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生活方式品牌不靈了?
生活方式,一個很玄的東西。
玄在于,我們能確定它的價值性,但具體解釋時總是有心無力。對它的相關概念也保持懷疑,比如生活方式品牌。
如果放在三四年前,生活方式品牌應該會比現在引起更多討論支持,如果投緣、興起,我們很有可能用消費投票。但是現在…不僅品牌提及頻次降低,行業討論時也或多或少帶著暗諷批評的語調。
或者說,產品價格虛高,有割韭菜之嫌?;蛘哒f,品牌所主張的生活方式徒有虛名,就不說“形式大于內容”了,很可能連價值邏輯都講不圓。甲和乙主張的生活方式之間,有什么本質區別,為什么用戶群總是重合交叉?
那是否意味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指向一個共同的想象?這個想象具體又是什么?
另外,生活方式也好、終極想象也罷,放在當下這個時候來談,或許顯得有些不太識時務,嗎?
那么將生活方式價值邏輯走通的品牌,他們今天繼續敘事時,為什么就不顯得ego太大,呢?
一、生活方式,滿足自我敘事的又一途徑
先拋一個個人看法:生活方式在被談起時,很像近一年反復在cue的松弛感。缺乏所以強調,可一味模仿越顯得虛空無物。
它本該是一個自然瓜熟蒂落的結果,但是卻被學成一種形式、一種好像做到了1234點就能掌握的社交技能。綠色有機是一種生方式,藝術生活是另一種,輕戶外、極簡、無性別都可以…它還可以由一個活動引起,比如咖啡生活方式、騎行、網球、茶……
生活方式似乎萬物皆可包,品牌所主張的生活方式散落在各處,難免顯得意義潦草。
在正式結合品牌案例之前,想先問一嘴:為什么我們需要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相關概念為什么能在三四年前引起一段風尚?
因為蹭到新消費熱的順風車?因為經濟還不錯,人們錢袋沒癟,消費信心也足?這些都是原因,但是更深一步呢?
馬曉波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
中國人重構生活方式是一個很有趣的課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確實和歐美、日本不一樣,不一樣在哪里?因為我們曾經經歷的斷層太多,每一次的社會調整和進化都會帶來生活方式的斷層。
我發現一個問題,70、80 兩代父母沒有辦法教我們怎么生活,反過來是我們教他們,媽媽,你應該用支付寶去付錢、不要相信朋友圈的謠言、在疫情期間你應該戴口罩。
演講中,他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結構性地納入到經濟發展中討論。這種縱向、更具歷史發展觀的視角,和地產經濟視角,可以互為補充。
比如小到一個商場,它會用具體的業態,構建一處城市生活。大到一片房地產樓盤,聯動醫療、學校各種資源,提升所在區域的生活品質。再到街區、城區、城市……
總之,經濟發展會影響具體的生活方式,某商業體也可以通過塑造高價值生活方式,推動所在區域的經濟活力。生活方式,既可以是結果,也可以作為一種推動增長的作用力。
經濟超速發展的三十年,加上慣性增長的后十幾年,這將近半個世紀里,大眾生活方式并沒能與之同步同頻,生活腳步跟不上經濟速度。再加上太多外來文化影響并重塑觀念,使得群體在形成生活方式時,面臨太多變量。
一心拋棄舊時代、和陳舊生活方式say goodbye,但沒能形成屬于當下的生活觀,這樣的人群有好幾代。
樸樹在《NEW BOY》中唱:我要把自己打掃,把破舊的全部賣掉
讓討論,再具體一點:對于個體,生活方式又意味著什么,能滿足什么需求呢?
自我敘事。借生活方式,個體可以完成作為一個社會人多元角色的綜合敘事:
作為一個自然人,我是誰,在過著一種什么樣的生活。
在大的消費經濟中,我的購買力在什么位置。
在社會身份初步確認之上,我可以借著生活方式表達什么樣的情趣、理念,即一種更自我的表達。
雖然借著生活方式的自我敘事有一定局限性,但是它能兼顧個體的多重性,能體現一個現代人的不同面向——是一個社會人,也是經濟人,還是一個自然人。
從這個角度不難理解,為什么一種明確的生活方式能作為社交貨幣,快速流通。
因為生活方式里包含了能讓個體互相達成價值認同、身份認同的最大公約數。
二、阿那亞和野獸派,兩個殊途同歸的極典代表
阿那亞一詞來自梵語阿蘭諾,意指“人間寂靜處”,找回本我的地方。
地處秦皇島黃金海岸的海邊社區阿那亞,成立于2013年,是一個有著優美自然環境和人文空間、深厚情感價值和高度精神內涵的生活方式品牌。阿那亞提出了,人生可以更美的品牌號召,并開展了一系列有關美好生活的社區實踐。
這一段出自于《阿那亞品牌手冊》,解釋了阿那亞作為一個生活方式品牌的價值邏輯:它是一種社區化的實踐,其生活方式是由地產經濟力量,從底層推動而成。
與之相比,野獸派像是另一個極端。
這個以藝術畫派命名的品牌,從一開始就將價值落在藝術。藝術是一種美,是一種思想,是一種理念,自然也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
野獸派的花是花藝,是有完整表達的作品,它的計量單位是一個、一幅,而非簡單的一束。品牌也一直強調,花藝的背后是一個故事,故事可以源于創作者,也可以由用戶定制。
當藝術生活方式的價值邏輯在花上都能講得通,那么品牌蔓延到更多品類,更容易順理成章。
像阿那亞自述“在進行社區的實踐”那樣,野獸派進行的是“藝術美的實踐”。
一個極其“務實”,一個極其“務虛”,一個從地產經濟帶動生活方呈現,一個則將虛無縹緲的理念逐漸講得具體有形。一個從“形而下”開始,一個將根扎在“形而上”。終于,二者殊途同歸,讓生活方式的價值邏輯在彼此的開端那里,閉環。
阿那亞從一個地產商,進化為“更美的人生”代言者;野獸派則將商業從“一朵花的想象”落地為更多品類,產品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當然這兩個商業故事還未結束。
實際一點來看,阿那亞的社區屬性在商業語境中更顯效果。社區吸引著游客,也吸引著品牌、商業資源,或入駐或舉辦活動。社區里的房主不將此地看作是長居之所,或許在這里度假,也會偶爾將房產作為民宿商用。
對每一個人而言,阿那亞這個社區本身,這里主張的“美好的人生”,都是生活之外的片刻寄托,阿那亞是平行于日常之外的一個島嶼。它的社區并不日常,它所象征的美好人生,也是漫漫生活中的驚鴻一瞬。
而且這些所有美好,都明晃晃地標好了價格。所以還能說,生活方式品牌的價值很虛很玄嗎?
竇唯?朝簡《練靜》樂會
時代的眼淚,你可是竇唯啊
再來看野獸派,從一開始,野獸派就將送禮、伴手禮作為核心消費場景。品牌也從黃曉明和angelababy世紀婚禮中,一炮而紅。更多人知道了這個千元花藝品牌,并感嘆:原來,花也能賣成奢侈品!
其實,野獸派的市場邏輯在于,并非單方面要將花作為奢侈品來出售,而是給“花藝+藝術生活”這個定義組合,找到一條更能增值的送禮場景。這樣一來,送禮者和接受禮物的對象,也會反向賦予產品價值?!耙矮F派=奢侈品”這一概念,是由品牌和用戶雙向定義。
打下奢侈品/輕奢定位后,野獸派延展出的更多品類同樣承擔了伴手禮角色。比如香氛、家飾餐廚、藝術家合作系列等等。同理,觀夏也在這個路子里。所以,有媒體說觀夏本質上是一個禮品品牌,是有一定道理的。
每一次為生活方式消費,每一個送出去的禮、每一張發出去的照片,同樣明晃晃地標好了價格。而在這過程中,品牌是價值的構建者、命名者。它解決的不是需求問題,而是價值問題。
三、東邊野獸和gaga,東西方生活方式的不完全樣本
如果生活方式品牌們都能把價值邏輯講得這么圓,大家也不會像德云社的觀眾一樣吁~了。
這里可以參考東邊野獸創始人何一的觀點:
我對生活方式這四個字充滿敬畏,不是有文化意向、造型好看,就能成為生活方式品牌。
生活方式的關鍵,在于對“什么是更好的生活”提出系統性的觀點和選擇依據。這是一個長期工程,東邊野獸還在探索階段。
何一對于生活方式品牌的理解,相對克制且客觀。而且在何一的視角下,東邊野獸能代表一種關于東方文化的生活方式。
這就有意思了,一個草本護膚品牌,要怎么去講生活方式呢?
在何一的分享中,她從西方學習到了“從文化視角做商業”這種思路,有了做一個能表達東方文化的品牌的想法。具體接觸行業時,中國本土草藥讓何一驚喜,也給了她商業靈感。
何一:
美妝護膚是非常有趣的品類。一方面它是理性的,需要看得見的功效,另一方面它也是感性的,需要表達審美的感受和認知……
在我看來,護膚是一種自我關懷。
何一挖掘到了比護膚更深的用戶心理。她試圖追問的不只如何變美,還有女性為什么想要更美。這樣一來,主打草本護膚的東邊野獸,便用一種具體的解決姿態,切入“東方生活方式”這個大語境中。
當然,東邊野獸的生活方式價值邏輯,還未完全講圓。最大的缺口在于,護膚場景太過單一,即使加上原料產地敘事,護膚者的主觀表達,也不足以支撐起生活方式敘事。
再來看一個生活方式更西化的品牌,gaga。
或許有朋友曾打卡過門店,這個誕生于深圳的生活方式餐飲品牌已經在全國開出超過100家門店。
其代表性品類鮮果茶可媲美雞尾酒,一度為銷量top1。第一批用戶也將gaga作為下午茶之地,休閑消遣。之后,人們越來越多地為餐食、小食買單,消費場景更豐富,用戶畫像愈發鮮明且集中,gaga也越來愈符合一個生活方式品牌該有的模樣。
創始人馮敏談起最開始創立gaga時說,她希望可以打造一個屬于城市里的第三空間。其實這個商業概念并不新鮮,但是馮敏用了一個非常具象的模型——老友記中的 Central Perk Cafe:
Cafe 其實并不一定是指咖啡館,甚至不一定要喝咖啡。Cafe 代表了一種讓人放松的生活方式,一個城市里的相會點,就像老友記中的 Central Perk Cafe,大家可以在任何時候在這里相聚。
馮敏的思路和何一的邏輯很像,她不只是在思考如何搭建第三空間,而是在追問,人們為什么需要這個第三空間,為什么會對它有依賴性。
所以即使主打西餐、精致brunch,gaga價格并不昂貴,人均200以內的定價可以滿足中產一人餐、朋友閨蜜局、家庭聚餐、精致商務餐等不同場景。包括正餐、小食、沙拉碗、甜品、酒水在內的豐富的產品線,幾乎可以做到全天候服務。
“想不到去哪兒的時候,去 gaga。”
此外,馮敏還為gaga下了三個關鍵詞:松弛(chill)、毫不費力(effortless)、智識性(smart)。三個關鍵詞既指用戶的人群特征,也是描述用戶在gaga的體驗所得,當然也能反映gaga作為一個生活方式品牌具有同樣的屬性。
就說gaga門店,空間布置大于設計痕跡,空間重在內容化,而非一味的結構化。有大量綠植,餐具和擺盤都更偏向實用主義,不會給食客制造額外的用餐壓力。gaga在中國人飲食習慣和西餐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探索出可分享的西餐,可以大快朵頤的brunch。
結合馮敏提到的理念雛形Central Perk Cafe,能看到gaga其實找到的是一個moment,一個時刻。
一種特定的用餐休閑場景,承載了用餐人更濃的情緒點、更高的期待值。當用戶被滿足時,ta會不自覺將消費體驗融合在發生的情景里,再回憶起時,就不只是食物很好吃,酒水不錯,而是:那次經歷很棒,讓人非常享受。
記得之前看過一部廚師的紀錄片,廚師說他記得自己做過的每一餐。因為他記得每一個食客來餐廳里發生了什么。大意如下:
想一想,一個家庭,一對朋友、情侶,或者是一個人,為什么會選擇來到米其林星級餐廳用餐?那一餐是一次重要的事件,我們一定要慎重對待。
不過,既然是moment,就具有瞬時性。換言之,gaga呈現了它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的一個切面、一個片段,其生活方式敘事同樣具有一定局限性。
四、生活方式,包治營銷百???
“這么看下來,生活方式品牌好像也沒有那么玄沒那么虛嘛。”
如果已經有這種想法,我勸你先按住、暫且狠狠心。多看幾個案例。
Blueglass,酸奶里的東方不敗,能美容瘦身,還能調理男性功能,單價能賣到近50元。先不說功效如何,光看那復雜的成分表,就能喝住一眾懷疑者。
別看它現在像個網紅品牌,2019年之前其實還蠻小眾。那時它叫love Yogurt,還有藏語名,“阿秋拉尕g?!?,意思是“我喜歡你”,品牌最初也是想借此打出純凈高品質酸奶的定位。
2019年第一款膠原蛋白酸奶
產品里也沒有像現在這么多功能性配料,加些健康谷物、水果、巧克力等,更像個高配置酸奶碗。直到2019年,Blueglass推出第一款膠原蛋白酸奶,自此一發不可收拾,開始走上酸奶+功能性食材的爆改路線。
最近一款爆品——暢 配料復雜到一口氣讀不完
3000億活性益生菌再加西梅、白蕓豆,應該是要長住廁所的趨勢
最近,品牌再將彩虹飲食理念介紹給大家。所謂的彩虹飲食和我們傳統的五色飲食理念很接近。借此,Blueglass找到了又一個產品功能敘事點,強化健康標簽。
Blueglass主張的美好生活方式落在了一杯酸奶里,也落在健康話題中。品牌也鏈接到更多健康、愛美搭子,比如雅詩蘭黛、燕之屋、lululemon,積極參與到包括騎行、跑步、瑜伽在內的更多活動中。
先不表達個人喜好,我們能從Blueglass身上看到很多同類生活方式品牌的身影。
它們在所在品類中定位更高,相對而言,產品和品牌有更強的社交性,可作為社交貨幣,在特定圈層傳播。品牌關于生活方式的敘事邏輯往往表現在,圍繞產品消費場景做一系列延展工作,拓展使用者的想象,也提升體驗價值。比如咖啡品牌生活方式、內衣品牌生活方式……
在這個邏輯中,同一品類不同品牌是明晃晃的競爭關系,生活方式只是在為品牌做某種意義上的背書。本質上,品牌還在進行品類之爭。
而典型的生活方式品牌,它的對手并不在同品類中,另一個人群重合、且有類似消費場景的品牌,才是它要鎖定的對象。比如,觀夏之于野獸派。
典型的生活方式品牌競爭力在于,多了一個除品類消費之外的,能代表的生活方式標簽。比如,無印良品。
五、生活方式品牌從來都不是靈藥,它是一種選擇
答案不言自明。我們不能說,生活方式品牌不靈。生活方式本就不是一種營銷手段。
所謂不靈,更多是因為品牌在面對市場寒冬時,容易暴露出價值邏輯的硬傷。當和同品類品牌競爭時,它要直接迎接消費者的抉擇:選a還是b。
對于品牌來說,市場中的機會是公平的,挑戰也是公平的。
生活方式品牌也面臨著威脅,在難實現拉新的情況下,既有的用戶群還會不會維持這種生活方式。消費降級的劍,會不會落在自己頭上,會多大程度地落在自己頭上。
不靈還在于,整個市場都在受到挑戰,而非某一種生活方式,也非真生活方式還是假生活方式。
最后追問一句,生活方式品牌能講圓價值邏輯,根本原因在于什么?
最有底氣講生活方式的當屬奢侈品牌。在解決價值問題、認同問題時,奢侈品牌無需自證。當然,它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完全在另一個階層。
阿那亞用到了地產運營思路。
戶外生活方式品牌挪客,直接占據#戶外#大標簽,提供一站式戶外消費服務。
野獸派是一個“奇葩”,敢逆常規思維,用藝術品市場邏輯打下高端定位,再做品類延展。人們可以質疑野獸派的藝術性,但很難完全否定它代表的生活方式本身。
gaga找到了生活中的片段——一個慶祝時刻、一段消遣。
東邊野獸找到了東方文化生活這個放大鏡……
關鍵還是在于,品牌能否確認所選生活方式的價值。
生活方式可以橫向分,比如戶外生活、藝術生活、運動生活……
也可以依據文化分,比如東方文化生活、亞文化生活……
秉持特定理念,比如有機自然/低碳可持續、素食主義……
反過來,這些生活方式錨定對應人群,也時而暗示階層高低,時而販賣情懷理想。購買者也希望其中價值得到某種確認。哪怕這種確認,需要自己來付費。哪怕這種價值構建,需要品牌和作為消費者的自己,雙方共同完成。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