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玩具逛街时突然按下按钮的故事,丰满的妺妺3伦理播放,新婚人妻不戴套国产精品,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百度

專訪祝偉:在所有回應問題的方式里,創意只是其中一種

舉報 2023-09-19

專訪祝偉

采訪:大創意Pitchina

寫在前面

見到祝偉(祝士偉),是在杭州西溪那間人聲鼎沸、略顯嘈雜的星巴克,選址在這里,既是方便他從辦公室來與我們相見,也是方便聊完之后得以回辦公室繼續上班。

從設計藝術研究背景,來到兼容并包的廣告行業;從多年天馬行空的創意乙方,到身份對調的七年阿里甲方;從一線創意實踐者,到大學講臺分享者;從求知若渴的創意小白,到多本創意書籍的撰寫者……這么多年,他似乎用斜杠的姿態走的很遠,卻又似乎從未離開創意的世界。

采訪之前,瀏覽他的社媒賬號,淺淺勾勒出一個喜歡感受日常、沉迷藝術與閱讀,并思考甚廣的文藝青年模樣;見面之后,果不其然,卻也比想象之外,多了一些因為繁雜事務所帶來的沉郁感。

一個小時的懇切交談,以及其后的書面交流,最終匯聚成了這篇對于自身、對于創意、對于廣告行業的懷疑和困惑、理解與思考的訪談稿,身在其中的我們頗有所感,也希望閱讀此篇的朋友們,亦能有所思,有所得。

祝偉(祝士偉),創意總監;他擁有設計藝術碩士學位,先后任職于多家國際4A廣告公司及阿里巴巴集團;發起或參與的項目榮獲國際國內創意設計獎項80余項,包括One Show創意獎、LIA倫敦獎、龍璽創意獎、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Hkda香港設計師協會獎等;亦擔任One Show青年創意獎、LIA倫敦獎、NYF紐約廣告節實效獎評審。此外,他是《創意的生成》、《文案之道》、《創意的形狀》等書籍的譯者或作者;曾于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DFI設計學院、東華大學設計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開設創意設計課程。


PITCHINA:能先簡單講講您的創意經歷嗎?

祝偉:在上海讀書時,就有在廣告公司或者電視臺實習,畢業的時候由于某些“現實考量”或者機緣巧合,就進入廣告公司做創意,主要在李奧貝納、DDB、麥肯和華揚聯眾工作過。剛進李奧貝納的時候,辦公室還在外灘中心;在DDB的那段工作經歷,也恰巧趕上了DDB在中國最輝煌的時候;去麥肯當時是加入創意前輩Canon Wu創辦的創意熱店Can Create;14年的時候移居杭州,先是去了華揚聯眾杭州辦公室待了兩年,幾乎從零開始組建了整個創意設計部門,并為Uber、網易、九陽等品牌做了一些當時比較有影響力的案例,也拿了二十幾個大大小小的創意設計獎項;16年去了阿里巴巴,期間擁抱了很多變化,做過農村淘寶、菜鳥等業務的品牌營銷,不過在互聯網公司工作,并沒有什么專門的創意崗位,所以會做的比較雜,包括品牌策略、品牌調研、設計管理、商家營銷、整合營銷、數字化轉型、新媒體傳播等類型的項目都有做過,工作范圍會更綜合一些,挑戰也很大,很多領域需要邊做邊學,偏重創意的工作可能只占30%。


PITCHINA:您當時為什么決定從廣告公司跳到甲方?

祝偉:也是機緣巧合吧,當時在華揚聯眾杭州辦公室也算做的不錯,但是感覺在廣告公司待的有些太久了,雖然也做了一些創新案例,但還是感覺不斷在重復自己,一種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欲,一直在前方誘惑著我。還有一點就是既然生活在杭州,如果沒有在阿里工作過,好像職業生涯不太完整,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了阿里,沒想到會待七年這么久。


PITCHINA:從乙方到甲方這樣一個身份轉變,是什么感受?

祝偉:在甲方做創意與在乙方做創意,立場本身不太一樣,在乙方,可能更追求去做一個好的作品出來;但是在甲方,可能更考慮項目的實效性和是否解決商業問題。感性一點說,以前在廣告公司做創意,就像是固定練習打一種球,球過來,就用同一個創意的動作去回應;但是在甲方,像是同時在練習打很多種球,有的球需要用創意的方式回應,有的球需要用流量的方式回應,有的球需要用轉化的方式回應……在所有回應問題的方式里,創意也許只是其中一種。

來到阿里,其實有點像打開一個新世界,剛來的時候會發現,以前在廣告公司的那一套很多時候用不上,而且阿里整個生態系統很復雜,很多業務是To B的,比如針對小店店主的,針對批發商戶的等。除了一些看上去高大上的品牌內容,還需要用很多特別接地氣的方式去傳遞品牌內容,比如在農村刷幾萬面墻、在農村掛幾萬條廣告橫幅等,說白了,做的很多東西可能都拿不上臺面當成作品去講,但在當時的業務發展和品牌背景下,這些是直接而有效的方式。

所以阿里這段經歷對我的影響,是讓我跳開創意去看創意,但通常就達成商業目的或者解決問題而言,創意并不是最直接有效的那個方式,很可能是一種錦上添花的作用,所以在實效至上的互聯網公司,創意會經常遇到不被理解,或者被質疑價值的狀況。在阿里待久了,創意人可能就變得不再「單純」了,也需要補習很多商業邏輯、商品運營、數據轉化方面的知識,才能在這個生態里存活下來,所以有時候感覺在阿里的七年時間,像是讀了一個「商學院」。


PITCHINA:您在阿里做的項目中,個人有比較喜歡的嗎?或者說有沒有感受特別深的?

祝偉:基本上在阿里做的項目,大部分都是業務、效果導向的,比如商家大會、品牌升級、app活躍度、掃碼率提升等,總之就是將品牌或市場手段當作抓手,方向也盡量和業務的目標掛靠。其它項目可能是比較偏重創意和品牌感知的,包括品牌視頻、創意事件等,但這些項目的出發點,也是置于某個業務動作背景下,比如雙11、年貨節等,并不是說為了要做一個好作品而去做創意。這種類型的的項目包括天貓優品第一支品牌片《有范兒的秘密》、天貓優品《喵喵健齒操》、菜鳥雙11《一一如愿》等,其中感觸比較深的是比較有社會性的農村孩子三部曲——《作物夢Crop Dreams》、《smART gifts for kids》、《翻書越嶺》。

一直在關注“社會設計 Social Design ”這個領域,包括米蘭理工大學埃佐·曼奇尼教授、中央美院周子書老師一些關于社會設計的理論,以及香港設計工作室Co-Lab、太刀川英輔的一些社會設計實踐,都令人很有啟發。所以我就在思考,如何將社會設計與品牌創意結合起來,通過一些實際的項目,探索創意設計在介入社會問題、營造社群關系方面的可能性,當然這里提到的僅僅是“可能性”,不是說完全解決,有點類似針對某個社會問題或者某個群體,給出某種社會提案,啟發更多人(包括普通網購者或社區居民)去思考或行動起來,調動更多人的力量去解決問題或者幫助需要幫助的群體,從而讓創意設計不僅具有商業價值和品牌屬性,也可以發揮出更大的社會能量,剛才提到的這幾個項目,都是基于這種思考而發起的。

《作物夢》項目,這些農作物在淘鄉甜平臺帶來了兩百萬的銷售額。它不單是一個創意,而是真正幫助了一些孩子去實現夢想。

1694226691679467.jpeg

《smART gifts for kids》活動結束后,大涼山那個小學的校長還專門聯系我,因為學校教室空間短缺,他希望活動的臨時場館不要拆除,加固后當作學校的音樂教室使用。

1694226723904346.jpeg

《翻書越嶺》項目開始后,許多品牌找上來,想要一起參與捐書活動;很多文學和創意界的名人,包括許知遠老師也主動參與號召;菜鳥之后還專門出資在大涼山的小學建造了兩座圖書館。

1694226744555888.jpeg
點擊查看項目詳情

作為項目負責人,要非常感謝不同的合作伙伴FF、H&H、悅普、凝聚等,因為這種類型的項目和業務關聯性比較弱,所以預算非常低,整個項目團隊都是抱著為愛發電的心態,克服種種困難,才能落地完成。值得欣慰的是這些項目,也獲得了一些獎項肯定,包括One Show銅鉛筆獎、LIA倫敦獎銅獎、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銀獎、HKDA香港設計師協會環球設計獎金獎等。


PITCHINA:您在阿里做的一些項目中,也試圖用展覽的方式去呈現?

祝偉:因為自己對策展比較感興趣,平時看展覽也比較多,所以也在品牌創意工作中做過一些小型的策展嘗試。

結合菜鳥驛站社區生活服務的品牌定位,與攝影藝術家合作,拍了100多個社區居民取包裹的笑臉,在上海文化地標“衡山和集”做了「微笑計劃」藝術展。

1694226796106861.jpeg

在菜鳥IP小店開業的時候,在西溪首座搭建了一個小展廳,做了東京造型大學副教授高田唯的「非常日常」平面設計展。

1694226807517658.jpeg

結合阿里巴巴普惠體生僻字字庫上線,做了「方言生僻字典」推廣及展覽項目,也產生了比較正向的社會影響力。

1694226815155455.jpeg


PITCHINA:有想過離開創意行業嗎?

祝偉:幾年前曾經接受過一次訪談,好像也聊過這個話題,當時的回答引用了村上春樹《舞!舞!舞!》里的一句話:「跳舞吧,只要音樂還繼續響著」。做創意,于我而言不是一次百米賽跑,而是一場馬拉松,在這個行業里這么多年,包括項目、寫作、教課等,關鍵詞其實都是在圍繞創意和設計,所以應該還是在這個軌跡上繼續前進吧。


PITCHINA:有想過如果不做創意,會做什么嗎?

祝偉:如果可以重新選擇讀一次大學,或者重新選擇一個職業,可能會選擇做建筑設計師,一直很喜歡建筑,去旅行的時候,到了一個城市還是很喜歡去找好的建筑看,當然整個建筑設計行業的大環境現在也非常不景氣。

做一個平面設計師也是向往的,一直很欣賞葛西薰、服部一成這些平面設計師創作的自由度,以及作品中所展現出的個人風格……但是估計也只能想想,在人生的這個階段,很難再去轉行從頭開始,但是可以把建筑體驗或者平面設計引入創意里面,成為創意表達的一部分,當然這也是做創意迷人的地方,創意就像一個相對自由的容器,你可以不斷往里面裝載一些個人喜歡或者關注的東西。


PITCHINA:您認為設計跟創意的關系是?

祝偉:假如從廣告這一角度講的話,可能創意是設計前面的那部分,因為我們得先想,想好之后再去做具體的設計,可能這種地位也導致了,很多廣告行業的設計師,出品比那些專門做平面的設計師“行活”很多。

但如果從設計本身來講,因為我也認識一些很棒的平面設計師,對他們來說可能設計形式本身就是一個創意,比如說有人就專門做字體、有人專門做包裝、有人專門做品牌視覺、有人專門做書籍,這個時候設計執行本身,就是創意輸出的過程。


PITCHINA:從業這么多年,最成功和最失敗的瞬間是?

祝偉:成功和失敗,可能與每個人的性格及感受力有關系吧。我的人格類型是提倡者INFJ-A,有些時候會有一些低落,但可能很快會調整過來,有些時候拿獎會高興一下,但可能新的項目來了就繼續去忙了這種。

畢竟這個行業每天小麻煩或者突發的事情太多了,抱怨和自哀起不到什么作用,而不如試圖去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工作和生活都不完美,幸運的是,我們還是能在小小的現實里面,去創造一點自己認為有意義的東西。所以如果這樣想,成功和失敗,于心境而言,無非都是一些小確幸或小確喪罷了。

而且我覺得作為一個廣告人、創意人、或者做品牌的人,自我修復能力、自我的心理建設能力都要很強。比如很多時候提出來的創意不一定會受到認可,這個時候怎么去調整;然后一個作品出街之后可以獲得一定的滿足感,我覺得這個還挺重要的。


PITCHINA:現在做創意的門檻好像越來越低,這樣會不會導致創意的專業壁壘消失?在這個行業如何能達到專業呢?或者說,這個專業要如何定義?

祝偉:之前翻閱《賴聲川的創意學》這本書,看到一句話:「在今日世界,創意早就不是專屬藝術領域的事了,而是人類所共同需要的,讓我們能夠繼續繁榮甚至生存的重要的元素。」創意并不是藝術、設計或者廣告領域專屬的,其實本來就是每個人都有創意,你早晨起來穿什么衣服需要創意,你怎么追求一個女孩子需要創意,你怎么規劃你的人生也需要創意,只要有生活,就需要有創意,創意應該回到一個人人皆可創意的民主時代。

創意原本就不應該被定義,不過回到關于創意的討論本身,又需要被界定,不然整個問題就無從談起。在廣告或者大眾傳播領域,也許每個人都可以有創意,但是并不是每個人的創意都可以是原創,并可以變成現實的,這需要創意者本身大量的專業資料庫的積累以及創意技巧的訓練。比如說針對一個視頻的創意,也許每個人都可以提出一個創意,但是非專業的人提出的創意也許只是一個本能的反應,對他而言,只是本能的拋出一個創意而已,但是這些創意的執行,其實是非常考驗創意技巧的。

好的創意人,是有一個非常龐大的創意資料庫的,他可以通過這些創意資料庫里舊元素的新組合,去生成一個相對原創并且符合品牌調性的創意,并且能夠通過經驗技巧的積累,讓這個原本停留在空想階段的創意變成一個可觀可感的創意產品。

關于創意的專業性如何定義?我認為這個創意的定義是可以分不同層次的。

最初級的定義,就是門外漢也可以做的,提出創意,但是不知道怎么執行出來,這個時候創意也只是創意而已;

第二個層次,提出創意并能執行出來,但是對于這個創意是不是新穎,以及創意好壞的標準是不知道的,對于創意也只是停留在本能反應的階段;

第三個層次,提出創意,相對原創,并能自覺的規避與先前創意的相似性,并能從品牌角度把控這個創意的通調,最終這個創意可以達成商業影響力的目的,并為品牌資產加分;

第四個層次,提出并執行出一個原創并且引人共情的創意,超越既定的商業影響預期,并引發更多話題、自傳播和社會化討論,以小搏大為品牌加分;

第五個層次,創意本身打破了既有的規范,并且超越品牌,超越國界,超越文化的隔閡,引發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共鳴和共情,影響社會的觀念和大眾的行為,甚至斬獲世界級的創意獎項。


由此可見,創意的門檻很低,創意的上限卻很高。

剛才說到獎項,感覺現在的國內廣告行業獎項實在有些過多了,而且標準也是良莠不齊……當然,創意人還是要努力去參加一些高標準的獎項,當把自己的作品放在世界級的坐標軸去對比的時候,才會知道標準和高度在哪里?推薦的獎項包括英國D&AD、紐約One Show、紐約ADC、東京TDC、倫敦獎LIA、紐約廣告節NYF等,其實參加這些比賽就算沒獲獎也沒關系,頂多就損失一些報名費嘛,反而會讓你收獲一種謙卑的心態。


PITCHINA:在您的介紹上有這樣一句話:您相信美好的創意就是對社會最溫柔的報復,能請您講講這句話的理解嗎?

祝偉:其實這句話改寫自許舜英的一句文案標題「美好的生活就是最溫柔的報復」,那一篇廣告文案內文挺長的,里面還有一句話「盡管用美學將生活經營成全面性的溫柔報復工具,打擊那些曾經逼迫你內在的外在的丑惡。」作為一個創意人,面對世界和社會的種種無奈,也許創意就是你最好的武器,是你回擊生活或者與這個社會交談的一種方式,既然面對生活已經這么無力了,為什么不選擇美好一些的姿態呢?

這話主要講的還是作為個人和社會的關系。我之前給學生講課的時候,也會講「關系美學」的內容,比如如何處理你和自己的關系,你和社會的關系等,因為人不能孤獨地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嘛。尼古拉斯·伯瑞奧德《關系美學》那本書里也說過“設計所關心的根本問題,不是我如何設計外部世界,而是我如何進行自我設計,或者說我如何應對世界設計我的方式”。


PITCHINA:創意人、甲方、大學講師、撰稿人、書籍作者、譯者……您有很多元的身份標簽,在您所有的身份標簽中,您最喜歡哪個?最不喜歡哪個?

祝偉:創意人是所有社會身份的源頭吧,雖然在阿里工作了這么多年,不過我給自己打的標簽還是“創意指導”;來阿里做甲方是誤打誤撞的一段經歷,可以豐富創意的思維視角;撰稿是一個愛好,主要是給《藝術與設計》雜志寫了幾年稿,算是表達一些與創意有關的片段;大學講師是一份情結,之前在東華大學設計學院每年會給研究生開設一門課,去年在中國美院創新設計學院開設了一門小學期課程,分享和總結創意的一些經驗和方法;創意寫作或者翻譯是一種表達方式,雖然陸陸續續出版了四本書,但其實還是一個業余作者或譯者的狀態,當然用文字表達創意,也是創意工作的一種。

這些身份,其實有些像是我應對世界的某些方式,或者一個本能反應……很多時候并不是自己積極主動的去變成一個什么身份,而是生活拋來不同的球,然后就把這些球接住而已。但是如果只保留一個身份,那應該還是一個工作年限比較久的創意人吧,像是教書、寫作、翻譯等,都是圍繞創意這個核心點衍生的,是一些分身而已。


PITCHINA:我們最近在阿里采訪的時候,有聊到一句話說:「現在大家不說一個創意好,而是說一個創意對」。因為根據種種數據去做創意的時候,我們能夠擺脫主觀思維,根據消費者的切實需要和訴求去做創意,所以說是「對」而不是「好」。您怎么看待這一想法?

祝偉:好像也很難去評判,不過創意是感性的,好像沒有哪一個創意,完全不受參與者主觀和經驗主義的影響;假如說通過機器批量生產出來的創意,沒有態度,沒有情感,沒有溫度,那么這樣的創意能打動人嗎?好的創意并不是被計算出來的,而是有情感的溫度,甚至有一些“拙”、“缺點”才會更動人。

對于一個創意,要先做對,再做好,如果一開始就沒有瞄準一個對的符合策略的方向,那么后面即使再好的表象,似乎也沒有太大意義。阿里的很多項目其實不會一開始就交給創意公司,而是自己先做到七七八八的梳理,再去讓創意公司做執行或者其它發揮。因為外部的創意公司,很多時候比較難理解阿里這么復雜的業務體系,特別是To B業務,所以在沒有前期鋪墊的情況下,外面的創意公司想的創意會很容易走偏。所以我們會說「先做對,再做好」,瞄準正確的方向是重要的。


PITCHINA:這十幾年間的廣告創意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平面TVC,從電視媒介到如今的不限形式,從大的營銷campaign到日常的每一個細小的接觸都可以是廣告的一部分,那您怎么看待目前廣告創意的變化和現狀呢?

祝偉:十幾年看到的廣告創意變化,也許只是形式上的演變,但是本質上,好像廣告行業還沒有建立自己的創意倫理和創意文化。很多品牌和從業者,都沒有獨立的思考和態度,而是處于一個跟風狀態。比如說這個品牌做了一個案例火了,沒過多久就能看到市面上很多類似的創意出來。如果真正的創意倫理和創意文化得以建立,也許創意行業的狀況就會不一樣。當然,存在就是合理,目前的現狀可能也是創意的必經發展階段,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也許我們需要重新建構創意倫理,也需要重新發明創意。


PITCHINA:有看您說過,廣告不僅是廣告,那您覺得廣告最大的意義是什么?是廣而告之、是服務客戶、是流行的制造,還是說肩負著時代審美、社會意義這類更大層面上的作用?

祝偉:廣告不僅是廣告,任何能讓品牌產生社會影響的手段都可以是「廣告」,它可以是一場藝術展,可以是一次快閃,可以是一場活動,可以是一個能引起共情的Call for Action,可以是針對公眾議題的一次回應或者一種解決方式……廣告這個詞已經太過古舊,不再精確,也不再性感,有多少廣告公司已經不再稱呼自己叫廣告公司了?廣告這個詞,不但在被品牌拋棄,甚至也在被廣告行業拋棄,大家都以Out of AD為榮。

廣告是商業行為,是需要達成品牌目的;同時廣告也是社會景觀的一部分,既是社會生活形態的折射,也可以對社會與生活發生某種化學作用。面對社會的演化,廣告是可以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的,廣告不應該只是一味迎合大眾當下的消費口味,或者鼓勵無意義的消費,廣告也可以對不合理的現狀展開批判,發出獨立思考的聲音,并對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進行提案。


PITCHINA:您出版的那本《創意的形狀》也是以訪談形式聊大家對于創意的認識和看法,當時您做這一專題下來之后的感受是什么樣的?其實想從提問者的角度也向您請教一下,您覺得做創意人的采訪,怎么樣才能得到最值得記錄的內容?

祝偉:那本書其實是多年來給《藝術與設計》雜志寫的專欄文章的衍生產物,不過給雜志寫的都是文章形式,但是匯總出版這本書,文章都改成了原初的問答形式,不過書賣的也不怎么樣。寫這些文章的時候,我也還在廣告公司做創意,所以很多時候會帶著創意的一些問題去訪談,可以說創意人訪談創意人,所以彼此的共振感比較強。

關于做創意人的采訪,我認為最重要的并不是說讓他講述那些創意背后成功的原因,而是能挖掘出他內心的懷疑和困惑,挖掘出超越廣告層面的批判性思考,這些是更有意義的事情。有同理心,設身處地去問問題,既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也能得到超乎預計的答案。

1694226867700655.jpeg


PITCHINA:大家都說作為創意人,深度思考很重要。那您覺得在現在這個時代深度思考會是件難事嗎?

祝偉:互聯網的大環境就決定了現在是浮躁的一個時代。大家都在忙著趕場、忙著出作品、很怕被時代甩下,真的要做深度思考也很難。而且還有一點是,很深度的東西其實很難在創意上體現出來,因為創意很多時候是為了與大眾溝通。大眾溝通可能更偏向娛樂化和扁平化。很深奧的東西拋出來,大眾反而很難理解。廣告其實就像一個快速消費品一樣,大多數時候最重要的還是要能吸引大多數人的認可和共情。

而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信息成為一種殺時間的消遣,和思考沒有什么關系;甚至學術界的學術研討很多時候都淪為一種表演,和獨立深度思考也沒有必然的聯系……在這種環境下,獨立和深度思考都成為一種稀缺,真正的獨立和深度思考,可能存在于那一小撮還在憤世嫉俗的知識分子那兒吧。


PITCHINA:對現在的您而言,創意有沒有了一個更為清晰的定義?創意的最大價值又在于什么?

祝偉:創意是舊元素的新組合,創意是商業的浪漫化演繹,創意是產品做主角的現代劇,創意是商業世界的魔術師……創意的外延一直在更加泛化。創意的價值,除了達成的商業目標之外,社會價值和社會影響力也很重要;另外就是創意本身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是否具有能抵御時間的力量,能夠具有更長久的生命力。

1694226881833734.jpeg


PITCHINA:對于非常想進入創意行業的年輕人,您會有什么想說的嗎?

祝偉:現在想進入廣告創意行業的年輕人好像比較少,之前在學校里,課程伊始,我問有誰打算將來去廣告公司做創意的,可能前幾年還有幾個人會舉手,但是后面兩年再問這個問題,大家好像反應都很奇怪,會互相笑著搖頭看對方,然后沒有人舉手,再問你們打算畢業了去哪里工作,基本就說希望去互聯網公司、頭部外企或者體制內之類。至于大家不愿意去廣告公司的原因,大概就是「聽說廣告公司加班太苦了,經常通宵,客戶很難搞,待遇也不行之類……」……現在大家傾向選擇物質回報更好的工作,廣告公司也不能代表先進生產力了,為什么還一定要進廣告公司做創意呢?可以理解。

不過還有另一種情況:「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熱愛生活!」,如果對于一個年輕人,當他權衡了所有選擇利弊之后,依然會毅然決然地選擇扎進廣告創意行業,那么他對創意一定是真愛了。


PITCHINA:對于一個優秀的創意人,您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具備什么DNA?

祝偉:好的眼界、精妙的手感以及不滿足的心態吧。

你只有看了很多很多好的作品之后,你才會知道好的創意是什么樣子的,并不是說你追了一個網絡熱點就是好創意,或者你用了一段長文案敘事就是好創意,或者你嘗試走溫情路線感動了自己就是好創意……好的創意是情理之中而又意料之外的,那些特別好的創意案例不會過時,并且具有歷久彌新的啟發意義……好的創意并不復雜,而是在某個點上做到了極致。

很多時候,創意的執行,是一種“手藝活兒”,你只有沉浸到創意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去塑造它,才能讓這個創意在完成的時候,大致符合你心中想要它成為的樣子。就像創作一件雕塑作品一樣,那種細微的差別和微妙的分寸感,其實是創作者日積月累形成的一種手感。

不滿足的心態,就是你要知道雖然取得了一些小的成就,但是距離很高的水準還有很大差距,畢竟做創意不是百米賽跑,你要把自己的創意生涯當作一件馬拉松般的歷程,不斷地去打磨它、提升它。

1694226898514243.jpeg


PITCHINA:如何才能保持創意源源不斷的產出而不會江郎才盡?

祝偉:做好IN/OUT的平衡吧,IN就是輸入,敞開心,去看去聽去感受去經歷,生活就是一本大書,去看藝術展,去聽音樂會,去感受生活的細微,去經歷時間的流轉……只要留心,所有的這些,都可以是一種創意素材的積累,也許有一天就會成為某個創意靈感的來源;OUT就是創意產出,當你的輸入一直大于產出的時候,就不會擔心會江郎才盡,因為你的儲備和累積足夠豐富,并且持續不斷。


PITCHINA:平時除了工作,一般還會做些什么?

祝偉:在杭州生活,相比上海節奏更散淡一些,周末的話,有時會開車去杭州山里轉一轉,去天目里吃吃飯和看看展,或者去家附近的中國美院逛一逛美術館之類;還在計劃寫下一本創意設計相關的書,一直拖著,好像沒什么動力逼迫自己盡快去做……還是有很多想做未做的事情吧,但不一定適合現在就做,也許在將來會去做。

1694226911586304.png


PITCHINA:最近看了什么書?

祝偉:馬可·奧勒留《沉思錄》、村上春樹《無比蕪雜的心緒》、安東尼·鄧恩《思辨一切》。


PITCHINA:為我們推薦下一位受訪嘉賓?

祝偉:我還蠻想聽聽孫浚良(Les Suen)對于創意和設計行業的現狀是怎么看的,之前他在麥肯工作時設計的那本獲得東京TDC獎的《M LAB ISSUE no.1》,至今還擺在我家中的書架上;離開麥肯后他又做了《NOT》雜志和 WONDULLFUL DEPT雜貨店以及其它……他之前一直是以一種思辨者的姿態去創作或表達,但現在卻很少面對公眾發聲了,所以還是很好奇他這幾年在忙什么以及在想什么。還有鎧爺(王彥鎧),去年D&AD邀請他做“怎樣說好一個故事”的創意主題分享,我還幫忙客串了主持,聽了他的分享內容,很佩服他做創意和講故事的能力,不過聽說他最近離開騰訊了,所以想聽聽他的“新故事”。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數英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錄后參與評論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川县| 临邑县| 宝应县| 平乐县| 额济纳旗| 武陟县| 称多县| 黄浦区| 金门县| 苏尼特左旗| 洪泽县| 庄浪县| 新野县| 洪雅县| 隆尧县| 平潭县| 惠州市| 临朐县| 林州市| 黑河市| 西畴县| 新宁县| 平谷区| 永川市| 仪征市| 六枝特区| 武宣县| 浮梁县| 新丰县| 商南县| 台湾省| 怀来县| 涿鹿县| 花莲市| 扬中市| 观塘区| 兴业县| 武定县| 六枝特区| 宣化县| 松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