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科幻電影的經典設定,給廣告加分
最近有個新發現:
AI廣告脫離了技術范疇,變成一種創意思考角度,廣告人在其中討論人類與科技、情感與理性、算法與人性。想象空間,更大了。
比如美團的春節廣告《團圓2024》,探討AI科技與家庭文化的影響,科技讓生活變快、讓年味變淡,但“有些東西始終無法被替代”。
比如周大生在520《愛神·金不換》中,把算法匹配與男女情感放在一起探討,再高效的匹配始終無法代替人類心中愛火慢慢燃燒的過程。
這些依托于新世界機制,同時又映射人文情感的設定,有點科幻電影那味兒了。
不少廣告人曾表示,他們的reference不來自于廣告作品,而來源于影視。其中科幻電影帶來不少靈感,比如去年天貓的《重啟今日》,就參考了影視中不少見的“無限流、時間循環”的設定,荒誕又深刻。
這里從主題創意、故事設定角度,找來10部科幻電影,希望這些腦洞能幫助大家打開新世界大門。
01 時間旅行
科幻電影中的常見主題,它指的是通過某種方式或技術,使得個體或物體能夠穿越到過去或未來的能力。
時間旅行會引發關于因果律的哲學和科學問題,即一個事件(原因)如何導致另一個事件(結果),從而引出邏輯矛盾。在時間旅行的情境中,這可能導致悖論,如著名的“祖父悖論”——一個人回到過去并改變了某些事情,這可能會影響他們自己的存在,或他們所知道的歷史。
《回到未來》三部曲
穿越劇的鼻祖,后續很多穿越電影都有它的影子。
電影講述一個叫馬丁的高中生無意中乘坐時光機器回到了30年前,偶遇和自己同齡的父母。男主回到過去要確保父母相愛,才能保證自己的存在。可因為他的出現,被高中時的母親意外看上,與父親成為朋友,于是整個故事變成了“努力幫老爸追老媽”。
這部電影的重點不在于時光機,而在于接近生活本身。借助一個看似荒誕的創意內核,影片實際表達的是他父親如何從懦弱到勇敢、自信的過程。
里面的廣告植入也很有意思,因為時間差引發認知不同,形成喜劇效果。
《時間旅行者的妻子》
雖然是穿越,雙方卻處于一條背道而馳的時間線上。相遇那年,她6歲,他36歲;結婚那年,她23歲,他31歲,離別后再度重逢,她82歲,他43歲。
影片的出彩在于相背而行的時間線,類似的設定曾在《神秘博士》第四季中博士和River Song的相遇、去年B站電視劇《古相思曲》中都出現過。他深情時她不識,她情深時他不知,形成一種充滿宿命色彩的愛情悲劇。
每次相遇,我都更熟悉他,而他對我更陌生一點。我時刻盼望和他相遇見,但我知道每次我們相會,他都會離我遠一點。總有一天,當我凝視他的雙眼,我的博士,而他甚至不知道我是誰。那時候我肯定生不如死。——River Song
02 時間循環
指的是一個時間段或一系列事件不斷地重復發生,通常由特定的觸發條件引起,比如特定的日期、地點或事件。
在敘事中,時間循環作為一種工具,可以用來創造懸念、增加復雜性或提供獨特的視角來探討人性和道德問題。
《土撥鼠之日》
菲爾是個氣象播報員,盡管對自己的工作充滿厭倦,依舊會例行公事地完成。直到有一天,他醒來發現時間仍停留在前一天的土撥鼠日,昨日的一切重新上演。
當你反復地過同一天,是什么感覺?這部電影把視角集中在人本身,經歷了從迷茫、欣喜到孤獨、絕望的過程,指向一個淺白的隱喻“有的人過一生等于過一天”,然而當你發生改變時,時間之河也開始流動。
03平行世界
指的是與我們所在的宇宙平行存在,但又獨立于我們宇宙之外的其他宇宙。根據量子力學的某些解釋,每個版本的平行世界都代表了一種可能性的實現。
在影視中,常用于“如果……會怎樣”的情景,探索不同選擇對人生的影響,從而引發關于個體身份、自由意志和道德責任的哲學討論。
《機遇之歌》
火車開動,主角拼命追趕,命運由此分出三條支流,第一種命運,他趕上了火車,并在車上認識一位老黨員,成功入黨并成為政府工作人員;第二種,因站內警察阻擋錯過火車,還被投入監獄,卻在監獄中認識反黨分子,走上地下反抗運動;第三種錯過了火車,卻遇見了曾經的女同學,倆人相愛結婚。
影片中,導演把命題重心落在“社會環境影響與人的自由意志選擇的對抗中”,主角三次偶然性的決定,實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唯一確定的是三次軌道中都愛上了同一個女子。對于這點,片中的每個細小物件都被植入了命運隱喻,完成主客觀視角的轉換,很耐人尋味。
導演在談及劇本構思時說,“要有多少偶然,我今天才能在這兒?”,哪些是自由意志?哪些是走這條路的必然?對個體存在意義的探討,放在現在依然不過時。
《雙面情人》
平行宇宙理論小清新化。導演設置了一個“錯過或搭上地鐵”的環節,開啟主角的兩種人生可能,為我們探討了一個有趣的課題:如果沒有錯過它,結局會變得更好嗎?
這部影片的主旨雖然略顯老套,但劇本結構精巧,敘事流暢,雙線并行的故事以類戲劇場面拼接,方便觀眾即時對比觀看,也能將故事興奮點推到最后。這種把科幻設定講得簡單易懂的劇情設置,值得一學。
04 末日預言
通常設定為地球面臨毀滅性災難,如隕石撞擊、超級病毒或自然災害。人們在面對極端環境下所作出的反應。
《后天》
美國氣候學家杰克認為,溫室效應正引發地球的大災難。不過這并未引起美國當局的重視,然而一切災難已經悄然來臨。政府需要組織人們轉移到赤道附近,杰克需要拯救困在圖書館的兒子。里面最觸動的一幕是,人們困在圖書館中,只能靠燒書來維持體溫,有意識地留一本“孤本”。
經典災難片,里面的場景像一場現代預言,愛護地球放在當下討論正當時。大開大合的視效場景與細膩的故事鏡頭搭配得非常緊實,從物理和心理層面都帶來強烈沖擊,這也是讓人至今想起依舊后怕的原因。
在翻看資料時,發現有不少汽車廣告采用了末日設定,展現出汽車在極端環境下的優質性能。
2018年 豐田《末日倒放》
05 人機之戀
人工智能愈加發達,人機之戀已有人嘗試,具體會催生出怎樣的思考角度,也是影片常常探討的。
《Her》
人機之戀只是表象,影片更想借此探討的是“人類親密關系的建立”。
男主角西奧多是一位生活在大都市中敏感又孤獨的人,可以替別人寫出感人肺腑的信件,卻無法在現實交往中表達心意。他一直試圖從痛苦的婚姻中逃脫出來,又陰差陽錯般地陷入對另一位女性的迷戀中。
這位女性并沒有實體存在,而是一套人工智能系統——薩曼莎。薩曼莎顯然比人類“更懂”愛情,進退有度,溫柔體貼。西奧多很快發現自己已離不開對方,而且存在雙向的需求與欲望,最后卻發覺薩曼莎同時服務著8641個人……
愛情或許在人類眼中虛無縹緲,但在機器算法里變得步步清晰,思想與肉體、溝通的錯位、情感關系的歸屬都呈現出來,與人類的反應形成鮮明對比。人們渴望親密關系,卻又害怕和抗拒親密,科技為溝通提供便利,但也讓人們躲在身后,逃避真正的情感接觸。那人與機器產生的感情算不算另一種真實呢?
06 蘇醒的人工智能
當機器發達到一定程度時,是否能進化出自我意識?屆時又如何與人類相處?不少科幻片也將想象力延伸至此,他們大多表達的主題是“機器人獲得自主意識后反抗人類或尋求獨立”。
《銀翼殺手》(1982)
“賽博朋克”一詞由此處誕生,這部影片除了人工智能的反叛、克隆人自我認知覺醒的創意設定,更以克隆人的反抗過程寓言人類本身。
為了預防機器人覺醒,人類在復制克隆人時,沒有賦予他們情感且只有四年壽命。克隆人為了活下去,有的習得人類行為、追求認同,有的進化出人性、和人類一樣殘忍殺戮,還有的甚至進化出神性,以己之身度化反派,這些行為都在追問人類文明的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來?要到哪去?”
科幻史上最美遺言
一個充滿了寓言意味的科幻故事,各種細節元素緊密配合,和這賽博朋克的宏大背景,一起鑄就了不朽的詩意。——豆瓣網友
07異形入侵
通常指與外星文明的接觸,包括友好的交流或敵對的沖突。在影片敘事中,大多數“異形入侵”的設定是,這些外星生物對地球和人類持有敵對意圖,它們可能為了資源、生存空間或其他未知目的而攻擊地球。
《降臨》
選這部影片的原因,在于它從“語言影響思維”的設定切入,是一個少見的文科視角,脫離了常見的星際對戰大場面,而是描述兩個文明在相遇時要做的基本任務——交流。
紛爭多源于誤解,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誤解的來源,在這部電影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外星人的環形語言,產生的是環形思維,對他們而言,所有事情互為因果,所以做事的出發點在于目的;而人類的線性思維,要先問清緣由。
故事起因是十二架不明飛行物懸浮在十二個國家上空,外星人向人類發出神秘訊號,政府找到語言學家路易斯和物理學家伊恩合作解密。學習外星語言的過程中,女主開始體驗到一種非線性的時間感知,從而能夠預見未來。她雖然憑一己之力改變了未來,但也一眼望穿了自己未來,帶出另一個問題:“當你沿著已知的未來生活,還會享受其中的過程嗎?”
生命是個周而復始的命題,正如影片中外星人語言的設計,宛如東方水墨的閑筆,如煙如霧,一切意義瞬間消散。
08 虛擬現實
科幻電影中的“虛擬現實”設定通常描繪了一個通過高科技頭戴設備或其他感官模擬技術,讓用戶完全沉浸在一個由計算機創造的交互式三維環境。
這種技術模糊了現實與虛擬的界限,允許人們體驗超越物理限制的冒險,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關于技術依賴、意識轉移、社會影響以及倫理道德的深刻思考。
《頭號玩家》
斯皮爾伯格的游戲之作,它的現象級熱度說明了懷舊情懷有多能拿捏年輕人。
故事有點俗套,五人小隊踏上尋找游戲“彩蛋”的旅程,過程中發現資本家的真面目,并試圖阻止他的陰謀實現。影片的特別之處在于,不變的童心、戀舊的情懷,搭載具有時代感的科幻世界,碰撞出一部能看見深情的商業大片。
這部影片出彩的地方,第一在于它的視效布置,展現了虛擬現實技術實現后的具體畫面,恰逢AR技術興起,仿佛這樣的真實體驗就在不遠處。其次是懷舊情緒的鋪陳,通過找“彩蛋”游戲的安排,把各個流行文化元素妥善安置,一波又一波地沖擊著人的情緒,形成全球世紀流行文化編年史。
09 星際戰爭
通常涉及不同星球或文明之間的沖突和戰爭。
這種設定描繪了高度發達的太空艦隊、異星戰術和宇宙戰略,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政治、文化和軍事碰撞,常常探討人類在廣闊宇宙中的地位、生存挑戰和外交關系。
《星際迷航》
這是一個龐大的科幻系列,主要劇情圍繞著23世紀至23世紀末的宇宙探索,講述由詹姆斯·T·柯克船長和史波克大副領導的聯邦星艦企業號(USS Enterprise)的船員們,他們執行著星際聯邦的任務,勇敢地探索未知的星系,尋找新世界,遇見新的文明,同時在和平、科學探索和外交原則的指導下,解決各種外星沖突和內部挑戰。
“動作、懸念、幽默、視效,每樣按增一分嫌長,少一分嫌短的神奇比例,完美交織成奪目的故事線,再配合天衣無縫的演技與巧奪天工的執導,ST系列宣告重生。”——豆瓣網友
10 超能力
指的是人類或外星生物擁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如心靈感應、念力等。
《沙丘》
年輕貴族保羅·亞崔迪在家族被迫害后,與沙漠星球阿拉基斯的土著民族弗雷曼人結盟,學習他們的文化和生存技能。在宗教的有意識引導下,他不僅獲得了預見未來的能力,還成為傳說中的救世主“穆阿迪布”,帶領人們反抗帝國壓迫,引發了一場宇宙級的革命。
王子復仇記的故事外殼下,影片更想表達的是一種反救世主的內核。當一個人在已知未來的前提下想反抗命運的安排,卻被普世的人性裹挾向前,最終所有改變都無濟于事,既定命運的無力感,更像人生的主旋律。
畫面也值得一賞,凌厲的建筑構圖、荒涼的沙漠原色,形成特有的沙丘美學,處處透著迷人又危險。
寫在最后
科幻內容,最主要的是塑造出差異世界觀,基于未來去構造世界、創造人物,讓觀眾在第一時間產生代入感和獵奇感。所以我們也會看到,幾個設定混合使用,比如諾蘭的《星際穿越》,帶來爆炸性觀影體驗。
以上這些設定,只是一些思路參考,可靈活使用,成為加分的創意概念。
但世界觀只是故事的包裝,里面的故事終究還是關于人的,是對現實世界的映射。這也是本文大多推薦了一些大敘事、小切口的電影的原因(當然也考慮到成本),無論是故事邏輯、人物設定,還是鏡頭語言、臺詞,都可以從中挖掘出共鳴角度。
還有哪些讓你深受觸動的科幻電影?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