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被裁員了,覺得公司也快不行了
首發:濕營銷marketing
“我要被裁員了,覺得公司也快不行了。”
他沒有這么直接給大濕姐說,但是……基本事實如此。在大濕姐從前公司離職、開啟幾十年工作中,人生第一次裸辭,成為自由職業者這一年,去單獨聊了一些圈里人。
人生的境遇如此不同。
有些人關閉了自己創業的工作,原來的公司,是能夠贏得和服務LV、GUCCI這樣品牌的客戶的,但是這一年,也在空檔期,沒有合適的再創業機緣,也沒有相互看得對眼的公司可以打工;
有些老板邀請大濕姐去辦公室聊,我注意到,他的公司面積,縮了三分之二,原來是整層,現在工位空蕩蕩;有非常有才華的專家老板,低調有內涵有案例有見地,但在這兩年一篇內卷且自己不擅長做圈內PR的情況下,年費被壓縮和降低,也在考慮解散公司不做了;
更多的老板,是希望大濕姐合作或者入職,做偏銷售的工作——和品牌營銷公關相比,對于TO B的企業,銷售顯然才是那個最需要、最愿意投入資源、能夠請得起大濕姐的職位;我其實特別理解,我要是老板也是這樣,但是,其中一個公司對銷量追求的簡單粗暴+對產品本質、企業內部資源打通等基礎建設的漠不關心,讓大濕姐忍不住發了一個朋友圈:
結果好多人瞎猜是自己或者自己公司,讓大濕姐不得不把這個朋友圈調成“隱私狀態”。
(特此聲明,如果你能看得到這篇文章并敢于轉發,指的就不是你或你們公司。那家公司真的不會看到這篇文章。)
這是不好的,也有很好的:有些沒有那么“洋氣”的品牌,通過強傳統渠道鋪貨+生活必須消費品+適度的數字營銷,這兩年反超且營銷投入都獲得了回報,品牌負責人很有成就感;
同樣比較低調的TO B產品品牌,原來集團營銷負責人權責小且不夠“火”,但是穩定是好處;這一年,因為中國互聯網新工具和生態不斷產生,企業內部、外部,也有合縱連橫的需求,這種崗位變成了內外資源連接的關鍵點,愈發重要;
還有,做電商領域相關公司,包括直播效果帶貨領域的甲方、乙方供應商,很多朋友都壯大了權限,與營收,從小部門、小公司、大公司某個部門的“某總監”,變成了大部門、獨立公司的老板,快樂并累著;
在這種反差中,有能力、耐力和眼光,但是,大濕姐真心覺得,境遇也非常重要,亦或說,運氣。“天時地利人和”,是我們作為營銷人,特別重要的東西;湊足了這三個,才能制造職業的高峰;運氣,我們不能制造,但是可以選擇。選擇那個概率高的賽道,總有高概率去中運氣,就像玩德州,我們能做的,也不過是提高概率(別杠,杠就是你贏,你會出老千你NB)。提高概率,就是選賽道、選方向、選平臺。
無論是職業經理人,還是老板,選擇大方向上,哪些是風口,哪些是下行,都是特別重要的事情。這里會探討。
樹倒猢猻散:從文字,到視頻,到流量
作為十幾年都在傳統財經媒體、執行主編做了10年的大濕姐,作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那個“碎掉的雞蛋”,完整體驗了行業與職業的顛覆與小人物的命運之感;
個人感受:沒有什么不可改變,在趨勢面前,個人的努力就像撼樹的蚍蜉、擋車的螳螂,阻擋風車的唐吉坷德,有的可笑、有的感嘆,有的讓人敬佩,但是,絕對不會成功。
會被歷史的車輪壓碎。如果是傳統媒體人,都還會記得:10年前的媒體多么NB,無論社會地位、話語權還是隱性收入;
隱秘的說,僅僅是大濕姐,就曾在某一年,借媒體工作的機會,游遍四大洲,從非洲塞舌爾、歐洲法國,到美國拉斯維加斯、洛杉磯;
然后?然后隨著移動營銷時代的出現,微信出現了,然后微信公眾號平臺出現了,閱讀邏輯和方式,完全變化了:“自媒體”起來了,“咪蒙”這樣完全不遵從傳統媒體的行文,爆火;
你可以瞧不上、你可以說它是有問題的,但是,你的觀點,阻擋不了趨勢與事實;
微信公眾號,在傳統文字媒體下行的趨勢上,大大推了一把,讓傳統文字媒體直滑谷底;這一變化,現在,被抖音和他所帶來的短視頻平臺,再次復制:
短視頻,正在“滅掉”電視,加速長視頻時代沒有到來的進程——從受眾時間、人才、廣告投放,到投資。走掉的大多數,留下來少數——不會消失,但重要性和規模都縮小。
一模一樣。
再回顧下:作為這兩個圈子的人,要不你早出去,在業界尊敬余威尚存時,找個好地方、快速適應新環境;要不有舍有得,在自己行業找個受沖擊較小的板凳,平衡欲望與機會,慢慢得待下去。如果再重來一次,傳統財經媒體——互聯網市場公關+維持個人IP的公號——抖音快手短視頻平臺內容+市場品牌+維持自己個人IP的項目,應該是內容工作者個人路徑成功大道吧?
說完傳播圈子的變化,我們看看營銷圈子。有些東西,正在前期,也在一模一樣的產生,那種感覺,大濕姐如此熟悉。
十年巨變營銷圈:公司組織,變的方向
之前大濕姐在某傳統營銷雜志做執行主編,從2008年到2017年,十年間,每年都會操刀做“中國創新營銷100人”,二分之一的甲方、四分之一的互聯網平臺、四分之一的營銷公司大佬。其中封面30、40人每年都會變,但很多變得只是頭銜和封面的位置;
而現在,早就大不同了吧。最大的不同,就是有眼光者,早去和晚去互聯網平臺的,大大的不同。而現在,互聯網平臺,也在重整組織、洗牌。不為其他,是流量環境和模式也都變了。
阿里巨變,將形成1+6+N全新架構;騰訊每年都在高P輪崗、今年的馬上開始、又將是一輪調整、去老存新;劉強東去年回歸后,燒了三把火,其中組織調整這把火還剛開始燒、剛剛燒到京東物流、京東自營與商家平權;
字節去年年底完成了各條線的組織架構重整,剛剛又出消息,要—正式成立了以“電商”明確命名的一級業務部門,以統籌公司旗下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頻等多個內容平臺的電商業務運營。這一變化,意味著“電商”已明確成為字節跳動的戰略級業務,而抖音是落實這一戰略業務最核心的平臺。
大濕姐的朋友、毒舌的Peter總評價道:“不然沒有新增長點了啊。調整不一定會成功,但如果不變,也就沒有新機會了。”
平臺的巨變,帶來得當然是品牌主、營銷公司順勢得變。早在上一輪,早有品牌主從新形態的組織架構中博得紅利了。成立僅僅三年,卻增速第一的Spes(年入10億,2021年抖音電商同比增長7461%的增速最快個護品牌,2022年雙十一天貓頭部洗護國貨第一),它的創始人蔡蔡,在大濕姐搞的閉門交流會中說,從組織結構上,Spes成功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創業初期大部分人是從網易嚴選等互聯網平臺出來的,非常非常懂互聯網對接人員的思維、邏輯和KOL,因此和抖音具體人對接沒有任何障礙,順利在抖音上線初期發掘到第一桶金,作為重點扶植的品牌,獲得了很多抖音短視頻的免費流量推薦位置,大大節省了拉新的經費——這個完全是從具體干活人員而不僅是高層關系獲得的;
第二:所有KPI打通,例如,新品研發設計人員,也能享受到銷售量帶來的業績績效——每個新品都是、從一開始就是;(點擊鏈接回顧:《聊一聊:生于疫情3年,卻成為天貓國貨垂類第一,Spes可以復制嗎?》)
這個是Spes在幾年前開始實施的組織變化,與傳統快消品區別的,也成為它取得這么大成功的特別重要的原因。
大濕姐總結歸納了,目前領先的企業組織變化方向:到這里,八卦和吐槽聊完,就剩只有高管會關心的干貨了。
首先,開始打通全公司的KPI。所有部門都和銷售關聯。
包括新品研發、品牌、采購等,只是比例不同;這個很多企業都在實施了,例如森馬,連企業自己的視覺創意部門,也都承擔轉化率數據。
寶尊集團CMO Phoebe,對大濕姐表示,他們的“成功方程式”(也就是“一體化作戰表”),簡單闡述下,就是:先共識出:生意=AxBxC(表1);然后分別掰開來看A、B、C的組件(各為一個表2);然后每一個組件都按照職責劃分負責人,都要完成,否則那一個組件就是生意沒完成的原因。(ABC享受不同的績效系數,和權責對應)
諸如此類。
其次,組織結構的快速變化。
五谷磨房首席品牌官李千,在剛剛結束的虎嘯“論辯五十人”的閉門對話內部討論表示,“組織結構的變化不是企業自身要變,現在往往是外部的變化”。她舉例子,近期大火的抖音本地生活,很多企業內部沒有一個原有部門能夠做承接。原因是:電商部門不懂線下業態,線下渠道不懂電商流量運營。新興渠道變化太快了,沒有老部門能承接;而企業最對的變化方向,是快速應對改變組織結構,例如自播一火,他們就能馬上入局嘗試,甚至從專業平臺挖人、組建團隊,快速抓到紅利。
能夠快速變化,也有兩個前提:
第一,要有一個CXO統管全場,管它叫CMO,還是CGO,還是就是CEO本人;這樣才能根據環境變化,快速消滅舊任務部門、組建新任務部門;
例如,寶尊集團CMO Phoebe就說,她背的指標是三個:銷售、凈利潤、新用戶增長。
第二,一定會分割權利、交還權利給下層,分權且專業分割;例如地產行業,一些公司正在裁撤總部平臺,將地方組織實施權利擴大。
還有構建彈性組織模式、根據業務調整的:某知名酒業品牌總監就在虎嘯“論辯五十人”的閉門對話內部討論表示,他們將人才分為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他們現在考慮的新模式,是每個人都是項目經理,可以組項目某人成為主要責任人,他又同時服務其他項目;這個項目也可以隨時調整的。
再次,企業自建內容中心和內容中臺,愈發重要。品牌組建一個大的企業自身內容部——這對乙方代理公司不是好事,但做好了,卻能發揮高ROI的奇效;
例如,周大福電商業務總經理陳宇航,就對大濕姐表示,他們在小紅書、抖音上的官方號和自播號,文章/內容的電商轉化率之高,誰也做不到。他們以一個龐大的自建內容團隊、奇高的ROI產出比,傲視群雄。他說他這方面的經驗,他也的確從來沒有對外完整分享過——成功激發了大濕姐請他來濕營銷Marketing閉門討論的興趣。
以上的種種,讓大濕姐想起了這個:
在敏捷軟件開發中,軟件項目在構建初期被切分成多個子項目,各個子項目的成果都經過測試,具備可視、可集成和可運行使用的特征,也就是把一個大項目分為多個相互聯系,但也可獨立運行的小項目,并分別完成,在此過程中軟件一直處于可使用狀態。
麥肯錫認為敏捷組織是“生物型組織”,是一個成長非常有活力的組織,它需要兩個方面的支撐,既要有高度穩定的平臺、完善的結構和流程,也要有快速行動和應變的能力。
2023年,互聯網和一些企業都在回歸商業本質,從“規模優先”到“盈利優先”,不再用飽和式的資源粗放投入換取大規模增長,而是對存量市場深耕細作深挖價值,同時寄望于利用ChatGPT這樣的新技術進行業務創新、實現降本增效。
好吧。小步快跑。
除了公司的變化,我們個人能做的事情:
1、保持個人品牌打造與沉淀——可以留言、私信與大濕姐探討,大濕姐或許能給你一些建議,如何省時省力的保持個人IP的更新、打造;
2、看清趨勢,然后,有所取舍,選擇自己喜歡的道路,享受當下,不悔結果。
作者公眾號:濕營銷marketing(ID:SOmarketing)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