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11,小紅書迎來商業化轉折點
當年,雙11可是直接半價。哪有像現在這么多彎彎繞繞。
每次一到618、雙11大促,就能想到這句吐槽。(記得我是從胡辛束微博看到的,但是搜了一下發現這應該是個存在已久的民怨。)
尤其近兩年,大家除了不滿于折扣力度不夠、機制復雜,對雙11本身都明顯失去興趣。
當然各大平臺也嘗試過對策:
去年這時候,受壓于拼多多,巨頭紛紛卷低價,刺激需求;
今年618通過「簡化玩法+拉長活動期限」試圖破局;
眼下,平臺們更是將大促活動期,最長延長到一月以上。
各大平臺啟動日期
抖音:10月8日
小紅書和京東:10月12日
淘寶:10月14日
京東:10月16日
可結果…大家除了默默將總成交額打馬賽克,選擇性公布局部數據外,別無他法。
但是今年,有一個玩家出現了。
小紅書加入雙11本不該是多么意外的事。
去年它就參與過,只是主體性姿態和表現數據,都更像是分一杯羹的角色。巨頭打架,它喝高湯,順便推推買手電商。(后文會說俏皮話背后的正經事)
而且小紅書商業化這一命題已成為話題焦點之一。無論消費者還是業內營銷人,都想看到C2B的小紅書,會怎么解這個魚與熊掌的難題。
但大勢并不明朗,雙11已經肉眼可見地走下坡路,而且不用等都能預測到結果,小紅書一定是像去年一樣陪跑。如果只為了分一杯羹,那它只需要做到像去年那樣就夠了。
何必還要敲鑼打鼓把陣仗搞這么大,提出線上逛Gai,策劃直播內容,用它最擅長的內容運營大法,掀起“1年1度購物狂歡”?
問題要回到3個月前,小紅書再度調整電商定義——生活方式電商。
一、從買手電商到生活方式電商
小紅書到底是想通了,還是都是它play中的一環
普通人的腦容量早已跟不上,大廠文學的進化速度。
前有張首富那段著名的黑話,后有平臺向用戶示好的自我介紹。
抖音說自己是興趣電商,快手自稱為信任電商。
相比于被歸類為貨架電商的淘寶、京東、拼多多,這兩個短視頻內容平臺,在講商業化故事時,多少有些“滑頭”了。
但是小紅書在社區和電商、魚與熊掌之間,反倒糾結得過了頭。
商業化效率低,迭代過程反反復復,故事進展得從來都不痛快,外邊人都替它干著急。
好不容易這兩年通過買手直播間,走出了動靜和名堂,但是自身對電商定義的搖擺態度,讓品牌商家琢磨不透,也不敢完全信任。
到底能不能行?公域流量見頂的大勢之下,小紅書上還有紅利可圖嗎?
買手電商?“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都可以是小紅書買手”?
聽起來,買手/買手店這個舶來商業模式和小紅書基因是那么得般配,但是放在平臺級商業故事里,還是「小」了些。關于大小的含義,可結合下文綜合理解:
小紅書站內電商能搞大嗎?
從普世規律來看,「買手貨品」量級不會有「標品」量級高,但是高客單,新品,情緒價值貨品,有機會在小紅書站內電商開出新大陸。
ego越大,越是保留個性,商業化前景就會越發受到局限。這個道理你知我知,小紅書自己也明白。
說得再直白點,小紅書越是陶醉于自己的優勢,也會被反面的短板,束縛得越緊。(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很多人和事。)
好在,這段關于買手電商、非標品的“自戀”,只持續了一年。
今年7月,在與薛兆豐的一次對談中《當生活方式電商遇見經濟學》,柯南首次對生活方式電商給出具體解釋。
過程中,薛兆豐問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你說的生活與常見的買賣有什么不同?買賣和生活有什么不同?
犀利又中肯!這個問題,不只小紅書要回答,也應該是任何一個主張生活方式的品牌,都要去正面回答的。
生活既具體又寬廣。而買賣消費,本質上是供需交易。
如何給生活和買賣之間,補足價值說明。這是一道復雜且沒有標準答案的綜述題。
但是我們要關注的,并非柯南回答了什么。
而在于帶著薛兆豐的這個問題,以及從買手電商到生活方式電商定義的轉變,再來理解一遍小紅書的打法。
生活方式為什么被大家需要?以及生活方式背后蘊藏著怎樣的商業價值?這些問題在《2024,生活方式品牌不靈了?》已有討論。在此不作贅言。
1、買手電商——小紅書商業化故事里的特別說明
首先是被忽略的一點:當初買手電商那個站位,既不明顯to b也不傾向于to c。
和快手的信任電商、抖音的興趣電商,其他貨架類電商相比,顯得有些“古怪”。
誰是買手?
大大小小的主播、主理人,他們是小紅書在品牌商家和用戶之間找到的第三方,而且是作為個體去雙向鏈接,也被信任。
去年8月,小紅書link電商伙伴周舉辦的“買手時代已來”主題會談
當初一閃而過的疑問,此時突然有了些答案:小紅書,為什么這么強調買手?
本以為只是因為買手所代表的商業模式和特色,和平臺調性很契合。小紅書借此可以強調,自己的直播電商和其他平臺相比,所具有的獨特性。
但是,還是想窄了,也看淺了。
平臺一鼓作氣推進直播電商時,首先要對外解釋的不是調性、風格這種含糊其辭的問題。
要將品牌/商家,引入到一個極重視人/個體性的社區,怎么做,才能不破壞社區生態?
小紅書直播間和其他平臺直播有什么區別,它的主播和其他主播有什么本質不同?
更注重選品、節奏更舒服,或者主播綜合素質更高,能提供不同向的情緒價值?但是這一切不僅可復制,而且本來也并非小紅書專屬。
那什么才是小紅書獨有?社區氛圍?
有社區氛圍,是因為平臺注重「人」。
上半年在《關于小紅書的33條觀察筆記》分析過,小紅書的單位是人。無論在建立社區還是商業化時,它都是在把個體作為方法。筆記是個體化經驗,買手直播間也是。
換言之,買手電商這一定義最根本的價值在于,它強調了——在小紅書上最具特色的商業力量,依然是個體。
這樣一來,就能直面上述那個問題:小紅書直播間和其他平臺直播有什么區別,還有它的主播和其他主播有什么本質不同?
買手分享給用戶的是,私人審美,搭配經驗,以及某些方面的心得。在這背后,是他此前的生活經歷和積累的養分。
想起了那句,當年在廣告導演圈中盛行一時的話,
“你不只買到我的導演能力,而是買到我喝過的每一口酒、看過的每一本書、坐過的每一把椅子、談過的每一次戀愛、眼里看到過的美麗女子和風景……”
去年小紅書link電商伙伴周上,小紅書直播負責人銀時說:
“古有神農嘗百草,今天我們的買手要試200多雙鞋,再推薦給大家。”
當然,并非每一個貨品背后都承載了如此具體的經驗,這不是我們要找茬的點。
以及,買手直播間外還有大量品牌店播,這時無所謂買手個體經驗,其中的內容性、氛圍感也并不算充分。
但是重點是,小紅書一定程度去回答了那兩個為什么/憑什么的問題。
并在此之后扶持了一大批買手力量,加強基礎商業力量的建設,保證平臺內直播生態能以買手型為主。
2、生活方式電商——商業基本盤有了,魚與熊掌的故事不再遙不可及
那怎么理解,它最近自定義的生活方式電商呢?
如果說,「買手電商」是小紅書對自身電商模式的階段性說明,那么生活方式電商更靠近于終極定義。
另外,相比買手電商的「小而自我陶醉」,生活方式電商具有寬廣得多的商業空間,而且它既能to c 又能to b。
經過這幾年的運營,平臺聚集起了無數品牌商家,不同類型的買手。加之小紅書內部有非常清晰的理念在長期指引——15度的生活仰角。指引著建設社區,也指引內部去挖掘用戶潛在需求。
什么是15度的生活,即一種只需墊墊腳就能夠到的更好生活。沒那么遙遠,不算是奢望,無需等待。平臺上有具象的參考,也有方法可依。
在種種基礎上,小紅書幾乎是最適合說生活方式的角色,至少是其中之一。
有商業力量參與共建,
有人感內容持續沉淀,
關鍵是有共識基礎,能鏈接到消費端和生產端。
二、這次雙11,只是生活方式電商常態化的開端
理完這些,再來看小紅書此時加入雙11戰局的意義。
視線的重點,會自然從雙11這場混戰,轉移到小紅書本身。
因為它前幾年循序漸進的慢準備,因為它最新找到的生活方式電商這一精準定義,也因為這次它那不可小覷的操盤手法。
在具體聊小紅書雙11活動打法之前,先問一句:
大家在雙十一時有意向消費渠道嗎,或者說大部分開支會花在哪個平臺?
其實這個問題不一定成立。很顯然,除了部分消費品外,絕大多數人會貨比三家,選擇優惠力度最大的平臺。
雙十一是一場年度促銷,這已經是一個無可更改的共識。抖音、快手、淘寶、拼多多、京東,之間卷流量,卷價格。競爭面上,基本沒有第三種維度。
除非,有新角色打破僵局。它可能出于自身定位,也可能看到或踩中了電商模式的未來——社區化、內容化。
可讓人唏噓的是,2016年、17年的淘寶直播,曾肩負著阿里社區化、內容化的宏大構想,只是被執行得很短暫。終究無數聲“321上鏈接”,淹沒了社區夢。
效率,殺死了理想。
那么,社區化、內容化、高效商業化是個新的不可能三角嗎。
來看這個有望破局的小紅書,它的答題思路。
眾所周知,除了電商平臺身份外,小紅書還是廣告公司、活動策劃公司、青年文化創意廠牌。
大規模策劃能力、運營能力,也就是組局帶大家玩,一向是它的優勢。即使第一次正式參加雙11這種有著固定打牌模式,拼血厚拼資源的戰局,小紅書也要玩著干。
思路是對的。新玩家放棄自己的優勢,妄圖和老爺叔拼武力值,會死得很難看。
自啟動日10月12日開始,至11月11晚結束,線上依次開通了五大主題的直播通道,小紅書將其定義為5大街區。
5大街區的直播主題、主播陣容及內容傾向,大致如下。
【隨便笑場:10.12-10.13】
年度梗王、集體吐槽冤枉錢。
這英「最煩裝b的賣家 我的百變主播秀」
乒乓倪夏蓮「滬上阿姨有笑生活指南 中外人生體驗裝開箱 」
楊笠「別人賣貨我嘮嗑 補貨生活的好心情」
【大家show home :10.14-20 】
時髦精的電子試衣間來了
吳建豪「潮流藝術 welcome to vantasy island」
張靜初「內養外修」
闞清子「美如珍寶 一起闞見美好生活」
【亞人街頭:10.21-27】
不合理的東西,在這里都很合理
章小蕙「找到你獨一無二的風格 打造你的變美角落」
張大碗子 「當代留子的精神狀態 國內外購物的奇妙事件」
阿里北杯「來直播間看無剪輯版變身 超絕精神狀態暴露了」
【沖動酒吧:10.28-11.03】
學長學姐的淘貨血淚史大公開
何運晨「那些年遇過的購物天坑&天菜」
朱丹「悅己女子圖鑒 姐姐的掃貨哲學」
孟羽童「高能量女孩不焦慮生存法則」
樂透狂歡 11.04-11.11
這五大直播通道,也就是小紅書這次所說的線上逛gai。
小紅書頁面的雙列流模式,一定程度上模擬了線上街區的場景感
用戶可左右瀏覽,選擇性進入。和抖音上,用戶被動接收算法推薦的內容,有很大不同
不過,要想「看直播=逛街」真正立得住,直播間的內容力是重中之重。文章無意為支持論點,去展開包裝。再說小紅書又沒打錢。
言歸正傳。剛才所說的不可能三角——內容化、社區化、高效商業化,小紅書借著雙11流量高峰期,通過運營大法走通了一大半,起碼邏輯上走通了。
待完成的,是「高效」這個相對含義。
小紅書電商發布的戰報顯示,
截止到10月23日,成交額破千萬的商家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3.3倍。
破5百萬的買手數量,增長6倍。
至于億級成交量,依然由章小蕙、董潔兩位超級買手達成。
顯然,這個數據、效率和其他平臺相比,都不算有掰手腕的資格。
隔壁,趕來救場的李佳琪可是5分鐘就破億!4個小時內,淘寶就有174個品牌成交破億,超1.2萬個品牌成交增速超100%,近6000個品牌增速超500%。
但問題是,一定要這么比嗎?
而且對于此時的小紅書,或就小紅書商業化這個命題,它要取得怎樣的數據才算是成功?
以及 ,一個以生活方式電商模式,正嘗試跑通社區化、內容化、高效商業化不可能三角的破局者,留給它的賽程,只有雙11這一局嗎?
顯然不是。
小紅書的底色,是社區。
社區是人人、日日參與才形成的。常態化,才是正解。
邊逛邊買常態化。看直播間=逛街,線上逛gai常態化。
而且常態化,才符合生活方式電商的價值邏輯。
構建生活方式本就是一個沒有時間盡頭,也沒有目標終點的長期事業。
生活方式電商定義背后,是一個無限游戲。
回到用戶行為模式也能看到,同時滿足用戶「日常刷手機+購物需求」的平臺,更符合用戶線上使用習慣。
線上社交+電商,是大勢所趨。
而且即使是今天的淘寶、京東,也不是單純的貨架電商。淘寶也在通過調整產品結構,向內容適度傾斜。現在的slogan“太好逛了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淘寶對用戶心理行為的預期。(“用戶”不涵蓋對廣告高度敏感,低消費欲的人群。)
換言之,小紅書目前的生態,是最接近未來的電商模式。而此次雙11對于小紅書而言,更像是一次重磅亮相——借購物節這個全民心智,將生活方式電商定位 打透,也讓更多用戶透過或買或不買的自主參與,對小紅書更具特色的電商模式產生第一體感。
留給它的挑戰還是那個,如何持續平衡好社區和直播電商之間的關系,如何保持良性轉化?
去年年底,柯南和極客公園創始人對談時,提到過幾個詞:
“長大” “原生需求” “產品化”
社區是可以自己長大的;將原生的用戶消費需求和商業產品的鏈路搭建起來……
柯南從負責小紅書社區轉為負責小紅書電商及商業化產品后,視角也轉向得很產品經理——一切都是可設計的。但是重要的是,設計鏈路要有依據,要依據原生的用戶訴求。 不能無中生有。
看著她反復將“將需求產品化”作為一種執行策略來聊,突然明白為什么都說她是say no 的邏輯。
“柯南就是say no的邏輯。”一位電商業務前中層管理說,“她不會給出具體的方向,但她內心會有一個標準——什么是她不想要的。”
——《小紅書的薄切商業》
那個標準不是她個人的標準,而是社區自身的生長規律。起碼是她理解的社區生長規律。
小紅書商業化的慢速度,在我看來一直都是個好兆頭。
至于為什么,前文都是具體回復。
但是可以強調一點,它起碼沒有重演“效率殺死理想”的悲劇。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