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梁將軍:臨時工到戰略咨詢創始人,人生下半場他只想成為自己
作者:Siete,編輯:刀姐doris
原標題:從電視臺臨時工到戰略咨詢創始人,人生下半場他只想成為自己 | 對談梁將軍
第一次聽到梁將軍這個名字,以為他是個兇猛的大漢,見了面才發現,他是個溫潤如玉的男子。???????
我們在差不多的時間開始創業,都成了自媒體人,如今又殊途同歸地做起來咨詢。
他幫認養一頭牛錨定“一家替用戶養牛的公司”這個品牌戰略,協助品牌殺出中國乳業這片紅海。
但這次聊完才知道,他的職業生涯并不是一直這么順利。
用他的話說,是“太苦了”,苦痛讓他印象深刻:
曾經拿著 1500 塊的工資,沒工位四處流竄著,在電視臺做小三小四小五的情感調解節目。
主動放棄穩定在編職位,0基礎入行廣告行業,領著每個月4500塊的工資北漂。
在我看來,他是一個經歷了中國品牌發展與轉型最兇猛的時代,并且一直隨著時代而動的品牌人。
同時,他又是一個天生的內容人,說話又溫柔,又有詩意,又有感慨,偶爾還帶著他的幽默和自嘲。
這期播客發出來,很多人在評論區夸他:好喜歡這一期的嘉賓老師,好有人格魅力,優質嘉賓求返場。
我們約了一個半小時,但直接聊了三個小時。聊完這期,我也覺得自己被極大地治愈了,所把這些內容分享給你們。
這次,我們聊到了:
從電視臺臨時工跨界成為到戰略咨詢公司創始人的策略思考
認養一頭牛品牌戰略,是怎么來的?
“內容鏈”的底層邏輯,其實是一場無限游戲
生活要追求內在的勝利,人最大的成功是成為自己
一、站在風口也有可能被吹感冒
刀姐doris:其實我倆很多經歷挺相似的,從廣告人變成自媒體人,現在又成為了咨詢師。你能不能先給我們介紹一下自己的經歷?
梁將軍:我原來的理想是做個像柴靜那樣的傳統媒體人,所以我大學學的廣播電視編導, 一畢業就去電視臺當了記者。
我進去的時候是臨時工,沒工位,沒飯卡,每個月拿 1500 塊,做的是一檔情感調解類節目,面對的都是小三小四小五,幾兄弟爭家產這樣選題,越奇葩越有流量。我們一幫正統新聞學院畢業的人,每天都很幻滅。
后來實在覺得干不下去了,正好有個機會,我們臺要派人去三亞。我是黑龍江人,沒有離家特別遠過,心一直很野,我就申請去了。去了之后特別順利,做的節目收視率一騎絕塵,我還拿了省里面的新聞獎,慢慢地從記者,做到主編、制片人、執行制片。
當時工作挺穩定的,好像能一直做下去,但又能感受到傳統媒體正在慢慢失去話語權,昨日黃花的凄涼感特別重,有種人生不在點兒上的感覺。所以我就裸辭了,去了北京,重新開始找工作。
我人生的第一次策略是給自己做的。我思考了兩件事:
第一,做什么事是有前景的?
第二,這些有前景的行業里,哪個是可能要我的?
2011年,谷歌的一條信息啟發了我,他們預測未來互聯網上 70% 是視頻內容。視頻和我之前做的電視還有點關系,人家可能會要我。后來果然有家做視頻廣告的 agency 讓我進了。
那是家創業公司,老板們都不懂廣告。我記得有一天,我和幾個老板在會議室呆了幾個小時,就研究一個事情,什么叫 CPM?這件事現在說出來是個天大的笑話。
但就是這種環境給了我一種自信,覺得什么事我都能學,都能掌握。
我在這家公司干了七八年,從什么都不懂的專員,每年升職,一路升到總經理。但這個時候我又發現了個很讓人痛苦的問題:為什么我身邊很多人,明明水平很差,也不如我努力,但掙得比我多?
我之前一直是公司的老黃牛,每天想的都是專業問題。比如,客戶怎么開發?策略怎么做?但是,對于這個行業是怎么樣的?什么樣的人會成功?我完全不知道,好像一直在一個很窄的洞穴里尋覓一道光,視野太窄了。
這之后我人生第一次思考了所謂“認知層”的東西,發現我有兩個錯位:
第一,我在做 agency,這個公司在整個行業里,屬于是價值鏈的末端。
第二,我在的公司是個媒介代理型的公司,top sales 才有發展空間,我干的策劃不是核心部門。
雷軍有句話說風口上豬也能飛。后來我發現不對,你在風口的位置也很重要,這個位置決定了你會被吹上天還是被吹感冒。
我當時的公司需要的是銷售型的人才,所以我當時就面臨著一個選擇:我是要變成銷售型人才,還是繼續在專業上深耕?
我其實有試著去轉型,給自己洗腦銷售是最萬金油的行業,很多 500 強的 CEO 都是銷售,還去買了一本特別厚的《銷售圣經》。但買這本書的時候,我同時還買了一本書,叫《好戰略和壞戰略》,那本書說的是,人應該找到你最大的優勢,忽略你的劣勢,這才是最好的戰略。
我信了后面這個說法。我相信我這輩子就是個要做策略的人,所以我就辭職了,想說找找新的出路。后來,為了幫團隊里的小朋友更理解一些晦澀的專業概念,我在公眾號快到存量期的時候,開了個公眾號開始寫文章。第一篇文章都沒怎么宣傳,就在圈里小范圍地刷屏了。后來漸漸有人知道我,有人找到我說你能不能幫我做品牌,我的創業合伙人也是通過我的內容找到我的。
刀姐doris: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把“選擇大于努力”說得這么清楚,其實是你的信念把你帶上了品牌咨詢這條路。
你現在在做的將意咨詢是偏品牌戰略的。我有個感受是,這些年行業里有個趨勢,是咨詢公司廣告公司化,廣告公司咨詢化。你現在怎么思考自己公司的定位和轉型?你應該也想把現在的公司做大做強吧?
梁將軍:我覺得這個問題很玄妙,跟命運一樣。
我前兩天還發了個朋友圈,說這幾年創業,好像特別有目標感的事情都失敗了,但很多無意間做的事情卻成了。
你要說廣告公司咨詢化,其實我壓根沒這么想過。純粹是我自己不想只做廣告媒介的生意,我的優勢就是頂層戰略設計,而是對客戶影響最大的就是頂層戰略設計,你投什么媒體,做什么創意,如果戰略是錯的,那怎么投都是錯的。所以我就想干這個事,根本沒有預測未來是什么樣。
另外還有一個出發點,就是覺得現在咨詢公司做的策略太傻了。你現在還在做定位,給客戶一個 SLOGAN 叫遙遙領先,用戶根本不 work 的。曾經還可以打信息差,但在現在互聯網的傳播環境下,這種邏輯一定會被淘汰的。
咨詢公司作為做頂層戰略的人,一定需要一個新的方法論去引領整個行業的變化,引領客戶創新,進而去帶動后面所有媒介投放和創意的轉型,這是我覺得新一代咨詢公司應該做的。
二、內容即流量,內容即增長
刀姐doris:我們倆有一個共識是,內容會成為營銷的關鍵載體。你也有一個“內容鏈”的方法論,并且用它打造了很多很牛的案例。比如和認養一頭牛合作,給他們做了新的品牌戰略,幫品牌從那個乳業這個紅海中突出重圍,你是怎么做到的?
梁將軍:首先說,客戶的成功還是客戶自己實力強,我只是幫助加速了這個過程。
當時和認養一頭牛合作,最重要的問題是:在巨頭林立的行業里,一個新品牌怎么突圍?
要知道乳業是中國最紅的紅海,你不論打任何一個點,第二天巨頭們都能復制出來,然后渠道比你廣、效率比你高、請的人也比你更貴。想上位簡直是天方夜譚。
在調研的過程中我和牧場的負責人聊天,他是個外行,但接管牧場之后很快就把牧場的產奶量做到了全國前三。我問他怎么做到的, 他說他看了一本書,叫《奶牛的舒適度管理》,核心講的是,你讓奶牛活得舒服,它的產奶量就高。所以他就在牧場里做了很舒服的沙床,給奶牛放音樂,做乳頭按摩等等。
我當時就覺得,這是個很重要的傳播點,甚至可以作為一個品牌的戰略定位——“一家替用戶養牛的公司”。因為第一,它很有故事感,很適合在現在的媒介上去講故事;第二,巨頭沒辦法復制,因為他們的奶源都很多元,不能講養牛的故事。
后來復盤,發現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這是一種內容化的定位,所以它有自傳播力。
很多營銷人不太理解什么叫內容。我舉個例子,我們來假設一個情景,一個老奶奶在買橘子。
如果牌子上寫著:砂糖橘四塊錢一斤。這叫信息。
如果寫:砂糖橘不甜不要錢!這叫廣告,有品牌名,有承諾。
如果寫:甜過初戀。這就叫內容,因為它會讓人有主動傳播的欲望。
我認為內容不是營銷工具,而是應該被作為企業經營的主軸。因為十幾年前我們做品牌,拼的是有錢,能搶到央視的標王你就有流量,但現在不行了,現在你沒有足夠好的內容,你錢都花不出去。
現在內容等同于流量,也就等同于增長了。所以整個公司的戰略都應該圍繞內容去打造,你的產品、品牌,甚至組織架構都應該是一個內容,用內容貫穿整個生意鏈條,這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內容鏈”方法論的來源。
刀姐doris:我問你兩個問題,第一,你給客戶找到了一個故事,但你怎么確保這個故事是以用戶為中心的?第二,戰略的本質是聚焦,如果戰略是一個內容,那它怎么指導品牌的內外配稱?
梁將軍:我們今天給企業做一個戰略,不是給他找個定位,而是給他找一種社會角色,把這個社會角色內容化。
本質還是要找準角色,在戰略正確的前提下去做內容化。
比如認養一頭牛,我當時定義的社會角色是“一家替用戶養牛的公司”。這個角色在戰略層上的意義是,目的是改變用戶的選購邏輯。
以前牛奶好不好,是看蛋白含量、牧場位置、奶牛品種,但我們說“牛養得好”,其實是顛覆了對手的游戲規則,建立了另外一套思維體系。
那這句話怎么去做內容化?你不能只有 SLOGAN,你得有一整套人格化的劇本。比如我們提了一個“五好奶牛”:
心情好!每頭牛都會聽音樂、做 SPA 、享藥浴
吃得好!每頭牛每天伙食費約 80 元
住得好!每頭牛都配有“保孕院”、“產房”、“幼兒園”
工作好!每頭牛都有“帶薪”年假和定期體檢
出身好!每頭牛都是澳洲血統,均可查到系譜檔案
這就相當于一個故事藍本,你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做成 PR 稿、小紅書內容、抖音內容等等各種形式。
怎么思考戰略,其實取決于企業想玩一個有限游戲還是無限游戲。如果我們只盯著市場份額去思考,玩有限游戲,機會是很少的,你想干的事情一定已經有人在前面等你了。而市場里現在的成功玩家,它們都在玩無限游戲。比如說直播帶貨已經非常紅海了,為什么董宇輝還是能出來?因為它的邏輯和其他帶貨主播完全不一樣,他講人文,不講賣點,實際上是在創造市場。
我們去看用戶的愿景,去看社會的需求,你才有可能超越品類的思維極限,把生意做到想象力之外的地方。
三、人最大的成功是成為自己
刀姐doris:你一直在給品牌做策略,那你現在自己的人生策略是什么?
梁將軍:我前兩天看一本書,叫《為什么偉大不能被計劃》,是兩個搞 OpenAI 的科學家寫的,講的是他們在技術探索的過程里發現,目標驅動的事常常是失敗的,最好的結果往往都是因緣際會下的產物。
我回頭去看自己的經歷,發現很多事情都是無意間干成的,當年刻意拼命去爭搶的卻慘不忍睹。所以我現在也會想,是不是可以重新去設一個比較模糊的目標,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失敗的就讓它失敗好了。
但有點擰巴的是,我們做策略的人有個習慣,就是用腦太多,動手太晚,很多東西是想到了,但是又沒有像人家一樣奮不顧身地撲上去做。如果我只是個自媒體人那還好,但我現在是個公司的老板,我不能隨性地去探索,必須要看一些指標。
我最近就在這兩種想法之間糾結,目前內心一個比較自洽的結論是:生活要追求內在的勝利,不能追求外在的勝利。
舉個例子,比如說我今年要出一本書。外在目標可能是我設個 KPI,一天要寫多少頁,沒寫完那就是沒完成;但你的內在目標其實是,我要創造一個適合我寫書的時間,讓它變成我生活的節奏,讓我有可能去完成這件事。
簡單地說,你體系的打造,要大于你對目標的追求。
如果目標不成功,你會很失落,覺得人生失敗。但如果把目標定義成一種可能性的話,你是用一個探索的心態去做事情,保持高執行力,即便失敗也只是排除了一個選項,讓你離成功又近了一步。
我前段時間讀到一段話,我特別喜歡,說創業應該是把自己當成一個運動員,有沖刺,有休息,有練習,在一個科學合理的體系下,你才能保持巔峰的狀態,去贏得一個看似不可能的目標。
那具體的體系是什么,我跟大家分享兩個。
第一個是寫日記。就是個復盤,對你每天的想法,看過的書,見過的人,有過的念頭。
這比較接近儒家王陽明的思想。他說的是,人應該去檢查自己的念頭,而不是檢查事情,因為是念頭決定了一切的發展。儒家成圣的方式,就是把你腦子里的念頭都揪出來,掐掉那些不好的。
還有一個是運動。我現在覺得運動特別重要,有時候看書、看電影,那種雞血程度,真的比不上你去鍛煉一下,會影響到你整個精神狀態,可以讓你獲得平靜。
這些點有很多,我自己也還一直在找。
我給自己人生下半場的使命是成為自己。
“成為自己”的意思是,如果你是個貪財的人,那你就去發財,如果你是個不在乎錢的人,你就去做個狂放的藝術家。如果你違背自己的本心,拿到的成功只是別人眼中的成功,自己卻會活在一種很擰巴的狀態里。
只有真正成為自己,人生才能真正有所謂的圓滿。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