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職1年半,群玉山策略Kim的自白:這里是無人區
原標題:山民實錄01|上山之勇闖無人區
月下相逢,朝暮躬耕。
自四面八方而來,山民求索推敲,用一詞一句、一筆一畫,把山壘高一厘米。山的輪廓,也因此更清晰深遠。
我們將山民與山之間的因緣際會,集于「山民實錄」,不設防、不設限。眾人可窺見山中的星辰日月,嬉笑怒罵,也可知曉山民的來路與向往的遠方。我們用真誠燃起篝火,希望它能成為你看向山時,一道溫暖的光。
Hi!我是KIM,策略一部,上山一年半啦!
1、上山之路(入職群玉山)
入職群玉山是段特別奇妙的緣分。
在上山之前,我和合伙人一起開了間小公司,大部分都是奢侈品客戶,主營社交媒體業務。那個時候我白天做廣告,晚上寫微博,分享日常生活和對廣告行業的所思所感。
是的,我還開個了個人微博,叫做三文一二,而我和馬老師的緣分就始于網友之交。
馬老師默默關注了我,不點贊,不評論,不轉發,扎扎實實地潛了一個月的水。我也繼續在網上無所謂畏懼地又沖了一個月的浪,壓根兒不知道他關注了我,想說什么說什么。直到有一天他給我留言,我才發現。
我真的非常吃驚。因為我其實很早就知道馬老師,只是從未想過會有什么交集,覺得那是一位遠方的大神。
后來我去見了當時還在SG的他。我們聊了一個下午,他的很多觀點打開了我對廣告的更多想象。這真是非常難得的機會。沒想到再往后,馬老師又繼續拋給我更大的機會:嘿Kim,要不要來群玉山工作?
在決定自己要不要去的時候,我經過了一番思考。目前我自己在做的是掌控一份小工作的大事情,如果去群玉山,我可能要做的是跟隨,去做很大工作里的小事情,到底哪個會好呢?
最后我決定去。最后的原因是,我已經30+了。如果繼續維持目前的狀態、也許過個10年,我能接觸更大點的客戶,更厲害點的案子。但它很有可能,仍比不上我現在立刻進山能接觸的項目,能打開的事業。
那還不趕快去,試了再說!
于是,2022年2月7日,我入職群玉山了。
2、價值千萬的主課題
在山上,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里的工作,我找不到比“無人區”更好的詞匯。
無人區是群玉山的熟詞了——群玉山立于無人區,這無人區不是指廣告人能力不及之處,是前輩們步履未達之地、視線未及之地、案例未涉獵之地……
在我看來,若要說起策略上的無人區,應該和“確定本次品牌升級的主課題”的任務是直接關聯的。它不是那種硬邦邦的純商業的方向,也不是常用營銷詞匯的拼貼,它是為了甄別出品牌遇到瓶頸的主要問題,就好像問題問得好,事情就解決了一半。而這個問題切入角度,市面上鮮有人涉足。
主課題的任務是開放式的。大家一起完成前期資料梳理后,一起討論、推翻、再討論、再推翻,重復兩三次這個過程之后,其實還蠻打擊人的。前幾個案子,主課題是馬老師直接定出來的,我沒有太多體感。等自己也參與做的時候,越做就越發現難做,而且開課題只是第一步,那會兒很擔心第一步就沒走穩,后面還有很多任務需要解決該怎么辦。
戰友
后來有一次馬老師說,開課題考驗的是策略的核心能力,而這個能力值一千萬。我一下子就釋然了,這事兒急也急不來。
那么這種快準狠的定課題的能力應該怎么培養出來呢?
馬老師在殺課題的時候會給出很多方法指導,這些其實來源于日常的思考。就好像你會不會突然想到一個曾經風光現在又點兒過氣的品牌,你去想一想,如果你需要幫助它東山再起,你會怎么做?你會不會經常去比較市面上兩個齊頭并進的品牌,你敢不敢去想一想,誰會干掉誰?
這些可以放在日常里多想一想。放到眼下的工作,就一個個地去列這個品牌遇到的所有問題,有些問題可能是同一個原因引起的,可以合并同類項,最終聚焦成一個最大的問題。
3、未來的規劃,坐好板凳
老實說,如果一年前讓我去想未來的發展規劃,我一定有一堆事情可以去講,熱烈的、新鮮的、積極的情緒。因為當時我剛進山不久,從里到外真就這么想的。不管是格調拉滿的工作環境,還是心心念念想跟隨的前輩,業內小有名氣的同事們,以及當時項目上一些正面的反饋,它都讓我覺得,我選了一條超棒的路,它應該是可以帶我去往更好的地方。
現在我的心情,熱情還在,但添了些許平靜。怎么說呢,我不會在這條本身很棒的路上,自動加冕成一個很棒的專家,這路目前走得好辛苦呀。
一開始,我希望能快一點找到一種熟練感,我太希望我能夠經受一輪又一輪的完整案子的洗禮,然后把上一個案子里累積的東西,應用到下一個案子里去,這樣不就成長很快嘛。但確實沒有想到案子的周期會那么那么長,而且有些案子會做著做著沒了。某個角度來說,真的太在乎結果了。
坐在一周年小板凳上的我們
我們入職一周年的紀念品是一個板凳,源于群玉山的板凳精神。
我以為板凳嘛,就是憋著、等著,但其實不必把這種事情想得那么沉重。在對過去項目復盤的過程中,我有時候也會覺得,某個案子里沒有被客戶買的理念,再隔半年看它仍然很優秀,完全可以等到更值得的客戶;一些當初只做了一半的課題,沒有得出來結果,也沒有指導于當時的案子,那這個想法真的就徹頭徹尾地不值得嘛,是不是可以試著再思考一下,得不出成功的結果,那總結失敗的教訓也行。不是說結果不好了,我們就羞于展現自己為這件事情做出過的努力。哪怕隔了一個周期去看它是幼稚的,那誰還能不犯錯呢。
在不停地給自己卸壓之后,我也找到了更具體的兩年規劃。未來,想成某類課題的研究專家。其實對于“某類”,我自己心里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先按照自己初步的計劃跑跑看,希望我可以在下一輪的「山民實錄」里更實感地去分享沉淀的方法。
坐好小板凳,希望我們都能燦爛啊!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