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Tims最重要的兩個屬性:貝果和貝果。
小紅書搜索Tims最愛,10條筆記里7條是貝果,還有兩條是其他飲品。
當然,倒不是說Tims咖啡不行,這恰恰說明,品牌的本土化做得很成功——因為據官方介紹,除了鮮萃咖啡以外,其他飲品產品幾乎都是本土獨立研發,比如生椰冷萃、不止拿鐵等等。
但正如網友說的,跟貝果比起來,咖啡在Tims的營銷標簽里,確實有些弱化了。
作為一個2019年才來到中國的北美咖啡品牌,因為時機問題,Tims其實一直沒有迎來真正的黃金期。但好在品牌著實高明,用一個“coffee plus”策略,算是在卷翻天的咖啡賽道掙到了一席之地。
根據官網今年11月剛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品牌第三季度營收已經創下tims天好中國上市以來單季度最高營收記錄。
另外財報還披露,第三季度含食品的訂單比例從2022年Q3的43.8%提升至2023年Q3的54.5%。也就是說,在一家咖啡店,超過一半的訂單有食品或只有食品。
打著咖啡的招牌,做著烘焙的生意,Tims想要培養忠實用戶,咖啡沒做到的,貝果做到了。
01
遠道而來的小紅杯
Tims,在它的加拿大老家全稱Tim Hortons,來源于創始人Tim Horton的名字,創始人是一位加拿大具有傳奇色彩的冰球運動員,在運動生涯中,為國家和球隊創下不少歷史記錄。
因為熱愛烘焙,創始人在1964年開了第一家Tim Hortons 同名店,主營咖啡與甜甜圈,后來發展到快餐連鎖,一度超越星巴克、麥當勞,成為加拿大最大的連鎖快餐公司和咖啡品牌公司。
(如果橫向來看,感覺加拿大的Tim Hortons有點像中國版本的李寧,只不過這位冰球運動員是跨界創業。)
深植北美的國民品牌,比1971年創立的星巴克資深,卻比1999年就進入中國市場的星巴克晚了20年,品牌自己也發覺了這個問題的急迫性,因此從組建中國團隊開始,品牌就啟用了全中國人的本土化團隊。
Tims中國CEO盧永臣
以中國區CEO盧永臣為核心的Tims中國團隊,在傳播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Tim Hortons縮寫為Tims,在名稱讀音上減輕了拗口性,同時為中國款Tims設計了紅楓葉logo,增加辨識度。
除了中國,在北美等地區,官方依然使用Tim Hortons全稱
回頭看四年前,Tims第一次嘗試建立本土大眾認知時,就在營銷口徑上開始啟用“小紅杯”做區分。
但,或許楓葉紅本身太具有加拿大屬性,關聯性較遠,即便官方有意往“小紅杯”上帶,更多消費者還是只喊Tims。而且,相對于大眾熟知的“小藍杯”的價格、“小綠杯”的品牌度,“小紅杯”并沒有在這個賽道中討得什么巧。
在社媒上搜索“小紅杯”
不僅沒有Tims相關,
甚至還出現別的品牌
可見官方也沒有很維護這個標簽
可能感覺“小紅杯”占位困難,也可能希望在下沉市場的認知度被更好打開,今年年初,品牌又推出了Tims的中文名,天好。
怎么說呢?天好的寓意是不錯,可惜與Tims本名、與咖啡店的關聯性都仍然較弱。就連本土的咖啡品牌名,都會在體感上增加外語感,而這位北美的小紅杯,是否在本土化的程度上用力過猛,也很難評定。不過在中文名更新一年后,僅從二者名字的搜索數據來看,明顯還是Tims的關聯性和使用度高一些。
顯然,國內的咖啡營銷確實不好做,所以品牌扭頭創新飲品,但是飲品也很卷,怎么辦呢?
于是品牌又把目光放回Tims最初的另一位當家招牌——以貝果為主的暖食。
02
“空心饅頭”,抓住年輕人的面子和里子
回到當年Tim Horton的創業初衷,創始人本人熱愛烘焙,并且喜歡將自己的烹飪靈感加入食品的創新當中。
Tim Hortons 55周年視頻
Tim Horton在加拿大開的第一家店是甜甜圈店
所以,在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Tims的食品側,也以甜甜圈等甜食為主。不過,相比較于外國人的嗜甜,中國人的胃是喜歡熱乎乎的食品。
品牌也很聰明地從經典甜甜圈開始往“空心饅頭”貝果過渡。
實際上,Tims進入中國市場的幾年,也是貝果在本土的黃金認知教育期。
據傳,貝果起源于波蘭,后來一部分猶太人移民到北美洲,主要去往紐約和加拿大,因此貝果的派系也演變得不同。區別于甜甜圈等其他烘焙產品,貝果因為經過一道水煮工藝,吃起來更有韌勁,而且作為低脂低油低鹽低糖的食品,被認為是更健康的食品。
傳統貝果一般只加入涂抹奶酪,創新的貝果會夾肉蛋蔬菜等,成為更飽腹、更偏向正餐的貝果三明治。
來自北美的Tims,天然擁有對貝果的拿捏度,在菜單樣式上,根據國人口味持續創新兩個派系的貝果。
2021年Tims的貝果產品
2023年Tims的貝果產品
招牌貝果
貝果堡
如今的Tims,更多開始在創新貝果上發力,并且產出一系列關于貝果堡的營銷。
貝果堡系列表情包
可以說,Tims和貝果在國內的認知成長期是近乎吻合的——除了Tims自己在貝果產品上的努力,隨著國內健康生活向的KOL數量的增長,很多博主自己制作的美食圖文中,也愿意傾向于加入貝果,作為一個上鏡又健康、符合潮流的噱頭。
Tims早期試圖在諧音梗上提升貝果的認知度
社媒中,貝果的博文又好看又受歡迎
說實話,從第三方角度來看,作為咖啡品牌,Tims這幾年在貝果營銷側的痕跡,并沒有刻意加重,品牌對外呈現出來的是:
進入中國市場時間短,正處于加速擴張期,為了更好地本土化,經濟成本優先于門店規模與產品研發;
近幾年的生活方式趨勢(健康、輕食),與品牌資產契合,只要做到與消費者認知的同步,就能牢牢占據貝果暖食這一細分賽道的頭部心智。
面子(流量密碼)+里子(健康飲食)兩手抓,顯然,“空心饅頭”的本土化,比“小紅杯”要更成功一些。
那么,咖啡品牌里的咖啡,該怎么辦呢?
03
貝果帶咖啡,是牘還是珠?
雖然在聲量上,Tims的咖啡氣勢略顯遜色,但在產品的營銷策略上,咖啡類飲品從來都是絕對的主角。
翻看下近兩年品牌的破圈營銷:
【聯名營銷類】
Tims × 三得利,推茶類飲品
Tims×植物標簽,推咖啡類飲品
Tims×易捷,推即飲咖啡類飲品
Tims×焦慮貓,推咖啡類飲品和貝果
Tims×海綿寶寶,推咖啡類飲品及貝果等食品
節點營銷類
今年新推出的鮮萃貝果節,打價格戰。從主題就可以看出,Tims把貝果與咖啡鎖死,每個價格檔位,都是咖啡+貝果。
兒童節,推無咖啡因類飲品
情人節,結合ESG營銷,依然主推咖啡類飲品
See?在每一次主動營銷中,咖啡類飲品幾乎都是主推。
換句話說,但凡含食品類的活動,一定會有咖啡或飲品的身影,保證貝果不單飛,就算沒法用咖啡圈牢忠粉,起碼在買貝果時不會被遺忘。
Coffee plus策略一直在奏效,背后的原因其實也不難猜:
一是,抱團或組CP,是長期主義里的趨勢。
看看隔壁的數英獎全場大獎,再看看新消費式茶飲品牌的結盟,還有把藍V聯動玩出花的國貨聯盟,Tims自帶CP天賦,出雙確實比出單強;
二是,在咖啡賽道,產品本身已經卷到底了。
要么極致低價,滿足咖啡因的攝入,要么打造第三空間,提供體驗服務,Tims與其兩頭努力,不如守好自己本身的咖啡+暖食,甚至往正餐去做,餐飲類的咖啡,又是一個新的細分賽道。
我們都知道買櫝還珠的典故,但是牘與珠在今天也可以被重新定義。畢竟有人喜歡珠,就會有人喜歡牘嘛,體驗為上,情緒價值拉滿就好。
彩蛋:在公司樓下的Tims,拍了一個貝果腦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