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D評審日記,分享三只黃鉛筆的誕生
原標題:D&AD評審日記
彌足珍貴的入圍
這是我第三次擔任D&AD評審。作為業界公認最高殿堂的創意獎,評審過程非常嚴謹,討論是非常徹底的,有時近乎體無完膚。三次我都被分到設計類別,當然全跟Digital相關。每一次開始前,我都要問評審Digital design 與Digital & social有何區別,評審們是否先確認兩類的差異,因為他們在小項里有多項是重疊的。
Digital design 我很看中URL而非case film。那些單獨遞交URL的,體驗后大概也就知道好壞在哪。還有一種情況是case film實在厲害、偉大,說了一個好故事,但URL貧乏到讓人懷疑,甚至沒有勾引體驗的動力,它的力道更多來自PR,而它只是恰好使用了digital。
三次評審的組成,都是廣告人和制作方各占一半。這讓兩方人馬在討論時都有了一番省思——制作方提醒我們關注那些一直忽略并很少思考的落地觀點;廣告方則讓大家重視Purpose 的高度,理解講述一個好故事的必要性。
在國內待久了,我不自覺地在落地的執行上有了偏執,甚至在成效上都顯粗暴,時不時有了挑毛病的壞習慣。西方評審的態度總是優雅,他們的談吐多少提醒我別那么急匆匆地想證明一切,廣告仍可以美麗并且溫柔 。
這是我這次來D&AD的最大收獲,即使幾個場面我以一抗百,但每次開口所有人都靜靜地聽我暢所欲言。來自日本的主席Qanta對我特別禮遇,最后總是看看我眼神,示意我發表不同觀點。
出發前一度懷疑,往后我還要花自己的錢來這樣的盛會嗎?說實在,很值得,非常值得。尤其在你說出自己的看法時,而引起近一小時的“必須好好討論Akae提出的挑戰”時,頓時覺得在人們質疑廣告獎時,自己堅持的價值不再孤單。
第一天,我們在一小時內愉快地結束了爭辯,選出了26件入圍作品。從最初的177件,到第一輪的短名單49件,再殺到36件。大會卻在此時告訴我們,你們是否太慷慨了,于是只好再殺。
最終!10個作品獲獎。雖然我們可能仍然慷慨,相較于大會的總體入圍率只有5%來說,10件獲獎作品已經遠遠高過其他類別。然而這10件作品,每一件至少來來回回被討論四次以上。每討論一次,就掉價一次。所有勝出的作品得經得起八方考驗、挑刺,上刀山下油鍋后只剩一口氣的,往往就在最后一刻被剔除名單。
這是一個以嚴格比例來要求的賽制。如果你的百米賽跑成績已經達到了9秒7,但如果今年所有選手的實力都達到了9.6秒,那你也只能自認倒霉。
七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評審團成員
引發一小時的爭議
挑起一場戰爭,無需英文多好,征戰評審賽場多年,西方評審都很有耐心,你只要把觀點講清楚,一樣可以打動持不同意見的評委,有遠見的主席此刻便會為你的觀點停下所有,讓所有評審重新省思。我們就來說說,引發一小時爭議的Use of data!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我跟評審討論此議題時,我已經表態。有一種叫做“消費者心理預期指數”的工具,你用來操作洞察,我沒有異議。但一旦代理商說他們調取了大量數據,這就逼迫我內心里的“偽客戶”上身了。
沒有一個企業或App會輕易把數據接口交給你。你要買,這甚至都有待商榷。這個東西不歸客戶市場部管,而我量他也管不到。一個僅僅只是為一波營銷而創建的App,當他說use of data而偏偏這些數據都掌握在美團外賣、沃爾瑪、等神仙級客戶身上時。一個默默無聞的,零基礎用戶的App,卻能將你過往的消費數據,放在案子里說著漂亮故事時,這就有請question mark登場。
Inflation-cookbook是一個關于以real time data打動多位評審的創意。
它的賣點是,物價波動,每一個電商平臺價格每天都不同,這個菜單App會根據你過往的飲食消費習慣,算出你一餐大概習慣花多錢,然后把一樣的菜單,卻更低于你平時買到的價格推送給你一份“物美價廉的購物清單”。姑且不談各個電商的價格是否最低,一個個食物在不同平臺分批下單,這在執行上也不算聰明。這是一個全新的食譜的App,也許它開始要往電子商務轉型,因此我合理懷疑過去的消費數據從何而來?
有評審問,超市的價格不是公開的嗎?這已經不是秘密,應該是可以獲得的。嗯!你要派個工讀生去各大超市把一個個食品價格抄回來再輸入電腦,我也是沒意見的,但這與他們自詡的數據時時演算法是兩碼事。
那么這種關于市場價格的數據,便有可能是消費者的預期心理數據。你利用這漏洞創建一個管理民生消費的App是被允許的,只是可能在故事包裝上就缺乏亮點。然后評審們點頭了。兩派人馬開始你來我往地爭辯。此刻坐觀虎斗的我,大概可從這些爭辯中找出哪位評審與我價值觀接近,哪些又只是在乎創意卻不為落地邏輯思考的創意人。
這便又回到我的第二發導彈。為何case film在此類別里只能當作加分選項而非必要指標。Digital design是仰賴單獨一個App、Web、Product,或者企業服務而來。所以體驗就非常重要,你體驗到什么就是什么,用戶感知到什么就是什么。你的故事就應該在你的產品里、介面上。把故事、UX放進這個載體,才是Digital design的硬道理。
第二發導彈威力無窮,發射后一分鐘便獲得全數評委的認同。
附圖為去年的use of data的黃鉛筆。
#備份烏克蘭
三件入圍USE OF DATA的作品
三個作品各有千秋,這里的千秋不指向好壞,而是技術和目的展現的多元觀點。
Google的“search playground” 的數據是最無庸置疑的。作為25周年紀念,它想要回饋給用戶什么樣的體驗和回顧?數據此時應該扮演什么角色?Google的想法很簡單,僅僅是用戶洞察就足夠了。這就回到了我之前說的,將其視為洞察的核心價值,沒有用戶會強求你在這個時候用數據做什么精準推送。
Google 25周年做了什么?它把這25年用戶搜尋過最多的人與物、人與音樂、與運動、與所有娛樂、所有明星、所有icon。全都用插畫設計然后一個個給視覺化,再布置在Google 這個playground的樂園里。用戶在這張樂園地圖尋找他的回憶,收集,并分享給他人。好比當他找到Beatles四人過馬路的小圖時,系統此時還會將你引入Spotify,引入其它電商。end to end的閉環只要做到周全,精準推送這種擾人并且厭煩的演算技術可以通通滾一邊去。
這創意的體驗界面與UX既簡單又好看,它足夠沉浸,也很Google。任何一次傳播或者體驗,Google自始至終都只談搜尋,品牌不僅鮮明,也不啰嗦。這樣的體驗它說故事了嗎?說了,用戶上手后品牌所帶來的回音,都在用戶自己心中、認同感里,一次次回頌著品牌的娛樂價值。它無需一個case film,體驗本身已經很會說故事了。
這個黃鉛筆作品同時也入圍了Digital Experience,兩個類別里都有它的影子,如果你是評審,這兩個類別一定要分個高下,你會投哪一個?
三只黃鉛筆的誕生
數字體驗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唯獨這個案例,我放他一馬。
“Transparency card” 講述的是如何用數據抗衡巴西的骯臟政客。
他們設計了一張虛擬信用卡,這張卡在視覺上是透明的,用戶可以下載放在你的蘋果錢包里。政客的每一筆消費,小如一杯咖啡都會顯示在你的透明卡里。影片說明,這個數據是政府公開的,所有人可在政府網站取得(該國法律我無權過問)。我們實際操作與下載結果,每天真的有上百條葡萄牙文的消費帳單進到這張透明卡系統里。
體驗在此不那么重要了,這個創意雖是用戶向的,但它真正要對付的目標人群是政府官員。數據分析也不那樣重要了,它真正的強大是使數據成為一種武器,警示那些骯臟的政客——“你給我小心一點。”
我們最終給出三只黃鉛筆,最后一只這個案例不用我說大家都認得,它是少數沒有遞交casefilm的作品,同時他也代表我們Digital design的組別競逐更高境界的黑鉛筆,并成功摘得桂冠,它就是Apple 的Vision Pro。
備注:所有圖片與影片取自D&AD官網以及Apple官網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