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Sylvia、Molly
撰文:Sylvia
抽象了一整年的2024,美團在年末又添了一把火——
用「AI+短劇」制作年度報告,讓用戶在年度總結里過了一把“總裁癮”。
美團2024年度報告預告片
年度報告共設置了“職場”“豪門”“仙俠”三大題材,并分為男頻與女頻,共計六個劇本。
(注:項目已于1月7日下線)
“一年在美團消費640元,這是集團總裁才有的實力??!”
“聽說你一年能在美團消費411元,你卻一分都不愿意花在我身上!”
多端反差感劇情火速走紅,在各大社交平臺刷屏。
圖片源小紅書
項目上線后,許多用戶發(fā)帖評價“笑暈了”“太癲了”“真會整活兒”。
當然,美團2024年度報告值得稱道的,遠不止是“刷屏”。
從項目本身來看,它可以稱得上史無前例——首個結合AI、短劇的年度報告項目。不過,僅靠形式新穎,不足以被這么多用戶喜歡。畢竟過去一年,我們看過太多翻車的AI廣告。
美團2024年度報告做對了什么,讓新技術與創(chuàng)意完美結合?
以及更重要的,它是如何做到的?
為了進一步了解背后故事,我們聯(lián)系到美團市場側項目負責人李靜,以及WMY五米外項目負責人李文睿、項目視頻監(jiān)制朱茵,揭開這個史無前例的項目的背后故事。
一、
一個形式先行的項目,如何找到創(chuàng)意靈魂?
美團2024年度報告立項之初,只有一個想法:要做不一樣的年度報告。
這并非易事。作為每年末的保留項目,各大APP的用戶年度報告一直有固定模式:H5互動,加上「用戶使用數(shù)據(jù)+行為分析」,再配合「創(chuàng)意主題」與用戶溝通情感。
一直以來,大多平臺都在創(chuàng)意主題上下功夫,從心理測試到MBTI,用流行文化溝通用戶。而美團這次卻打算換個思路,從更基礎的內(nèi)容形式上做出差異。
數(shù)英:為什么會想到用“短劇”這一形式做年度報告?
李靜:從情緒洞察上來看,每年年末的主流情緒極為相似,或溫情,或感動,很難做出不同。于是,我們換了一種角度,從每年變化的熱點,以及形式兩方面進行思考。于是,我們很快地抓住了今年爆火的短劇,而這個內(nèi)容形式本身,也包含了清晰有效的人群洞察——
賣菜的大叔大媽會看短劇,大學生也會看,連莫言都說短劇上頭。短劇爆火的背后,是一個質樸道理,在當前這個時代背景下,人人都想要向內(nèi)收斂,尋求一點簡單的開心。
短劇的形式確認后,AI的加入也順理成章。年度報告本質上是在為用戶定制個性化互動內(nèi)容,基于大數(shù)據(jù)分析與自然語言處理的AI技術,能將這一互動形式放大,使其成為真正“千人千面”的體驗。
有了耳目一新的形式,美團2024年度報告的脫穎而出已成功一半,而另一半還需要適配的創(chuàng)意靈魂。
回看近兩年會發(fā)現(xiàn),大多翻車的AI項目和品牌短劇,都輸在了空有形式,缺少創(chuàng)意靈魂。
WMY項目負責人文睿坦言,為這次項目尋找人群洞察和創(chuàng)意主題,是一件很頭疼的事。
數(shù)英:創(chuàng)意主題「每個人都是生活里的主角」是怎樣被挖掘出來的?
李文睿:年度報告要依托主流情緒,而前兩年整個社會有一個主基調,比如,前年我們還在疫情中,而去年是疫情結束的第一年。當時,美團的主題是“生活的盡頭和轉角”,符合社會情緒,也很打動人心。
而今年,整個社會似乎缺少了一些宏大敘事,我們很難總結出一種大家都認同的情緒。不過,這也在一定程度說明大家自我意識的覺醒,面對大環(huán)境的無奈,更多人會選擇向內(nèi)收,將注意力投向自我身上。
在這一洞察下,WMY在比稿方案中提出「每個人都是最小單位的英雄主義」,當即打動了客戶。在此基礎上,WMY進一步延展,得到「每個人都是生活里的主角」這一主題。
巧合的是,在比稿后不久,《喜劇之王單口季》決賽上,付航的一段“殺瘋了”的脫口秀金句,與本次項目主題形成共振,也成為對創(chuàng)意主題的最好驗證。
洞察有了,該如何詮釋“主角感”?
項目初期,WMY團隊想到利用AI換臉技術,讓用戶成為故事里的一員。而測試過程中,WMY團隊發(fā)現(xiàn),AI換臉很容易出現(xiàn)“恐怖谷效應”(當人類看到跟他們相似到特定程度的機器人或者虛擬人物時,會產(chǎn)生一定的排斥反應)。再加上AI換臉技術不夠穩(wěn)定,最終選擇了放棄。
尋找新的創(chuàng)意形式時,注意到了第一人稱乙女游戲。這一形式極具代入感與可玩性。WMY團隊很快嘗試拍了一條demo視頻,與品牌方快速達成共識,采用第一人稱視角。
李靜和我們分享:“我們看了太多別人的高光時刻,既然這次我們要用戶成為真正的主角,那么第一人稱視角是一個更徹底的解決方案,它帶來的感受最為直接?!?/p>
數(shù)英:第一人稱視角互動有很強的虛擬感和娛樂性,這是否會與年度報告中真實的生活細節(jié),產(chǎn)生距離?
李靜:整個創(chuàng)意最有意思的點,就在于這種又遠又近的距離。我們設置了六個劇本,每一個的設定都是架空的,甚至是浮夸的,與我們的生活相去甚遠。當我們通過AI技術,將用戶的稱呼、消費數(shù)據(jù)、常去商家等信息植入,又與真實的生活產(chǎn)生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很多用戶在第一次看的時候會覺得“好癲”,其實就是又遠又近的距離,帶來的化學反應。
不過,美團項目團隊和WMY團隊都沒想到的是,使用第一視角鏡頭帶來了更多挑戰(zhàn)。
一是對拍攝要求高,為保證流暢感,大多鏡頭需一鏡到底;二是對腳本要求更高,有限場景內(nèi)盡可能制造爽點。更棘手的是,實拍的移動鏡頭,與AI技術銜接時容易出問題。
李靜說:“其實,沒有任何技術是必選項,我們的任務只是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做出用戶體驗感最好的產(chǎn)品?!?/span>
這是個沒有參考先例的項目,團隊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一切朝用戶體驗看齊,項目組開始了一次艱難的攀登。
二、
一分鐘短劇,如何高潮迭起?
第一步,是打磨劇本。
此次項目的主要形式是短劇,但本質上仍然是用戶的年度報告。因此,在題材、時長、劇情、細節(jié)等內(nèi)容的打磨中,需要考慮最終的呈現(xiàn)效果,以及用戶的體驗感。
1、題材確認:
本次項目中,共選擇三個題材,職場商戰(zhàn)、都市豪門和古風仙俠,分為男頻和女頻,共計六個劇本。
分別是——
《世界財富縮?億萬倍,?佬竟是我???》(職場商戰(zhàn)男頻)
《狩獵法則》(職場商戰(zhàn)女頻)
《絕世贅婿??王》(豪門男頻)
《愛?蝕?他卻似?》(豪門女頻)
《?破?荒》(仙俠男頻)
《穿越后,三位仙尊要我寵》(仙俠女頻)
數(shù)英:短劇的三個題材,六個劇本,是如何確認下來的?
李靜:一方面,我們要面向核心人群。從去年的美團年度報告中,我們發(fā)現(xiàn)18~25歲占比相對較高的用戶群體。這個年齡階段的女性,喜歡豪門千金或者逆襲復仇的題材;而男性用戶相對更喜歡小龍王、贅婿的題材。如果你有注意到的話,我們年度報告打開之后,默認的選項就是豪門題材。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照顧到其他年齡層。對于中年的男性和女性用戶,對于職場商戰(zhàn)的接受能力會更高;而仙俠則是一個年齡覆蓋更廣的題材范圍。
2、腳本打磨:
考慮到用戶耐心與體驗感,本次項目中,每個短劇的視頻時長都在1分鐘左右。
時長壓縮,但爽點和笑點仍要接二連三。此外,文案還要融入用戶數(shù)據(jù),將其稱為推動劇情的關鍵因素。
比如,“我們總裁最喜歡的是xxx,一年能在美團點xx次。你拿什么和我們斗!”是推動商戰(zhàn)矛盾的要素;“竟然還用美團一年省下xxx元,這就是商業(yè)奇才!”是商戰(zhàn)成功的標志。
“劇本要考慮的,不只是劇情本身,還有視頻效果。因此,我們基本上邊寫邊拍demo視頻,測試好所有內(nèi)容形式,便于正式拍攝更加順利?!?br/>
WMY的項目負責人李文睿透露,腳本的打磨經(jīng)歷了四到五輪。最初,腳本是按照常規(guī)的短劇寫作的,有完整的起承轉合,“但我們畢竟是一個年度報告產(chǎn)品,而不是短劇,所以我們不斷刪減,每個劇本都只留下了最直接、最精彩的地方。”
3、細節(jié)設計:
由于短劇采用第一視角,需要在一分鐘內(nèi)盡量減少剪輯次數(shù),以避免破壞用戶的沉浸感。
與此同時,還要設置多個動作細節(jié),來強化代入感。例如,伸手、低頭、抬頭,以及扇巴掌等具有沖擊力的鏡頭變化,讓用戶能夠迅速感受到自己就是故事主角。
關于細節(jié)設計,李靜特地提到一處設計:《絕世贅婿小龍王》開場就給主角(即用戶)一巴掌。
李靜:起初,我擔?這?情節(jié)可能冒犯較為保守的?戶,但上線前的?范圍調研和上線后的反饋顯示,?部分?戶不僅沒有反感,反?覺得這?條“很爽”,實際傳播效果也超出預期。
作為品牌?,我們對于內(nèi)容尺度把控還是?常謹慎的,因此在爽感和邊界感之間的權衡和考慮會?較多。雖然這次劇本分成了男?兩個類別,但其實不少?戶會觀看完所有的劇本,因此做好上線前的反饋調研,我們才能更好保障上線放量后的?戶體驗和傳播效果。
三、
AI技術實現(xiàn),有多少挑戰(zhàn)?
兩套兜底、三套備選——還是踩坑!
“太難了”,從項目進入技術階段開始,這句話就成了團隊里的口頭禪。
而其中關鍵的難點,不是新技術,而是成熟技術的全新應用。
此次項目中,主要使用了TTS語音克隆、AI唇形驅動兩項技術,在這里先做一個簡單的科普。
TTS語音克隆:即Text-to-Speech語音克隆,是一種將文字轉換為語音的技術,同時還能克隆特定人的聲音。簡單來說,它可以讓AI“學會”某個人的聲音,然后用這個聲音讀出任何文字。
應用方式:
1、輸入文字:比如,“您一年在美團消費了5000元”。
2、克隆聲音:AI會先“學習”演員的聲音特點(比如音色、語調等)。
3、生成語音:AI用克隆的聲音把文字讀出來,生成一段自然流暢的語音。AI唇形驅動:一種用AI讓視頻中的人嘴巴的動作和聲音完全匹配的技術。簡單來說,它可以讓視頻中的人物“張嘴說話”,并且口型與語音完全同步。
應用方式
1、輸入語音:比如,一段TTS生成的語音“您一年在美團消費了5000元”。
2、生成口型:AI會根據(jù)語音內(nèi)容,生成與語音匹配的口型動作。
3、應用到視頻:將生成的口型動作應用到演員的面部,確保視頻中的人物“張嘴說話”時,口型與語音完全同步。
從應用來看,這兩者都是相對成熟的AI技術。不過,這些技術,此前大多被應用于數(shù)字人直播、虛擬人動畫等虛擬畫面中,而美團項目組要做的是與真人短劇結合,并植入個性化用戶數(shù)據(jù)。
為了使聲畫流暢,用戶體驗舒適,項目組使用了兩套兜底機制,以及三套制作方案。
1、三套制作方案:
由于短劇中的演員臺詞,包含了AI生成的個性化用戶數(shù)據(jù)。
因此,項目制作中的一大難點是,在植入數(shù)據(jù)后,保證演員說臺詞的口型、表情、動作和背景,都不會發(fā)生變形。其中,最具挑戰(zhàn)的是演員的表情和口型,尤其是特寫鏡頭。
為此,項目組測試了多個制作方案,最后發(fā)現(xiàn)演員閉嘴拍攝,與語音素材的融合最自然。
因此,在正式拍攝中,所有演員素材均為閉嘴拍攝,僅用眉毛、眼睛等表情傳遞情感,再用唇形驅動模型生成與語音同步的口型。
演員閉嘴拍攝素材
項目中,不同的片段對演員表情和口型的精確度要求也不盡相同。為了盡可能提高效率,并保障順利執(zhí)行,項目組針對素材的不同情況,制定了三套執(zhí)行方案:純語音克隆、唇形驅動+語音克隆、純兜底的視頻。
純語音克隆:用于對演員口型精確度要求較低的場景,如演員不露臉、旁白場景,僅使用語音克隆。利用AI克隆演員的音色,并把文案腳本轉換為語音,生成自然流暢的音頻后,與拍攝好的視頻素材匹配。
唇形驅動+語音克隆:用于對演員口型精確度要求高的場景,如特寫,或演員表情夸張的鏡頭,在語音克隆的基礎上,使用AI唇形驅動技術,將演員的表情與生成的語音匹配,確??谛屯?,表情自然,增強視頻的真實感和沉浸感。
兜底視頻:預先拍攝并制作好的通用視頻片段,作為備用方案。在調取出現(xiàn)異常時,直接使用這些視頻片段,確保用戶體驗不受影響。
總體來看,一條視頻素材制作的大致流程如下:
一條視頻素材制作的大致流程
在確認文案腳本后,選擇需要調用的用戶數(shù)據(jù)進行預處理;利用語音克隆技術,克隆演員音色,并將文案轉為聲音。
與此同時,拍攝原生視頻素材,并在拍攝現(xiàn)場,單獨錄制演員在環(huán)境中的聲音與畫面素材,訓練AI模型。
然后,根據(jù)演員表情和口型的精確度,判斷是否采用唇形驅動技術,結合視頻與聲音素材。
最后,植入用戶數(shù)據(jù),生成最終素材。
除了將方案設計精細化,項目組還準備了兜底方案,應對潛在的不穩(wěn)定因素。
2、兩套兜底機制:
整個項目中,共準備了兩套兜底方案,兜底文案和兜底視頻。
它們并非針對AI不穩(wěn)定性而設計的備選方案,而是為了應對部分用戶數(shù)據(jù)缺失、網(wǎng)絡或服務器不穩(wěn)定。
兜底文案:主要應對場景為,用戶某些部分數(shù)據(jù)缺失。比如,已注冊但未消費的用戶,他的消費金額可能是0元,在這種情況下,模型就會調出兜底文案,來解決這一問題。
兜底視頻:主要應對場景為,網(wǎng)絡或服務器不穩(wěn)定。當千萬級用戶訪問時,容易出現(xiàn)等待超時或調取內(nèi)容失敗,為了讓用戶體驗不會太差,一旦等待時間超過預期時長,就會直接調取兜底視頻,保障用戶體驗順暢。
項目視頻監(jiān)制負責人朱茵透露,與常規(guī)視頻制作相比,本次項目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交付文件上。
為了使項目執(zhí)行順暢,每一條有數(shù)據(jù)植入的文案,都需要至少三份交付文件。第一份是拍攝的預設素材,第二份是語音克隆/唇形驅動素材,第三份是純兜底視頻素材。
三套精細化的制作方案,以及兩套兜底機制,為項目的順利運作打下基礎。而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項目組仍遇到了不少問題。
3、三個“踩坑”經(jīng)驗
當項目制作加入了AI技術,最常出現(xiàn)的問題不只是AI不穩(wěn)定性,還有技術整合的挑戰(zhàn)。尤其是,像此次項目,混合使用了實拍與多種AI技術,兼容性與適配性問題的出現(xiàn),也變得在所難免。
設備器械踩坑
由于短劇采用第一人稱視角,需要大量運動鏡頭(如推拉搖移)。每個鏡頭的移動方式都需考慮,與算法素材結合時畫面是否會變形,以及唇形驅動、語音克隆等AI技術是否會出現(xiàn)問題。
項目組在拍攝前進行了大量測試,一邊寫腳本,一邊拍攝視頻,一邊拿給技術團隊測試,在驗證可行性后才正式拍攝。
然而,沒想到的是,拍攝demo視頻時使用的設備與正式拍攝的專業(yè)攝像機不同,導致團隊在正式拍攝時出現(xiàn)新的問題,只得再次重復測試。
測試demo視頻
小經(jīng)驗:加入AI技術的項目制作中,前期測試往往占據(jù)很多時間。因此,需要確保測試設備與正式設備一致,避免重復測試和資源浪費。
協(xié)作流程踩坑
初期,項目組計劃用AI轉繪,制作純AI仙俠篇,發(fā)揮AI在超現(xiàn)實風格上的優(yōu)勢,與豪門、職場等現(xiàn)實風格劇本形成差異。但測試中發(fā)現(xiàn)AI轉繪不穩(wěn)定,人物呈現(xiàn)不連貫,最終放棄,改用綠幕拍攝人物,再后期合成場景。
在測試階段,項目組每拍完一段綠幕素材,就導出交給AI團隊進行測試。而在與后期場景成后,人物面部發(fā)生細微變化,這種變化在正常視頻中不會有問題,但是因為這次涉及一顆鏡頭分切輸出,即對每一段分割后的素材進行高精度的合成處理,所以對于合成的準確性產(chǎn)生了極高要求。
綠幕視頻拍攝
小經(jīng)驗:AIGC內(nèi)容的不穩(wěn)定性,可能會出現(xiàn)在方方面面,對于精度要求較高的商業(yè)項目,需要各方充分測試,以確保協(xié)作效率與效果穩(wěn)定性。
“難以預料”的踩坑
項目采用TTS語音克隆技術,將文字轉換為語音。測試中發(fā)現(xiàn),面對生僻字或不同長短的句子,有時會出現(xiàn)“電音”情況。盡管概率極小,項目組仍對數(shù)萬個生僻詞進行測試,確保準確性。
然而,項目上線后仍出現(xiàn)一個有趣bug。在《絕世贅婿小龍王》劇本中,用戶稱呼“x少”(shào,四聲),但當用戶姓“錢”時,“少”的讀音變?yōu)槿暎╯hǎo,三聲)。
小經(jīng)驗:即便再詳細的測試,也很難對AI生成的不穩(wěn)定性,進行窮舉,只能盡可能避免顯著錯誤,同時要注意潛在的語言和文化特性對技術的影響。
4、一些沒來得及實現(xiàn)的遺憾
在項目中,短劇觀看結束后,用戶會跳轉瀏覽消費數(shù)據(jù)。隨后,再引導用戶與短劇中的AI角色進行對話。
起初項目組設想,在AI對話環(huán)節(jié),引導用戶開放性輸入問題,比如,消費金額最高的類型是什么?
但最終為了簡化產(chǎn)品的體驗流程,降低互動門檻,項目組將其調整為引導性對話,通過點擊選項,與AI助理進行溝通,再引流至Wow(美團旗下AI社交APP)體驗完整版。
“如果時間足夠,AI團隊完全可以調校出一個更好的聊天模型?!?/p>
李靜向我們透露,整個項目只用了兩個月時間,加上許多技術都是初次嘗試,項目組就像是在黑夜里行走,踩坑是常事,但只要多走幾次,就能熟稔于心。
數(shù)英:項目中還有哪些遺憾?或者還有機會再優(yōu)化的地方?
李靜: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再去優(yōu)化,比如,協(xié)作流程上,進行充分測試;使用AI轉繪,制作純AI風格的視頻,以及AI聊天界面,可以提升更多的自由度。
這次完成這個項目后,我真正體會到了與AI共同成長的感受。在整個應用過程中,我們對AI始終保持克制的態(tài)度。我們沒有簡單地將它視為一個噱頭,我們甚至思考說,是否要告訴用戶我們使用了AI。
未來,AI一定會更加成熟,我們的策略也會更加多元,而我們對AI的應用也會更加靈活。
四、
不要本末倒置!
先看到「人」,再看到「AI」
聊完項目制作經(jīng)歷,我們最直接的感受是,使用AI真的是個技術活兒。
2023年初,AIGC剛走紅,行業(yè)內(nèi)涌入大量AIGC創(chuàng)意,但大多只是將AI作為噱頭;2024年,出現(xiàn)深度使用AIGC的案例,但也有了更多的翻車案例。
到了今天,AI早已走進很多人的工作與生活,而在與創(chuàng)意營銷的結合上,也要探索更為深層的融合方式。
短劇與營銷的結合,也同樣正在走入深水區(qū)。與一年前相比,短劇快速經(jīng)歷了從粗制濫造到精品化制作,太過同質化的內(nèi)容,再也無法獲得觀眾和流量。
如何才能在營銷中,更好地使用AIGC?如何看待短劇的爆火?我們和此次項目組的三位負責人一起探討。
數(shù)英:通過這次項目,在AI與營銷的結合上,有哪些心得與體會?
李靜:項目上線后,我在小紅書上看到一條筆記,他說“今年各大APP的年度報告都冷冰冰的”,而下面一條高贊評論推薦了美團的年度報告,并且評論說“很有意思”。再翻看評論區(qū),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說,因為寫文案的人被AI取代了,所以這些報告才變得沒有人情味。
同樣使用AI,為什么美團的年度報告會被認為是“很有意思”?我想,這是因為我們在正確地使用AI。就像我前面所說,在整個項目中,沒有任何技術是必選項,我們的目標只是做出用戶體驗感最好的產(chǎn)品。
在這個項目里,大家都先看到了「人」,再看到「AI」,這說明我們的確與AI建立了一個良性的合作方式,不僅不會被替代,而且能玩得很好,還能讓大家喜歡,這是整個項目讓我最興奮,也是最感動的一個地方。
數(shù)英:從營銷的角度來看,為什么有的AI廣告會翻車?有的卻能夠大獲成功?
李文睿:過去幾年,許多項目利用AI作為噱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AI會逐漸回到技術的位置上。但不同于之前的三維CG或者H5,AI能夠從更為深層的內(nèi)容角度,與創(chuàng)意進行結合。所以,正確地使用AI需要我們更深入了解技術,思考如何將其與創(chuàng)意領域結合,創(chuàng)造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比如,去年的一支法國公益廣告,利用AI換臉技術,把女足運動員更換為男人的面孔,在視頻末尾才揭開真相,告訴大家女足同樣精彩。在這種創(chuàng)意中,打動人心的不是AI,而是它所傳遞的精神。AI技術之于創(chuàng)意,就像是一道“調味料”,它能夠讓創(chuàng)意變得更加有滋有味。
法國通信公司Orange《la Compil des Bleues》
數(shù)英:關于短劇,相關部門出臺規(guī)定要對“霸總短劇”加強監(jiān)管。這也與去年,短劇井噴造成同質化有關。如何看待這一現(xiàn)象,以及怎樣保證短劇能夠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李靜:在我看來,短劇和TVC、Social video類似,是一種新的內(nèi)容形式,近兩年,短劇爆發(fā)后衍生出一個龐大的行業(yè),從品牌營銷的角度來看,已經(jīng)成為一種有效的溝通工具,并不局限于某種單一的風格或表達方式。
雖然我們現(xiàn)在談論短劇時,往往聯(lián)想到粗制濫造、又土又俗,但短劇并不只意味著這些,它也可以涵蓋更多元的題材。關鍵在于,如何充分利用短劇這一形式,以及它的應用場景和目標。
如果目標是讓用戶開心或享受樂趣,那可以選擇多元化的題材,或者找到一些新的語境。例如,“小龍王”已經(jīng)被一些平臺過度使用,但放在年度總結中,又能煥發(fā)新的生機。對于短劇的未來發(fā)展,我持樂觀態(tài)度。盡管同質化現(xiàn)象存在,但隨著不斷發(fā)展,一定會更加有深度和價值。
至于傳遞價值觀,我認為,品牌不必強制傳遞某種特定的價值觀,品牌更多的是站在用戶角度,思考他們真正關心的內(nèi)容,才能與他們建立情感連接,溝通出有趣有意義的內(nèi)容。
數(shù)英:最后,想請各位用一句話總結這個項目帶來的收獲。
李靜: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對于這個項目,我真的百感交集,如果非要選一句話,我想引用那句話,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成功不是結局,失敗也不是致命的,繼續(xù)前進的勇氣才是最重要的。
做這么龐大又復雜的項目,我曾經(jīng)有很多個后悔的瞬間,但堅持下來以后,真的非常開心和感動,這個項目讓我找回了做Marketing的初心,也找回了探索新世界的勇氣。
圖源電影《至暗時刻》
李文睿:我?直記得當客戶提到這個idea時,我??的興奮和忐忑,有時候?還是要相信直覺。這是一個真正從0到1的項目,未知越多、挑戰(zhàn)越大、收獲也更多。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好的創(chuàng)意在誕生那一刻,一定會伴隨著興奮和忐忑。越好的創(chuàng)意,興奮和忐忑越成倍疊加。
朱茵:站在制作方的角度,我想說,盡管人們說AI會代替人類,但最終,是我們借由AI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新技術,新形式。生活在科技突飛猛進時代的我們,總會遇到新的變革和挑戰(zhàn)。
而幾乎所有的開拓者,都告訴我們,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人本身。AI可以無限復制人類藝術,卻無法從0到1去創(chuàng)作,而人類憑借著智慧和勇氣,可以從無到有,也可以克服任何困難。
沿著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當AI出現(xiàn),它被稱為潘多拉魔盒,也被看作黑暗叢林。但歸根結底,它是一門拓展人類可能性的技術。或許,我們該做的不是擔憂,而是帶上勇氣,踏上新的旅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jīng)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shù)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