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養動物,成為品牌講ESG故事的新方式
一覺醒來,各大品牌都實現一戶一熊貓了?
繼匯源、蜂花計劃認養丫丫火上熱搜后,茶百道官宣認養熊貓嬌毅,進行品牌升級;護膚品牌大寶終身認養熊貓“小寶”,美的認養了熊貓渝可和渝愛,吉利汽車認養熊貓翠翠。
熊貓超話下面,在粉絲團的隔空云養中間,不少品牌在上面刷存在感。
品牌也在熊貓超話里出現了
再點開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官網,終身認養一欄里還有更多品牌在列。
官網公示的認養名單(部分)
有人說,這是萌經濟的長尾效應。圓滾滾的熊貓,憑借可愛的外表,在今年繼續占領人們心中前排地位。
不過細看下來,事情沒這么簡單。
據了解,目前大熊貓認養分為年度認養、終身認養和冠名認養三種方式。其中,每只熊貓的年度認養費用為10萬元,終身認養費用為50萬元,冠名認養費用為100萬元。認養有探視和質詢被認養大熊貓的權利,也可以去基地拍攝影視資料。但企業在認養后,需以公益宣傳為主。
顯然,商業轉化是排在公益后面的。
不止熊貓,動物皆可認養
今年4月,水獺噸噸在兩周年之際,認養了南京紅山動物園的水獺版納;
在去年,七匹狼認養狼沃夫,盒馬認養河馬,組團上了熱搜,還順帶牽出“網易考拉認養考拉”、“劍網三認養川金絲猴”的知識點。
被關注到的方式千奇百怪,但品牌的回應里通通都提到了保護動物、維持物種多樣性,以及社會責任。
所以,關于認養動物現象,我想從品牌ESG營銷角度來說道說道。
認養動物,成為品牌ESG敘事的新入口
前兩天,數英有發布一篇ESG的科普文章。(沒看的,可以點擊瞄一眼)
粗看下來,這是一個熱門但不容易著手的議題。ESG像個復雜而龐大的系統,環境、社會、治理每個維度都能拆分出上百個分支。
對企業本身來說,ESG是內部結構性變革的方向,但要感召消費者一起參與,還需找到一個相對通俗易懂、有明顯感知的溝通角度。
同時,與其他營銷行為不同,可持續行動是一件長期投入,且反饋周期長的事。相比之下,認養動物,顯然是方便快捷,也更容易被看見的方式之一。
1.流量下的愛屋及烏,放大責任感
從表面上看,今年文旅復興、動物保護關注度持續高漲,為認養動物熱吹了東風。
《2023暑期出游趨勢報告》顯示,主題樂園、動物園、植物園產品預訂量持續攀升。到現實中,各地動物園一票難求,比肩接踵。
線上,3月初關于丫丫的話題熱度居高不下,再看熊貓超話里,頂流花花粉絲近80萬,比玲娜貝兒還多出30萬。這屬實是現有的流量金庫。
蜂花、匯源僅憑一條“想認養丫丫”的微博,讓網友們破防,31萬人涌入直播間激情消費。
輿論發酵后,蜂花還超過了丫丫的話題
雖然最終沒能認養成功,但期間的關注度和收益,已經翻番。更重要的是,社會議題下,國寶加國貨,品牌人文關懷和責任擔當在那一刻被高亮放大。
直播間涌入“野性消費”
吃到熊貓紅利的,不止蜂花一個。
今年7月,鴻星爾克宣布終身守護棕色大熊貓七仔,認捐愛心竹助力生態保護,之后七仔粉絲直接喊出“買爆鴻星爾克,供養鴻七公”的口號。從認養到環保,品牌熱心公益的形象于合作中再次得到強化。
茶百道認養熊貓茶茶后,同期推出的“胖達泥泥杯”,在設計、產品都融入了熊貓元素。六月中旬,該產品限時返場,據官方數據,4天銷量超100萬杯,可想當時的火爆程度。
究其原因,“國寶”熊貓自帶民族情懷和文化屬性,能自然地架起企業文化與社會價值的關聯。社會話題加持下,認養熊貓,成為一種與年輕人對話的新暗號,讓粉絲愛屋及烏,品牌講述ESG也會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2.長期專注的陪伴,銳化品牌形象
可持續發展,重點在“持續”。
而品牌的終身認養的形式,確保了品牌與動物之間是長久的陪伴關系,讓ESG的故事可以細水長流,且有依托。在可持續的議題上,保持對一件事的專注,便足以獲得大量好感。
像奧利奧在六一、端午、父親節多個節點開展熊貓文化宣傳活動,推出熊貓紋餅干。還與iPanda熊貓頻道共創視頻,更新熊貓的成長狀態;
在六一,聯合iPanda熊貓頻道直播熊貓
2021年起,七匹狼連續推出多季“做TA的守護者”動保公益主題系列茄克;2022年在99公益日,推出“給城市的TA們建個家”項目,和用戶捐步做公益;2023年,與意大利超跑設計師Aldo Cingolani的聯名款,集潮流與環保一體。
可以看出,通過有契合度的合作,品牌的溝通方式也更加豐富和有層次。
再往深層看,和人一樣,每個動物都有著自己的性格和故事。其實在品牌與動物長期“相處”時,某種程度上,動物的個性特質也無形中加深了品牌的人格魅力。
奧利奧的熊貓,展現出的都是調皮一面,玩心大發的時刻,經典廣告詞“扭一扭、泡一泡、舔一舔”有了新的表演畫面。
再比如七匹狼與沃夫,也不只是因為“同類”相吸,還有氣質上的相合。七歲的沃夫,經過激烈競爭成為狼王,肩負起族群發展的使命與重擔。沉穩、有擔當的氣質,也契合七匹狼傳遞出來的感覺。
綠色環保理念的可視化、輕松化
不可否認,近年來動物保護的呼聲不斷升高,環保理念正點滴滲透進年輕人。但僅有環保的概念還不夠,還需要合適的交流方式。
阿里巴巴營銷洞察中心《中國年輕人綠色生活白皮書2023》顯示,年輕人追求不費力的輕松環保。他們討厭苦行僧式一味付出的環保,而是希望在環保理念上持續獲得多巴胺。
而認養動物,正好符合這些要求。
首先,與動物接觸,本就是一件感受自然、親近原生山野的趣事。
我們看到,品牌在認養動物之后,最常做的營銷動作是,自制表情包、慶生、發布動物日常vlog、線下見面會。
人們在屏幕前喊“哈基米”,打卡、消費、一鍵三連,既守護了動物,又愉悅了身心,收獲雙重快樂,何樂而不為?
其次,獲得社交的快樂。
去年南京紅山動物園為自救,開啟云認養模式,同時引發了一種新型的動物園社交潮流,同樣,自家品牌有了動物,也是值得炫耀的一件事。而且,在粉絲眼里,有品牌認養的動物,等于有了靠山,“有錢能養好兒子了”。
粉絲急尋金主認養
注:熊貓梅蘭,因長得肉嘟嘟,昵稱肉肉、肉姐
美的在認養渝可、渝愛時,第一時間裝修了二位的“住宅”,不僅送去了冰塊,還安裝了空調,惹得隔壁熊貓粉呼吁“一起認養”。紙品牌竹π以直播生日派對的形式,讓網友陪著大熊貓「安安」過了一個熱鬧的6歲生日。
這些動作都是被“偏愛”的認證,無論是用戶,還是粉絲都樂意分享到社交平臺上,宣揚一番。
最后是,參與行動的成就感。
品牌在認養動物過程中,也讓消費者的動保行為化繁為簡。
水獺噸噸從認對“獺”字開始溝通,對于不熟悉的人是到位的科普,對熟悉的人,又是一種輕松的交流。
再以此延伸出“我的城市有水獺”主題科普,準備了報刊和果茶,人們用一杯水的時間就能了解水獺,還可進入休閑手游《水獺噸噸奇遇記》,在虛擬空間里沉浸式感受水獺的生活日常。無論是線上互動,還是線下快閃,都貼近了你我的生活。
“我的城市有水獺”深圳站
鴻星爾克用“愛心竹認捐”、星朋友感謝包等獎品認證用戶的環保貢獻,粉絲們只要一鍵就可以參與其中。
網友格外喜歡“好人有好包”
這些活動參與門檻低,卻儀式感十足,用戶能快速獲得回饋,感受到每一次消費的意義。
總的來看,認養動物是步塑造品牌ESG感知的好棋,既讓品牌可持續理念可視化,也能快速讓消費者產生切身感知,收獲意義感。
認養動物,實際是如何做更有意思的ESG營銷
保護動物,實際上是品牌低碳敘事中的擴展話題。借流量營銷是一回事,但如果都是記錄動物、探索發現,從嚴肅議題切入,很容易審美疲勞。
所以認養動物,換個角度看,其實也在讓品牌思考如何做更有意思的ESG營銷。如上所述,把環保動作化繁為簡,有快樂的情緒體驗,有獨特的行為意義,這些都是可考量的因素。
此外,需注意的是,認養動物并不能成為品牌販賣情懷的新噱頭,或硬凹的人設,而是以此為入口,進一步自我迭代。要讓消費者持續接納,依舊取決于品牌的長期行動。
目前來看,大多數品牌的動作,話題流量高峰都停留在官宣那一刻,后續動作或出現斷層,或走向單一。
其實做可持續的保護,也要做可持續的營銷。在消費者看來,每一次的互動、共創、消費,都是在為改善動物們的生存環境或身心狀況貢獻力量,當品牌定期“匯報”,也是在給予他們肯定。
像野獸派在2021年認養后,把熊貓噗噗變成了品牌IP的一部分,出產品、跨界聯名、社區活動都有它的身影,而且隨著噗噗的成長線,定制不同的創意設計。關于認養后的故事,人們看得見品牌誠意,品牌DNA里的可持續理念也愈加被認可。
噗噗和manner聯名熊貓拿鐵,風靡一時
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說,“無論商業帝國多么龐大,終將抵不過愛與仁慈”。ESG最終導向的,是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當時間線夠長,相信品牌們和動物們的故事,也會各有走向,層次豐富。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