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知解決力廠牌S?OS:什么才是下一代「用戶型企業」
“今天幾乎所有的品牌,都在講「用戶思維」。”
無論是“持續涌現高舉DTC大旗”的新消費品牌,還是“面臨新環境新挑戰后正在大象轉身”的傳統大品牌。大家都將用戶思維作為一種剛需式的「營銷解藥」——“用戶即正義”
(持續涌現的用戶型品牌)
今年年初,我們有采訪一家非常“不一樣”的策略廠牌S?OS:深度對話S?OS:2022年第一家“策略熱店”,我們為何“不講策略”,不同于一般廣告公司or營銷公司的服務范疇,在S?OS的策略OS中,其實就趨勢性的加入Service+板塊,在Service+OS里,不止于用戶服務,而是在服務之上重新構建“營銷新世界”里的用戶旅程、文化體系、情感共鏈。
S?OS隸屬于大型營銷集團朗知傳媒,作為營銷行業最深耕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頭部公司,朗知對于品牌的用戶戰略解讀和落地頗有建樹----不止于公關or廣告等傳統賽道,于去年下半年也成為了極氪汽車用戶增長部門的策略Leading Agency。而極氪品牌作為新能源汽車領域迅速走紅的“新世界式品牌”,僅在成立一年多的時間內迅速完成了品牌、產品與用戶文化的深度共建,在用戶維度幫助企業實現銷量與聲量的雙增長,為我們帶來了「用戶型企業的另一種解法」。
“當我們在近一年的時間內,從策略到落地執行,全面參與到用戶場域的構建中,會發現用戶品牌已經遠不止是基礎性的服務提供,包含更多運營體系與價值觀的共建。所以我們想從更深層的視角去回答:對今天已經同樣新世界的TA們而言,為何需要一個「用戶型企業」?” 朗知集團首席策略官、S?OS主理人施大成說。
一、靈魂拷問
1、“今天說起用戶型企業,新能源汽車賽道「必須擁有姓名」”
有媒體這樣形容:曾經幾乎每一家互聯網公司都是“用戶型企業”,在產品經理和程序員的不斷奮(si)斗(bi)中,一個個關乎用戶體驗的功能被實現。而現在,這陣風刮進了汽車圈,人人卷進用戶型企業的口號中,甚至“車還未造,人先聚齊”。如果從這個角度看,造車新勢力們的“用戶思維”甚至超越了互聯網公司,不光是用戶需求在產品功能和服務上的滿足,更想要與車主們建立情感層面的深度綁定:產品發布會變成了車圈“春晚”,邀請車主組隊上臺唱跳表演;創始人親自下場開直播,與車主交朋友;遭遇輿論危機時車主聯合聲明誓要“保衛”品牌…. 甚至出現了“京蔚軍”、“鵬友圈”等擁有名號的品牌粉絲團,讓車圈“飯圈化”成為公認的營銷趨勢。
(新能源汽車們一年又一年的用戶狂歡盛典,爭相打造汽車圈“春晚”)
所以當下的造車新勢力們,無論是“號稱汽車界用戶品牌祖師”,還是“攜帶原有的粉絲大盤跨界而來”,他們在整個商業邏輯上,確實不同于傳統大品牌的增長路徑,以培育用戶、運營用戶為新的增長引擎。如果從傳播視角來看,他們也確實以“人”為核心,不是冷冰冰的品牌,充滿了人格魅力。但如果撥開流量的風口,這個“人”是誰?你會發現站在中央的是馬斯克,是李斌,李想,是何小鵬…聚光燈給到了整個企業最中心的一號位,他們也是最核心的話語掌控者。
當這樣「中央集權化」的關系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經典傳播案例,越來越多的企業,如果想要獲得用戶聲量,激活用戶增長,甚至會被標配式拷問:你們的“話題C位”是誰?
(圖片來自媒體推文)
2、“是真正的用戶吸引,還是中心化的洗腦感召?”
但當我們跳出問題本身,你會發現并不是每一個企業都擁有“話題C位”,也并不是每個領導者都適合陷入話題中心頻繁下場,而這樣的關系更不是用戶關系唯一的答案。為什么今天有很多媒體和消費者,會用“洗腦”來形容某些品牌的車主,是因為無論是品牌側的理念傳播,或是產品側的輿論引爆,創造者這一角色仿佛并不真正屬于“普通車主”。
如果說,每一個人對于品牌的選擇都是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而投票,那么這個“理想世界”的造物主,其實就是所有消費者。在某種底層意義上,用戶型企業的價值本質,是讓品牌與用戶真正共榮,每一次雙向奔赴的背后,都應該是一場對于新世界的共建。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去中心化」視角,我們想為用戶生態提出另一種可能性:
「造神」還是「造己」?
二、策略答案
如何構建品牌與用戶的「雙向奔赴」:既要創造價值共識,也要洞察角色多元
1、“消費者的「共識」,并不是統計學中的「合并同類項」”
如果我們真實地走進當下的新能源車主們,可能會發現某種意義上傳統人群定位的“失靈”:他們既無法定位于某一個具體職業,也無法鎖定在某一特征年齡。他們有的是顏值與逼格齊飛的藝術自媒體,有的是極致懂車的科技嘗鮮者,既有升級新奶爸,也有30+依然躁動的初老男青年。甚至會發現主力 TA鎖定在80后的豪華車,在B站上意外收獲了大量95后的關注與討論。
當「舊時代」的工具,開始無法解答「新世代」的問題,我們要去創造的共識,是他們在表象性別/地域/年齡之下更深的「價值共識」。
而在極氪上,成熟奶爸、圈層攝影咖、年輕創業者、“自來水”達人等等不同身份標簽之下,當我們更深入的走進用戶,會發現TA們是一群真正的“懂行家”:不只是對車、對日常生活興趣和熱點的了解,而是能懂如何去挖掘“新的生活方式”,如何在自我賽道中建立知識壁壘,如何捕捉更深度的社交趨勢…而這樣懂行,其實就是對于“生活不止于此”的野心。所以當這群共同擁有「生活野心」的人們聚在了一起,重新擴寫了極氪001“獵裝車”的車型標簽:現在的獵裝車已經不是誕生之初為了野外打獵的狹隘定義,而成為了風格與性能的表達。在001上,TA們的“野”,不只是地理上的野外,而是所有尚未到達的興趣領域,他們的“獵”,亦是對于生活靈感與價值可能的大膽獵取。這一刻,職業的不同、年齡的不同放在一起,反而成為打破原有邊界的契機,無論是山河湖海,還是日常之外,都是屬于ta們的「無邊界獵場」。
2、“「價值共識」的下一步,是洞察與激發「用戶角色的多元」”
除了找到價值上的共識,落回雙向奔赴的另一端,我們應該坦誠用戶的多元性:“一萬個用戶,就有一萬種不同的奔赴跑姿”。而這樣的多元,恰巧也是品牌與用戶共榮的基礎。不做品牌自嗨下統一命題式UGC,而是尊重每一個用戶的多元:看到ta創造價值的不同路徑、能力的不同邊界,也看到ta不同的激勵需求。
在這一側的理解里,其實「需求即能力」。
我們從「用戶需求」+「用戶能力」兩個域值去構建了用戶角色的多元象限:用戶需求代表著用戶對品牌的需求預期,TA是更希望獲得精神共鳴,還是更注重實際的產品體驗。而用戶能力是用戶本身創造力的體現,無論是極致的硬核知識鉆研者,還是社交側的聲量達人,都是用戶可以給予品牌的增益。
在這樣的象限中,他們不再是被統一化冠之的“XX用戶”:
當TA是熱愛創造的“無腳本玩家”,能玩更能造,能夠鉆研出多維度的新可能,并且分享給品牌,共同迭代,就成為了用戶中的“超級共創者”;
當TA為品牌熱愛而積極發聲,不只是普通的意見領袖,而是用戶中“異見領袖”,更愿意站在傳統觀點的對立面,在真實的用戶圈層中擴散品牌的產品價值,就是用戶中的“超級傳播者”;
而當TA重視產品體驗,是所有消費者中最懂產品的“拆彈專家”,愿意探索產品在用戶視角上的延伸可能,自下而上給予品牌在產品上的進化建議,某種意義上就是用戶中的“超級工程師”;
最后,當TA能夠既在意產品體驗,更懂得將硬核的產品層面參數,轉化成普通用戶真實聽得懂的“體驗式語言”,是品牌與用戶的溝通橋梁,能從用戶視角更好為品牌站臺,其實就是用戶側的“超級代言人”;
所以其實每個用戶都有機會成為超級用戶,像MBTI測試一樣,每個用戶都有名字和角色,都能發揮自己獨特的價值角色,都成為品牌生態中的一部分,讓每個用戶在擅長的跑道,實現自己能力表達。同時品牌也回饋他們,讓他們的靈感創造力真正變現。
當這些用戶組合在一起,其實也共同組成了品牌真正的「超級用戶群」。再進一步看,對品牌來說,不同品牌用戶群會擁有的不同象限比例,對用戶來說,甚至可能其中的一些超級能力者可以橫跨多個象限,而這些都是可以進一步去把握用戶價值的切口。
回到最初的問題,當我們提煉出用戶表象之下的「價值共識」,同時梳理出「多元角色」:用戶與品牌之間的「去中心化」,意味著彼此之間更具生長性與持續性。如果還用DTC模式來形容商業邏輯上的不同,那它的不同,也不單是“與用戶直鏈”,更是“與用戶共生”。
在這樣的策略思考下,我們也可以這樣去定義DTC新的愿景式表達:
不止是傳統意義上“direct to consumer”,更是 “Create dreams for the consumer”。
像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造夢宇宙」,每個人都在這里可以共生共長,既在用戶維度選擇品牌offer出的解決方案,同時品牌也可以賦能你內心想要去實現的價值成長,拿到屬于自己的“造夢”劇本。
三、如何落地
用戶策略的落地=「品牌生命周期」X「用戶認知周期」
如何讓方向性的答案變成真正可落地的策略體系?
不是把用戶體驗定義成品牌營銷周期的最后一環,而是讓用戶的認知周期與品牌真實的生命發展周期結合在一起,在每一個階段,以不同的策略重點來推動品牌與用戶的關系落地。
對于今天新能源企業而言,尤其是剛剛入局的新玩家,無論是依托傳統車廠的純電新面孔,還是跨界而來的大廠新勢力,在生命周期的1.0階段,對于品牌來說是曝光與聲量,但是從用戶視角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構建信任。就像一個陌生的新朋友,如何走到用戶的身邊,讓他從關注你,轉變成真正愿意為你投入信任成本,路人變成粉絲,從此“入坑不悔”。
而“新朋友”的見面,一定是直鏈式與沉浸式的:如果以城市為基點,無論是在重點城市深度挖掘當地文化打造特色鮮明的開城見面會,以及“毛細血管”式下沉到更多二三線城市進行用戶共創式活動,最終都能創造破冰式的情感直鏈。除了持續性的主動“擴列”,還需要有點狀的“儀式感時刻”,比如用戶集中交車,對于用戶型企業來說,購買行為的完成不是交易的終點,而是與用戶的生活真正相伴的起點,既需要對用戶過去等待的尊重,也需要對未來一起共創生活的溫情許諾。
極氪打造了一系列開城活動與交付儀式,“與用戶真正面基”
如果1.0階段的關系體現,是品牌主動走到用戶身邊,和用戶像圍爐夜話一樣平等溝通、自在交流,那2.0的任務往往需要更進一步,真正去讓品牌賦能用戶的創造力變現。而用戶創造力變現的最終方向,亦是成為品牌大IP的基石。
所以2.0階段的重點,是當用戶基盤數量與信任度達成,基于品牌與用戶共榮的閉環邏輯,把傳統汽車用戶體驗的“必選項”與用戶創造力變現的“增量項”重新組盤,成為在2.0階段下的「用戶生態IP宇宙」:
我們圍繞用戶參與品牌生命周期的不同層級:由產品體驗導入—內容創造——靈感變現——商業共榮—最終形成一個閉環式的用戶生態IP體系。既能讓不同角色和階段的用戶,都能迅速且無縫地參與融入品牌,也能讓產品、文化、社群有機拼合。
1、體驗類IP:打破傳統產品試駕,成為用戶真實旅行
當不再以傳統試駕視角看待產品力,就像是一場旅行,用戶是彼此的旅伴
當車有更多的使用可能,當用戶有更多的探索野心,并不是所有的體驗形式,都只能是“無聊的場地體驗”+“復制化的路線套娃”。體驗本身也可以是一場屬于新世界的旅行:用戶主導規劃線路,決定行程,共創文化體驗。不光是把車融入真正的旅行中,甚至可以有陌生但同樣擁有熱情的新旅伴加入,從“車友”變成“驢友”,一起共赴山海與自由。
極氪把產品體驗變成一系列真實而深度的用戶旅行計劃,朗知執行
2、內容類IP:以專屬內容頻道,激活用戶創造力
品牌傳播的social渠道,不只有雙微一抖,還有真實的「用車live」
當新能源汽車們擁有無數群熱愛記錄生活的用戶,你會發現“真實的用車日常,就是最好的產品種草。”所以,無論是微電影還是圖片攝影,無論是短視頻還是長視頻,不要做生硬的PGC,設置好主題與多種激勵模式,當用戶愿意以各種方式分享自己的用車Live,那么他們就是品牌合格的「野生代言人」。
Zeekr Moment用戶共創電影計劃,朗知執行
3、流通類IP:告別萬物皆可周邊,創造用戶的靈感市集
不做傳統套路的吉祥物式周邊,而是把用戶靈感「真實變現」
不同于品牌周邊化的泛濫,而是以共創打造可持續化的用戶周邊體系。這樣的可持續,最核心的是從靈感的最初始,就賦予完整的價值成長路徑。前半段對于周邊選題、方案設計、共創眾議的企劃,到后半段對于周邊誕生后的持續優化,資源賦能,規模生產等一系列運營,甚至打造專屬的平臺來拍賣與收藏。不只是可視化的落地用戶創造力,甚至讓他們真正有機會成為“潮物主理人”。
極氪打造Zlab用戶共創博物館,朗知策劃
4、變現類IP:所有關系的終極目標,可能都是共同富裕
當生活方式型體驗是新品牌標配,那么用戶可以從生活的擁有者變成經營者
如果用戶社群的經營是用戶型企業的起點,那么商業模式上與用戶開源,可能就是用戶型企業的終極目標。無論是把“原始股”變成“原石谷”釋放開采權,還是真正希望與用戶互為投資,本質上都是希望核心利益的共鏈。但相比于股權、投資等開放的不易,如果把品牌資源與用戶資源的范圍擴大,其實可以有更多可能性:無論是主題型門店展位合營的硬件式合伙,還是既有渠道中加入用戶創造的課程、服務等軟件式合伙,都值得讓用戶中的“超級能力者“們呼朋喚友,一起入伙。
極氪打造用戶城市主題店計劃,朗知策劃
最后,回歸到我們「用戶IP宇宙」本身,在2.0階段為什么要體系化打造多元用戶IP?
從品牌視角來看,從基礎性的產品力體驗到最理想的商業模式共創,所有板塊有機組合,不再是曇花一現式的創意,而是土壤一樣沉淀每一次對用戶的投入,最終萬物生長,持續收獲。從用戶視角中,所有用戶可以在這個“造夢宇宙”中擁有屬于自己的能力角色,從內而外參與品牌進程的同時,實現自我的價值蛻變。
這也回答了我們對用戶關系理解的「第三種答案」:
不同于傳統BBA式被車格淹沒了人格,也不同于很多新勢力以話題C位搶占輿論高地,我們希望品牌在營銷新世界里,有機會與用戶互相進化,“雙向奔赴”。最終讓用戶對品牌的「向心力」,變為彼此共同的「向新力」。
四、結語
在今年年初的時候,我們和大家分享了這家“不一樣的策略熱店”。而到了年中,他們同樣帶給我們了“不一樣的”分享。
可能對于廣告公司來說,能夠深入用戶型企業,成為用戶增長部門的策略agency,并且在頂層設計下,還負責了其中大部分用戶 IP活動的落地與執行,在業屆可能少之又少。它的服務模式本身就是“另一種答案可能”的體現。
“什么是屬于策略的作品?什么能真正體現策略銳度與解決力?我覺得不是某支大片or某句 Slogan,而是搭建出一個具有「體系化解決力」的方法論,一套營銷層面的OS(生態系統)。舊答案解決不了新問題,可能未來對于用戶生態模型還有更多的延展可能,但對于當下的營銷行業來說,不斷擴充Agency的能力邊界,以及在策略打造中與來自客戶的諸多想法深度共創,打破甲乙方的合作邊界,這些更具有分享意義?!笔┐蟪烧f。
寫在最后——
回到行業的角度,“所有新的答案,都來自新的風口”。
我們所遇到的每個風口,都能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挑戰。營銷人們應該享受嘗鮮感,也享受新挑戰。雖然,今天的營銷看似依然只是在解決傳播問題,但在錯綜復雜的傳播表象背后,不光只有品牌拷問,還包括產品,渠道,服務等各個維度的決策變量。
在今年,新能源汽車成為了全社會的風口之一,用戶生態也成為營銷增長的新答案。
而在未來,我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公司,在行業角度延展他們的服務體系,找到更多新風口下的新答案。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