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便宜是你的謊言
首發:左爾擊
特別聲明:本文不討論拼多多產品的質量情況,以及其他正負面信息;拼多多對商家進行養蠱式運營導致的低價,不在本篇內容的討論范圍。
一、拼多多的便宜謊言
前段時間和朋友聊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拼多多其實并不便宜。
這里說的“便宜”是針對同一個產品在淘寶(說明:本篇內容說的淘寶,包括淘寶+天貓)和京東上售價而言,并非與同一產品的線下售價相比。
我們先看一組價格對比(關鍵詞,心相印 廚房紙 75節):
1、拼多多,8卷售價:27.9元
2、淘寶,8卷售價:31.9元
3、京東,8卷售價:27.9元(非PLUS價)
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心相印這個品牌8卷規格的廚房紙在拼多多和京東上的售價是相同的。
可能有人會說心相印是品牌貨,但拼多多上便宜的不是品牌貨,而是白牌貨。
那就讓我們再看一組價格對比(關鍵詞,廚房卷紙),盡量挑選白牌廚房紙。
1、拼多多,65節,8卷售價:16元(每100節售價:3.08)
2、淘寶,75節,10卷售價:20.9元(每100節售價:2.79)
3、京東,75節,8卷售價:16.9元(每100節售價:2.82)
通過對比非品牌廚房紙在各平臺的價格,我們看到了一個反常識的事實——拼多多的廚房紙是三個平臺中賣得最貴的。
以上只是針對品牌和非品牌的廚房紙做了一個價格對比,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找其他品類進行跨平臺的比價。
既然拼多多在事實上并“不便宜”,那么我們又為什么對它的東西就是便宜這件事情深信不疑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探究一下拼多多的便宜謊言是如何騙過大部分人的。
二、便宜認知的“烏合之眾”化
我們可以先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相信拼多多上賣的東西是便宜的?
我個人是在兩年半前計劃換電腦時,上拼多多瞅了一眼。雖然由于擔心翻車,最后還是選擇了線下旗艦店購買,但“百億補貼”后的價格已經給我帶來了足夠的真香沖擊。
那次經歷之后,我就被養成了“下單之前,先看拼多多百億補貼”的習慣。自己換耳機打開拼多多,長輩要換手機打開拼多多,過節準備禮物打開拼多多。
就在這個過程中,我不自覺的建立了一個聯系:拼多多百億補貼便宜=拼多多上的所有東西便宜。
當我們把這個邏輯等式寫在紙面上后,就能覺察到這個邏輯其實是個不等式。
這個邏輯等式是否在事實上成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相信了這個錯誤的事實和邏輯等式。
說到這里,必須夸一嘴拼多多的廣告和PR做得是真好。
如果一個平臺,父母說便宜、朋友說便宜、同事也說便宜,周圍人都在說便宜,那這個平臺就是“便宜”的。
這即本節小標題所說的“便宜認知的烏合之眾化”。
三、錨定價格,制造便宜感
比價是理性行為,但“覺得便宜”是綜合各方因素后的感性判斷。
先舉一個比較極端,同時會讓人明顯覺得“便宜”的例子。
當我們單說一套房子掛牌1000萬的時候,這套房子無疑是貴的。但如果這套掛牌的房子位于上海新天地的翠湖天地(綠中介掛牌房源的最低價為1650萬),那1000萬無疑是非常非常非常便宜的。
“覺得便宜”是一個對比出來的結果,我們覺得1000萬的房價便宜是因為錨定了1650萬這個價格。
那么拼多多讓人覺得便宜是錨定了什么呢?
我們來看一下白牌產品和品牌產品的售價組成,能夠看到兩者價格的差別在于“品牌/自營溢價”部分。
消費者選擇在拼多多上購買白牌產品時,錨定的是淘寶、京東以及自己平臺上的品牌產品價格。換句話說,只要一個相同品類的產品,其售價只需要比品牌產品便宜,就能給消費者制造出便宜的感覺。
也許大家早已知道這個答案,而這恰恰是大家的形成便宜感覺的誤區。
心相印廚房紙的對手應該是維達廚房紙;白牌廚房紙的對手應該是其他廠家直銷的廚房紙。
白牌的比價對手應該是白牌,只有在雙方都沒有產品質量和售后保證情況下,比價才是有意義的。
否則在非同維比價下得出的“便宜”感覺,不過是消費主義下的“精神勝利法”。
四、交易流程制造便宜感
拼多多的交易鏈路被很多分析內容提過——“APP內不設計購物車模塊,這有效減少了消費者的后悔機會,從而加快了整個交易的完成”。
其實,不設置購物車模塊不止加快了交易流程,也是直接制造了拼多多的便宜感。
“總之,訣竅在于,要單獨地提出各個選項,這樣每一項的小價目跟已經確定的大數目比起來就會不值一提。”
——《影響力(全新升級版)》
淘寶和京東的下單是加入購物車,然后再統一進行合并支付。恰恰就是在購物車合并支付這一個環節,給消費者造成了淘寶和京東的東西比拼多多更貴的錯覺。
消費者在潛意識中對平臺進行相互比價時,拼多多是以單品價格的形象出現,而淘寶和京東則是以合并訂單的形象出現。
得益于“拆單零賣”的小招數降低了消費者的價格敏感度,消費者的下單頻率大大提高,拼多多2021年的“平均用戶收入”同比提升了33%(拼多多2022年Q2開始,便不再公布活躍用戶數據,所以2022年Q2之后的“平均用戶收入”失去了一手可靠信源)。
淘寶和京東在意識到“直接購買”的好處后,選擇了跟進。但這兩個平臺滿200起步的大促滿減活動,依舊會讓消費者覺得比拼多多的單件購買“貴上”不少。
五、總結
便宜是一個主觀比較后的感性判斷,它與事實無關。
而拼多多則通過“百億補貼建立便宜認知→錨定品牌產品價格,強化白牌產品的便宜認知→通過“拆單零賣”的方式弱化消費者的價格敏感度”的方式,逐步構建起了消費者對于拼多多“便宜”這件事情深信不疑的認知。
祝你在看清拼多多的“便宜”真相后,能讓自己的錢包鼓得久一些。
作者公眾號:左爾擊(ID:leftearji)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