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爆火3個月了,廣告圈應該關注啥?
*閱讀大概需要4分鐘,建議先收藏。
從小范圍討論,再到走進大眾視野,被頻繁報道,被資本熱捧,掀起熱議和焦慮......截至目前,AI的劇情很像前幾年的“元宇宙熱潮”又重演了一遍,也因此有人認為“不必關心,炒作而已”。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早在2008年,美國咨詢公司Gartner就曾提出一個描述技術發展周期的曲線:
Gartner曲線
簡單來說:
1、新技術出現之后,基本都會經歷被“捧上天”的階段。
2、從“媒體說它很行”“資本說它很行”再到“市場證明它很行”,新技術要經歷幾場生死劫。熬過去就是顛覆者,熬不過去就是泡沫。
而觀察新事物出現之后的大眾情緒,能幫助我們產出創意,也是做用戶洞察的好時機。
在ChatGPT訪問量突破10億次,“我們問了ChatGPTxx個問題”刷屏的2月份,我觀察到了以下幾種反應:
懷疑、排斥:這是我們人類面對新事物的本能反應。畢竟,按照既定模式行動是安全的、可控的、結果可預見的。當固有的模式被顛覆,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希望有人告訴他們:“都是炒作,時代沒有變”。
震撼、焦慮:這是絕大多數人的態度。他們心底相信新技術的顛覆性,并對此充滿恐懼。
優越感:第三種是“優越感”,這部分人掌握了一些信息差,比大多數人更早地了解到了新技術,已經過了被震撼的階段,所以看到其他人還在被震撼,會很難掩飾住自己的優越感。
而當ChatGPT熱度越來越高,投機者們就開始行動了。在他們販賣焦慮或信息差,“把水攪渾釣大魚”的過程中,“懷疑者”和“焦慮者”都被影響,進一步固化了自己的認知——懷疑者更懷疑,焦慮者更焦慮。
換句話說,大家都離事情的本質越來越遠。而是被挾裹著加入了一場情緒的盛宴。有人從中牟利,有人則成了別人的盤中餐。
那么,對于我們廣告營銷人來說,應該關注什么呢?
1、觀察消費者對AI技術的情緒和反應:
消費者的很多信息指標都可以量化,但是“性格特質”很難量化。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說,品牌的溝通是單向的,消費者的反應是不可捉摸的。而ChatGPT等顛覆性的AI技術的出現,像一個“情緒放大器”,給我們創造了一個絕佳的時機來洞察他們的“性格特質”。
給大家舉一個Lofter的例子。
Lofter是網易旗下的同人創作社區,今年3月,它上線了一些應用了AI技術的產品內測功能。比如設定好主角人設后,由AI續寫故事;上傳參考圖片和繪制要求后,由AI繪圖等。
換句話說,就是AI爆火之后,各個軟件都在跟進的幾個常規功能。但是,在別的平臺沒有激起什么水花的新功能,卻引起了Lofter用戶的強烈不滿,除了吐槽和抵制,還有大量內容創作者直接注銷賬號,轉投其他平臺。
從Lofter連發三條道歉微博來看,平臺的“損失”應該不小。
lofter連發三條道歉微博
完整版見:微博@網易LOFTER
如果我們從數據維度去理解lofter的用戶,他們大多是95后、00后,是我們一般認為對新事物最敏銳,最感興趣、接受程度最高的一群人。而作為內容創作平臺,lofter及時跟進新的技術,“優化用戶體驗”,也非常符合產品邏輯。
但是,卻并不符合用戶的情緒邏輯——Lofter生態的核心是“為愛發電”的人類創作者“,是在AI工具可以3秒出一張圖、寫一段話的沖擊中,被替代的焦慮感最強烈的一群人。Lofter的AI技術跟進得越快,就越讓核心用戶“心寒”。
當然,歷史的車輪碾過時,是不會顧及某個人,或某類人的情緒的。但是,如果品牌希望和消費者建立雙向的情感聯系,就得盡可能避開他們的雷區。
所以,不妨觀察一下,你的用戶對于AI技術是什么態度,由此可以大致看出,他們是更希望你提供新鮮感、還是安全感、穩定感。
2、觀察頭部創作者對AI技術的理解和反應:
頭部創作者,是作品已被市場驗證過的一群人,很多時候,他們也是走在時代前列的人,所以了解他們的動態和思考,也能夠幫助我們決定自己要走怎樣的道路。有趣的是,我剛好注意到三種截然不同的反應。
第一種態度是“人機競爭是不公平的”,可以參考今年索尼國際攝影節發生的拒獎事件:德國攝影師Boris Eldagsen獲獎后,在頒獎典禮上公開了自己投稿的圖片為AI生成,并因此拒絕接受獎項。
Pseudomnesia: The Electrician
? Boris Eldagsen, courtesy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
主辦方的觀點是,雖然這張照片是由AI生成的,但是它最后能呈現出這種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Boris Eldagsen對攝影技術和光影知識的掌握。
而攝影師本人對這個答案并不滿意,他覺得攝影界需要一次深入的公開討論,需要給AI創作框定好邊界。保護創作者(無論他應不應用AI)的權益。
第二種態度比較接近上文提到的主辦方的態度,既AI作品也需要依賴創作者積累的經驗、知識存在,“AI只是創作工具的一種”。
陳珊妮就于今年3月與AI合作完成了自己的新專輯《教我如何做你的愛人》。
單曲封面也是用AI工具生成
她在自己的微博上詳細記述了創作歷程,和她自己的思考。
創作過程并沒有更“方便”,反而更麻煩了
“人類的思考和意志,才是人之所以為人”
完整版見:微博@陳珊妮
我個人感覺陳珊妮的態度其實是在創作者圈子里最為普遍的一種:在新技術的沖擊下,多少有些無措和焦慮,但是還是想選擇相信自己,相信創造的力量。
就如她在微博中寫到的“在AI發展熱議的當下,希望透過這首歌,與所有關心創作的人一起思考——如果AI的時代必將到來,創作人該在意的或許不是「我們是否會被取代」,而是「我們還可以做些什么」。”
而第三種立場鮮明的態度,來自孫燕姿。
用AI技術,讓知名歌手們唱他們沒唱過的歌,是AIGC圈最近很流行的玩法,其中熱度最接近“頂流”的,就是AI孫燕姿。
在熱度越來越高,大家焦慮于“如果孫燕姿都會失業,我們該怎么辦?”的聲音中,她本人的回應,有很多讓人會心一笑的部分。
孫燕姿聲明(部分)
顯然,孫燕姿對“抹殺個性”以及“商業侵染藝術創造的空間”有點抵觸,但是也只是有點抵觸而已。她明白歷史的車輪不會因為誰減速。所以她選擇,做好自己,冷靜旁觀。
這三種態度,正好對應了三種企圖心輕重不同的狀態。
攝影師Boris Eldagsen無疑代表了企圖心最強烈的那群人,他想在這個“歷史節點”,引領,或者推動改變發生。
陳珊妮是一個相信熱愛可抵萬難的較為純粹的創作者。當然,她也不掩飾她不想落后,想獲得些什么的渴望。
而孫燕姿,就如她所說,她此刻生活的重心是“自己日漸凸起的肚子和孩子們的日常瑣事”,她早已可以“不染紅塵”。
我推薦你學陳珊妮,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孫燕姿。
3、觀察那些應用了AI技術的廣告想表達什么
首先必須要和大家說明的是,多年以前,AI技術在廣告中早已有應用,只是現在它的使用門檻被大幅削平了。所以目前,大多數應用了AI技術的廣告案例們,與其說他們是在用“新技術”,不如說他們是在追“新熱點”。
因此我認為,目前階段,體現不同AI廣告優劣的,不是他們的AI技術用得好不好,而是他們和“AI熱點”的關聯性強不強,表達得清不清晰。
先來看一些案例。
今年五一前,飛豬上線了地鐵平面廣告“AI藝術展”。
《飛豬-玩得比想象更酷》
這個案例的優點有三個:
第一,作為旅行APP,飛豬有體現自己“技術先進”的必要,所以它蹭“AI熱點”是合理的。
第二,飛豬通過這句“玩得,比想象更酷”,把自己的利益點傳達得很清晰,“AI技術很酷,它能生成的東西也很酷,而我們,能提供給你更酷的旅行體驗”。飛豬把自己對AI技術的使用合理化了,表達得也很清晰。
第三,是媒介選得合適。對于大多數人而言,AI還算是一種新鮮事物,把AI平面廣告鋪到線下的地鐵站,引起用戶分享和討論的意愿。
與飛豬這個案例類似的還有W和飛書合作的的《探》、美團買菜的《省錢少女漫》、以及《淘寶造物節2023》
《W&飛書-探》
《美團買菜-省錢少女漫》
一個需要體現“先進”,一個需要體現“快”,一個需要體現“未來”。”與AI技術結合,也算有有說服力的關聯點。而堆砌數量,生成1000張圖片、1000條文案之類的案例,恕我直言,實在讓我摸不著頭腦。
除了表達技術力,和速度快,還有一些品牌,用AI技術來表達自己“會玩”。
最有代表性,也是最成熟的,就是麥當勞和可口可樂。
《麥當勞-AI版麥門傳家寶》
《可口可樂-Masterpiece(杰作)》
這兩個項目有一個共同點,就是AI技術只是它們的亮點之一,而且不是最大的亮點。也就是說,哪怕不是應用AI技術,它們的創意和呈現形式也足夠出彩。
所以才能成功地讓人覺得,這個品牌“很會玩”,而不是“很會蹭”。
也就是說,現階段,有四個關鍵詞和AI技術結合是不突兀的,如果制作再精良一些,就會比較容易出彩,它們分別是:
-酷(科技感)
-速度快
-先進
-未來
(歡迎在評論區補充...)
劉慈欣有一次接受采訪時說,人類經常會高估自己的獨特性和人性的價值。但是他也寫過“蟲子從來沒有被戰勝過”。
所以我想,我們最終總能適應AI這個新伙伴,達成一種新的平衡。
共勉。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