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完本文大約需要 9 分鐘 -
無論你在 Google 搜索「Copy China」還是「Copy from China」,呈現在你眼前的結果都是老外(主要是老美)寫的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如何抄襲美國,而不是別人如何模仿中國的產品。在維基百科上,你還能找到一個名為「Copy to China」的詞條,里面列舉了中國哪些公司抄了哪些美國公司,比如里面說到人人網和開心網是抄襲 Facebook 的、優酷和土豆是抄襲 Youtube 的、飯否和新浪微博是抄襲 Twitter 的,等等。
來源:可能吧(微信號:knbknb)
作者:Jason Ng
中國互聯網行業真的沒有創新嗎?顯然不是。GFW 本身就是最大的創新,這點肯定沒人反對。但這篇文章我并不打算討論這個反人類產品,我想說的是,相比起 7、8 年前,我看到了中國互聯網有越來越多可以讓別人復制的東西,同時,我對「Copy」這個詞也有了新的理解。
1、微信
過去一個月,我在美國參加 IVLP 項目期間,一個沙特阿拉伯的隊友看見我老低頭玩微信,就問我那是個什么 app,我跟他說,現在很多中國人每天都在微信上花費數小時,這是一個超級 app。在我的忽悠之下他安裝了微信,沒想到的是,導入通信錄后,他發現他在沙特有 20 多個朋友在用微信。在認識我之前,他不知道微信。
另一個來自愛爾蘭的隊友,看見我們倆在玩微信,也湊過來安裝了一個,在我給他發了個紅包后,他樂得不行。
我把這件事發到朋友圈,很多微信的員工半開玩笑地說,他們一定是因為「附近的人」才安裝微信的吧。事實上,他們是被我給他展示的「錢包」功能震驚了,他們平時使用的是 Whatspp 和 Facebook Messenger,他們感到特別興奮,因為沒想到可以在一個聊天 app 里訂購各種服務,比如訂酒店、叫車、轉賬、找家政、訂餐等等等等。
微信是中國互聯網最大的創新產品之一,2015 年 4 月,Discovery 專門做了一個 10 多分鐘的小紀錄片,講述微信如何改變中國人的生活,當時,微信的活躍用戶是 5 億。現在,一年多之后,月活躍用戶已經是 8 億。不妨回顧一下這個紀錄片:
無獨有偶,這個月初,紐約時報和福布斯分別寫文章,主要以微信為例,講現在已經輪到硅谷抄襲中國了。紐約時報的文章標題為 China, Not Silicon Valley, Is Cutting Edge in Mobile Tech(中國在移動互聯網上比硅谷領先),而福布斯的標題更直白:It's Time For Facebook To Copy WeChat(是時候輪到 Facbook 復制微信了) ,因為此時,Facebook 正在它的聊天工具里推出它的「公眾號」。
這其實不是巧合。過去一周,結束 IVLP 的形成后,我第二次來到加州灣區,拜訪了包括 Google、Facebook、Airbnb 等公司的朋友,當我們談論到中國互聯網的創新時,他們紛紛表示微信的模式值得他們學習,崇尚「一個 app 只解決一個需求」的他們,沒想到把如此多的功能放到一個 app 里,用戶還會那么喜歡,最關鍵的是,這個 app 看起來并不臃腫,更讓他們驚訝的是,一個 app 居然可以從社交如此平滑地切入到移動支付,并讓很多服務型的公司逐漸拋棄開發 iOS 和 Android 客戶端,只開發微信公眾號。對他們來說,這一切都很奇妙。
無可否認,公眾號是極具創新的發明。
2、移動支付
實際上,中國在移動支付領域,是領先于全世界的。去年,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已經超越美國。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你出門只需要帶手機,不需要帶現金和信用卡的國家。而在美國,你出門必須帶信用卡,而且還有很多商店,只收現金。
中國不像美國那樣,并不是人人都擁有信用卡,刷卡消費在三四線城市并不是一種常見行為,看起來落后的支付方式卻為中國的移動支付提供了跨越式發展的土壤 — 直接通過二維碼交易,無需依賴 POS 機,也無需申請信用卡。用戶在微信里收到的紅包可以直接用來支付,商家只需要打印并貼出收款二維碼 — 一切都在云中進行。
你可以看到,中國的大街小巷,不管是高檔餐廳還是路邊攤,都支持微信或支付寶掃碼付款,這是一種優于信用卡的付款方式,因為這種方式不依賴手機之外的任何機器,甚至,可以不依賴銀行。這也是為什么我不看好 Apple Pay 在中國的發展。
3、快遞與外賣
和移動支付同樣領先的,還有物流。兩周前周五晚上,我在美國亞馬遜上買了一副耳機,習慣性用京東的我,以為第二天耳機就能送到,結果發現需要 2 天才能送到,而且還不包括周末,也就是說,我一共要等 4 天才能收到耳機。
這對習慣了當天 11 點前下單,下午就收到貨的我來說,非常不適應,于是我只好打車到 Bestbuy 現場購買。當然,亞馬遜也有當天送達或第二天送達的服務,但那得另外支付不少的費用。
中國可能是網購最快捷的國家,這得益于兩個方面,一是鐵路網絡發達,物流運輸的價格相對較低且速度更快。二是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同樣一個外賣員,在北京,一個小時如果可以送 10 份餐品,在美國,可能只能送 2-4 份。因為不管是寫字樓還是小區,北上廣深杭的人口都非常密集,外賣員的活動半徑即使只有 3km,都能確保每天有足夠的收入。所以,外賣員在中國可以是一種全職的職業。
對于外賣和速遞來講,在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訂單平均運輸成本是極低的,所以并不需要用戶支付額外的費用,才能享受當天或次晨到達。
美國有個外賣網站叫 DoorDash ,他們的送餐員都是兼職的,用的是類似 Uber 那樣的模式來搶單送外賣。他們告訴我,因為人口密度沒有中國那么高,他們無法像美團那樣,雇傭自己的外賣員,因為他們無法保證全職的外賣員能拿到足夠的薪水。
4、平臺級 app
8 月初,正是《諜影重重5》在美國上映的時間,我打開了 Yelp(美國的大眾點評)試圖搜索附近的電影院并訂票,發現我并不能像大眾點評那樣,在 Yelp 查看最近上映的電影并購票,也沒法預訂我想去的餐館的座位,更沒法購買附近旅游景點的門票。
我當時立馬覺得,怎么 Yelp 這么爛。
但我并不是想說哪個模式好哪個不好,顯然兩個國家用戶的需求、文化、習慣是不一樣的。中國有很多大而全的 app,大眾點評是一個,微信當然也是,美團也是,你幾乎可以在這些 app 里購買所有你能想到的生活用品或服務。
我不會專門為了買電影票而下載一個「貓眼電影」,因為我在查看餐館信息的美團里就可以購買,也不會專門下載一個「美味不用等」來排位,因為大眾點評 app 里已經有排位功能。更不會像我在灣區的朋友那樣,專門用 Venmo 來 AA 付款,因為微信里本身就有 AA 付款功能。
5、網紅直播
游戲直播不管在中國還是美國,都非常火爆,中國有斗魚,美國有 Twitch。但網紅直播、大量的網紅直播,在其它國家是很少見的。
哪怕我們認為映客、花椒、陌陌之類的網紅直播平臺在線觀看量存在水分,哪怕水分有90%,在線觀看帥哥美女真人秀的觀眾依然可以成千上萬。
有一次,我半夜打開美國的直播平臺 Periscope,發現有一個女孩特別風騷地在對著鏡頭搔首弄姿,而觀看這個直播的,包括我在內只有零散幾個人。我陷入了思考,Periscope 沒有打賞機制,觀眾只能點贊不能送花送游艇,而且觀看的人還那么少,是什么原因讓這個女孩愿意在這個平臺上給全世界做如此性感的直播呢?
我想,Periscope 和映客們的定位是不一樣的,前者滿足的是個人的表達欲,后者滿足的是觀眾的性幻想。
基礎功能相近的產品,在兩個國家,運營出了非常不一樣的氛圍,他們的模式完全不一樣。
6、模式創新有多重要?
一個在 Zynga 的朋友跟我聊到,他觀察這兩年中國的產品,覺得模式創新越來越不重要,資本和運營可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在某些領域,我同意他的觀點。滴滴過去幾年燒掉了數十億美元,幾乎把所有其它打車軟件都打下,在中國市場一家獨大。滴滴的模式并不是創新的,Uber 眾包司機的模式比滴滴做得更早,但最終燒不過滴滴,把 「Uber 中國」賣給了滴滴。
外賣 app 的競爭也是如此,美團、百度、餓了么一年花掉數十億人民幣在補貼上,至今還是三足鼎立,沒有誰被誰干掉。從產品和商業模式的角度來看,這 3 家是一模一樣的,他們的競爭力除了公司自身的執行力之外,剩下的就是資本 — 看誰砸得多,砸得持久。
在美國市場,找不到哪家公司如此瘋狂地給用戶補貼,拼命燒錢為了砸死對手。
這是一種不好的做法么?不一定,過去兩三年資本用它的行動告訴我們,他們認為這是值得一搏的做法。
存在即合理,在某些領域,可能產品或技術上的創新,不如在市場和運營上瘋狂投入見效快。
7、是時候從中國復制點東西?
實際上,中國互聯網對外輸出的產品是不少的,比如有很多中國互聯網公司做的就是面向海外的業務,最知名的例子可能是獵豹移動。他們的 Clean Master(獵豹清理大師)常年占據 Google Play 下載總榜前茅。
不久前,我看到一份由 App Annie 統計的數據,印度免費 app 日下載排行榜中,單日前10名的 app 里,有 3 款來自中國;在前 50 名中,有至少 15 款來自中國;前 200 名中,有至少 40 款來自中國。這其中包括了獵豹清理大師、茄子快傳、UC 瀏覽器、應用鎖、超級文件管理器等。
雖然輸出了產品,但中國互聯網在過去很少有輸出模式。
這就是為什么網上那么多英文的文章,說中國互聯網天天抄美國,在他們看來,中國人有能力快速把產品「復制」出來,但鮮有創新。
然而,似乎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中國有了世界上其它地方還未出現或還未流行的模式,比如前面提到的,微信公眾號、移動支付、高度集中化的外賣、生活平臺、網紅直播、資本補貼等,這些模式在中國迅速發展了起來,可能是第一次有如此多的創新模式,可以對外輸出。
并不是說在美國做一個微信,就能像微信在中國那樣成功,也并不是說你在美國招聘了幾千個外賣員,就能復制一個美團,這就好比如果美團完全跟隨 GroupOn 的節奏,顯然不會做到現在的規模。
越來越多的案例讓我感到,所謂的「抄襲」其實真的是借鑒,即使你把別人的產品功能和運作模式甚至官網像素級復制,面對不同的市場不同的人群,可能最終一個成功上市一個半年倒閉。就像投資圈流行的那個話,想法是不值錢的,一個功能完善的 app 也不代表什么,能攢到用戶能實現盈利才是真家伙。給你一套 Facebook 的代碼,你也不一定做出一家獨角獸。
讓我欣慰的是,作為中國互聯網行業的一員,我感到我們有越來越多的東西,值得他人借鑒。
中國的科技媒體很喜歡搞硅谷行,或許不久之后,會有越來越多人,來到中國,學習中國先發展起來的商業模式。當然,GFW 這種傻逼東西就別學了。(不好意思,沒忍住說粗口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