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地球計劃需10萬億美元,嚇壞不少投資者
作者:王磊,來源:超電實驗室
注意,沒有新車?????。
“雷聲大雨點小啊。”
沒有半價新車,沒有HW4.0硬件,甚至沒有4D毫米波雷達,吊足胃口的特斯拉投資者日,就這么結束了???
發布會不僅拖了近半個小時,各種眼花繚亂的數據也很難提起投資者的熱情。在發布會現場,特斯拉講述了宏大的第三篇章,比如未來儲能和可再生電力的鋪設,以及超級工廠成本的縮減。
有一說一,這次的活動還真是契合了馬斯克曾說過的主題—“地球如何走向完全可再生能源”。
來源:特斯拉
不過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特斯拉還得找“地球投資人”拿錢,10萬億美元。
顯然“投資10萬億美元”的宏大設想嚇壞了投資者們,市場也沒有買單,隨著高開低走的投資者日活動的結束,特斯拉的股價就一路下滑,目前市值已經蒸發超2000億。
愿景畢竟遠大,回歸到現實,也被網友總結出兩個字:畫餅。那么這個全程畫餅的發布會,都說了些啥?
01
“地球生銹了,我來改造他”
可持續能源發展是馬斯克“宏圖計劃第三篇章”的重中之重。
來源:特斯拉
活動開始后的十分鐘,埃隆·馬斯克正式登場,直接了當地表示,地球當前是一個骯臟的、長滿鐵銹的星球,但未來將成為一顆依靠可再生能源驅動的行星,大家在有生之年就能看到這個轉變。
怎么辦?馬斯克指出了一條“明路”。
電池儲能達到240太兆瓦(TWH),可再生電力達到30TWH,需要能源為燃料經濟的一半,用不到0.2%的土地面積實現10%的世界GDP。
如果達成以上目標,馬斯克估算了一下具體的金額,需要在制造領域投資10萬億美元。
來源:特斯拉
馬斯克表示,目前80%的能源消耗是來自化石能源,清潔能源占的比例非常小。并且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熱能并沒有有效利用。隨后還Diss傳統油車其實流出的能效非常低,有可能25%,也可能是33.3%,當汽油中的能量轉化為動能,端到端的能耗甚至低于20%。
馬斯克最終得出結論:只有電氣化才能實現更清潔更持續的走向未來。
實現這一電氣化計劃主要分為以下幾部分:
第一部分通過可再生能源構建電網,通過太陽能和風能等的使用,減少35%化石燃料的使用。
來源:特斯拉
第二部分是車輛的電動化,馬斯克表示,一年需要生產2000萬輛電動汽車才能實現這一目標,來減少21%化石燃料的使用。
來源:特斯拉
第三部分是大范圍讓家庭、企業、工業都轉向熱泵供暖,并且此舉可以減少22%化石燃料的使用。
第四部分,是對現階段工業進行改造,生產相關的電氣設備使高溫氣體熱量傳遞和氫氣傳導方面實現電動化,儲存熱量用以工業生產,發展氫能、高溫熱輸送,減少17%化石燃料使用。
第五部分重新設計飛機和船舶,可以考慮用磷酸鐵鋰電池給飛機和船舶運輸供電。通過這種方式,將會減少5%的化石燃料。
按照馬斯克的規劃,全球有望在2050年實現。這一宏偉的可持續能源計劃,當然這是在10萬億美元落實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下去的。
所以說到底,要想實現理想,先打錢,給我10萬億美金。
02
極致的降本
如果要滿足投資者的高增長預期,特斯拉必須要讓汽車價格越來越低。
極致的壓縮成本是關鍵,在這次投資者日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特斯拉“超級變態的成本控制能力和生產效率”。
馬斯克為了實現一個完全可持續發展的地球,已經立下了到2030年每年生產2000萬輛電動汽車的Flag,作為對比,大眾和豐田等傳統汽車制造商目前的年產量約為1000萬輛。
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特斯拉自然進一步改善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特斯拉首席設計師Franz認為傳統組裝汽車的方式,是非常傻的一個過程,他們想要做新時代的“福特”。
不同于傳統汽車逐步生產的方式;特斯拉將零部件同步生產和噴涂,然后從上而下統一組裝;操作位密度提升44%,時間縮短30%,最終能夠節約50%的成本;預計在今年的新的Model Y和Cybertrack上會采用。
來源:特斯拉
目前,特斯拉的動力傳遞驅動系統更為輕量的,重量減少20%,跟傳統汽車相比,它的成本降低65%。
來源:特斯拉
此外,特斯拉的下一代永磁電機將減少使用稀土材料,它們將在緊湊高效的工廠里進行建造。下一代的動力系統中,依然會用到碳化硅晶體管,但晶體管的使用量將減少75%,同時并不損害汽車的性能和效率;可以和任何電池化學相兼容,這將帶來其他的靈活性。
同時,特斯拉將為下一代車型重新設計控制器,以降低電子設備的復雜性和成本,其控制器自研比例將達到100%(年內發布的Cybertruck為85%自研控制器)。
剛于去年上任的特斯拉全球副總裁朱曉彤也現身了投資者日現場,向外界介紹了特斯拉產能情況。
來源:特斯拉
他表示就在剛剛,特斯拉在德州超級工廠完成了第400萬輛汽車的生產下線。特斯拉產量從300萬輛攀升至400萬輛只用了不到7個月,相比上一個百萬增長里程碑耗時縮短了4個月。
朱曉彤表示,特斯拉目前產能為每年200萬輛,而且仍在尋找機會提升產能,未來其目標將是每45秒就能生產一輛新車。
除了工廠效率的提升,工廠數量也不斷擴增。
特斯拉宣布,第七座超級工廠落地墨西哥東北部州新萊昂州的首府蒙特雷(Monterrey),這將是特斯拉首次在美國以外的美洲地區設廠。
來源:特斯拉
新工廠投資價值超過50億美元,年產能達100萬輛。
從2018年上市到2022年,特斯拉Model 3的成本降低了30%。現如今下一代車型組裝成本要再降50%,總裝效率的提高,還要實現45s下線一輛車。
這是一種什么概念?大眾在國內賣得最瘋的時候,大概是60s左右下線一臺車,這就意味特斯拉的生產能力還要比大眾強25%才能達到。
通過零部件集成化、生產效率提高等成本控制措施。依然保持超高的毛利率。所以,特斯拉最強的而是顛覆性的制造能力,說比豐田更懂得“精益生產”也不為過。
回到國內,假設特斯拉所描述的成立,價格勢必會進一步下降,國內的新能源車企面對價格戰又將如何應對?
03
新車說了個寂寞
特斯拉什么都提過了,唯獨沒提到此前炒的火熱的下一代的新車長什么樣。
在活動的QA環節最后,有場下的觀眾提問下一代電動汽車的細節問題,馬斯克直接跳過了這個問題,并表示特斯拉將為下一代汽車舉辦單獨的產品活動。
另外在活動上,現場的PPT有一張車型陣容展示圖,圖片的左上方有用白布蓋著還沒登場的兩款新車,最右側體型較小的車不出意外會是傳聞中的Robotaxi車型,另一款車身較高、與Cybertruck排在一起的車型疑似此前有消息流出的廂式車Robovan。
來源:特斯拉
而都快要被大家們猜出長什么樣子的“半價Model Q”卻沒有出現陣容展示圖上。
不過能確定的是,特斯拉首席設計師Franz von Holzhausen透露,特斯拉的Cybertruck卡車將在今年問世。
而特斯拉將等到“晚些時候”才會真正展示其下一代車型。Franz von Holzhausen也暗示稱,一旦準備就緒,新車型或將很快實現量產。
04
機器人可以自己造自己
特斯拉在這次投資者大會上又展示了關于人形機器人擎天柱的視頻。
馬斯克表示,特斯拉汽車就好比放在輪子上的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就是與之前已有的技術整合在一起,直接制造出來,無論是電器電子架構還是電池包、電動馬達等,用于汽車的部件和技術,都可以直接使用。
來源:特斯拉
在馬斯克看來,從長遠來看,特斯拉機器人業務的價值將超過特斯拉汽車業務。
與去年的機器人視頻相比,這個視頻中的機器人似乎更加靈活,不光是行走,還會干一些拿取螺絲的精細活兒,更有趣的是,視頻中的機器人似乎在制造另一個機器人,“自己制造自己”實錘了。
來源:特斯拉
馬斯克也罕見的承認了錯誤,表示在去年AI日上展示的Optimus機器人根本無法正常工作,但接下來情況會有所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從視頻中看得出已經比上次亮相有所進步,但在活動現場仍然沒有看到實體機器人。
05
人工智能與自動駕駛
馬斯克:未來所有汽車都將使用純電動驅動且自動駕駛。
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馬斯克更是不忘踩一把燃油車。“當所有的汽車都可以實現電動化,甚至可以實現自主駕駛的時候,駕駛燃油車就會像騎馬和使用翻蓋手機一樣,會是一件比較落伍的事情。”馬斯克表示
他還強調了特斯拉對人工智能系統的方法與以前大不相同。特斯拉已經使用人工智能解決復雜的規劃問題,使用一個類似CHatGPT的AI驅動的神經網絡系統來實現人工智能的自動駕駛。
不過人工貼標是不夠的,特斯拉正在采用自動貼標系統。
另外馬斯克想干掉傳統線束,精簡車內電路布局的心,從來都沒消停過。
來源:特斯拉
未來特斯拉全系汽車產品的低壓都會升級到48V設計,就是為了用一根電線串聯所有低壓用電器,降低線束用量。這樣也使得汽車所需的電流減少了四分之一。
由于線束中的功率損耗是電阻乘以汽車電流的平方,其減少了4倍,那么汽車分配能量時損失的功率也會減少16倍。
這對汽車的質量和重量也有益處,還能提升制造效率。
最后??
總的來看,在此次投資者活動日中,主要談及了儲能、電動車、一體化壓鑄、自動駕駛、Cybertruck問世、人形機器人等內容。
來源:特斯拉
基本就是圍繞著優化產品成本,提高制造效率,加快能源業務的布局展開,用馬斯克的話來講就是如何把地球變的完全可持續化。
按照以往的操作都是給投資者畫餅,聊一聊特斯拉的宏圖大愿,不過從特斯拉目前的進展來看,馬斯克這次畫完餅能不能給你烙出來就不知道了。
畢竟10萬億美金,就有可能嚇跑不少投資者。要知道2022年整個美國的GDP是25.46萬億美元,10萬億美元已經接近美國全年GDP的四成。
在加上馬斯克這次整的可持續發展,并沒有發布一些實質性的產品,有股價下跌的市場反應也能理解。
不過10年花10萬億美元改造地球的計劃,真的靠譜嗎?
作者公眾號:超電實驗室(ID:SuperEV-Lab)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