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海,一個精釀品牌自然生長的“社區感”
寫跳海,是去年“非常規生活”結束,我的視線所及終于不再是小區里的幾棵樹之后,自然萌生的想法。
那段時間,我聽了太多品牌活動停擺、甚至品牌直接“死掉”的故事。大家當然是痛苦的、無奈的,但還是在盡力沖破某種桎梏。一位五原路咖啡店的老板告訴我,她快撐不下去了,已經有一半的店員和自己說,等可以自由活動就打算回老家。
“但我還是不想放棄。”她說著說著笑了起來,有點自嘲,也有點憧憬。“其實我們這條街,不管是什么店的店主,最近都在互相幫助,大家都不希望有誰倒下。”
由此,我開始好奇,在商業世界里,人和人之間真誠的聯結是怎樣產生的?而在這個“夜均閉戶”的時代,還依然有“社區歸屬感”的存在嗎?
跳海,就這樣闖入了我的視野。
很難想象,一群崇尚個性、活得自由灑脫的年輕人,會愿意在一家酒館刷杯子、倒酒,耐心解答新客人的各種問題。
也很難想象,因為所有員工要一起去開年會,所以老板直接把酒館直接交到了熟客的手上,“放養”一周后,店鋪運營一切正常。
更難想象的是,一個以外界的眼光看,明顯帶著“小眾”“難以規模化”標簽的酒館,目前已經覆蓋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成都等7座城市,開出了13家門店,并持續擴張中。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跳海都是一個太好的研究樣本。
但是不得不說,想要寫清楚它,真的很難。
它就像一個萬花筒,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看到完全不一樣的東西,而且它們給人的觀感還大相徑庭,就像它散落在各處的評價一樣兩極分化。
同一天兩種不同的評價
從某種意義上,我甚至認為跳海不能解釋,只能感受。
但是我仍然覺得,跳海的故事里藏著某些和品牌營銷相關的“秘密”,讀懂了它,你也許就讀懂了:
1、在商業世界里,品牌如果想和用戶之間想產生真誠的聯結,有哪些可能的方向?
2、當“小眾品牌”走出了自己的同溫層,會遇到怎樣的風景和風暴?
3、我們這個時代的“社區文化”“青年文化”,是怎樣發生的?
所以,我問了跳海合伙人隨易幾個問題,也自己去最近剛開業的跳海上海店體驗了一下。
以下,是我的外部視角、隨易的“內部”視角,和文末慣常會出現的總結,enjoy:
01
當你在夜晚,走進跳海
工作日的夜晚,跳海門口坐著三三兩兩,輕聲聊天的人。他們壓低聲音的樣子像是某種隱喻:
跳海會深深扎根城市的夜晚,所以它會選擇有本地味道的、還沒有過度網紅化的區域開店。而這樣的地方,往往生活氣息濃郁。
說得再直白點:哪怕是正常的酒館音量,也很容易被嫌棄“吵”。
這就需要有人把控,也要有人妥協。在商業環境下,擁有幾近無限選擇的消費者顯然不會也沒必要“妥協”,而在跳海,那些壓低聲音聊天的人們,臉上的表情依然是快樂而松弛的。
我是一個去人多的地方會有點頭暈不適的人,跳海的人類密度很高,但我竟然沒有“暈人”,我只是突然回想起了在家鄉小鎮的感覺,小鎮沒有太多服務于年輕人的設施,暑假的時候,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鉆進奶茶店,打牌或者聊天。
而在上海,年輕人們顯然有更多選擇,為什么有這么多人鉆進跳海?
我繼續觀察,此刻我身后的大屏幕在播放著《老友記》,我旁邊是排成一列的等待打酒的人。有人和店員很熟捻的交流著近況,也有人帶著新奇又陌生的表情,詢問店員最推薦哪款。
在我看來,這是跳海和其他精釀品牌的區分之一。因為一如十幾年前的咖啡,精釀是有鄙視鏈的,它被和品位、財力關聯,也有許多評分體系。聊一聊自己喝的是幾分的酒,自己的舌頭又能不能嘗出不同評分的區別,是精釀酒吧里常見的話題。
這也沒什么不好,只是這種被認為是維系“小圈子”緊密度的解法,跳海沒有使用。而跳海的酒單更像是告訴你,你會花多少錢,喝到大致什么風味的酒。就像主動把小圈子的壁壘打破,邀請任何人進來。
總之,那天晚上,我和朋友站在靠墻的長桌旁喝酒聊天,眼前是零零散散的小說和漫畫。略微抬頭,是四扇通透的窗,和窗外映進來的蔥蘢綠意。
一個溫和的良夜。
02
“我們提供并不貧瘠的土壤,然后持續觀察能生長出什么”
跳海合伙人 隨易的視角
數英:您覺得可以稱跳海有“社區氛圍”嘛?您自己認為跳海能形成這種氛圍的關鍵原因是什么?
隨易:跳海是有「社區氛圍」的,或者叫「社群氛圍」,前者是基于LBS、即你住在或生活在附近,而后者更多是同溫層或者某個圈層的指向。我們希望這種氛圍能在跳海的每個店鋪、每個夜晚當中充盈在店鋪之中,并且能被越來越多的用戶感知到、參與其中并從中獲得支撐和能量。這也是跳海和其他實體場景最大的區分度。能形成或者能夠往這個方向前行,最重要的因素其實還是人。
跳海主理人故事
詳見公眾號 跳海Drunk N Jump
跳海團隊里每個人都是非常獨特的個體,都是既多元、包容,又具有獨特個人魅力、獨立思考能力的年輕人。他們都因為認同跳海的價值觀而聚在一起,形成了跳海最核心的一群人,并且能夠在日常工作當中持續地散發這種氣場和能量。
以及,兼職打酒師這個群體也是跳海非常特別的一群人。他們都是白天有工作或者自由職業者,晚上則通過實習、培訓、搶排班,在某個夜晚出現在店鋪里、吧臺內,給用戶推薦酒、打酒,和用戶聊天、甚至成為朋友。如果沒有他們每晚在店里帶著自己獨特氣質的「延伸」,跳海的這種氛圍也很難真正抵達越來越多的用戶。
而最后,則是跳海的用戶。也是因為這種氛圍的影響,用戶會對跳海產生更具體、更可感知的親密與好感,進而衍生為一種參與感和歸屬感。
一個人低落的時候,他可以來跳海,這里有新老朋友可以托住你的情緒;新認識朋友也會帶來跳海,某種意義上是帶新朋友進入自己日常的場域,建立更多的共鳴與共同經歷;老朋友小聚也會來跳海,因為這里的氛圍充滿著老友感——無論什么場景,當用戶想跟他人建立更親密且具體的連接時,跳海都會成為出現在用戶腦中的選項。而這些用戶如果有什么想做的、想玩的、想要嘗試的,也會更加本能地想「我要不要先跟跳海聊聊?」這也是目前在各城各家跳海當中層出不窮各種活動、各種展覽、各式各樣「跳海會客廳」的根本來源。
跳海有非常豐富的線上、線下活動
數英:跳海目前的這種氛圍和主理人的理念,或者說創始階段的構想是吻合的嗎?跳海未來想往哪個方向演進?
隨易:目前大體上是吻合的。但這種吻合并不是通過策劃、設計出來的,某種意義上更像是店鋪與社群之間不同交互從而「長出來」的。目的性過于強的策劃和設計,很難持續,往往都會形成愈發封閉的圈子和愈發自嗨的表達,但跳海目前的模樣更像是我們和喜歡跳海的人一起打造出來的。我們提供并不貧瘠的土壤,然后持續觀察這片土壤里能長出什么。
下一個階段可能確實需要更深刻和結構性的構想。目前還不是特別明確,還在討論當中。但大的方向是,跳海并不想僅僅成為一個夜間場景的提供方,也并不想僅僅成為酒精的搬運工。跳海想要基于夜間場景和精釀場景,延伸出更多能服務于更多社群的立體場景。
我不太想用「綜合」這樣的字眼,因為大而全意味著什么都沒做到也做不好。跳海的場景蔓延一定是一個一個場景來做。我們希望跳海能提供更多的場景,來和喜歡我們的用戶達成更豐富立體的連接。
人是復雜的,你并不能用他在飲酒方面的習慣來刻板化、扁平化地為這群人打標簽、寫人群畫像描述。人永遠是復雜且豐富的,他歸屬于不同的同溫層、每天要在多個場景中切換,甚至情緒類型和人設性格都會有切換。跳海希望能和與我們匹配的用戶在更多場景、情緒背景、需求下相遇,并產生更加緊密的交互。
數英:不同城市,對“社區店”的理解差異可能是非常大的,商業的氣質也會很不一樣,跳海也在不同城市有不同的門店,您覺得,不同城市的分店之間會有明顯的差異嘛?
隨易:城市之間區別肯定有,但跳海現在在努力做到的是,在不同的城市、區位,都能讓店鋪有「社區感」,可能和你說的社區店還不太一樣的地方在于,社區店往往基于LBS,就是住在附近的人常去,以你說的廣州家樓下的小店為例子,常客往往只跟店主熟悉,但相互之間并沒有太多交集和發生連接。但跳海是希望用戶跟我們發生連接之后,相互之間也能看見、產生連接,逐漸編織成一個網狀的社群。由此誕生的社區感其實核心是參與感和連接感,也就是用戶在這里,跟這個店有參與其中,以及和其他的人有充分的機會進行交流、彼此認識。當然跳海現在也還沒完全做到這些,也還在往前摸索,但大概是這個方向。
數英:如果有一天突然有大量的新用戶注意到跳海,他們中的很多人可能并不能和跳海的老朋友們脾性相投,而是把跳海理解成為一家“賣酒的網紅店”,作為跳海的主理人,你們會調整自己適應他們,努力向他們傳達跳海的精神,還是“出門右轉,走好不送”?
隨易:對于真正在做一個品牌的團隊來說,這個答案絕非二元對立的討好 or 不送。跳海內部的價值觀是,我們敞開大門歡迎所有人,但我們會通過非常多的動作和姿態,來讓真正喜歡我們的用戶跟我們的距離越來越近。但與此同時,跳海作為一個實體餐飲品牌,店鋪屬性依然是根兒。我們并不要求所有用戶都能理解跳海,哪怕你沒有那么理解跳海,你依然能在這里得到應有的體驗,無論是產品上、服務上還是基礎氛圍體驗上。你如果愿意多了解一些跳海,你自然也會看到更多細節、更多樂趣,也能體驗到更多社群帶給你的價值,以及人與人之間真誠且真實的連接帶給你的價值。
數英:如果說跳海有一個你們最想保持的、最關鍵的內核,那會是什么?
隨易:我只能說目前階段,最希望保持的是在跳海里,人和人之間真實的連接感。它指向社群、社區感,指向跳海現階段最大的共識和品牌的辨識度,也指向用戶在目前大的社會情緒下的需求。同時,可能也指向跳海未來更多新的嘗試。
03
不止于烏托邦
烏托邦本意是“沒有的地方”,即空想的國家”。名字由托馬斯·摩爾的《烏托邦》一書中所寫的完全理想的共和國而來,是一個理想的群體和社會的構想。
很多客人會把跳海定義成“烏托邦”。但如果我們從品牌營銷的視角去看,又能看到點不一樣的東西。那么現在,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三個問題。
1、在商業世界里,品牌如果想和用戶之間想產生真誠的聯結,有哪些可能的方向?
2、當“小眾品牌”走出了自己的同溫層,會遇到怎樣的風景和風暴?
3、我們這個時代的“社區文化”“青年文化”,是怎樣發生的?
第一,無論什么品牌,想和用戶聯結,最核心的一環還是穩定的服務和產品。
哪怕是相當擅長和用戶精神聯結的跳海,也依然會說“哪怕你不那么了解跳海,你也能在這里得到你應有的體驗和服務。”
這看起來老生常談,但我們可以回憶一下那些曇花一現的網紅店,無一不是用概念吸引到關注后,再用產品“勸退”。精神和物質之間不是非此即彼,也沒有誰高誰一等。所以我們還是應該對產品有清晰的認知和把握,否則品牌做得越優秀反而越“災難”。
第二,人性渴望同溫層,但商業天然帶有一點“反同溫層”。
這不是只有小眾品牌會存在的問題,品牌和企業一樣,自存在之時,就帶有擴張的需要。那么問題就變成了,你能把和你“同溫”的人聯系得多緊密?你又能以什么方式,吸引到那些潛在的、甚至看上去和你完全“不同溫”的人?
我覺得有這方面困惑的人,可以去體驗一下跳海的“打酒師”文化。很多酒吧都有熟客來偶爾幫忙的情景發生,而跳海把這個情景,變成了一種文化。白天你也許有許許多多的社會標簽,而到了晚上,你可以剝離那一切,單純體驗洗杯子的快樂。
跳海的打酒師文化,直接繞開了同不同溫的判定,反而能找到許多真正同溫的人。
第三,年輕人喜歡扎堆。扎著扎著就形成了文化。
文化形成之后,你再去觀察它。可能多有謬誤和不了解。不如在注意到他們扎堆的時候,就和他們一起扎一扎。
最后,祝大家在跳入生活之海時,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one piece。
*圖片來源:公眾號@跳海Drunk N Jump、公眾號@跳海酒館、公眾號@跳海SHANG HAI ,作者拍攝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