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吳小寶、阿拜
撰文:阿拜
廣告人轉型自媒體的人很多,但G僧東絕對是足夠特別的那個。
只要你生活在上海,就大概率刷到過他的視頻。
他模仿的對象足夠特別:
上海高校、上海地鐵、上海各區......一己之力帶火“嘿嘿嘿,我喜歡吃香蕉,我chong明”的上海地鐵16號線;
他扮演的角色足夠特別:
一人飾演十幾種角色,上海阿姨、社交名媛、精致白領等反串信手拈來;
如今,G僧東在全網粉絲超過400W+,視頻播放量破億,且多次登上熱搜,被稱為“上海最有影響力的搞笑視頻博主”。
G僧東,本名錢圣東,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專業畢業。
出于對廣告的喜歡,G僧東畢業之后就以Account身份入職了廣告公司。幾年后,他做到了環時互動策劃總監職位。2017年,G僧東辭職創業,成為全職自媒體人。
回看互聯網過去十幾年的發展轉型,G僧東每次都能跳出原有的路徑依賴,找到新的發展維度:
?? 微博短文字時代——微博吐槽屢次成為熱門議題,登上熱搜;
?? 公眾號圖文時代—— 公眾號“打浦橋王力宏”,多篇10W+爆文;
?? 短視頻時代—— 作為抖音/B站博主,粉絲百萬,爆款頻出。
如果說早期G僧東的成功是興趣所致,而后的多次順利轉型和商業變現,則證明了其創作邏輯和經營模式的可持續性。
出于好奇,數英來到了G僧東工作室,聊了聊G僧東成為G僧東的一切。
以下是我們的對話,內容主要涉及:
1、「廣告人」G僧東和「自媒體人」G僧東做廣告的區別是什么?
2、如何保證爆款內容的持續輸出?
3、自媒體人商業變現的關鍵?
4、怎么才能打好一條甲乙雙方都滿意的廣告?
5、下一輪內容營銷的風口在哪里?
一、
“廣告人的經歷,夠我吹一輩子”
1987年,G僧東出生在上海黃浦。
還是小朋友的G僧東常常大笑著拍照,也喜歡逗大家開心。
再長大一點,G僧東愛上了臺灣搞笑綜藝和上海電視臺的本土趣味節目,“我對這些節目感情很深,可惜現在都看不到了。”
童年時期的G僧東在“視察”肯德基
G僧東并不是學廣告出身。但大學時讀過的特勞特《定位》和《公關第一廣告第二》,在他心底埋下了第一顆成為廣告人的種子。
一畢業,G僧東就來到一家小的廣告公司做客戶執行崗位,成為阿康Robin。此后長達7年時間里,G僧東一度做到了氬氪互動客戶總監和環時互動策劃總監職位。
廣告公司這七年,「廣告人」G僧東見證了微博、公眾號等社媒從野蠻生長到逐漸有序的全過程。
“我一直都很喜歡上網,喜歡互動的這些東西”。G僧東記得,在他工作之初(2010年左右),品牌營銷領域甚至還設立了一種叫做EPR(線上公關)的崗位,把線上和線下分得很開,“這種崗位簡直是時代的眼淚”。
那時,人人網是品牌營銷投放最熱門的網站之一。微博營銷對于一個品牌Campaign而言,只是免費的“附贈”。處于混沌期的微博,很多大V對廣告報價毫無概念。當G僧東找到博主尋求合作,甚至有人會反問他:你覺得我發一條微博多少錢合適?
這一時期,G僧東負責的Campaign甚至免費拿到過和gogoboi(微博大V,粉絲975.9W)的免費置換合作。
那是社媒營銷的草莽時代。G僧東回憶,當時品牌方給予了廣告公司很大的自主空間,整體策略是:如果有第三方愿意合作,廣告公司可以直接跟進發布,哪怕這個合作并不在原來的策劃里。“那時韓寒要上新電影,我們如果想要合作就直接去找韓寒工作室,能談下來就能直接發”。
如此種種,現在不可想象。
數英:你在廣告公司工作期間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G僧東:當時我所在的環時負責杜蕾斯的微博賬號運營。有一次我和老金(環時互動創始人金鵬遠)去給可口可樂提案,在等客戶進會議室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微博熱點爆了,老金判斷可以跟,他馬上就打開了杜蕾斯官方賬號,編輯好文案直接發布了,整個過程就幾分鐘而已。
杜蕾斯微博上的借勢營銷,背后的創意代理商均為環時互動
就這樣工作了七年,在服務了可口可樂、肯德基、美特斯邦威等眾多品牌后,G僧東逐漸觀察到——廣告公司似乎正走向一種難以言狀的困境:從早期的品牌放權,到廣告公司創意自主度的不斷收緊,一整套流程下來,創意的實現程度可能只剩下10%。
面對創意被掣肘和衰減的困局,他想試著找到另一種方式去解。2017年,G僧東的公眾號“打浦橋王力宏”的副業收入已超過主業。他意識到:是時候離開了。
數英:你從廣告公司離職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廣告人的經歷對你現在從事自媒體最大的影響是什么?
G僧東:還是想要對內容有更多的自主權。我見過太多次品牌說想玩一個大的飛的,但實際上沒有玩起來,最后還是廣告公司妥協了。
我曾經說過“在廣告公司干過的人,今后做什么都沒有問題。” 現在肯定是覺得這句話太絕對了。很多工種都不一樣嘛。(笑)但如果說要創業或執行一個項目,我依然認為廣告公司是最好的學校。你的溝通能力、項目跟進、風險把控、問題糾偏等都可以在廣告公司得到最大程度的鍛煉。還好我畢業后進過廣告公司,如果當時剛畢業就直接去做自媒體,估計也是不行的。
廣告公司的經歷像一所學校,讓G僧東在密集的項目中驗證了自己的網感、洞察力、創意能力、商務合作能力,這些寶貴的能力鍛煉,在他自媒體創業的過程中發揮出至關重要的作用。
《廣告人的經歷,夠我吹一輩子》
2017年,G僧東正式從廣告公司離職,開始全職運營公眾號“打浦橋王力宏”。
二、
“不需要定位賽道,公眾號就是順著我的興趣和直覺去做”
2015年3月18日,“打浦橋王力宏”公眾號首次更新。
公眾號簡介中,G僧東稱自己是“重口味文藝小清新”。彼時他還沒有從廣告公司離職。
也是從2015年開始,微信公眾號上線原創聲明功能,贊賞、內鏈等一系列功能,基本都圍繞著激勵和保護原創展開。
那是“人手一個公眾號”的時代。當時在環時互動,G僧東的很多同事都開始創建公眾號發布內容,他自然沒有落下這個機會。
在首更貼中,G僧東說創立公眾號的初心只是“分享身邊的一切”
出于個人興趣,G僧東開始利用閑暇時間在公眾號里寫段子文章,素材多來自他對生活、對周邊事的觀察和吐槽。從公眾號早期更新的內容中,我們能隱約看出G僧東的特質:對生活中的一切,保持著高度敏銳和感受力。
他喜歡觀察人類,觀察世界,他的素材首要來源,是自己對萬事的體悟:
出國旅游回來之后,他會悉心記錄對“家”的感受:
Account出身的G僧東,「攢局」的能力不在話下。他曾找來33位營銷屆的朋友,讓大家暢所欲言“什么樣的廣告才是好廣告”、“什么樣的廣告人才是好廣告人”。
G僧東還有一些對生活的困惑和洞察,都被記錄在了早期的公眾號里:
?? 他談壓力,認為「作」其實是我們逃避緊張生活的最佳方式;
?? 他觀察兩性情感,感嘆“時間是最好的備胎”;
?? 當他吐槽工作,直言“咖啡是資本家奴役白領的飲料”。
數英:起號之前有沒有刻意選擇賽道?為什么最終沒有選擇做廣告自媒體,而是選擇成為一個更難的大眾自媒體?G僧東:如果仔細定位賬號,反而不一定能做得成。公眾號最開始并沒有說一定要走哪個賽道,其實是順著我的興趣和直覺自然而然地去做內容。
我曾經嘗試過做“廣告大眾點評”,但還是不想把路走窄。后來我做了一些關于上海的內容,效果還挺好的,就決定轉型為生活類自媒體。
如今再看G僧東,最大的標簽之一就是“搞笑”。雖然公眾號選題廣泛、內容眾多,但不變的是戲謔、幽默的表達風格。
但我想說,截取G僧東公眾號內容的表層或許是“搞笑”。但往深度看,他對社會議題的觀察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判斷,才是“勾住”用戶的關鍵。
幸運的是,G僧東完在公眾號里完成了原始粉絲的積累。“打浦橋王力宏”更新沒多久,就收獲了幾條10W+,粉絲數隨之不斷發酵。
三、
“自媒體博主,最重要的是要有銷售思維”
2016年,papi醬的系列變聲短視頻爆紅全網,擁躉無數。很快又獲得了1200W的融資,風頭無兩。
就像是一切都褪去了霧氣,G僧東再次看到了機會。沒用多久,G僧東就決定:從公眾號圖文博主,轉型升級為視頻博主。
說做就做。2017年10月4日,G僧東克服了鏡頭恐懼癥,首次出鏡拍攝《女朋友車技差,該如何指責她》。
但不適應的不止G僧東,用戶起初也對視頻的形式有過抗拒,G僧東下場逐個安撫。
很快,「視頻博主」G僧東就憑一條《上海男人刻板印象》收獲了首個視頻內容的10W+。
這一次轉型比想象中要更絲滑。2017年11月,G僧東開始同步在微博、B站等全平臺發布視頻作品。此后,他的視頻作品數次登上微博熱搜和B站熱門,頻道總播放量破億。
1、廣告鬼才全面發力,“神吐槽”火爆全網
2018年,G僧東發布《現在的汽車廣告都是垃圾》,直指汽車營銷的受眾不清晰等問題,不僅刷爆了廣大營銷人的朋友圈,更影響了整個甲方的品牌市場策略:沃爾沃直接將s90的營銷主張改為了“養生”。
2019年,因為姥姥的一句吐槽“怎么年輕人也不會使用電視機”,G僧東以此為靈感創作《現在的電視機對老年人太不友好了》,戳中了“老年人群體使用手機不方便”的廣泛社會問題,一度登上熱搜。
上海擬人系列視頻,全網播放破千萬,成為了G僧東的代表作。地鐵擬人、各區擬人、高校擬人......G僧東一人飾演若干個角色,同時拿捏幾十個角色的特質。熱門梗“16號線”、吃香蕉、反黃復盧、呂Paul等均來自這一系列視頻。
G僧東出過的部分擬人系列視頻
這一時期,G僧東各平臺的視頻內容看似多元,但其實背后有成熟的內容運營策略:
?? 巧借勢能詞挖掘內容深度:利用上海人身份作為垂直切口,增加視頻的親近感和趣味性。
?? 內容風格化:利用“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性格特質將內容風格化(多見一人分飾多個角色)。
?? 選題廣泛,拓展內容廣度:話題內容廣泛,社會熱點議題跟進迅速。
整體的內容策略有了,回到微觀來看:
究竟如何生產爆款?
如何獲得更多的“一鍵三連”?
如何保持持續的創作激情?
這可能是困擾每個自媒體人的最大問題。關于內容生產和爆款制作,G僧東向我們分享了思考心得:(干貨預警!)
數英:平時公司會開選題會嗎?選題靈感來源是什么?
G僧東:我們公司沒有選題會,所有選題都是我來定。靈感來源主要有兩個:
1、某個偶發事件激發了我的靈感,我就會和我的合伙人林仙子商量看可不可以拍;
2、很多話題是老生常談,但是我有新的視角和看法,這種情況下也會嘗試拍出來。我還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多發朋友圈和微博,不管什么事發了再說,網友的互動常常會給我啟發。比如我當時看到朋友圈有很多人在野餐就發了一條微博,有網友提醒說這一天其實是國際野餐日,我就馬上跟進拍了一條視頻,數據也還不錯。
另外,最關鍵的還是要留心生活。我會在手機備忘錄中記錄下偶爾的靈感,其實可能很多事看過就忘了,但如果留意它,沒準就可以變成一條內容出來。
數英:如何才能做到爆款內容的持續輸出?你現在還會為數據而焦慮嗎?
G僧東:做爆款,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主題,熱點話題非常容易爆。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就是“快”。熱點一出來,馬上推掉一切的事情馬上寫、馬上拍。這個時候可能制作質量并不是那么好,或者觀點并不是那么深,但只要做到“快”就可以了。
我記得很清楚,去年3月27號我當時還在外面開車,聽到了浦東浦西要分開管控的新聞,我就馬上開始構思要怎樣拍一個視頻,回家幾分鐘就寫完了《上海人的火鍋鍋底》對話腳本,架起相機就拍了。
另外,我會帶著工作和學習的心態去刷抖音,抖音并不能讓我放松。看看別人的主題,講話方式,剪輯和后期手法。最近我發現視頻中加一些歇后語還蠻好玩的,我就在試著自己寫一些歇后語。(笑)
是否會對數據焦慮這個問題,我曾聽到過沈帥波的一個說法,他說博主都沒有辦法保證每條視頻都是爆款,但他能做到的目標是——盡可能把內容的中位數不斷提高。其實我也是追求中位數提高的,不過我還是希望能“搏一搏”爆款,我更喜歡這種“搏”的感覺。
以前公眾號內容發布后我會不停地去刷漲了幾個閱讀量,但現在不太會了。包括哪怕出了爆款視頻很爽,但這種感覺維持一天也就結束了。我更焦慮的是下一個選題怎么辦?所以我現在還是常常梳理一下自己的心態,爆款視頻一個月有一次就挺好的。
2、孵化街采欄目,成為上海文化“野生”代言人
在電視媒體全盛時期,上海電視臺的《智力大沖浪》《快樂大轉盤》《今日印象》等節目,描繪出一代上海人的生活點滴。但自媒體時代,關于上海城市故事、本地文化保育的精品內容卻少之又少。“上海的腔調和樣貌,不該只停留在人們的口中和想象中,它更值得以視頻的方式被記錄下來。”
G僧東很早就發現,自己的許多關于上海本地文化的視頻(如《上海人在上海旅游》系列)受歡迎度很高。這也讓他意識到:做上海本土自媒體欄目是另一個機會點。
《上海人一旦踏入田子坊,就會被開除上海戶籍》
不過他也明白,城市故事所承載的內涵如此龐雜,“個體的力量是有限的,僅靠'G僧東'這一個賬號遠遠不夠。”
2020年1月,G僧東孵化出欄目《好叫好伐》,立志要做“年輕人也喜歡的滬語頻道”。“好叫好伐”是一個上海俚語,意思為“能靠譜點嗎”“別鬧”,欄目內容聚焦上海本地人的生活。
成立之初,欄目沿用了G僧東頻道單人面對鏡頭嬉笑怒罵的創意形式,偶爾穿插嘉賓訪談、情景劇、脫口秀等內容。經過敏捷試錯,G僧東發現,“街采形式+熱門話題”更受大家歡迎,于是欄目就改版成了固定的街采形式。
節目內容,開始持續在上海本地青年及文化生態上展開。如“老黃浦和老盧灣在復興公園正面剛”、“上海年輕人年入百萬是種什么體驗?”、“上海精致男生”等內容,逐漸誕生了屬于《好叫好伐》的爆款。
《上海90后年入百萬是什么體驗》
被問及欄目未來的發展,G僧東坦言自己是想傳承上海電視臺原來的一些精神。“小時候,上海電視臺內容很精彩,有搞笑情景劇、有體育、時尚、娛樂等各種各樣的東西,到現在很多節目看不到了,我想把那些失去的內容找回來,所以特別想把《好叫好伐》綜藝化。”
數英:如何理解你說的“綜藝化”?
G僧東:《好叫好伐》從后臺數據源來看,第一是手機,第二是電視和顯示屏。很多人跟我說《好叫好伐》是他們一家人晚上一起看的,從這種角度,我希望《好叫好伐》是一個合家歡的節目。
既然要節目化,那就必須要精品化、綜藝化,就是在欄目制作上、拍攝上、包裝上都要更有綜藝的“精致感”和“系列感”。我G僧東個人的賬號可以很生活化很真實,但是《好叫好伐》放到愛奇藝甚至電視臺的大屏幕上都不違和,才是我們的目標。
數英:但是街采的形式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如何保證視頻的爆點和可看性?
G僧東:街采確實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但我們的內容主題是固定的。
街采內容的挖掘上,最終剪輯出來可能只有兩三分鐘,但前期我們需要花大量時間聊家常,拉近距離,以保證亮點內容的捕捉。
街采人員的選擇上,根據穿著、行為等綜合情況,判斷TA會不會接受我們的采訪——比如,午休時間采訪白領,成功率最高;采訪的時候直接拋出問題,而不是問“可不可以”,這樣更容易展開話題。
采訪問題的設置上,更有看點的話題大家自然會更喜歡。我們現在街采之前會預告,這樣就會吸引想要接受采訪的人過來,節省了不少時間。
對很多上海人而言,吳語沒落和滬文化的消逝是一種顯在的擔憂。作為上海人,G僧東直接將B站簡介改為:捍衛上海文化。在TED??Huangpu的演講中,G僧東也常常以“野生上海文化大使”的身份發聲。
Tedx演講《沒有上海話的上海不是上海》
在他看來,文化傳承不一定要氣勢磅礴,大開大合。有時候接地氣的文化傳承,就是在日常的點滴之中。如今G僧東常常和上海本地官方互動合作,宣傳關于上海的一切。
G僧東與上海虹口公安局、上海地鐵官方合作
今年是上海地鐵通車30周年,G僧東發布了《上海地鐵擬人——30周年特別版》,算是再次“為上海本地文化的保育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評論區有人曬出了上海地鐵20年前的票根,這種歷史見證和傳承,讓G僧東覺得他是真正在做有價值的事。
數英:你對《好叫好伐》未來發展的設想是什么?
G僧東:首先肯定是希望能更多地去傳播上海的城市故事和城市文化,大家看我們節目的時候,能在放松的同時有一些獲得感是最好的。現在我在弱化G僧東在欄目中的出鏡次數,目的也是希望節目的內容能夠更加聚焦。
同時,《好叫好伐》也在把版圖拓展到其他城市。今年1月份我在北京三里屯拍攝了幾期節目,聽聽別的城市的人怎么評價上海,這也是一種新的嘗試。
最后,我希望《好叫好伐》能夠成為上海一個標志性的打卡地。無論生活在上海、還是來上海旅游出差,希望大家都能抱著“總要被《好叫好伐》采訪一次的念頭”,就再好不過了。
3、關于“如何體面地恰飯”這件事
對于自媒體博主而言,“體面地恰飯”總是不那么容易。對于商業變現的問題,G僧東分享了一些他的思考和觀察:
底層邏輯上:內容不只是內容而已,短視頻創作其實是一種生意
G僧東認為,本質上看創意要么服務觀眾的需求,要么服務客戶的需求。“拍短視頻最重要的就是變現,通俗一點講就是賺錢,錢永遠是最直接的動力”。
他說,自己拍攝的原生視頻可以用來體現自己的創意和熱愛,但恰飯視頻才是短視頻博主真正的工作。一句話概括:作品對粉絲負責,商品對客戶負責。有的時候粉絲并不是不喜歡廣告,而是討厭那種“智商被侮辱”的感覺,這就要求每一個博主都必須以恰到好處的方式呈現自己創意和廣告內容。
商業呈現上:永遠要考慮自己的賬號在品牌主那里的標簽/呈現
在廣告公司時,有一次G僧東向品牌推薦了一位社交網絡上很火的視頻博主,并為這名博主寫了三頁PPT來介紹這位博主,但后來因為品牌方一句話“這人誰啊,照片看著比較猥瑣”就直接否決了他的提案。
得益于這段經歷,G僧東常常會用廣告公司的思維思考兩個方面:
1、如果要用一頁PPT呈現G僧東的賬號定位、受眾群體、內容風格,會是什么樣子?G僧東的頻道內容可以接地氣可以搞笑,但更多的還是要有調性和態度的呈現,這才是自己的商業價值所在。
2、永遠要搞清楚到底誰是甲方。用過多的精力關注粉絲增長是一件性價比很低的事情。為帳號買單的人,是品牌市場部負責人、廣告公司客戶總監、媒介投放總監以及各大視頻平臺的編輯,這些才是應該重點關注的核心受眾。
一句話總結,做自媒體人,要有“銷售思維”。
數英:怎么理解你所說的“自媒體人應該有銷售思維?”G僧東:很多人做自媒體,第一反應想的還是“我要有足夠精品的內容,內容好了粉絲自然就會增加”,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首先要認清一個現實。一個賬號的商業變現能力,其實跟粉絲數量并不成正比,10W粉絲的變現不一定比1W粉絲厲害。變現能力更多的是和賬號的調性、內容強相關。
另外,很多賬號非常忌諱在自己的視頻中提到品牌名,會用“某品牌”指代。但我毫不避諱,有機會能提到就提到,這也是一種銷售思維的體現。
最后,不要抗拒廣告公司。大部分情況下,廣告公司才是負責評估、分類、分級自媒體人價值的關鍵所在,在一個自媒體人在被品牌發現之前,大概是先被廣告公司先看到。
數英:G僧東頻道在抖音、小紅書、B站、微博這幾個平臺的商業化現狀如何?
G僧東:我沒有細看過,但直覺告訴我應該在抖音的商業化排位會更高;其次就是小紅書,我比較關注這兩個平臺。這兩個平臺有一個特征,那就是用戶不怎么反感商業化內容,很多時候用戶就會把他們當作消費類的平臺。但(我的頻道在)B站的商業化程度是最低的。
我們有兩個賬號,G僧東和《好叫好伐》兩個賬號的商業收入是此消彼長的,但就目前來看《好叫好伐》的客戶會相對更多一些。
內容制作上:一個好的短視頻廣告要學會做減法
靠內容變現,必然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自己想要的內容,與甲方想要的內容之間,尋求完美的平衡?在下面這則演講中,G僧東集中講述了自己的觀點:短視頻要做減法。
TEDx演講《短視頻要做減法》
歸功于以上商業思維,G僧東80%的視頻創意客戶都會一次性通過。去年,G僧東簽約了MCN,幫助他進行更多的商務接洽。某種程度上,G僧東已經實現了當時離職時候的愿望——在內容創意上,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四、
擁抱變化,才是“行走江湖的一技之長”
G僧東在努力超越G僧東。
在我看來,「主動擁抱變化」才是G僧東的生存法則,也是他真正的天賦所在。
在互聯網極速膨脹的十年里,G僧東保持著獨特的節律,每一次轉型都抓得快、準、狠,過程敏捷試錯、保證內容走在恰當的方向和軌道。
談到下一個內容營銷風口,G僧東已開始實踐:每隔幾天他就會更新一段10-30分鐘的播客。
“現在不開播客就像2015年不開公眾號。短視頻kill time,播客save time。輕量化的播客沒什么負擔,不需要像其他內容一樣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制作。我和小宇宙的負責人聊過,現在他們最歡迎大眾生活類的博主,百花齊放最好不過了。”
G僧東播客“十六號線”
面對未來,G僧東并沒有過多的焦慮。
雖然他曾說賬號“已經到了天花板”。但并不是指粉絲數的增長,而是工作模式的變革——很長一段時間,他的工作就是想選題、追熱點、拍視頻。在他看來,不同的選題意味著不同的可能性,所以他并不會追求規模化地發展,而是在自己的節奏里扎實前進。
只要還在擁抱變化,只要還對創意和內容篤定,G僧東就還擁有著“行走江湖的一技之長”。
文末福利
感謝你讀到這里
在評論區留言的小伙伴
我們將隨機抽取3位獲得
《那些想紅的年輕人:自媒體人生存指南》書籍
書里引用大量案例,全方位解析G僧東自媒體營銷的運營方法
活動截止時間:
2023年8月14日18:00
——活動已結束——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