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汾酒》
山西汾陽,是導演賈樟柯的故鄉。山西人話少,千言萬語都在酒中。于是這個中秋,汾酒和賈樟柯講了一個《我與汾酒》的故事。
小時候,賈樟柯對汾酒的印象是父母取酒待客,成了他記憶中最美的午后;
初中時,汾酒是他去酒廠參觀,勾起了他對巴拿馬以及外面世界向往,
也是在那個中秋,父親第一次給自己倒酒……
作為23歲離開故鄉的游子,賈樟柯在往后的日子里,成為了導演電影和行李箱里的固定搭子。汾酒也希望始終陪伴著每一個游子,無論順流逆流,無論天涯海角。
視頻文案
我的電影里常常出現故鄉汾陽,也常常出現汾酒。
三峽好人里的韓三明跨越千里,帶著兩瓶汾酒去了三峽。這瓶酒里有往事,有心酸,也有期待。山河故人里,趙濤陪父親去看戰友,帶的也是汾酒。山西人話少,千言萬語都在酒中。我23歲離開汾陽,四處漂泊,行李箱里總會有一瓶汾酒。
酒里有故鄉的水土,帶著汾酒,就是帶著故鄉旅行。所謂故鄉,就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睜開眼看到的第一束光,張開嘴學會的第一句話。
小時候,母親帶我在田野里蹣跚學步,我認識了高粱、豌豆,后來我知道它們可以釀酒。我最初的汾酒記憶是五六歲的時候,母親拿一瓶酒待客,舉座皆歡。這是記憶中最美的午后。飯后客散,陽光從窗外直射進來,房間里微塵輕蕩,彌散著汾酒的清香。母親拿起畫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圖樣的空酒瓶,插一束花,酒瓶變成了花瓶。
70年代末,生活簡單清貧,但幾乎每戶人家柜子里都會有一瓶壓箱底兒的汾酒,他們用來迎接那些重要的時刻,中秋、春節、婚禮、滿月,久別重逢,或者郁郁寡歡。
初中時去酒廠參觀,講解員說,汾酒在1915年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甲等大獎章,我們圍在地圖前,尋找巴拿馬的所在。汾酒將我們的目光引向外面的世界。那年中秋,我也到了遠行的時刻。吃飯時,父親給我倒了一杯酒,他說去了北京,好好讀書。父子相對,舉杯沉默,這是他第一次為我倒酒。
我讀懂了酒里的囑托,記住了清香的味道,不隨波逐流為輕,初心不變為香。這杯酒里也有做人的道理。之后的電影生涯就是一場漫長的漂泊,汾酒始終陪伴著我,無論順流逆流還是海角天涯。每次舉杯,都會相思。想我那些縣城里的兄弟,想我那些散落四方的朋友。該回家了,吃一塊團圓餅,喝一口歡聚酒,天涯共此時,汾酒寄相思。
海報
項目信息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