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爆紅一年后,哪些內容行業的新生態值得關注?
2022年8月,一幅由AI創作的《太空歌劇院》奪得藝術賽事大獎,引起全球嘩然。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伴隨著巨大爭議,席卷了包括影視、游戲、廣告、動漫等多個行業的內容領域。
一年之后,我們好奇:
不同內容行業在沖擊之下都演變出了怎樣的新生態?
人類在歷經震驚、抵制之后,正在如何與這場不可逆轉的技術革新相處?
對于AIGC+,我們可以在未來期待哪些創新和發展?
10月27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系、武漢兩點十分動漫聯合主辦的“AIGC+Web3.0未來媒介創客訓練營”,在中國科大先研院開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系執行主任、先研院新媒體研究院院長周榮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系特任副研究員周慎、中國科學技術科技傳播系副教授張燕翔、兩點十分動漫研發總監谷鴿、兩點十分動漫虛擬偶像業務負責人麥克、游戲美術總監趙璐、Tudou_studio主理人林晨(土豆人),與30位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學子們一起交流分享。
圍繞前文的三個問題,我們也從訓練營的課題中找出了一些參考答案。
01
AIGC時代,藝術家更有價值
土豆人 AIGC數字藝術家,《AIGC:坍塌&重建》分享節選
AI帶來的次生災害之一,是單位時間里內容價值的稀釋。簡單來說,就是單位時間里做的東西不值錢了。以往要投入很大精力的事情,現在就是彈指一揮間時。當創意到產出不到 5 秒鐘的時候,無數的產業就不存在了。
在這樣一個AIGC充斥的時代里,還有什么東西是能夠保持價值的?我認為是藝術家,藝術家將會更有價值。
在辭職正式成為數字藝術家的短短10個月里,我已經與15個國內國際的一線品牌達成合作。品牌在合作的是數字藝術家土豆人,而不是AI。
我將土豆人定義成一個超級符號,超級個體,在文娛藝術等板塊發力進行創作。因為AIGC藝術會是一個全新的賽道,沒有人在這個賽道里的時候,我就可以去定義引導。
我的一個觀點是,AIGC絕對會取代大多數傳統美術設計以及內容創作者,當下每個人其實都需要重新定位,尋找新時代的個人價值以及有效價值。
相反,AI不會替代藝術家,因為創新性的應用工具,產能釋放,會為藝術家帶來更多更大的增益可能。
如今AIGC就像當年的互聯網+來到時候一樣,所有的產業都會被賦能,會被重新覆蓋定義一次。所以在座的同學們,未來都有機會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里找到一條自己的可能性。
02
真正的虛擬人還沒有出現
麥克 兩點十分動漫虛擬偶像業務總監,《虛擬偶像的人設打造和商業化運營》分享節選
兩點十分動漫做虛擬人至少有四五年的時間,服務過很多品牌。
比如我們代理了毒霸姬(金山毒霸推出的桌寵角色)在B站的直播運營,參與設計和制作了訊飛音樂首位AI虛擬歌手Luya。
我們自有的多個虛擬人IP,點贊仙&濃密仙,2021年拿下了江蘇衛視動漫形象舞臺競演節目《2060》的冠軍,與中央網信辦、中國外文局、長安汽車、北京現代等多個平臺和品牌合作過。
在這個過程里我們發現,大多數客戶品牌都非常專業。他們很清楚自己產品的優勢、用戶需求痛點,以及要如何通過虛擬人來達成解決痛點的訴求。
另一方面,虛擬人這個賽道很“卷”,總有新想法、新東西冒出來。最后比拼的,往往是你對制作技術以外的理解,比如行業,市場,商業模式,受眾人群等等。
你看,現在的虛擬人,其實還是離不開人。不管是背后的運營團隊,還是皮套下的中之人。
那當AI技術不斷革新之后,這個領域可能會如何改寫呢?
當技術和算力發展到產生質變時,也許游戲里面的NPC只用被設定風格、概念和故事,TA在游戲中的所有行為、所有對話,全部都由AI自動生成。
AIGC和虛擬人,這兩項技術簡直是天生一對。為什么現階段還看不見太多兩者強關聯和結合的案例?
因為多種技術雖然已經在各自領域有了很大突破,但多項獨立的技術目前依然沒有辦法疊加在一起。所以我覺得真正的虛擬人還沒有到來。
03
AIGC改變的是提效思維
谷鴿 兩點十分動漫研發總監,《AIGC如何重塑動畫制作》分享節選
講到AIGC,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AI繪畫與人類畫師間的“斗爭”,會不會取代,會不會失業?
其實在兩點十分動漫,AIGC更多被用于制作提效。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做3D動畫要建模,它的相關環節包括:
模型,指把一個形象在3d軟件里用“面”的方式去呈現。
綁定,就是給模型填充筋骨,讓他有血有肉。
動畫,像控制提線木偶一樣,通過控制模型的關節,使之活動起來。
往常像這樣做好一個模型,至少需要30天。后來我們就研發了一款產品來幫助產能增效。
這個軟件叫萬能人,顧名思義,它提供的素模可以進行任何形態的變化,肥胖、魁梧、或者消瘦。只要你輸入相應的參數,就可以定制化生成模型,作為生產參考。
它背后的原理是,我們把模型的種種元素,比如骨骼、肌肉等都進行了拆分,再重新定義這些元素的參數,高矮胖瘦各有對應。當你需要時,只用組裝相應的元素參數就好了。
相當于我們用這些元素和參數,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喂養,讓建模AI化。
同樣的邏輯,我們還研發了自動組裝臉型、組裝衣服等等的軟件。通過投喂原始元素,讓軟件自動運算出不同的結果。兩點十分是非常重視研發力的。
AIGC其實就是UGC+語言大模型,是UGC的一種智能化。
我們借此去做動畫制作技術革新,讓生產變容易,讓整個工作流變得更加科學、程序化,效率提升非常明顯。
如果你原先的工作只是操作某個軟件,那之后你可以有更多時間來學習和思考動作表演,有更大能量去實現內容層面的東西。
這種開發對從業者的影響,我認為是讓制作者也能變成創意者。
項目案例:英雄聯盟“星之守護者”系列動畫,這個夏天星河閃耀!
04
人應AIGC復歸于人
周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系特任副研究員,《人工智能時代的媒介、自我與世界》分享節選
我認為強人工智能也是個大模型,是一個多模態具身大模型。
Web3.0解決了“眼耳鼻舌身”感官的問題,AIGC解決了意識的問題,當你把這六識結合在一起,它事實上就是一種多模態,只不過仍然存在于大腦的思維方式中。
ChatGPT為什么被視作顛覆,連比爾蓋茨都感嘆不已?
因為ChatGPT首次給了大腦一個交互的界面,使得人們能夠跟這樣一種不可觸摸之物進行了交互,使得你知道了原來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這樣一個令人驚駭的程度。
那未來的交互界面是什么呢?人形機器人。可能明年我們就是AIGC或者人形機器人未來媒介創客訓練營了。
我們永遠是要去引領一種時代的。你要形成你的認知的思維方式,以及對前景的判斷能力。
現在的一些技術,你不要去簡單地去批判它。
你要發現這樣的一些技術,它不是單個的技術,它是可以是融合的,融合起來釋放的是完全不同的技術量級和想象力,這是你不能夠錯過的一個時代。
我們現在在做的很多事情,你也許并不想做,它對你是一種束縛性、壓迫性,而非你自己內在的、屬人的驅動力,來去想象,來去創造。
那這些既不想但又必須要做的事兒,這些屬AIGC的事兒,能不能就歸AIGC?讓我們屬人的東西能夠進行充分的釋放?
將生產效率的提升,轉化為“人的價值實現”效率的提升,我們必須要有這種認知方式的改變。人應 AIGC 復歸于人,對吧?
希望大家都能夠運用好AIGC,獲得人生自我的幸福。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