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為何頻頻以快閃店形式,布局線下營銷場景?
原標題:快閃店背后的品牌秘密
公眾號停更了一月有余,工作太忙,時間不夠、沒新鮮事好說的……這都不是什么好的理由,“懶”才是。
說到快閃店(英文名Pop-up store )其實已經不是什么新鮮概念了。但最近陸續有朋友跟我探討快閃店的未來?我只能說,如果你觀察仔細,眾多品牌對線上大眾傳媒的熱減退不少,反之對線下快閃店卻情有獨鐘。
6.1兒童節,大白兔開了家奶茶快閃店
6.1-9日CoCo都可茶飲在蘇州中心開的游戲快閃店
從最初的品牌巡展到愈演愈熱的品牌快閃店,表面上看是品牌推廣形式的一次物理改變,其實背后是消費升級與傳播迭代帶來的化學蛻變。形式百變,命題不變,即品牌如何花最少的錢起到最大的傳播效果?
一、沿著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
不得不說,我們正處在一個極速變化的時代。當年,作為學生學到《近代廣告史》的時候,我們了解到,其實所謂《品牌學》、《廣告學》的理念架構都是始于西方,更確切地說是始于美國4A。而4A的興盛,正處在一個大眾傳播與紙媒狂歡的年代,但當今的中國市場,正處在消費升級與傳播迭代的復雜背景下,基于消費年輕化、體驗場景化、傳播多元化、注意力分散化等諸多特點,品牌營銷正在順應時代,探索更高效的溝通和更極致的體驗,這也是眾多大牌來到中國市場普遍出現“水土不服”的根源所在。
還記得那個曾經跟喜茶叫板的喪茶店嗎?其一經推出引發熱議的火爆程度,甚至許多同事誤以為它是一家新開的奶茶品牌。不過這家爆紅的喪茶店總共其實只存在了 4 天,因為這是餓了么和網易聯合在線下舉辦的一個「快閃店」。契合年輕人的情緒點讓喪茶店在社交平臺里迅速引發關注、轉發,媒體的報道也跟進,成為當時一大熱點事件。
喪茶店的成功讓餓了么嘗到了甜頭。此后,餓了么基本每個月都會有推新的快閃店,比如網劇深夜食堂播出時推出了「深夜食堂」快閃店、銀魂電影播出時的「銀魂主題餐廳」等快閃店,都曾在一定范圍內引發熱議。
餓了么品牌總監鄔宋錢把快閃店活動當做推廣餓了么的品牌形象一種新嘗試。除了線上,餓了么希望通過快閃店的線下實體形式來向用戶傳達到品牌年輕化的理念。
二、實體零售業低迷,快閃店卻越來越火?
快閃店不僅適合線上品牌,如今:大到周杰倫、呂燕、韓寒等明星以及阿迪達斯、耐克、LV、Chanel、蒂芙尼,以及優衣庫等明星大牌,小到茶飲店、美妝店等中小品牌,各式快閃店依然在街頭巷尾帶給消費者不停的驚喜、趣味和親和力。
饑餓營銷式快閃店
小眾品牌希望通過快閃店獲得青睞并試水市場,傳統大牌也希望通過快閃店與顧客更好地進行溝通交流。而最新的零售業定義賦予“快閃店”更多的創意,使其可以泛指任何一個短期的零售空間。
去年luckin coffee牽手騰訊QQ又搞新意思。2018年4月20日深圳騰訊總部大廈,讓千名騰訊程序員刷臉就能領咖啡!現場真的超級火爆,鵝山鵝海。
Tiffany天貓快閃店Tiffany 近日已經在天貓試水線上快閃店,奢侈品“觸電”已是大勢所趨。你可以觀察到,如今線上和線下發展愈發同化,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是兩者的完美融合。
優衣庫開在紐約的快閃店
KENZO咖啡開在北京太古里的快閃店
阿迪達斯三葉草開在倫敦的快閃店
NIKE奧運主題快閃店
Tiffany 快閃店
今后,各個品牌企業在此領域還是要比拼營銷,比拼創意,屆時快閃店也將衍生出更多的新型業態,并和所有的零售渠道一樣沿著一線、二線、三線市場的順序慢慢下沉,成為品牌們主流的營收手段。
三、從“快閃店”到“無界概念店”看營銷的未來?
“消費升級”、“新零售”,“場景池”、“無界體驗”等諸多提法無不預示著一個品牌營銷新時代的來臨,“無人店”、“快閃店”、“概念店”、品牌傳播的新探索、新嘗試,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其背后卻有著不為人知的營銷秘密。
2019vivo品牌在深圳開了全球首家概念店
當你第一次見到這個造型奇特的建筑時,還誤以為是某個博物館或藝術中心時,其實,它是 vivo 新開的一家店,官方把它叫作「vivo Lab 概念店」。
2019年3月22日,周五的晚上,這座頗有未來氣質的 vivo Lab 概念店正式開業。三天前剛剛發布的 vivo X 系列最新款機型 X27,也將在這間概念店首銷。
這座曾經由凱里森建筑事務所設計、三年前由 vivo 接手并加以改造的飛船樓,環顧四周異國情調的餐廳,嗅著空氣中飄來烤肉、啤酒和有錢的氣息。
選址在這么一個核心商圈,加上裝修和設備設施,vivo Lab 概念店可謂重金打造。開這樣一間概念店的用意,絕不只是賣手機而已。它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承載了什么特別的品牌策略?
2019,被稱為消費新生代元年。即以95后、00后為代表的消費新生代,以其強勁的消費力和強勢的社交屬能力,C位出道,勢不可檔。
所謂:得年輕者得天下,通過各種消費場景獲得優異的體驗,并與社交關系圈發生互動,這種新的消費行為模式給用戶溝通這件事帶來了挑戰:誰能和新生代消費者最好地溝通,誰就最能吸引他們。
聲明:本文僅供案例分享學習之用,部分圖文均來自網絡,如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刪除。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