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年輕化是不是個偽命題?
對于成熟品牌而言,最怕聽到“品牌老化”這個詞。
因為這背后的隱身涵義很多——品牌無法吸引新的年輕顧客,又在流失不斷老去的老顧客,生意不可抑制的下滑。
前者被歸咎于品牌形象老化,后者被歸咎于客觀原因(沒有所謂的忠誠顧客,顧客總是在流失的)。
于是在吸引年輕新顧客vs.維護老顧客之間,品牌往往會在營銷策略上選擇前者,但在銷售策略上又選擇的是后者。
這很詭異,很多人會納悶,難道不應該是產品、到營銷、再到銷售,都整個兒的翻新,來吸引年輕新顧客嗎?怎么會出現這么不合拍的策略?
很抱歉,現實操作中,往往都是這樣。好比在翻一座墻,你是把帽子扔過去了,摩拳擦掌半天,但就是腿邁不動。這里面,有舍不得放棄老顧客的心理,也有公司內部不同部門互相打架扯皮的因素。
總之,往往,“品牌年輕化”就成了一句沒有準備好的、四不像的“空話”——還是原來的老產品,還是原來的老渠道老玩法,只是換了一句品牌Slogan,請了一個年輕代言人,做了一個Social Campaign,就默默雙手合十的等待莊稼豐收了。
從這個意義而言,品牌年輕化,往往就是個偽命題。
因為實際操盤中,沒有人打心底100%的相信“品牌年輕化能夠拯救生意”,也沒有組織能夠100%手腳一致的配合執行。
但現在,假若我們剔除這個實踐操作上的可能,而純粹來一場偏經濟學的理論探討:假如一個品牌,能夠100%的從頭到腳的執行“品牌年輕化策略”,是否品牌會真的變年輕?
既然是經濟學范式的理論探討,就按照經濟學的路子來:
假設一個市場上當前只存在兩個完全競爭的品牌A,B。
其中A品牌歷史更悠久,B是一個新品牌。兩者針對的都是大眾消費者,且產品科技沒有本質差異。
由于A進入市場比較久,產品更新換代慢,產品營銷渠道整個鏈條的年輕時尚要素不夠,導致A的年輕顧客占少數,顧客群90%以上是曾經的年輕顧客,當前的年長顧客。
而B品牌由于剛剛進入市場,產品營銷渠道整個鏈條又故意與A做的差異化,更偏向于當今市場年輕人的品味,所以吸引了新的年輕顧客群,90%以上都是現在的年輕顧客,未來的年長顧客。
按照經濟學里的動態均衡市場的思路來分析一下:
情況1:A\B都維持原狀不變
假如A品牌繼續維持原狀,它的顧客群會繼續老化,直到死去,整體顧客規模在持續縮小。而B品牌繼續維持原狀,它的顧客群也會繼續老化,直到死去,整體顧客規模也會持續縮小,只是縮小的速度比A慢。而這時候,由于新的年輕顧客也在不斷出現,他們嗷嗷待哺的需求,很可能將會被更新鮮的品牌C代替。
情況2:A打算年輕化
假若隨著時間發展,A不想坐吃等死,想要吸引新的年輕顧客,于是它開始了從頭到尾的年輕化,假設做的確實和B不相上下,從而吸引了一部分的年輕顧客,但當然,也讓既有年長老顧客產生了一定迷茫。
而此時的B坐不住了,畢竟A在搶它的顧客。于是B思索了兩條路:
一是從頭到尾的升級,增強對年輕顧客的吸引力(與A再次拉開差距)。于是,B變得更年輕,市場份額從短暫性下降后,又會上升。而A的市場份額在短暫性提升之后,又會下降,因為A在年輕用戶群中依然搶不過B,但又讓老顧客茫然流失,流失到哪兒呢?如果這個市場上有出現一個與A類似的品牌D,老顧客就會流失至D。
二是模仿曾經的A,也去搶奪A的原來顧客。最后,AB將會形成交匯之勢,扭成麻花狀。然后,雙雙老去。而這時候,新的年輕顧客又可能會被更新鮮的品牌C代替,被A拋棄的老顧客一部分被B所吸引,另一部分可能會被與A類似的品牌D所吸引。
情況3:A左顧右盼,出了吸引年輕顧客的子系列
假如A不愿意放棄老顧客,又想吸引年輕顧客,最有可能的措施就是,開發一套新的子系列,打扮的年輕時尚,去吸引年輕顧客。
這時,情況可能更糟糕,假若A的子系列是全渠道售賣,那么就會引起所有顧客的迷茫,這到底是賣給誰的?假若A的子系列是有限渠道售賣,也許還能瞞一陣子,但最終還是會被發現,進而引起所有人的迷茫。進而顧客會流失到品牌更為獨特的B,以及未來出現的C,D。
總之,A的“年輕化”之路,并非坦途。而B只是早幾年的A而已,終有一天,B也要面臨同樣的困境。
如上僅僅是理論化分析,現實社會遠沒有這么純粹,有很多復雜的變量因素:
首先,市場上可能存在很多類似A的品牌。A在自己的年長顧客群中的市場份額,還不一定做到第一呢?就著急的想要年輕化,進入自己并不太擅長的領域,可能會丟了夫人又折兵。
其次,永遠要相信,競爭對手的敏捷度遠超過我們想象。當我們遲疑了一下,留下了一點漏洞,立即就會有競爭對手填不上來。年輕化是一個難以拒絕的誘惑,但是當我們以百分之五十的精力,去對付別人的百分之百的努力,很容易吃力不討好。
大家可以好好研究一下,國共兩黨當年打仗,兩方不同的戰略。國民黨就像是成熟品牌,總是舍不得放棄一城一地的利益,總是在守地盤。而共產黨則從來不看一城一地的得失,只想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用時間換空間,用空間又來換時間,戰術靈活,一天三變。同理,新品牌的靈活程度遠超想象,成熟品牌輕易不要與別人拼靈活。
第三,市場上確實有很多品牌貌似是跨年齡段的存在,即所謂的生活方式品牌。但所謂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天然的,也是需要背后復雜的運營,此刻的生活方式,不一定還能在下一刻流行,最后還是要切割到具體人群中,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而每個品牌的運營依托于自己的DNA,DNA不變,想要改變運營,是很難的。
第四,最關鍵,很多成熟品牌做不來徹頭徹尾的年輕化,DNA很難變化,這是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
與其拼勁力氣扭轉老品牌,不如就讓老品牌自如的做自己吧——品牌如人,老別別扭扭的裝模作樣,不好受。況且,還有很多品牌成長的路徑,供我們選擇;
1、技術革新與壟斷——當然這個可遇不可求。就如同可樂,指著這個秘方,又加上長年累月的精細化運營,才能一直年輕。
2、做好自己底盤的老大,持續鞏固與擴大當前市場的份額——如果老了,就老去吧,讓所有老了的人愿意選擇你,也是一種榮耀。
3、做成生活方式品牌,而且生活方式得非常本質——這只是個短暫的中間方法,并不紙本。
4、開發新品牌——不要。不要想用一個品牌征服全人類,這無異于暴力壟斷。
營銷雖然在變,但本質不變,依然是在做人性的文章。既然人性是花心的,是挑剔的,是不忠誠的,就盡量不要逆著人性,順天地、應人和,多品牌作戰。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麥青雜文鋪(ID:mqzwp2015)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