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戰的廣告公司,敵人在哪兒?
前段時間,一篇《廣告公司的背水一戰》文章刷屏了,大叔粗略看了一下,朋友圈轉發的人基本是兩類人,曾經被廣告公司坑過的甲方,以及前不久剛給“停更兩微一抖”點過贊的乙方。
其實,這篇文章有兩個挺嚴重的漏洞:
第一個漏洞是標題引用的成語。韓信當年的“背水一戰”其實是使詐,勾引敵軍出擊,暗地里早就布下了奇(這里讀“ji”,奇數的奇)兵,等敵軍全數出擊,直掏敵軍大營,最后來了一個兩面夾擊,最終大勝,這是孫子兵法中有關“奇兵”用法的經典案例。而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是:廣告公司是真的被逼到了河邊的士兵,根本沒有救兵了,馬上要被逼死了,這是完全兩種境地。
第二個漏洞是敵人是誰。既然是背水一戰,那廣告公司的敵人到底是誰?通篇看完,大叔都沒get到點,只從“少瞧不起甲方”那段隱隱地看出來,難道是甲方爸爸要把廣告公司逼死?有這個趨勢,但死不至于,甲方不可能搶你的飯碗,大不了下次不給你這口飯而已。
那么問題來了,背水一戰的廣告公司,它的敵人到底是誰?這幾天,大叔看到一種觀點是“網紅可以干掉廣告公司”。原話來自IMS新媒體商業集團創始人李檬,“原有的 4A 公司,廣告代理公司一定會死掉,一定會死的非常的慘。”
作為一個做了7年的甲方和4年自媒體,大叔認為,這個假設第一眼看吧,確實有點扯淡,但仔細琢磨,似乎趨勢是這么一個趨勢,但結論下得太突然。所以,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稍微聊聊自媒體的一些現狀。
1、自媒體已經把傳統媒體“淹死”一半了
必須要承認一件事,那就是凱文凱利的預見,他曾經在被譽為移動互聯網“圣經”的《失控》中就提到這么一句:“任何行業的顛覆者都是來自‘行外人’。”對于媒體而言,的確如此,自媒體的井噴,讓無數報紙關停和傳統媒體合并,大叔就不贅述了。
來自微信的數據顯示,2018年微信帶動就業機會達2235萬個,同比增長10%。其中,帶動直接就業機會527萬個,這與微信公眾號的月活數據基本一致。
做甲方的都應該知道,過去媒體合作或者投放的方式很簡單,抓大放小,因為渠道就那么多,媒體人跳槽也沒那么頻繁。最近幾年呢,傳統媒體的投放金額在逐年縮小,轉而增加了自媒體的投放,有些企業的投放金額比例甚至可以超過1比1。
現在很多發布會,尤其是科技圈,如果請300名媒體,至少有一半是自媒體。最關鍵吧,不少自媒體根本不在乎車馬費,你得按照我的發布報價支付費用。自媒體把很多傳統媒體人從傳統媒體的機構中“解放”了出來,預算也從機構轉到了個人身上,案例太多,好壞均有,你懂的。甚至有甲方也組織團隊做自媒體,從省錢竟然變成了賺錢。
2、自媒體已經把公關公司變成了墊款公司
除了傳統媒體人轉型之外,其實現在做自媒體最投入的,還有一群人,就是那些在甲方或乙方做公關和廣告的那批人,這幾類人組成的自媒體確實很厲害,有的懂甲方想要啥,有的懂內容創作,有的懂用戶要啥,還有的懂刷數據,一舉干掉了很多公關和廣告公司。
比如不少行業的自媒體,現在是抱團制的,有個“大哥”,跟著一批“小弟”,大哥接單再分派給小弟們,完全不需要公關公司介入到具體業務。現在,對于很多公關公司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資源有多強,也不是寫作能力和策劃能力有多強,因為渠道很透明,想找任何一個自媒體人都有渠道,內容也不需要公關公司提供,自媒體擁有強大的原創能力,實際上,這也是其能夠生存的基本素養。
所以,墊款能力反而成了公關公司和廣告公司要想繼續能活著的第一要素,因為很多自媒體都要在發布之前收到全款。
3、廣告公司最引以為豪的創意只剩下爭議
傳播的去中心化和渠道的自媒體化,徹底改變了傳統廣告公司的工作流程。按照李檬的說法,原來的4A公司、廣告代理公司拍一個 TVC要花幾百萬,拍一組平面的圖花幾個月,再找到媒介公司,選擇合適的媒體,一百個雜志/電視廣告投放出去了,代理公司賺中間的差額。現在呢,如果還這么操作,會引發社交平臺的反垃圾政策。
所以,大叔接觸到的廣告公司,依舊很重視TVC和平面修圖,這些無法再為他們帶來巨額利潤,而傳統的渠道型廣告代理公司,實際上早就變成了墊款公司,賺著很薄的差價,還得隨時提防著甲方跑路。那么創意呢?以最近很火的BOSS直聘的洗腦廣告和去年世界杯期間的一波洗腦廣告為例,廣告公司最引以為豪的創意,在越來越貴的流量和越來越分散的用戶注意力面前,只剩下了爭議。
反而是自媒體,把創意融入到了自己的個性化內容上,新世相、GQ實驗室、局部氣候調查組、人類實驗室等一批優質自媒體,開始向MCN轉型,不僅進一步提升了服務效率,既能產出非常有創意的內容,又能輕松收獲10萬+,幫助品牌客戶刷屏。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連甲方都開始內部孵化創意團隊,以網易為例,只為內部服務的創意團隊——網易噠噠幾乎每出品一個h5,都能刷屏。
4、自媒體終于把那浪費掉一半的廣告費省下了
前幾天,一個廣告公司的老板給大叔抱怨,服務了很多年一個很重要的客戶,但由于都是投放到傳統渠道,數據統計緯度很少,根本無法得出廣告與銷量直接掛鉤的數據,很郁悶,又應了廣告大師的那句名言:“一般的廣告投放,都是浪費的”。
移動互聯網時代,到底哪一半是浪費的,真的還不知道嗎?這取決于你的投放策略。還是說回到2年前,大叔參與的有關百雀羚廣告投放了一個自媒體,淘寶銷量很低的那場辯論,百雀羚投放這個自媒體就不是為了直接地賣貨啊,人家要的是自媒體個性化的內容和其90后居多的粉絲,因為100歲的百雀羚要品牌年輕化。
如果百雀羚要想賣貨,就應該在微博、抖音、小紅書和微信上,再找一波化妝品領域的網紅,大家各顯其能地展示產品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去沖擊銷量。創意和銷量,這是完全兩個策略,只是有時候可以一石二鳥。網紅帶貨這件事,如果兩年前你還認為是個別現象甚至是數據造假的話,去年雙十一開始,就連淘寶都開始搶網紅資源了,你自行體會吧。
至于數據造假問題,其實平臺都在嚴厲打擊的同時,早就在幫助客戶去甄別自媒體,比如微博要求所有投放要走微任務,如果網紅自己刷銷量的數據,那最壞的結果也是網紅自己的團隊吞下銷量,大叔覺得,這么傻的自媒體,早就賠死了吧。
雖然明星資源也是社交媒體的流量大戶,但卻在最近遭遇“流量造假”風波,反倒讓在細分領域小而美的網紅效應更加凸顯,因為網紅不僅能帶貨,比明星更加靈活和賣力,畢竟,網紅的變現方式并不如明星多,所以,更在在乎自己的口碑。當然,與明星的代言費相比,網紅的性價比高太多了。
5、廣告公司也在自媒體化,自媒體卻自爆了
其實廣告公司早就開始了分化,大叔看到的趨勢是:很多國際4A公司的總監們都出來創業了,做更適合社交媒體的生意,而做了幾年新媒體營銷的廣告人又出來一部分,一邊干著自媒體,一邊接一些散活兒,養活自己足夠,還挺舒服的,因為終于不再當苦逼的乙方了,以“老師”和“行業前輩”自居,偶爾還能靠著講課和寫軟文賺錢。
當然,和公關公司一樣,很多廣告公司早就開始內部孵化或者收購網紅,試圖壟斷渠道的議價權,和MCN機構的業務非常形似。
說了自媒體那么多好的地方,難道就沒有壞處嗎?當然有。不管有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自媒體在審核制度和三觀等方面,都遠遠落后于傳統媒體,這種風險也會關聯到投放廣告的甲方爸爸身上。所以,對自媒體而言,守住底線是基本吧。
對于甲方爸爸而言,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平臺價值已經很凸顯了,既有流量,又有背書,廣告公司也已經盯上了這塊業務。
至于說廣告公司和公關公司,大叔雖然認為其業務大調整是必然,但目前來看,還不至于被網紅或自媒體干掉,至少還能墊款嘛。當然,這里得排除擅長危機公關的公關公司,后者將迎來最好的10年。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