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行者慎思(微信號:shensing)
作者:陸樹燊
原標題:支付大戰簡史:支付寶 vs. 微信支付(連載一)
本文已取得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前言
8月11日,支付寶App迎來了它的又一次涅槃——是的,它又一次大改版了。
我看到很多評論文章,大家都在討論支付寶的改版如何如何,也有人說:支付寶要做社交很簡單,只要做個“附近的有錢人”功能就行。
要聊一個產品的改版是為什么,我們就要去看它的歷史和現狀,再來評論。
其實大家都沒有注意到,這次改版只是過去四年支付大戰的一個延續而已。這促使我決定寫這樣一篇文章,給廣大互聯網人和希望擁抱互聯網行業的傳統行業朋友們介紹一下這次大改版的背后邏輯,以及整個支付大戰的基本歷史。
為了更好的跟大家講述,我先對我自己的相關經歷做個介紹:
前支付寶資深產品經理,因為崗位的原因,曾經有機會全面的跟進了整個支付寶錢包各條業務線的情況;
在加入支付寶團隊之前,是微信創始團隊成員,從2011年-2013年經歷了微信包括微信客戶端、開放平臺、公眾平臺以及微信支付的若干重要功能設計開發過程;
離開微信和支付寶之后創業做O2O業務,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個人用戶和企業用戶。
最近微信支付做一個活動,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參與,看看你是微信支付的第幾個用戶。點進去之后,我發現,我是第8位,非常早非常早,那是13年微信支付剛剛開始開發時,我留下的記錄,而微信支付要到13年8月微信支付才正式發布。
點擊查看案例:《8.8無現金日,你的微信支付了多少筆?》
介紹完畢,我們來聊聊支付寶的改版。
支付寶愛改版是出了名的,曾經是改一版換一次界面,每一次改版更新后,用戶打開App一看:
咦這是什么鬼?!
我什么時候裝的?!!
哦,是支付寶啊。
13年底我剛加入支付寶的時候,主管支付寶國內業務的總裁老樊找我聊天,我跟他說的第一句話是“以后能不能不要再大改版了,產品經不起折騰的啊”,他說嗯這版之后就不大改了。
看來他又反悔了——這就是阿里,一直在“擁抱變化”。
關于阿里的“擁抱變化”文化,最夸張的一個案例,就是有一個員工,在一年里他的直屬上級換了8次,一時成為笑談(阿里員工談到他時,其實是苦笑)。
老樊找我聊天最主要的主題是,我個人怎么看未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競爭形勢。我說:“既然我決定過來,肯定是相信支付寶有未來,我相信未來微信支付會搶占支付寶一定的份額,但無法致命。”
當時整個阿里上下對微信已經是無以倫比的恐懼,從馬云如此瘋狂的推廣來往就可以知道了,當然這種恐懼一直延續到現在。
當時我的思路是這樣的:
(這份資料是我為寫本文從自己過往的筆記中發現的,文件創建日期是2014年7月,實際的寫的時間更早,是13年底我加入支付寶前寫的評估兩個產品的競爭形勢,原先是手寫筆記,后來整理筆記時將其錄入電腦。全文如下)
微信支付 vs. 支付寶 競爭分析
(2013年12月,陸樹燊)
微信支付:
優勢:裝機量、入口優勢(社交傳播途徑)、掃一掃用戶習慣充分、交互體驗優雅、傳播效應好、天然關系鏈、安全設備功能
劣勢:后臺支持能力不足、品牌認知混亂(多方合作弊病、鏈條過長)、用戶認知不夠、購物端后勁不足、收貨地址等數據源有限、消費限額不高、用戶綁卡量不大、合作銀行不多、線下支持薄弱、商戶合作有限
后續猜想:群體支付、當面付、商城、財付通導入、離線支付、拉動綁卡、水電煤、線下實物掃碼購物、低額度捐款、公眾平臺文章看賞(統一做)、易迅實物貨到付款掃碼付、理財基金、拍卡識別、支持回鄉證、支持外卡
支付寶:
優勢:專業性、后方數據支持充足、個人賬戶、余額寶導入方便、傳統用戶認知度高、綁卡量大、合作商戶量大
劣勢:傳播途徑有限、用戶裝機量和用戶活躍度有限、產品定位不夠清晰、關系鏈不足
可優化:打通線下支付場景(大份額)、打通購物-支付-曬單閉環、提高客戶端用戶活躍度(提高可玩性、下發提醒機會)、提高新功能點曝光率和集中度、充分發揮移動端特點、通過其他途徑帶動客戶端下載量、推進用戶關系鏈建立、打通用戶通訊錄、安全設備
其他猜想:打的付款、貨到付款支持、超市付款、理財記賬服務、卡券服務帶動使用率、航班值機、銀行客服、銀行網點等
剛剛看到這份曾經的筆記時,我發現自己是“預言家”,我“預言”的大部分功能當時遠遠還沒有,但是現在基本都已經做出來了。
比如微信的群體支付、當面付、商城、財付通導入 、水電煤、公眾號文章打賞、低額度捐款、理財基金等;
比如支付寶的打的付款、超市付款、理財記賬服務、卡券服務帶動使用率等;
微信公眾平臺文章的看賞功能是2015年才做的,支付寶的推進用戶關系鏈建立、打通用戶通訊錄,就是現在正在努力做的事情。
我當然不是掐指一算就能預言,事實是,由于我非常了解兩家公司的情況,所以我能夠做出一些符合常理的判斷。
在這一系列的文章中我會把我了解的整個過程跟大家分享。
第一章 支付寶簡史
螞蟻金服官方對這次9.9版本大改版的說法是:希望通過貫穿消費、生活、金融理財、溝通等多個領域的生活場景,打造以每個人為中心的一站式生活平臺。
什么是一站式平臺,我們來看看消費、生活、金融理財、溝通分別是什么?
消費:即是“口碑”中各種對標美團、大眾點評的生活服務;
生活:指包括支付在內的各種常用工具,比如轉賬、付款、水電煤物業還款、信用卡還款、手機充值等等;
金融理財:指余額寶、招財寶、娛樂寶還有借唄、花唄、芝麻信用和互聯網保險服務;
溝通:就是大家廣泛詬病的抄襲微信的服務窗、聊天和生活圈功能;
這分別對應了支付寶App里的四個頁面,而這些功能在上個版本的支付寶就已經有了。新版本的支付寶,并沒有增加大功能,只是把生活圈提升到第一屏重點露出,并把產品的整體打通,使得體驗更流暢、更完整。
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這些功能都是怎么一步步做出來的。
支付寶進化史
第一階段:2004~2012,支付工具
包括兩個部分:
淘寶及其他平臺的支付工具;
民生類支付(各種付款、轉賬功能);
第二階段:2013~2014,生錢管錢的工具
2013年初:增加卡券功能(改名:支付寶錢包);
2013年中:余額寶及其他各種寶、保險;服務窗(復制微信的公眾號功能);
2014年:將支付密碼改為6位密碼(學習微信);增加原來的“探索”中的“附近”和“快搶”功能,即現在“口碑”的原型,提供各種消費場景(對標大眾點評、美團)。
第三階段:2015~現在,花錢的工具
2015年、2016年春節的兩次紅包更新和敬業福。
為了讓用戶搶紅包更方便,官方一改過去強調安全的格調,鼓勵用戶關掉手勢密碼;
2015年中:新“口碑”獨立運營,支付寶中給口碑的消費場景業務提供了一個單獨的入口;
2015年底:聊天功能(像素級復制微信的聊天和朋友圈功能);
2016年(現在):調整了界面,重點突出生活圈,希望用戶在支付寶里面互動起來。
以上就是我根據對支付寶的了解總結的基本脈絡,一條非常清晰的發展線條:
支付工具—>生錢管錢的工具—>花錢的工具
你可能會問,為什么我把聊天、紅包都歸入花錢的工具,也許看完全文你就知道了。
有沒有發現這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2013年。在這一年,此前9年一直堅持的定位突然改變,還為之改名叫“支付寶錢包”。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讓支付寶為之瘋狂?
第二章 “克星”的誕生
因為這一年,微信商業化了。
很多朋友看到支付寶幾乎像素級別地拷貝微信,都會有個疑問:微信——或者“社交”——對支付寶來說,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是的,非常重要!
2013年初,微信用戶破3億,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已經是前所未有的國民應用了,而且還長勢兇猛。
也同樣是13年初,在騰訊公司年會上,公司總裁劉熾平跟全公司員工說“2013年是微信的商業化元年”。這一年,微信發布了微信支付、游戲中心、表情中心,這三個志在讓微信實現商業化的產品。
游戲是騰訊公司的歷來營收重點,借助微信的大用戶量、高活躍度和強關系鏈,這種優勢也從PC端遷移到手機端;
表情包在QQ時代就一直是中國網民的愛好,但并沒有給騰訊帶來很好的營收,但是微信的日本同行Line成功地通過表情賺得盆滿缽滿。于是微信就努力地試試,結果并不好,中國果真和日本不一樣,網民到了移動端也沒有改變這種不愿意為表情付費的習慣——所以現在微信的表情現在基本轉為免費策略;
而支付就是騰訊成功逆襲的一條戰線了。下面重點說。
在QQ時代,騰訊有財付通,作為對標支付寶的工具,財付通只做到了防守,卻做不了進攻。
騰訊在支付和電商上陷入了一個死循環:因為財付通做得不好,所以電商的交易環節出問題;因為電商的整體情況不好,所以財付通交易量少,因此就更難得到資源和機會去優化和提升。
騰訊做電商明顯不擅長,為什么過去死活要做電商,因為騰訊的財付通需要支付場景啊!可以說,騰訊之所以后來敢把電商業務打包給了京東(2014年3月),徹底放棄自己在電商上的嘗試,就是因為在微信支付上看到了希望。
當然,在發布“支付+游戲+表情”這樣的三套馬車之前,微信內部曾經有過一個更加野心勃勃的商業化計劃:
附近的商家 + 我的卡包 + 微信支付
“附近的商家”對標大眾點評和58同城;
“我的卡包”對標大眾點評的優惠券和會員卡;
“微信支付”對標支付寶。
但在嘗試過之后,我們發現,整個團隊太不懂商業了——即使當時微信已經非常強大,微信團隊作為一個擅長社交產品的產品開發團隊根本做不好電商業務(現在稱之為O2O)。
于是,最后把這個計劃減少為“先做好微信支付”。后來“我的卡包”直到2014年底才發布,而“附近的商家”以騰訊入股大眾點評和58同城,在微信中給點評和58同城開通入口告終。
2013年8月,微信支付正式發布,支付寶的“克星”誕生了。
第二章完,下次發文將發布第三、第四章。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