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洗腦、咆哮,電梯廣告還能有點別的創意嗎?
大家苦電梯廣告久矣。
有種你看不慣我又干不掉我的樣子。
畢竟中國媒介渠道的江山,分眾就占三分,凱度說“一抖一書一分眾”。
吊詭的來了,那邊大家深惡痛絕、恨不得“拔電線”,這邊電梯廣告全年無休,分眾財報穩健上升。主打一個互不干擾。
2024年上半年,分眾傳媒凈利潤24.9億元,同比增長11.7%
今天我想來聊聊電梯廣告,主要涵蓋以下三點:
電梯廣告為什么這么有效?
電梯廣告只能走洗腦路線了嗎?
差的不是電梯廣告,而是廣告創意
一、電梯廣告,為什么有效?
江南春在多次公開場合說過電梯廣告的價值:
存量競爭時代,競爭的根本是消費者心智的競爭。
分眾就是一種中心思想型的媒體,能幫品牌把一個核心價值反復去說,擊穿心智。
說簡單點,電梯廣告是電視廣告的一類變種,所以用的還是之前大眾傳播的廣告模式:中心定位+飽和投放。
這也是江南春反復強調“定位”的重要性。如何提煉一句容易記住、強效感知的廣告語,是至關重要的,其次是重復重復再重復。
這就形成了電梯廣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洗腦廣告。
說到這,相信你腦海里浮現了不少品牌的身影,B站上還有人專門總結了下電梯廣告的基本形式:
總的來說,就是找很多人很大聲地重復喊一句話!
甚至于,今年有些海報也是這樣做的。
魔芋爽
凍檸茶
被第一眼看到是真的,容易被討厭也是真的。
主流人群、必經場景、高頻傳播、低干擾場景,是它的獨家優勢,不過引起如此大范圍的吐槽,也是它的獨一份。這也提醒我們還需再想深一步。
所謂的消費者“主動”看廣告,是真的主動嗎?還是一種別無選擇的被迫呢?想到以前上廁所沒帶手機時,會把手邊瓶子上的配料表都看一遍。
其實,電梯廣告帶來的心智認知更像是一種溫水煮青蛙。人們只是現階段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有什么看什么,所以不管投什么都是看起來有效的,自然也不用在乎人家愛不愛看。
對分眾而言,硬告知、廣投放,靠著重復洗腦,確實做到了心智擊穿,三天后腦子還回蕩著“外外外外星人”。
那品牌在乎的是什么?
品牌——分眾——消費者是個正向循環,品牌投分眾,消費者看廣告。它最終投放的目的,是為了屏幕前的人。
江南春有句觀點說得很對,“誰做品牌廣告,讓消費者指名購買,誰就能走出價格戰、促銷戰、流量戰的泥潭”。按照傳統營銷漏斗模型,認知-考慮-轉化-忠誠,第一步就是先要讓觀眾注意、記住你。
投電梯廣告,就是為了讓消費者在未來需要時第一時間想起你的品牌。從這個角度看,電梯廣告的投放,在于擴大種子用戶池。
理論上,當下消費者越來越理性,越來越主動“去廣告化”,電梯廣告因為“按頭看”的特性會比其他媒介變得更有效。那么當越多品牌入場,廣告的內容也會成為拉開營銷效果差距的關鍵因素。
如果依照上述的洗腦廣告形式,當對面的人興趣全無,以至于反感時,那么不僅后續的二次爆發變得乏力,甚至第一次就已經被拉入了“黑名單”,那這樣的廣告又有什么意義?品牌又為什么還要繼續投分眾?
二、既然要做,能否把廣告做得更好看一點?
廣告,意在廣而告之。光明正大的打廣告沒問題,但不能辣眼睛。
多位業內廣告大佬曾提過,沒有人喜歡廣告,但會喜歡有趣。
同樣的,或許差勁的不是電梯廣告,而是廣告創意。在同一個封閉環境下,如果一個廣告是清新解壓的,那觀看效果肯定更好。
我也同步整理了一些不一樣的電梯廣告創意,僅供參考。
第一類:可以洗腦,但不要洗眼睛
重復的力量是強大的,這是一個創意共識。但在重復的基礎上,表現形式絕不止于硬賣點+咆哮式的組合,也不止于人海戰術。
比如日本健身器材WONDER Core的廣告。同樣是反復講一個核心賣點——躺下就能有腹肌,但場景與需求之間的預期違背,帶來一種無厘頭搞笑效果。
比如泰國電風扇品牌Hatari拍的這支產品廣告,把重復的重點放在“大個子、小個子”上,把電扇尺寸和人的身形建立起關聯,只是在最后亮明產品的核心價值。
關于重復,還想到去年三得利生啤的一個地鐵廣告。海報里用“生”字疊加,卻用不同的滿足表情來傳遞啤酒的美味,消解了視覺疲勞和心理厭惡,讓人感受到喝下時的暢快。
當然,不洗腦,也可以吸睛。雀巢咖啡在今年推出黑咖啡新品時,既沒有用硬賣點,也沒有咆哮洗腦,而是借勢4月1日愚人節,用“程序被黑”這件事引入。開局的畫面一黑,確實讓人想一探究竟。
天貓去年這支618廣告,化用了新的國民級明星以及大眾熟知的梗元素,幫助活動利益點簡單有效地傳遞。
像今年汾酒與賈樟柯拍的TVC,也在梯媒上線,30秒先導片里,賈導娓娓道來,用溫和的語氣激蕩出更多人的思鄉之情。尤其在封閉空間里,情緒感染力更甚。
第二類:反其道而行之——安靜型
當越來越多人反感電梯廣告產生的“噪音”,有人抓住機會感同身受,用一則安靜的廣告關懷消費者,增加品牌好感度。
我印象深刻的,有敷爾佳,在春節當天放出一則聲明,坦誠自己打廣告的小心思,同時應景地送出祝福。很像一個在電梯里嘮嗑的熟人,很自然地拉近了距離。
此前還有膜法世家也是同理。三八婦女節當天,直接了當地表達關心,而且無論是文字還是排版設計,都看得出花了心思,帶來賞心悅目的美感。
還有英式輔食也是,用反套路的創意,撩撥大家去看廣告。
第三類 電梯當成媒介——互動型
還有一類比較少見,但趣味十足,即互動型。人們在電梯內百無聊賴時,恰好有個廣告可以玩,那對品牌印象必定是更為深刻的。
像人類快樂螺螄粉,把“上頭”從形容詞轉換成方位詞,把廣告打在了人們的頭頂,看到了也順便活動活動頸椎。
Tims咖啡把咖啡亭“建”在了電梯里,擺上了真實的咖啡產品,和代言人一起邀請消費者喝咖啡,沒喝到的用戶也可以線上領券,線上線下聯動。
福臨門旗下的品牌家香味,通過開電梯門產生的視覺錯位,花生去掉紅衣,露出花生仁,巧妙展示出產品“去紅衣壓榨、更純凈更醇香”的特點。
今年匯仁藥業爆火的“廣告貼一半就累了”,在電梯里也整了活。“還沒到周五就開始累了”,廣告也同樣貼了一半,需要別人扶起來。
寫在最后
前兩天,在小紅書看到有人提問:拍的TVC都投放到哪里去了?
下面有人現身說法:線上是新媒體渠道全鋪,線下一般是投分眾。因為畢竟區別于信息流,所以更多層面還是一種品牌力的表現。
在今年上海國際廣告節上,江南春說“流量的紅利已經過去,品牌紅利即將到來”,聲明了做品牌的重要性。但我一直認為,品牌的感知是依靠每一個觸點建立起來的。選擇什么樣的方式來宣傳品牌,也由你想建造一個怎樣的品牌來決定。
如今,我們也看到,不少品牌開始重視品牌力的傳達,反而驅使電梯廣告的工業水準和創意水平越來越高,脫離了千篇一律的大喊大叫,走向百花齊放。
對電梯廣告的看法,大家可以在評論區一起討論。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