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著名電影研究學者戴錦華在山一女性國際電影節上說,近十年以來,女性導演在國際影展上的“全面勝利”是因為主流電影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誠然,戴錦華老師的發言有點開玩笑的意思,不過,這句話換個角度來看其實是在說,越是不確定的環境中,女性的聲音就會越突出。比如,女性電影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那是西方第二次女權運動興起的時候,也是整個西方世界最“混亂”的時代之一。
那么,什么是女性電影?我們先來說幾個常見的認知誤區:
第一,認為女性電影必須是女性導演執導的。舉個反例,凱瑟琳·畢格羅是首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女性,但她的作品大多為戰爭、犯罪題材,比如《拆彈部隊》、《底特律》,很難說和女性電影有什么關系。
凱瑟琳·畢格羅在片場
第二,認為講女性故事的就是女性電影。以大家熟知的《羅馬假日》為例,它講述了歐洲某位公主和記者共度一天的故事,浪漫情節讓許多人對羅馬心向往之。但在它的故事原型英國瑪格麗特公主身上,所謂的“浪漫”實際是一段讓人唏噓的悲劇往事。雖然以女性為主角,但故事卻并不真實。
第三,認為表現女性意識的就是女性電影。一個女生認為自己應當遵從父母意志結婚生子是女性意識嗎?我想大家會有自己的答案。關于女性意識,我個人認為它需要體現女性在社會層面的自我實現中,這也包含對父權桎梏的擺脫。而對于回歸傳統的個人選擇,用戴錦華老師的話說,不過只是又一次“逃脫中的落網”。
其實,無論是“女性”還是“電影”都沒有明確的定義,任何一種定義都會掉入本質化陷阱之中。再次引用戴錦華老師的一句話:“女性的,從不只是女人的”,在各種意義上來說,“女性”都意味著新生與能量,它像電影一樣賦予了人類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
歸根結底,女性電影是為人們打開新的視野,鼓勵女性以全新的姿態去成長和生活,而能做到這一點的都可以稱為女性電影。接下來,本文將推薦五部女性題材電影,它們從不同角度探討女性議題,但都帶給女性新的啟發,希望這五部電影也能為你帶來新的靈感。
影片推薦正式開始!
1、
《關于我母親的一切》
導演:阿莫多瓦
豆瓣評分8.6
這是一部關于女人的自我救贖和相互救贖的電影——是的,沒有男人來救贖女人。
電影中的女主角是一位單身母親,兒子意外過世后,痛苦萬分的女主想到了前夫,而當她找到前夫時卻發現他變性成了女人,還感染了艾滋。不僅如此,一個年輕的女孩懷上了前夫的孩子,女孩擔心孩子感染艾滋,整日處于焦慮之中。
籠罩在喪子之痛的女主在新的城市不僅沒找到安慰,還接連遭遇打擊,但她不但挺了過來,還幫助懷孕的年輕女孩度過了種種難關,也和遭遇暴力的妓女朋友一起重建生活。
這部電影的特別之處在于它幾乎用上了所有悲劇情節,但卻毫不催淚。因為導演不過度渲染悲慘,他拒絕用歇斯底里這樣的陳詞濫調去講述女性,他的鏡頭下沒有一個女人是不痛的,但也沒有一個是瘋狂的,她們都只是在默默承受,相互扶持。在這樣的故事里,我們看到的不止是堅韌,還有她們普通但美麗的光環。
2、
《最后的決斗》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
豆瓣評分:8.3
這部電影根據中世紀法國最后一次經由決斗判決的真實故事改編。故事講述了一個騎士的妻子指控衛兵強奸了自己,騎士為了自己的榮譽向衛兵發起決斗。
電影用三段式的結構呈現了這樁強奸案分別在衛兵、騎士和妻子三人眼中的版本。影片的結構就像羅生門一樣,但卻不是羅生門,因為真相并非無從判定,它就在受害的妻子口中,但無人在意她的聲音,而她的命運卻被掌握在一場因她而起卻與她無關的決斗之中。
《最后的決斗》的導演是雷德利·斯科特,提起他很多人想到的會是《銀翼殺手》、《異形》、《火星救援》等科幻電影,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真正讓雷德利·斯科特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影片,是他1992年拍攝的著名女性電影《末路狂花》。此外,他還是大熱的女性題材美劇《傲骨賢妻》、《傲骨之戰》的制片人,可以說雷老爺子在女性題材上確實很有一套。
3、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導演:約阿希姆·提爾
豆瓣評分:7.9
北歐地區是全世界出了名的性別友好,生活在挪威的朱莉很少被傳統的性別標準束縛,但她似乎也沒有過的很好。
朱莉是醫學院的高等生,有天她突然發現自己不喜歡學醫,于是轉專業學心理學,但心理學也沒喜歡多久,轉而開始攝影,攝影還沒什么起色又開始寫作,剛剛小有成績,她又想要放棄。而她的情感生活也一塌糊涂,每一段感情的開始都充滿新鮮快樂,但沒多久她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在愛。
這是一部非典型的女性電影,它并不贊美或同情女性,甚至還有點諷刺。但它實際為我們呈現出一種超前的狀態——當女性擺脫男性規訓,然后呢?影片展現出未被束縛的女性的自我探索,同時帶來群體性的換位思考:當我們推崇女性主義時,我們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4、
《圣母》
導演:保羅·范霍文
豆瓣評分:7.8
老實說,選擇這部電影時我非常糾結,一方面我不確定它能否歸為女性電影,另一方面我又非常喜歡它,最后出于私心還是決定推薦它。
這部電影改編自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不軌之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修女》,它記錄了13世紀教會審判并記錄在案的唯一一位女同性戀者,也就是本片的女主。
女主從小在修道院長大,對宗教有著狂熱的忠誠,她長大后愛上了修道院的一個女孩,與此同時她展現出非比尋常“神跡”,她聲稱自己是Jesus的妻子,身體上甚至出現了圣痕,民眾因此將她奉為圣母,她也獲得了掌控修道院的權力。但一個女人在父權體制中掌權?教會自然會想盡辦法審判她。
補充一個有趣的點,當時的教會只有對修女和男性發生關系的審判,沒有明確的條例能證明修女和女性發生關系是有罪的。
為什么不確定它是否是女性電影?女主在“奪權”的過程中展現出的狡詐,以及她對情人的“利用”完全是男性的邏輯。但從另一方面看,我從來沒在銀幕上看到過如此豐富的女性,她自私貪婪但也虔誠博愛,更重要的是,她是在歷史上留下過名字的真實存在。其實我們需要看到的并不是完美女性,而是更多不同但真實的女性。
ps:請勿在公共場合觀看這部影片。
pps:請記住這個導演的名字,他的電影最好都別在公共場合觀看。
5、
《弗蘭·勒博維茨:假裝我們在城市》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豆瓣評分:9.0
這不是一部女性電影,而是由網飛和大名鼎鼎的馬丁·斯科塞斯一起制作的紀錄劇集,看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弗蘭·勒博維茨是誰,看完后,我還是不清楚她是做什么的……但這并不影響我愛上這個睿智又幽默的女人。
在這部劇集里,弗蘭圍繞著紐約,從文化、健康、書籍等多個維度發表看法,她對大部分的事情都很不滿,但她又能將這種不滿表達得既犀利又風趣,這或許是因為她的憤怒并不來源于抱怨,而是對生活的熱愛。
比如,她發現紐約的人都只看手機都不看路,她覺得自己是整個紐約唯一看路的人,所以她要起草一份宣言叫“假裝我們在城市”。而這就源于她對紐約的愛,從18歲來到紐約,她做過清潔工、出租車司機,還做過論文代寫和色情作家。
她說,在她小時候,父母絕不會教她考慮錢的事情,所以她對錢變得漠不關心,直到現在她也不喜歡錢,但她喜歡用錢買來的東西。雖然和弗蘭相差幾十歲,但是我卻深深共鳴了,事實上她幾乎每一句吐槽都能精準擊中我,我就跟片子里面的馬丁·斯科塞斯一樣——弗蘭一開口,我就想笑。
說再多也復述不出來弗蘭的幽默睿智,只能誠摯地建議大家觀看全集,非常下飯。
中國著名女性導演黃蜀芹曾說:“女性電影就是在坐北朝南的房間打開了一扇東西朝向的窗戶。”所以其實女性電影只是為我們的世界打開了一個不同的視野,讓更多的人看到曾經被忽略的,被誤解的女性;也讓更多人看到女性經驗里和女性視角中,更加豐富的世界。
有哪些女性電影曾經打動過你呢?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參考資料: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238005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