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產的麥當勞跨界,沒有天花板
發現沒?麥當勞在跨界出新這件事兒上,支棱起來了!
這兩年M記“不務正業”地研究出的那些個天馬行空的周邊與聯名:貓窩、相機、大薯飛盤......小編是款款都想擁有。
就拿今年出的新書「來吧,新番茄」來講,高飽和度的插畫,簡單有梗的文案,表面上是一本品牌手冊,實際上暗戳戳秀了一把自家的企業文化,and設計水準。
這只“無臉小番茄”,一眼就能看出麥當勞的“社牛文化”
出得了新書,也玩得起跨界。從自創周邊、跨界產品,到聯名周邊,麥當勞不遺余力地探索著年輕人愛玩的新東西,不光是為了在跨界營銷領域站穩“第一梯隊”,更是為了在自家用戶心中刷滿存在感。
自創周邊:踏遍年輕人的「舒適圈」
菲利普·科特勒在《營銷4.0》中曾說過:“數字時代,以人為本變得尤為重要,應創造像人一樣可親、可愛的品牌。”麥當勞多年扎根年輕群體的舒適圈,除了用不斷“入鄉隨俗”的金拱門、雞翅漢堡薯條“刷臉”,還自創出許多可愛、時尚的創意周邊。
1、貓窩
上線不到一小時就宣告售罄,小程序一度處于癱瘓的狀態.....麥當勞貓窩,去年年末一出,就掀起了一波“銷量巔峰”。一共有三種貓窩款式,分別以巨無霸、麥香魚和吉士堡的包裝盒為設計靈感,內部還附有貼紙和貓抓板,肉眼可見“吸貓黨”們已經被麥當勞狠狠拿捏住了。
緊扣火熱的萌寵經濟,麥當勞還玩上了限量、盲盒的“新手段”,以及“無法通過官方渠道購買,購買麥樂送制定產品即可獲得”的購買條件,都將一款“限定”的稀缺感拉滿。鏟屎官們看中了貓窩,漢堡、炸雞的銷量也水漲船高。
2、NOMO相機
如果說貓窩戳中了養寵人的萌點,那么這款NOMO膠片風相機則滿足了這群用戶的對相機濾鏡的“執念”。
在入駐中國32周年之際,麥當勞跨界3C,與NOMO相機合作,制造成年人的“大玩具”,新奇又好玩,剛推出就引發攝影愛好者的瘋狂心動。
每拍攝一個金拱門標志「M」,就能解鎖一種濾鏡效果,賺足了網友們的“人均攝影大師”的心理動機。
事實也證明,網友們真的完全“陷進去了”,官方相機還沒發布完整,大家已經開始在社交端分享麥當勞×NOMO膠片風大片了。
3、大薯日
不管是寵物還是攝影,看得出來麥當勞為了靠近年輕群體有多努力。不過這些都是“冰山一角”,在麥當勞大薯日,露營、戶外運動等年輕人大愛的新鮮事物更被麥當勞一一呈現。
以薯條為主角,借由“大暑”節氣的諧音,麥當勞打造出了一個自己的節日——“大薯日”,以充滿儀式感的「以薯肖暑」優惠活動,為消費者帶來清涼好心情。
除了“薯條買一送一”的活動,麥當勞還會在大薯日里推出很多創意周邊,為年輕用戶創造與麥當勞一起過夏天的歡樂氛圍。從小清新到高街時尚,只有你想不到,沒有麥當勞做不到。
比如2018年的薯條傘、單肩包、拖鞋等周邊,麥當勞將大薯日的IP周邊,從物理降暑進階到更加廣義的降暑,讓這些周邊單品成為一種夏日生活方式。
到了2021年,麥當勞又與國潮品牌Randomevent合作,推出聯名款T恤、帽?、野餐墊、折疊椅等潮流周邊,兼具時尚感與野外露營風,讓大薯日越來越貼近年輕人的社交圈。
今年,麥當勞繼續延伸使用場景,推出「大薯飛盤」。靈感來自今年爆火的飛盤運動,撞色波普風格圖案,加上買飛盤附贈的鑰匙扣,既方便攜帶,又能隨時隨地彰顯運動風的個性。
除此以外,還有「充氣沙發」,符合時下年輕人的“躺平”心態,以薯條為畫布,明亮的黃色也能夠帶來好心情的暗示。
早在2016年,麥當勞就啟動了大薯日的節日企劃,從一開始用諧音梗包裝薯條等產品,到如今不斷拓展場景化語境,以多元的自創周邊制造情緒促銷,逐漸培養消費者“在大薯日用大薯周邊吃薯條”的消費習慣。
精準“狙擊”年輕消費者的情感觸點與精神需求,麥當勞也在大薯日IP更新迭代的過程中,與年輕人打好關系,建立“每年最熱的大暑節氣=麥當勞大薯日”的正向聯想,讓每一年大薯日的周邊與活動,成為年輕消費者的共同期待。
打造出人性化的一面,能讓溝通變得更加輕松。不管是以節日為契機做長期周邊運營,還是以愛寵為原點做短期饑餓營銷,麥當勞都將自身融入人群,以個體迎合一類群體,在他們的舒適圈里釋放品牌“萬里挑一”的有趣靈魂。
跨界產品:讓漢堡、炸雞多億點「味道」
品牌跨界,除了用自創周邊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還可以用帶有情緒感染力的聯名產品延伸消費者的好感度與體驗感。
麥當勞深諳此道,并用獨特的設計思維、場景化的延伸、情感渲染,幫助消費者透過視覺感受味覺,為大眾的食欲,加點新激發。
今年夏天,麥當勞與日本“初戀級”乳酸菌飲料可爾必思合作,不僅在可樂、雪碧之外挖掘飲料的口味多樣性,還推出可爾必思麥旋風,以及可爾必思雪芭、可爾必思三角派等系列甜品小食,引發眾多網友的好奇與“嘗鮮”。
這款“味道清奇”的產品,讓對乳酸菌、日式少女漫畫有情節的人紛紛“淪陷”。
除了在飲品里感受日式清涼,麥當勞還在漢堡中融入中國風。年初春節檔,麥當勞攜手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以致敬中國傳統水墨文化為原點,拍攝漢堡主題國風大片,并推出兩款具有山水畫風格的漢堡。
作為春節檔的聯名系列,麥當勞巧用上美影細膩的筆觸與白描特色,借助小橋流水、百姓家燕、菜田游蝦等意象,展現萬物復蘇的新年氣象,在靜謐的氛圍中打造麥當勞視角下的中國年味與煙火氣息。
審美、設計與情緒價值互相“拉扯”,麥當勞讓跨界的場景更加開闊。這一點,還體現在與奧特曼的聯名中。麥當勞為“相信光”的年輕人,送上酷似奧特曼胸膛上計時器的面包。
套餐里西瓜味與蘋果味的飲料、配有黑紅粉包的薯條,也都與奧特曼劇集里的紅色背景與黑色剪影形成呼應。
用更多具有質感的互動機制,將消費動機轉變為情緒驅動,用細節打動消費者,也讓聯名成為新型“社交硬貨”。
異曲同工的,還有與韓國人氣男團防彈少年團聯動,推出的BTS同名套餐。內含10塊麥樂雞塊、中號薯條、中杯可樂,還搭配了韓式甜辣醬和手抓海鮮醬,引起粉絲瘋狂打卡的同時,創造出當時麥當勞銷量的巔峰。
在產品聯名中,麥當勞還拓展出新的聯名場景,讓跨界更具感知力。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麥當勞聯合中信書店推出「書中自有小黃杯」的活動,并在店內公開借閱的書籍里隨機夾藏麥咖啡的小黃杯書簽,找到它的讀者可以憑書簽兌換福利。
以咖啡杯為外形的書簽里,匯集著與書籍、咖啡相關的摘錄,夠將消費者帶入閱讀情緒之中,產生文字之外的故事畫面。
無論是對書籍的情懷、對童年的追憶、還是偶像的熱愛,麥當勞為快餐產品賦予了更多情感價值,也不斷刷新著用戶的認知與期待闕值,從而實現與年輕消費者共同成長的美好愿景。
聯名周邊:跨圈層傳播文化meme
隨著消費者自我意識愈發鮮明,人們也開始更加關注品牌的聯名產品,是否與自我相關表達。 正如Thomas Koulopoulos在《圈層效應》里所言:“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圈層,并形成其特有的鮮明特點及影響力的文化圈層效應。”
在營銷鬼才麥當勞這里,更多花式聯名周邊是其牽動圈層互動的工具。不是局限于IP關聯層,而是將重點放在文化認同與文化共建上,麥當勞用盛大的meme“狂歡”讓聯名事件本身成為一種社交文化。
1、麥當勞×土豆先生
如果要說最近麥當勞最出圈的手辦,大家一定會想到這款與姜文撞臉的玩具。
一旦接受了這個設定,“麥當勞手辦撞臉姜文“這個話題變開始掀起新一輪的病毒式傳播。DIY、換裝、ps電影海報……
然而真相是,這是麥當勞今年推出的土豆先生×變形金剛×小馬寶莉的開心樂園聯名玩具,將三個IP合為了一體。在這樣的奇妙混搭之下,這款穿著變形金剛和小馬寶莉“皮膚”的土豆先生迅速引發網友好奇的目光。
在一系列造型中,不難發現,基本都是以土豆先生為主主體,變形金剛和小馬寶莉的元素基本是都以cosplay的形式出現。
經過“激情二創”,這款混搭聯名最終都變身成為了“小馬姜文”。這場“爭奪姜文大賽”中,樂在其中的網友們也都心甘情愿地吃下了麥當勞的開心樂園套餐。
一款聯名,串聯起變形金剛、土豆先生、小馬寶莉,姜文這些IP背后的消費群體,沒有生硬的拼湊,而是以回憶殺+元素嵌套+內容共創的形式,讓聯名手辦成為社交圓心,而不是一份套餐的附屬品。
2、麥當勞×Alexander Wang
看過玩具手辦,在充滿個性色彩的時尚領域,也有麥當勞的痕跡。2019年,麥當勞攜手紐約華裔設計師 Alexander Wang 推出限量聯名產品——王的黑金籃子。
其中黑金配色沿襲Alexander Wang一以貫之的主視覺特色,籃子也是由品牌標志性的皮革、金屬、藤條等多種材質制成。這個靈感來自野餐籃的籃子剛好可以裝下黑金炸雞桶和兩杯飲料。
本次的聯名系列除了黑金籃子,還有一款「M」手包,靈感來自麥當勞的外賣紙袋。
材質方面依舊做工精細,使用杜邦材質呈現牛皮質感,防水防塵又時尚環保。兩款聯名包均由Alexander Wang親自操刀,每款都有專屬的編號,創造出特殊的身份標識、歸屬感與收藏價值。
3、麥當勞×Travis Scott
除了試水高奢圈層,麥當勞繼續探索個性表達的邊界。2020年美國說唱歌手Travis Scott在社交平臺官宣,與麥當勞進行聯名合作。
活動期間推出的Travis Scott聯名款T恤、連帽衫、人型立牌、雞塊抱枕等單品,滿足出街、社交、居家等多類型場景需求的同時,引發大家的社交欲望。
4、麥當勞×CPFM
美國潮牌CPFM(Cactus Plant Flea Market)獨特的黃色四眼笑臉,也穿上了麥當勞的服裝,還與麥家經典玩具角色Cactus Buddy與奶昔大叔的臉進行了高度融合,直接讓人過目不忘。
時尚元素與自家兒童玩具的反差碰撞之下,這款快樂成人套餐也變成了成年人的游樂園,釋放壓力,盡情社交。
與各圈層icon合作,既能彰顯麥當勞對熱點與流量的分寸感,又能將美食文化與圈層社交形成正向關聯,在成為一種潮流趨勢的同時,也讓不同社交圈的年輕人在麥當勞打造的場景中尋找“群體認同”。
而麥當勞制造流行文化meme,調動起更多用戶參與共創,產生全網聯動的熱事件與熱話題;同時,用留白為聯名周邊延展出的發揮空間,也能與更多年輕消費者進行深度綁定,以此構建出消費者與麥當勞之間和諧的溝通氛圍。
升番與刺激,讓消費者永遠期待下一場聯名
不斷跨界、聯名、“入侵”年輕群體的社交語境、培養消費者與IP的聯想期待……麥當勞對聯名、跨界的定義已經不再局限于“提升知名度”,而是“為品牌保鮮”。
創意聯名、多領域跨界,能夠展現一個餐飲品牌的韌性與創造力。麥當勞并沒有盲目追逐潮流,也沒有刻意貼近年輕人的社交圈,而是通過情懷敘事、情感共鳴、話題共創,以柔和的溝通姿態,關心核心用戶的成長狀態,讓品牌形象一直保持新鮮與光澤。
而對于如今賽道擁擠的“快消費”市場,想要持續占領年輕人的注意力與忠誠度,還需要有效的情感刺激,即用不斷升番的驚喜讓用戶對聯名產生“上癮”的情緒。
綜上,你可以永遠相信“不會變老”的麥當勞,永遠期待麥當勞的下一場驚喜聯名!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