效應:期待超乎想象,創造“驚嘆時刻”
營銷大神菲利普·科特勒在《營銷革命4.0:從傳統到數字》中提到,在注意力稀缺和信息碎片化的時代,品牌需要為消費者創造“驚嘆時刻”(Wow Moment)。
預期效應說的是人們對一次消費體驗的判斷,不受他們最終得到的結果影響,而受他們的心理預期影響。心理預期會左右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
最典型的莫過于海底撈。
在海底撈,你總能收獲各種突擊式服務:一個人吃火鍋,有可愛的玩偶陪伴;排隊等位時,會被提供小零食解悶;要是被海底撈發現你過生日,生日小分隊還會360度無死角包圍你。
因此長期去海底撈消費的,多數都是沖著海底撈的服務去的。
運用預期效應做營銷,就是為用戶提供超預期的額外服務和“大驚喜”,創造“驚嘆時刻”的體驗,建立與消費者的情感連接,給他們留下好的品牌印象。
如果最終體驗低于期待,消費者感到不滿;
要是超乎期待,成功撩撥消費者的興奮點和尖叫點,他們就會格外興奮,主動給品牌做口碑傳播。
預期效應對于啟發品牌做好服務至關重要。
服務是企業的生命線,二三流的企業只提供符合消費者預期的服務,屬于營銷保值;一流的企業通過增值服務,調動客戶的情緒,則可以讓營銷增值。
寫在最后
《孫子兵法》里就提到,“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啥是“人情之理”?打戰打的就是心理戰,心理直接影響戰斗力。
營銷同樣是一場心理持久戰。你要是能把人的心理研究透,距離共鳴的營銷就不遠了。
當然以上只是列舉了幾種心理效應,篇幅有限,就不一一贅述了。
總之,始終記住一句話:世間本無營銷,只有人性。
參考資料:
1、妙股生花 ,《峰終定律》,2015-10-05
2、成智大兵,《營銷心理戰 掌握36種購買心理 直擊客戶內心》
3、VCbeethink創投智庫,《星巴克的「咖快」,有靈魂的口令》,2019-07-15
4、大志每日說營銷,《用“預期效應”讓用戶為你尖叫》,2019-05-16
作者公眾號:廣告創意(ID:idea1408)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