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范耀威:2021 年的廣告思維——向西方廣告業學 5 招
主講:范耀威(新型創意機構F5首席創意官)
主持:鬼鬼(ojsngg2016)
提問;毛線九日談群友
來源:廣告常識(adernous)
原標題:F5范耀威:2021年的廣告思維|毛線九日談第3季·第2談
本文為「廣告常識」獨家選題,獨家首發,如需轉載,請后臺留下需要授權的公眾號名字及微信號。
今年9月,我做過一篇采訪《專訪范耀威:中國欠世界一家頂級廣告公司》,受訪者范耀威,是新型創意機構F5的首席創意官,也是戛納創意節金獅獎Winner,2016年China’s Digital A-List(中國數字名人榜)。
他擅長一針見血抓住品牌問題核心,提出卓有成效的解決方案,以打破常規的創意激發市場反響。創作了騰訊彩貝《神奇的鵝》,美的《嘀嘀嘀》,央視公益廣告《我23》等等顛覆常規,影響大眾的創意廣告。
今天我們幸運了,他將他近期思考的核心創意議題,以《2021年的廣告思維》親授于你我。
以下為演講全文,根據本號風格有適度的調整:
大家好,我是F5的范耀威。
本來以為是可以一直開著音頻直接跟大家聊天的,所以如果60秒一句的話,可能時間會稍微長一點點。
上個周末我在One Show的現場,我碰到一個美國的文案。他來自一家很厲害的公司叫Droga5,他的名字叫Mo Said。他講到幾個就關于他們Droga5里面的情況,讓我感到非常的新鮮。
第一,Mo Said是巴基斯坦人,17歲才到美國,對于美國本土的文化融入是有限的,他居然還能夠在Droga5當上文案,可見這家公司對于文化包容度是非常大的,你的出身不要緊,你的想法最重要。
第二,在Droga5但凡做不出好作品的客戶,一律會被老板David Droga給炒掉。他們剛剛炒掉一個很大的客戶是健怡可樂。
第三,雖然他們敢于挑戰客戶,但Droga5其實是很賺錢的。去年的收入增長了62%,達到了1.26億美金,而過去每年的平均增長是達到了31%。
看起來整個美國的廣告業,跟我們很大的一個區別就是:他們里面有很多的瘋子,他們可以縱容瘋狂的想法,反傳統的想法,你看他們今天不是有一個瘋子當上了總統嘛。
中國目前廣告業的水平,據我跟西方同行的一個簡單的交流之后,我發現是最少有5年的差距。相對于中國來說2021年的廣告思維,只是現在歐美發達國家的廣告思維。
所以,這個標題有點標題黨吧。
西方發達國家現在的廣告思維,有五個地方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一、文化張力
西方發達國家的廣告業是非常注重借助文化張力來做推廣的。
舉個例子,上世紀50年代,大眾汽車,他們進入美國市場的時候。當時是一點機會都沒有的,他們家當時生產的是小型車-甲殼蟲。長得又丑怪,馬力又不是很足。
所以美國人不太待見他們,1958年,甲殼蟲在美國的銷量只有十五萬輛,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社會,它是一個很異類的東西。
五六十年代,美國整個國家都欣欣向榮,他們大眾是追求的是大的東西。比方說他們喜歡燙個很大的爆炸頭,他們喜歡伍德斯托克這種大型的音樂節,或者說國家也敢于嘗試大冒險的計劃——登月計劃。
在這種語境之下,消費者對汽車的選擇肯定是,偏向于外觀大的汽車。1959年大眾甲殼蟲推出了一個很厲害的廣告戰役,過了大概三年、四年。整個甲殼蟲的銷量從15萬一年漲到了超過100萬一年。
甲殼蟲經典廣告Think Small
就是這個很著名的Think Small Campaign,我相信每一個廣告人都應該有聽聞過這個經典案例。
本質上,Think Small的成功之處,是挑戰了大眾文化。“這是看起來很低調,但實際上讓讀者很震驚的一件事”,它讓讀者思考“也許買一輛小型車也是件好事”。
咱們國內也有一個蠻成功的一個案例,SK-II的她最后去了相親角,在廣告圈引起很大的爭議。
有人特別喜歡,也有人覺得無聊,但是不管大家怎么看,它最后還是制造了一個轟動。它創意上算不上特別的顛覆,故事也不是特別的精彩,但為什么這樣一支短片能夠獲得這么多的共鳴呢?
這就是文化張力的力量,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多芬真實美戰役
迪賽犯傻戰役
多芬和Diesel也是在借用文化張力,文化張力是兩種社會趨勢在相反方向用力的結果。品牌在這場撥河中可以扮演裁判的角色,吸引全社會的關注。
奇葩說這檔節目之所以能夠成為綜藝節目中的奇葩,它真的不僅僅是靠馬東這幾個名人,它的每一個選題都充滿了非常強的文化張力。
比方說,“交朋友要不要門當戶對”,或者說“老婆收入太高要離婚嗎?”,或者說“單身是貴族還是狗”、“婚前要不要啪啪啪?”,還有就是“閨蜜約我撕小三,去嗎?”
文化張力來自對現實社會的深入理解,所以廣告人需要隨時了解社會的現狀。
營銷3.0時代,要求“不管消費者買不買你的產品,都應該認同你的價值觀”。品牌輸出價值觀,借助文化張力這個杠桿,確實可以畢其功于一役。
《大眾甲殼蟲葬禮》
1960年甲殼蟲Think small系列的一支電視廣告,因為借用了文化張力,有專家評價這次營銷事件:In an era of bigs, Think Small was huge。
二、科技才能救未來
我覺得科技這一塊,咱們中國跟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可能不僅僅是5年,甚至會達到10年。
有一年我在戛納,看創新類的頒獎典禮,創新類的評委會主席,剛好是David Droga,就是Droga5的主席,他講了一番話。
他說,“每一年我們都聚集在戛納分享世界上最棒的廣告作品,可是這些作品就像今天晚上在旁邊海灘上燃放的煙花,絢麗多彩、讓人驚嘆。但在今晚過后,明天早上留在地上的就只有一堆灰燼。”
傳播類的創意,經過一次性的消費之后,它的價值就沒有了。科技類的創新,它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的去改變人們的生活。
創新思維這塊做得最棒的,應該是谷歌旗下的一個神秘的組織叫GoogleX,它的一個精神叫登月思維——去做一件人類從來沒有想過,或者說人類從來沒有指望能夠實現的事情。
沒有任何歷史案例可以借鑒,也沒有人能夠指導你如何開展,他們的做法就是完全的去打破常規,完全去擁抱一些大膽的想法。
然后一次又一次的去嘗試,不要害怕失敗,直到最后找到解決的辦法。
GoogleX在登月思維的指導之下,又做了非常多的創新的產品。比方說無人駕駛汽車,給非洲落后地區提供WIFI的氣球,還有高空風箏發電機、太空電梯。
他們每年產生這類腦洞大開的想法多達幾百個,有些甚至花很多錢去開發原型機,像他們去年,花掉大概32億美金的經費。
《Astro Teller在TED講話》
分享一個幾分鐘的視頻,Astro Teller在TED的講話,他是GoogleX的領軍人物,他爺爺Edward Teller是發明氫彈的科學家。
《阿發狗參加戛納創意節》
這是阿發狗參加今年戛納創意節的視頻,獲得了一個全場大獎。
每一個廣告人都應該擁抱科技,因為科技創造的東西,通常是聞所未聞的,帶來的沖擊比單純的傳播創意要震憾得多。
阿發狗這個案例其實就是谷歌人工智能的一個營銷事件,它是拿來給谷歌的人工智能打廣告的。我們當時有一個客戶是一個家電產品,他們看到阿發狗這個事情之后,就第一時間跑過來問我們,說他們有一個智能的產品,希望跟阿發狗合作,托我們去問谷歌那邊愿不愿意進行這種商業合作,我們當然也去問了,結果也就是人家不差這個錢。
大家不要把自己定位為廣告人,而應該是一個創意人,你要做的工作不僅僅是幫助品牌去做傳播,而且有可能是為它開發新的產品。
我曾經為家電品牌開發過一個產品,是最新款的美的空調的遙控器。
大家會留意到,右上角有個綠色的按鈕,叫eco button,你一按這個綠色的按鈕,它會自動跳到26度,26度是被WWF認為是最環保的溫度,它能夠讓你覺得涼爽,但又不會太過耗電。
按鈕這個概念就是我當時給美的客戶提出的,最后跟他們一起開發出來的。
最早的版本是這樣的。
《美的綠色按鈕》
綠色遙控器并不是客戶下工作單要求我們做的。有一個早上,剛睡醒,突然有了這樣一個想法,我就寫了一封信給客戶,結果客戶就同意了。這不是一個廣告創意,而是一個產品創意。我覺得它對品牌,對社會帶來的正面效果比廣告更大。
三、膠水思維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人坐過這個型號的飛機,我是坐過幾次,非常的舒服,很安靜,很節能很平穩,而且它的懸窗是可以調節明暗的,沒有遮陽擋的。
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民用飛機,它的制造理念也是膠水思維。
整個波音787的制造,波音公司僅僅承擔了整個工作量的35%,日本的供應商承擔了也是35%,歐美的供應商承擔了26%,其他4%由別的供應商承擔。波音公司和供應商一共有6000多個工程師投入到產品的研發跟生產,涉及3個時區。
波音787是膠水思維的一次成功的實踐,高效、節約,集眾之處。
給大家介紹一家日本的廣告公司,非常厲害的創意熱店,它的名字叫Projector。
田中耕一郎是日本Projector的領軍人,很長一段時間,公司加他只有2個人,卻產出包括The Museumof Me、Uniqlock等響譽全球的代表作,獲得100多個國際獎項,16個戛納獅子(包括2個全場大獎和6個金獎)。
成就背后,膠水思維功不可沒。他以策展人的角色,世界各地飛,跟當地創意人合作,為優衣庫創作了一系列可圈要點的互動案例。
當時他來上海,然后我也跟他聊過一次,他是一個非常奇葩的人物,他說他在東京也沒有買房,也沒有買車,一個人生活非常的樸素,他說他不要那些身外之物來給他生活帶來負擔。
他能夠盡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創作上,因為他沒有太多經濟上的負擔,所以他在創意上是一點都不會讓步的,如果客戶不同意他的想法的話,他最后他會把這個工作辭掉,他說我不做了。
膠水思維從何而來?要求我們敢于試錯,容忍混亂,粘接新事物,機遇和風險同樣可觀;要求我們放下偏見與自大,以謙卑的姿態與優秀資源對話。
《遇見名畫中的自己Who Art You》
我在做支付寶《遇見名畫中的自己》這個項目時,同樣遵循膠水思維。
《遇見名畫中的自己》的新聞報道
《遇見名畫中的自己》的打開步驟
界面設計外包、開發外包、線下展覽外包,技術支持來自客戶,我們只負責核心概念跟方案的整合。有興趣可以進支付寶里面玩一下。
四、努力生活就是努力工作
設計大師Stefan Sagmeister在TED上宣稱,每工作7年,他就把公司關掉,外出旅行一年,就是這位大哥。
這張是他的代表作,他當時要去一個機構做一次演講,要做一張海報,他沒有簡單的去畫一張海報,而是把所有的信息都用針刻在自己身上,是非常痛苦的一個過程,刻在身上等到發紅之后就照了張照片,這個是他自己的身體,這張海報現在是設計史上的一個經典。
這個人是Diesel帝國創始人Renzo Rosso,時尚界的喬布斯。
他在一次采訪中稱,每次作業,都把創意部門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到世界各地去考察半年,帶著靈感回來進行頭腦風暴。
思想需要經驗的累積,靈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細致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累積、沉淀、寧靜觀照,哪一樣可以在忙碌中產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無法寫作,音樂家無法譜曲,畫家無法作畫,學者無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變成名嘴,使名嘴變成娛樂家,使娛樂家變成聒噪小丑。閑暇、逗留,確實是創造力的有機土壤,不可或缺—龍應臺
所以大家不要太拼命工作,要留一些時間拼命玩。
在F5,我們是鼓勵員工多點出去玩的,像今年中秋和國慶,2個同事去了美國,1個去了日本,我自己去了日本和荷蘭。
《魔方公寓-自拍狂人篇》
我去年年底幫客戶創作的一支視頻,里面的主角,完全是按照一個朋友的經歷寫的。
閑暇是靈感的發動機—如果不是坐在蘋果樹下思考,牛頓就不會發現萬有引力,如果不是在阿爾勒停留15個月,梵高就不會畫出《向日葵》,如果不是獨自進山時,被野草劃破了手指,魯班就不會發明鋸。
F5是不鼓勵加班的,8點鐘大家就走光了,所以現在只剩下我一個人在辦公室,跟大家聊。他們都看電影、逛街或者找人吃飯聊天去了。
五、不顧一切的勇氣
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想這個年代大家缺的不是智商,缺的也不是情商,而是一樣叫膽商的東西。
在GoogleX,做項目失敗了,一樣升職加薪。一個好的創意平臺,它必定是容忍失敗的,而不是過份強調KPI。
索尼的衰落和諾基亞的失敗,很大程度跟KPI主義有關。
這個是就是紐約Droga5的文案Mo Said,巴基斯坦人,非常有勇氣。
1?文化張力;
2?科技創新;
3?膠水思維;
4?努力玩樂;
5、不顧一切的勇氣。
這就是國內廣告業跟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至少5年的差距。
以下是精選的9個問答互動:
Q1:您曾經說過,找同事就像談戀愛,也要找互補的,大家的行事風格閱讀品味最好都不同。能否介紹一些類似《卓越廣告》這樣的專業書籍,以及,F5的冰島outing啥時候?
A:這是我最近看的幾本書。
Q2:如何培養膠水思維?感覺平時需要大量的生活實踐、閱讀、經歷。
A:膠水思維需要多認識各種資源。
Q3:目前在國內做廣告,做到一定水平,得到大家認可,需要注意哪些點?
A:最后還是要看作品。
Q4:A總你講的5點聽了內心澎湃,又無法在現有工作中一下實現,那么聽完演講后,最切實際的第一步是做什么?
A:第一,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第二,找到一幫跟你志氣相投的人。
Q5:努力玩樂我覺得適合本來已是A類的人,普通人如何平衡高壓工作與玩樂?特別是互聯網行業。
A:最好是能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工作本身就是另一種玩樂。
Q6:怎么找到一個和產品有關的文化張力的點去輸出價值觀呢?都在隨大流,反向而行確實需要勇氣。
A:需要一個planner,文化張力的尋找是另外一個話題,國際上優秀的廣告公司非常注重planning這個部門。
Q7:看您推薦的書都是英文的,想問文案策劃人員學好英語的重要性?
A:不懂英語,世界少一半唉。互聯網時代,代碼是用字母寫的,不是漢字,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西方發達的科技和創新思維值得我們去學習,看BAT從海外招了多少人回來。
Q8:您覺得自由協作需要在一起碰撞思想是必要的嗎?還是像微信群這樣自由協作也能組建一個公司?
A:還是盡可能面對面溝通,科學家發現,溝通信息的70%都是語言之外的。
Q9:您的專業技能,有分為幾個不同提升階段嗎?從何而來,可否簡要或舉例談談。
A:隨著年紀增長,很多觀念都會改變。跟不同的人一起工作,從他身上又會學到不同的東西。
相關文章
公號:廣告常識
微信號:adernous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