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廣告公司
作者:涂曉明,首發:營銷之美
為什么廣告公司會焦慮?嚴格意義上說是廣告公司的老板們很焦慮。
錢沒以前賺得多了?
應該不是。很多公司的營業額是在增長的,這種焦慮來自于多因素的綜合結果。
錢
只要綜合實力還不錯的,有一定規模的的廣告公司總體業務量都是上升的,但請注意,利潤的增長和營業額的增長并不同步。很多公司流水增長了,但利潤反而減少了,至少利潤率下降得很厲害。這是廣告公司的老板們焦慮的根源。
管理不錯的廣告公司在2017年之前的利潤率,大概率上要比現在高一倍。
為什么利潤率下降了,除了營收增長自然導致的利潤率下滑外,有幾個主要原因:
1、媒體價格的信息不對稱消失了。
在2017年以前,尤其在自媒體部分的媒體差價很大時,大量的利潤來自這里,但時至今天,只為拿下客戶的項目,很多公司出現平進平出的情況,面對客戶采購無情的比價,不可為不慘烈。
事實上,如果項目沒有15%的毛利,難以覆蓋自身的管理和人員成本。
2、創意和策略在中國賣出白菜價。
為什么?
以前,綜合整個項目看,廣告公司在媒體方面賺錢比較多,可以在創意和策略方面不收費,或報象征性的價格去拿客戶的項目,久而久之就出現了收10萬或5萬的項目策劃費的情況,甚至是零策劃費。
換在客戶的角度思考,客戶會覺得你的媒體賺了我好多差價,不應該再收策劃和創意費了,哪怕現在客戶知道媒體差價變小了,接受策略和創意費漲價卻變得很難。
這就出現了一個異常艱難的情況——“媒體差價變少了,之前一直廉價的策劃和創意費沒辦法漲價”。
當然,少量的創意公司除外,他們可以賺到不菲的創意策劃費,但僅是少數。
我知道很多甲方朋友們會抱怨,“我想給你們創意費,可你們的創意不值錢啊,甚至是毫無價值”。
確實,有時候看這是一個死循環,這是我下一篇需要探討的內容。
3、人力成本飆升。
這來自于兩個維度:
一、效率變低了導致人變多了,或者說人變多了導致效率變低了;
二、人力成本確確實實在上升,這也是通貨膨脹。
一個公司走向衰落的開始最明顯標志就是“人變多了,效率變低了”,也就是人效降了。比如在一個項目中,有一堆人參與其中,但每個人都只參與一點點,方案靠東拼西湊,缺少靈魂人物坐鎮,最后可能效率極其低下,甚至拿不到項目,都做了無用功。
Account的職能就是拉群,特長是知道如何在短時間迅速的拉一個龐大的項目群,一堆創意、策略、媒介的人進來,當然還有很多老板們。于是,一個項目組就成立了。
一開會,會議室里便坐滿了人,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所謂“頭腦風暴”就是“查查資料,找找同行的案例找找靈感,順便吹吹牛逼,再叫一杯奶茶”。先不談能不能給出好的解決方案,通常情況是面面相覷,都渴望對方是一個靈魂人物,但哪有那么多的靈魂人物!
結束語往往是“大家再各自想想,下一次會議帶著Idea來“,但不帶Idea不是一樣來開會么?
為什么說4A的危機更大?因為在這樣的機構中,處于管理崗位的人很貴很貴很貴(如果你想知道有多貴,可以私聊),往往比直接創造利潤部門的人貴很多。這其中有歷史原因,在短期內很難改變,或者說無法改變,往往矛盾的根源正源于此。
4A慢慢慢慢地沒有了炫目的光環,甚至讓很多客戶覺得4A是一個貶義詞,代表了速度慢、無創意和無價值,其實我還是有點難過的。
4、 廣告公司的面子。
說這點很可能會被罵,無所謂了。
廣告公司需要一個光鮮的辦公樓,裝修要有逼格,年會禮物要多要好,一定要把朋友圈的同行年會比下去。
公司一年要兩次出國游吧,下午茶要多要好。
生日會每月必須來一次大規模的。
請上一堆裝點門面的人,但他們往往貴到離譜,但除了裝點門面,無其他的價值。
還是低調點好,不要去比這些表面功夫,公司最大的價值是讓每一個人都在這里成長,獲得回報。
今天,面子上的東西很容易讓年輕人失焦。
昨天面試的一位新人,問了我一個問題:“請問你們公司有什么福利么?”
我說:“你應該關心你在這里如何能發揮價值,獲得成長。“
當然我不是說不該有福利,這里不用抬杠。我們公司該有福利不會少。
我的體會是善于做表面功夫的公司往往并不一定很厲害,很多牛逼公司并不一定很張揚,他們更務實,更低調,所以別被那些蠅頭小利迷失了重點。
人
幾乎每一個我熟識的廣告公司的管理者,在和我聊天時都有一個永恒不變的主題——幫我介紹點人。
這是一個完全靠人的行業。沒有人的話,一切生意機會都是虛無的!
我是喜歡培養人的,但現在估計沒幾個老板愿意從實習生開始帶人,都覺得時間成本太高。當所有人都這樣做時,好似涸澤而漁,就會缺設計、缺文案、缺策劃、缺媒介、缺一切。
但項目不等人,老板們為了項目,先不管能力如何,覺得履歷還行就先招進來,薪水浮夸也沒辦法,水貨處處皆是,依然不得不為之!
價值感
這是最為扎心,也最受侮辱的一點,至少我以前的焦慮很多來自于此。我不止一次經歷過客戶當面問我——“你覺得現在廣告公司還有價值么?”
現在的媒體具有內容能力,同時擁有媒體渠道和受眾。
很多人說最好的廣告創意公司已經是網易了,GQ實驗室和新世相也已替代了廣告公司。他們有創意,有內容,還能有傳播效果,為什么不直接和他們合作呢?
大部分廣告公司都被動地接受客戶的安排去做事,很少也很難駕馭客戶,閱讀客戶。也好,廣告公司能按照客戶的要求把事做好也不錯了,但往往這一點最后的尊嚴也很難保全。
沒有價值,當然客戶就會抱怨和埋冤,甚至不尊重你,給錢也不爽快了。你也會對客戶心生怨言。更絕望的是,能體會到價值感缺失的同行也不那么多了,越來越多的人是麻木的,這會是一個死循環么?
最后
廣告公司的焦慮,往往是來自于老板們。雖然從業者也日益感受到被客戶的挑戰,但好歹不擔什么風險,論收入也還行,和一個比較努力的外賣小哥的收入差不多。
從現在開始,外賣小哥和其他有技能、能賣力、能吃苦的年輕人一樣,收入很穩定。你別羨慕他們的收入,因為你吃不了他們的苦。
此刻,我建議廣告公司的老板們,先減員20-30%,優化好結構和激勵政策,這樣利潤會多一點,效率會高一點,焦慮會緩解一點,給自己多點時間,尋找新的生意增長點。
如果老板們連這些勇氣都沒有,先反思自己的問題吧。
本來最該有創意的公司沒有創意,最需要創新的公司變得保守了。
廣告公司為什么會如此墮落,請查看我的往期文章!
數英作者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涂曉明,Verawom和澎動傳媒聯合創始人,營銷之美專欄作者
作者公眾號:營銷之美(ID:yingxiaozhimei)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