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營銷老翻車?看看這份《性別敏感詞自檢表》
婦女節就要來了,大量的女性營銷案例即將來襲。
不過現在輿論環境日益復雜,關于女性議題也沒那么簡單,過往因為一張海報、一句話,甚至一個字眼翻車的案例不在少數。而且常常因為這些“污點”導致品牌好感度直線下降,甚至遭到抵制。
為了幫助大家避免這些常見的“踩坑”行為,根據以往翻車的營銷案例,我提前總結了一份性別敏感詞自檢表,(有些也不一定是個詞,也可能是一種現象或者行為)。以供自查,希望能夠幫助到各位。
一、紅燈禁區
1、物化女性
指將女性當做物品來看待的一種思想。這種情況可以分為男性將女性物化看待和女性的自我物化。
1)稱呼上——
尤物、(輕)熟女、少婦、小仙女、好嫁風、花瓶……
2)描述上——
如“乖”——帶有命令和順從色彩
如“裝備”——將女性職場發展與內衣強關聯
比作一些可交換的資源——
“買房子,送老婆”
“加入XX,美女同事多”
“把女性比作二手車”
2、刻板標簽
1)一些性格偏見——
女生成了弱小的代名詞,比如某個零食廣告,男性一餓肚子,就變成了一個嬌小虛弱的女生。
女生容易情緒化、戀愛腦,比如異地戀女生被劈腿后,下定決心使用某產品, 數天之后就又把“渣男”奪了回來。
比如女生邏輯能力不好,數學不好
2)一些性別偏見——
任何把男女劃歸為兩種評判標準的意識、描述,都是高風險詞匯。
比如羽絨服廣告,男性是長衣長褲,女性卻是長衣短褲,露著大長腿(誰家冬天這么穿?)
比如“粉紅稅”,把產品簡單染成粉色就標榜女性友好
比如“寶寶碗”,默認女性飯量小
比如女性之間是敵蜜、雌競、綠茶
比如強調女性對男性的依附
3)一些職業偏見——
傳統上男性主導的職業,忽視女性從業者的存在;或者其他職業相關的刻板印象。
女司機——技術不好、反應遲鈍
廣告詞:女司機也可以輕松駕駛
理工女——情商低、無趣
女強人——強悍、溫柔的反義詞
女秘書
外賣小哥、快遞小哥、滴滴司機,畫面或文字描述中默認為男性。
……
4)一些意識偏見——
通常為對女性角色的單一定義。
比如家務只屬于女性,洗護、烹飪場景中媽媽永遠是主角,或者說出男性“幫老婆、幫媽媽”做家務。
一張海報,五個雷點
比如默認媽媽帶娃,廣告中強調“解放媽媽的休閑時間”、強調“母嬰”(母嬰室)。
比如父親節和母親節的廣告中,父親總是戶外活動,母親總是家務和育兒。
3、低俗或者性暗示
這種廣告在早期比較常見,直接以性感外形或擦邊形式直白地吸引受眾。在廣告法升級后,這種現象逐漸減少。
但如今,更多是一些隱晦的、自以為不低俗的詞匯描述。
比如賽百味去年的“女神夸夸貼紙”,里面有個諧音梗因性暗示被指低俗;
比如喜茶的新品“小奶梔”,因諧音而引發網友憤怒;
比如ABC的“比基尼安睡褲”,雖然出發點是為了實現穿衣自由,但無論從名稱上還是賣點上,都與消費者實際需求相距太遠,反而像以性感為噱頭的無效創新。
以及,在拍攝手法、展現形式上以男性視角為主位,比如廣告鏡頭刻意仰拍、或對準某個身體部位。
4、制造焦慮
當產品成為「自由」的必要條件,本質上都是在販賣焦慮。
1)年齡焦慮——
剩女、大媽、老女人
鮮肉、保質期、折價
少女感、凍齡女神,暗示衰老負面性
2)身體焦慮——
強調身體各方面都要完美。
“女人腳臭是男人的5倍”
“沙灘身材”、馬甲線、直角肩
你的沙灘身材準備好了嗎?
“手是女人的第二張臉”
“洗出少女粉”
以及,廣告中僅呈現健全、年輕、苗條的女性形象。
3)容貌焦慮——
“素顏能打”、“顏值即正義”,強調審美的單一標準。
比如,只有美女能得到帥哥的青睞, 看到外貌不佳的女生 ,廣告中的男性就嚇得抱頭鼠竄 ;
比如,即使素顏,但畫面展現的是完美無瑕好狀態。
“化妝讓人更自信”的論調。
4)婚姻/生育焦慮
放大結婚生子對女性的價值,或者將女性困境極端化、變成消費產品的原因。
比如,婚紗廣告暗示“女性人生巔峰在婚禮”
比如,五個女博士講“老公氣我,喝”
比如,生孩子講“痛痛快快”
(圖源:愛慕廣告片《反脆弱設計》)
5)帶有性別對立的詞匯
如“過度女性主義”“性別分子”(MAIA ACTIVE曾因類似表述引發爭議)
二、黃燈預警
1、贊美式陷阱
“像男人一樣優秀”
“比男生更理性”
“用肌肉線條重新定義性感”
“職場花木蘭”
“賢內助”
“女漢子”
“斬男色”
……
風險點:表面上看是中性,但實際上是強化男性主導的敘事。
類似的還有:素顏的底氣、超能女人、「每個女性都值得閃耀」
風險點:還是把女性價值錨定在男性凝視下標準(瘦、白、精致、賢惠能干)
“職場媽媽”
風險點:暗示「平衡事業家庭」等隱含框架
2、過度保護表述
"女生應該被寵愛"、"男人賺錢養家"
風險點:強化性別角色分工
3、偽女權話術、表里不一:
"女王節"、"女神節"、“女生節”、"所有女生買它"
風險點:用消費主義消解節日意義
比如:“做自己的英雄,哪吒媽媽”
風險點:口號喊的支持女性,但實際執行還是停在傳統思維上。
網友評:以充滿道德奉獻的帽子,遮住了女性個體
(圖為龍之夢商場物料)
比如,女性用品用男性代言
風險點:這些產品與女性的使用體驗和需求密切相關,這種代言方式可能被認為是對女性需求的忽視。
5、責任轉嫁
風險點:將結構性矛盾轉化為個人能力問題。
比如職場歧視被包裝成「你要努力打破天花板」
比如生育痛苦被包裝成「媽媽也可以很強大」
6、過度自由
在營銷活動中,加入男性討論女性議題
五、避雷工具箱
1、場景測試法:
1)把文案中的"女性"視角替換成"男性"視角看是否合理,或者男性是否也需要強調這些
例:"男護士也需要關懷" vs "女護士更需要關懷"
2)去性別化:去掉「女」字后是否仍成立
例:「女強人」隱含「強本非女性特質」的偏見
3)權力關系審視:詞匯是否暗示服務/取悅他者
例:「斬男色」口紅命名邏輯
2、多元審校
組建含不同年齡/職業/婚育狀態女性的評審小組。
比如,滴滴最近的一則廣告顯示出男女比例相當的司機,被網友夸“肯定有女性領導參與其中”。
3、保持真誠,別抖機靈
兩性議題本身是個嚴肅話題,過于抖機靈的表達會顯得冒犯,品牌的表達需謹慎。
比如漢堡王層在社交媒體和一些報紙上登出了一張海報,海報中一半的篇幅是一行標題——“女人屬于廚房(Women belong in the kitchen.)”
隨后展開是一行小字:餐廳后廚、高級餐廳中工作的依然以男性為主,在美國,只有24%的主廚是女性,而高級主廚中女性的比例只有7%,不用提全球知名的主廚大多都是男人。
漢堡王希望通過設置獎學金等方式,助力女性在餐飲行業中釋放出更大能量。
漢堡王本來是想欲揚先抑,先抖個機靈輸出明顯會引發爭議的文案,再畫風一轉、正兒八經傳遞活動核心內容。但在第一條推文發布時,就已經引發眾怒,最后被罵的刪圖,聰明反被聰明誤。
比起開爭議玩笑,不如真誠的共情。
最后
也許有人會覺得,雷區這么多,女性是不是有點太敏感了?
但廣告除了創造商業價值,也蘊含著一定的社會價值,它的意識形態、態度表達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大眾認知,用戶“較真”的不是廣告,是社會對女性的態度。既不是附庸、也不是取悅,而是看見。
這個態度,不止包含品牌在女性節日的正式發聲,還有點點滴滴的小細節中,比如上述不少案例并非專屬女性營銷,但在表述上依舊有雷點。
如今,小內容雖然更容易與消費者鏈接、引發討論,與此同時,它們也更容易被放大在公眾輿論中。
在此也提醒品牌多上點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