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印象文案」又和大家見面啦!
發現好案例,知曉新事件,在一切事物里尋找可以啟迪人心的生活靈感,「印象文案」系列持續為大家輸出好內容。
生活處處是廣告,廣告亦處處照見生活。
找到一個閃光的案例,發現一句特別的文案,尋覓一句影視金句,關注一個熱事件......在這里我們與廣告為友,又不僅僅收獲廣告。
每月8句文案,讓我們一起感受廣告營銷行業獨特的魅力吧。
01
身體是什么?
是我,很多個不同的我吧。
我就存在于我的身體里,
我們都喜歡舒服地呆著,
享受愜意、感覺溫暖。
……
我們在一起經歷、體會、改變,
我知道,身體會知道。
內外攜手國際超模雎曉雯,拍攝秋冬系列主題片《身體會知道》。
在2022年,內外將「身體會知道 The Body Knows 」作為品牌理念,并持續進行對“身體”的探索。過程中,我們也能感受到品牌對“身體”的解讀更加由表及里,由形至情。
3年前年內外的一則 NO BODY IS NOBODY 備受好評,一組不同體態與身形的模特出鏡,摒棄刻板印象中的“完美身材”,“舒適度”這樣本該作為內衣產品核心的賣點終于優先于身體走到臺前,如同對那些隱形凝視的重重一擊。后來的《身體十問》,聚焦于身體的傷痛、欲望等更加隱秘的部分,雖然引發了不少爭議,可我看見了一個品牌對那些表現于身體卻源于內心更深處更復雜的情感的關注,一些本以為會永遠無解的議題,被看見、被探討,這也是一種進步。
回到如今的《身體會知道》,相比之下,這條片子的表達輕盈了許多,而對身體的理解變得更豐富和完整。
身體是什么?似乎很少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有些時候,我們會將它區別于自己,認為那只是一具軀殼,想要去追尋精神、靈魂這樣說起來仿佛更“高級”的快樂, 但又不得不承認,我們依賴身體而活。
內外的這支短片實則就對“身”與“心”或者說“自我”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這一次,“身體”不再作為區別于“我”之外的他物,而是作為一個溝通“我”與世界的感受載體,“情緒”與“身體”的同頻,品牌從關注身體、關注情緒走向關注兩者的聯系,這最終指向的是關愛自己。我們愉悅時,會感覺身體都變得輕快了,悲傷時,也許伴有胃痛、頭疼等不適的身體癥狀,所以,內外說:“是我,是很多個不同的我吧……我們在一起經歷、體會、改變?!?/p>
正視身體,其實也是正視自己的需求,我們意識到身體如同一個如影隨形的朋友、與我們悲喜與共時,好像也多了幾分對自我的關照和溫暖感。
內外對身體的解讀,從突破“形”的束縛,到正視那些“不完美”,再到重新審視身體與自我的關系,好像是逐步丟掉那些厚重的殼,比如他人的凝視、定義、偏見、審判,最終走向與自我的和解。
用心看見需求,而非營造需求,是品牌的可貴之處。
02
我才不“參與”巴黎殘奧會,我要“比拼”。
I won’t be participating at the Paris 2024 Paralympic Games.
I will be competing.
巴黎2024殘奧會開幕前夕,國際殘奧委員會發起#NotPlayingGames#倡議,希望大家不要“特殊對待”殘奧會。長期以來,提起殘奧會,人們更容易想到的是運動員的韌性、勇氣,覺得“重在參與”就好。但是對于運動員自己而言,這是無異于其他的體育競技場,他們也想贏,換種角度說,我們可以平等地相信他們的力量、相信他們曾為體育運動流下的每一滴汗水。
當殘奧會的運動員們走進賽場時,除了看見他們的堅毅,更需要看見他們作為一名運動員,對體育本身熱愛和精益求精,在這里,他們是勇猛的“戰士”,需要同樣激烈的助威、吶喊。去同情化、去審視化地去信任他們便是一股無形力量。
03
忠誠于自己去愛的能力。
服飾品牌edition攜手女性創始人@emshao發布七夕特輯,很喜歡嘉賓的這段話:
“我覺得愛情是忠于自己去愛的能力,只有獨立的自我,才有能能力去愛另一個個體?!?/p>
“愛就在生活的點滴里,沒有特別的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的,因為思想上的共鳴、生活上的互補、行動上的默契,都讓一個人時刻感受自己在被對方本能地愛著?!?/p>
“被愛”不是影視劇中的“被拯救”,也不是消費主義營造出的泡沫,它與“愛的能力”相對應,都是可以承托住個體的內核力量,它們可以源于同一個體。萬物變化無常,而愛生發愛,忠誠于自己去愛的能力,是無論外界如何變化,我們都知道有一個“伙伴”堅定地站在自己這邊,好讓我們有力量應對。
學會愛,接納愛——廣義的愛。
04
宜保持流動。
我時而老了,時而年輕。
黎明時老了,夜來時年輕。
是一個回憶各種失望的小孩,
和一個忘記自己名字的老人。
8月某天,清晨醒來時手機收到單向歷一條推送:“宜保持流動”,配文是劇作家貝托爾特·布萊希特的一首詩歌《事物的變化》,感覺非常符合當下的心境。
很喜歡“流動”這個詞,它有事物千回百轉的撲朔迷離感,也有行至水窮處又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驚喜感,它代表著生命力、希望感。
托爾特·布萊希特寫道:“黎明時老了,夜來時年輕”,這從時間維度上來看,似乎是個悖論,人怎么會在更早的時間老去、更晚的時間年輕呢?可這樣的矛盾恰好說明,人與時間的關系并非單一維度的“跟隨”關系,年輕與衰老也并非由時間定義,如果說時間是不可控之物,那么人的感受、心態、生活方式是可控的,通過調控這些因素,“夜來時年輕”又有何不可呢?
同樣喜歡接下來看似不符合平常認知的一個對比:“是一個回憶各種失望的小孩,和一個忘記自己名字的老人”,我們通常認為小孩是沒有經驗的、純真的,老人是經驗豐富的、有所收獲的,可是在真實的生命體驗中,孩童也有可能超出想象的煩惱苦楚,老人即便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卻連自己的名字都已不知道了,代表生命“始”與“終”的兩者,所擁有的與那些“本應該”的樣子幾乎倒置,這也恰好說明,生命的各個階段并非先性進展,而在某種程度相互交織,“流動”也就變得重要。
05
你既是唯一,也是萬象。
被湖南省博物館展覽的結束語打動:“行步至此,已近尾聲。是否感受到溫和與熱烈、細膩與堅韌、內斂與博大。但此刻,“物”是她們活過的痕跡,“思”是她們亙古的蒼穹。在歷史的回聲中,她們抓住每一段絲線、每一粒細沙、每一縷往風,將美好的情感銘記,將自己的過往鐫刻。繼往的她們,即如現在的我們。你既是唯一,也是萬象。”
分明是靜態的文字,時間車輪滾滾向前的畫面卻呈現于眼前,在這個過程中,人,無一例外地如被揚起的塵埃,微小、有限,人們的思想卻可以借由它物作為載體,“過往”一次又一次在當代發出聲音,歷史在后世一遍遍回響,那是一個個生命存在過的痕跡。
我們終有一天,也會化作一粒塵埃。但此時此刻的我們,是鮮活的、唯一的,盡興地去與世界交互, 包容萬象、心生萬象,于是微小的個體中也有了廣闊宇宙。
圖源:小紅書@freedom
06
就送你到這里吧。
重慶江北機場出現一組送別文案,被游客稱贊為有“人味”的廣告。
“就送你到這里吧”,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一下被什么東西擊中,很多個場景在腦海中一閃而過。
機場,是一個離別與重逢在時刻上演的地方,從小到大,我們大致都經歷過類似的場景。也許是工作后節假日返程時家人將你送上去火車站的公交車,說一句:“就送到這了,好好照顧身體”,然后沉默著久久站在窗邊不肯離去;或許是即將遠行的學子,來送別的人帶著萬般欣喜,也為眼前這個將第一次獨自去看外面世界的孩子隱隱擔憂,而那個要遠行的人,有著對遠方的好奇、期待,卻也總會在一聲“就送到這里吧”之后,帶著不舍和一絲空落落踏上行程。
朋友、家人、戀人,在這里的人似乎都能同時擁有矛盾且復雜的心情,萬般思緒最終卻只化作了一聲“就送你到這里吧”,這是內斂而濃烈的情感。
無論是游客還是重慶當地人,看到這大概都會有所觸動。不管故鄉還是他鄉,人總是能在心安處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07
她的人生是游樂場,三分鐘熱度是入場券。
先動起來,剩下的,再說吧。
三分鐘熱度,在很長的時間,都被認為是沒有毅力、學藝不精,但近年來,人們開始有了新的觀點。摒棄功利視角后,“三分鐘熱度”難道不是敢于嘗試、好奇心強、興趣愛好廣泛的代表嗎?
Kappa最近就發布了一則名為《三分的結算短片》來為三分鐘熱度“正名”。
很喜歡這句“她的人生是游樂場,三分鐘熱度是入場券。”對于將體驗、自由視作人生至關重要存在的人來說,“三分鐘”熱度是他們用有限的時間去盡情享受更多的快樂。堅持與精益求精固然很好,但并不意味著每件事都要按照這個標準去進行,有時,背上太多的包袱,反而會無法出發。
對于他者而言,“三分鐘熱度”也許是一件看不到成果的事情,但對于個體而言,在擁有熱度的那段時間,想要搞清楚一件事的強烈求知欲、體會到新事物帶來的快樂感都是最珍貴的收獲。除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我們有權擁有“純然地感受生命”的快樂。
08
我突然意識到,我的整個人生都可以用「差不多」來形容,
我成功了,差不多算吧。
我逃離了那不勒斯,逃離了那個街區,差不多算吧。
經過一場又一場的考試,我逐漸獲得了考核我的那些沉悶的教授的認可,差不多算吧。
在這些「差不多」背后,我似乎看到了我的人生真相。
我依然害怕,我感覺在這世上的某個地方,
利拉活得一如既往干凈利落,沒有這些「差不多」。
影視劇《我的天才女友》,改編自廣受贊譽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失蹤的孩子》),第四季已經開播了。
故事背景設定在二戰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一個充滿混亂、暴戾、焦慮和掙扎的戰敗后城市。作者費蘭特以兩個擁有著截然不同人生的女性成長故事和友誼為主線,將人性的復雜和種種社會矛盾一一刻畫出來。
節選文段是萊農的一段獨白,作為從那個臟亂差的城市走出來、唯一進入大學的一名女性,卻時常羨慕著那個有著超強天賦卻因家庭貧困等各種原因只讀完小學、16歲就結婚的莉拉,羨慕莉拉無論處在何種糟糕的境遇,總有辦法由著自己性子放手一搏,讓事情朝好的方向進展。
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是萊農吧,人生的前幾十年,幾乎都在按照一個被框定的路徑走,沒有感覺很好,也沒有感覺很糟,“差不多算”吧,是一種慰藉,也是某種畏縮,內心有一個“更好的自己”,但又無法完全拋棄現有的“差不多”去尋找那個自己。
那個干凈利落的莉拉,是萊農的朋友,也是萊農心中那個無法成為的自己。
可萊農說完這段話后,就把那個裝著與莉拉書信的盒子扔進河里了,畢竟,人無法成為自己的影子。如果人生怎么選都有遺憾的話,堅定相信自選擇的路并快樂地走下去也是一種灑脫吧。
圖片來源:小紅書@七月
謝謝閱讀,下期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