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設想成用戶來設計產品,為什么行不通?
易用性最來之不易的教訓就是“你不是你的用戶”。
——Jakob Nielsen
原標題:結束你的YY,你不是你的用戶
數英網用戶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本人
“我就是用戶啊”、“如果我是用戶”、“ 我覺得用戶……”,你有過這樣的想法嗎?其實不只是你。
2010年2月9日,谷歌發布了Google Buzz,用戶可以直接在Gmail內分享信息、連接和照片,Google Buzz會自動連接你發過郵件的人。內測顯示當時20000名谷歌員工用的很6,但員工不是他們的用戶。Gmail用戶集體起訴Buzz涉嫌侵犯隱私。2011年10月15日凌晨Google Buzz被關閉。數量不代表質量,你不是你的用戶。
2009年3月,Google首席視覺設計師Doug Bowman從Google離職,寫了篇《Goodbye,Google》,抨擊Google數據主導產品設計的流程。
其中談到了一個案例:Google對41種藍色進行了測試,不允許設計師根據自己的判斷去做選擇,最后根據反饋數據選擇了其中的一種。Doug Bowman認為這種方法十分的僵化。作為Doug Bowman在Google曾經的同事,INWAY Design創始人吳卓浩在采訪中表示,對于這個案例,他更認同Google的做法。
Google的產品服務的是數以億計的用戶,他們在不同的環境下使用著不同的屏幕、操作系統和瀏覽器。Doug Bowman眼中最好藍色效果對于他們中許多人而言并不適用,只有通過測試數據,才能找到最普遍合適的顏色。
一、為什么把自己設想成用戶這條路走不通呢?
1、目標不一樣 。
你希望吸引用戶,而用戶想要解決問題,想要有用的信息,想要找樂子,想要控制感。如果產品的概念模型不匹配用戶的心智模型,那么用戶會發現產品很難用。如果概念模型的設計者沒有考慮到用戶的心智模型,那么產品會很難用。
2、關注點不一樣。
事實上,用戶很可能根本不在乎你。谷歌曾經做過一個調查“什么是瀏覽器”,結果發現人們根本不理解或者不在乎什么是瀏覽器。人們最關心的是自己。
(我們今天采訪的人中,只有8%的人知道什么是瀏覽器)
3、用戶和用戶也不一樣。
如果有多個用戶群體(比如有些人以前使用過Kindle,有些從來沒有讀過電子書籍,等等),但是產品卻用概念模型來匹配一個心智模型,那么其他用戶會發現產品很難用。
要知道商業成果取決于用戶,用戶永遠是對的。所以,
二、你需要了解你的用戶
第一步是用戶研究,了解你的用戶畫像。
進行調研的目標是得到一副完整的用戶畫像,而且每一個屬性都是有數據支持的,勾勒用戶的人物角色(persona,基于真實特征勾勒如產品使用者的目標、行為、觀點等,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群人的特征綜合)。
按照以下方法我們可以創建人物角色(persona)
1、方法和步驟
按用研類型和分析方法來區分,人物角色可以分為:定性人物角色,定量檢驗的定性人物角色,定量人物角色。三者的步驟、優缺點和適用性如下表:
(表格引用自《讀書筆記-贏在用戶:如何創建人物角色》 作者博客地址:www.uegeek.com)
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流程的程序正義為結果的有效性提供了科學支持,重點分享一下:
方法一:定性人物角色(主要目的是獲得關于用戶目標、行為、觀點的列表,形成初步的細分選項,并列出有待定量驗證的想法。)
流程:進行定性研究(訪談、現場觀察、可用性測試等)→ 在定性研究的基礎上細分用戶群 → 為每一個細分群體創建一個人物角色。
方法二:經定量檢測的定性人物角色
流程:進行定性研究 → 在定性研究的基礎上細分用戶群 → 通過定量研究(調查問卷、網站流量統計和CRM數據分析等)來驗證用戶細分 → 為每一個細分群體創建一個人物角色。
方法三:定量人物角色
流程:進行定性研究 → 形成關于細分選項的假說 → 通過定量研究收集細分選項的數據 → 基于統計聚類分析來細分用戶 → 為每一個細分群體創建一個人物角色。
2、人物角色畫布
一個完整的persona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1.關鍵差異(明確的目標、行為和觀點):如果只給10秒,我們會怎么描述一個角色?
2.人物屬性:姓名,照片(關鍵點是用一張真人照片),個人信息(職業和公司、住址、年齡、家庭情況、愛好、性格),領域行業信息(過往經歷、當前狀態、未來計劃、動機、抱怨和痛處),計算機和互聯網使用情況(程度,目的,每周在線時間,電腦配置、計算機/互聯網經驗、互聯網主要使用方式、喜歡的網站等),簡介,附加屬性,語錄,商業目標,人物角色優先級,場景等。
3.優先級和場景(scenario):
人物角色優先級:首要的,次要的,不重要的,排斥的
場景:把用戶研究和細節設計連接起來。將事實轉化為故事,用豐富的細節去描繪用戶的形象,幫助我們聚焦、沉浸在角色的情境中。
基于以上數據,用戶人物角色能夠幫助我們:
1.指導商業策略。把策略藏在一系列關于用戶的故事中,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溝通手段。
2.定義特性和功能范圍。在進行競爭對手分析時,把人物角色加進去,評估每一個功能能在多大 程度上滿足每一個人物角色的需求;在分析每一個功能的重要性時,把人物角色加進去,排出優先級。
3.指導結構、內容和設計。從用戶研究、細分用戶群、任務角色、場景、任務分析/用例到功能設計。
當然除了上述提到的普遍情形,還有一種情況。如果你自己就是典型用戶呢?難道完全不能以自己為用戶去思考嗎?也不盡然。
37signals 對于很多 Geek 來說,是一家非常迷人的公司,曾被《連線》雜志評出2008年十大最值得關注創業公司。他們創造了一系列的優秀產品:Basecamp、Campfire、Highrise。整個團隊都很清晰他們的定位:他們為自己設計,設計自己想用的應用。
這叫自我設計(self design)。
他們采取非常規的用戶調研方案:直接從用戶端收取反饋。例如他們的設計師和開發者會輪流做客服。這樣一開,開發、設計師對用戶體驗有最直觀的感受。
37signals 還運營著非常活躍的討論板和博客。他們的用戶也不害羞,有什么不滿和想法都會去表達,這些反饋就成了團隊的新設計的靈感和參考。
但這種設計方式有前提:有像你一樣的龐大用戶基礎。37signals找到了跟他們一樣的人,那是一個數百萬用戶的市場;蘋果發現智能手機用戶的龐大市場,雖然當時這些人還在黑莓和諾基亞的市場份額下。
另一個條件是,你的日常使用頻率足夠高。如果不是設計師們幾乎每天使用產品,這么高的頻率讓他們對產品體驗更深入,37signals和蘋果也未必會成功。如果他們去為重癥監護室和小學教師設計,有可能就會失敗。
因為設計師不是在設計他們自己使用的東西,他們發現不了痛點,不了解日常的流程和具體情境中的細微差別。這樣出來的設計會顯得無知而平庸。即使他們為了設計每天使用這些軟件也沒用。
但即使是為自己設計,也不是片面的靠自己的感覺去做決策,需要收集更多來自一線的用戶的反饋然后不斷迭代優化,用戶角色依舊適用。就像web易用性大師Jakob Nielsen說的那樣——Don’t listen to users,watch users work。
從今天起用這些方法了解你真正的用戶。基于證據設計產品,而不是自己的一廂情愿。
設計中有很多習以為常的陷阱,我們會進行一系列的解讀哦,關注我們,逃離陷阱吧!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