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產業趨勢重生,“騎行熱”正在卷入消費市場
今年關于戶外運動的討論高漲,露營、飛盤、滑板成為從社交媒體到綜藝節目,隨處可見的熱門活動。與此同時,一股“騎行熱”正在卷入消費市場,帶動自行車銷量的快速增長,甚至出現了售價萬元的自行車“一車難求”的局面!
而網絡上關于自行車的討論也引發了眾多關注,有網友表示到:“月收入3萬也買不起一輛自行車了!”“自行車已經成為了中產的標配!”由此,眾多消費者才驚訝得發現,自行車原來可以這么貴!價格已經與汽車一較高下了。
在新一輪自行車需求爆發的情況下,我國作為自行車王國,行業迎來了“第二春”。據中國自行車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自行車產量7639.7萬輛,全行業總營業收入3085億元,總利潤127億元。
一、“騎行熱”,“熱”從何來?
電商平臺上關于騎行的商品銷量突飛猛進,線下自行車門店的熱門車型脫銷,街道上的騎行隊伍越來越多,這些現象均表明了“騎行熱”的到來。那吹起這股“騎行熱”的原因究竟為何?
1、自行車騎行與綠色環保理念契合
不管是生態環境遭受破壞,還是天然資源變得緊缺,亦或是黑天鵝事件,都讓大家對環境有了更多敬畏與愛護。綠色環保、低碳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也已經深入人心,人們將這一理念貫徹落實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綠色低碳的自行車騎行成為了一種被提倡的生活方式。
2、騎行滿足盡享自我的體驗
知萌咨詢機構出品的《2022中國消費趨勢報告》表明,消費者更加關注“內在”的探索,更加在乎“自我精神”的舒適度。騎行作為一種興趣驅動下的運動方式,能夠讓消費者沉浸在這一過程中,注重當下的自我的感受,獲得自我的滿足感。
3、騎行滿足室外健身的需求
受疫情影響,人們的運動健身需求不斷高漲。不管是線上的健身直播還線下的健身活動都得到了消費者積極的反響。而疫情給線下公共場合的正常營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室內健身房限流或暫停營業,室外運動健身的需求因此爆發。騎行作為難度較低的運動方式之一,獲得了眾多消費者的青睞。
4、騎行成為當下一種新興的社交方式
騎行可以“盡享自我”,更可以“結伴而行”。繼露營、飛盤之后,騎行成為又一刷屏社媒的戶外項目,約上三五好友,騎上線條流暢、造型漂亮的自行車,穿梭在城市樓宇或是自然美景之中,不僅當下歡樂滿滿,幾張活力、漂亮的照片在社交平臺po出后,還能夠收獲高贊高收藏,這已然成為了具有社交屬性的一種活動。

“騎行熱”背后,是綠色環保理念的盛行、盡享自我消費趨勢的顯現、社交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對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在“騎行熱”興起的背后,實際上是一種新的“騎行文化”,自行車已經不再只是過去的短距離的代步出行工具,而是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一個戶外休閑項目,一種新的社交方式,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自行車的價格會“水漲船高”。
知萌咨詢的趨勢報告指出,中國消費進入到了”意義消費“時代,產品如何創造新的消費意義,從代步工具到騎行的生活方式,這就是自行車從產品功能到新意義的創造。
二、萬元自行車背后的趨勢爭奪
在這一股“騎行熱”的趨勢驅動下,全球的自行車需求也迎來了一輪新增長,行業熱度一度躥升。而作為自行車生產以及出口大國,中國幾乎生產了超過全球一半的自行車,中國自行車品牌能不能抓住這股騎行熱,在品牌端占領高端引領優勢?從實際的表現來看,似乎并未成為這波趨勢的絕對領頭羊,在這股潮流背后反而是很多“精專”的新消費品牌。為了進一步為自行車企業和品牌找到準確的趨勢坐標,我們來看下整個自行車行業的消費趨勢。
趨勢一:從平價到高價
本以為千元自行車已經是高配,但其實萬元級的自行車被認為只是玩車的一個入門門檻。眾所周知,在60、70年代的一輛自行車曾是家庭經濟實力的象征,而后隨著不斷壯大的自行車生產能力飛入中國的千家萬戶,作為平價的代步工具。然而現在,自行車作為“咬咬牙也買不起”的奢侈品的現象再次上演。
自行車的價格從百元到百萬元不等。平價自行車的代表品牌有鳳凰、永久等國民老牌,輕奢自行車代表品牌有捷安特、美利達等,更高價的奢侈自行車代表品牌有閃電、崔克等。比起國內自有自行車品牌,國外品牌在中高端化道路上已經摸索良久,形成了強大的品牌溢價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國內市場,當下是本土自行車企業向高端化轉型最好的時候。
趨勢二:從統一到細分
騎行文化伴隨著自行車的誕生與發展應運而生,而這一文化的演進也進一步反哺與推動自行車產業的蓬勃發展。
為了滿足在不同場景與功能下的用車需求,自行車不斷細分出不同的產品品類。目前,從場景上,可分為通勤自行車、休閑自行車、山地自行車、公路自行車等品類;從功能上,又衍生出旅行車、躺車、折疊車、攀爬車等產品。因此,對于自行車行業而言,如何研究新的消費場景,進行更細致的人群細分,依靠技術進行功能的極致創新,創造更好的體驗,也成為競爭的重要籌碼。
趨勢三:從生活剛需到消費追求
當物質的獲得變得簡單,更多人開始探尋心靈上、精神上的滿足。自行車從實用到舒適再到表達個性,成為消費者彰顯個性和豐富心靈的“玩物”。從零件到框架,從顏色到形狀,從材質到技術都能表達態度,從涂裝、組裝、定制等形式中可以滿足個性化需求。
奢侈品牌的入局也在進一步拉升自行車的溢價,讓自行車成為了“時尚玩物”,甚至依靠奢侈品的文化,來構建新的圈層壁壘。例如,LV與巴黎單車制造商Maison TAMBOITE合作打造LV Bike,該款自行車的造型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流行的二八大杠自行車基本一致,只是在坐墊、車架、把手、甚至是剎車線等位置上,均印上了LV經典的老花LOGO,高貴氣質拉滿,價格可是非常不菲。
趨勢四:從單一屬性到多元屬性
作為一個工業化程度較高的行業,自行車已經是消費者眼中稀疏平常的物品,但其所擁有的附加值讓它獲得更多的關注以及分享。自行車從單一的代步功能屬性拓展為了多元的愛好、運動、娛樂、社交、競技等屬性。本次“騎行熱”浪潮也是因多元化的屬性而興起。
小紅書在近期發起了一項#騎行一夏#的話題活動,在里面,大家踴躍分享的“騎行活動”、“騎行穿搭”和“騎行裝備”一類的筆記,分享的是騎行這項運動帶來的爽感、騎行活動聚合伙伴們的娛樂體驗、騎行好物凸顯的生活儀式感和個人審美,等等。
疫情之下,全球的自行車銷量持續高漲,在新一輪的騎行消費浪潮下,國民老牌廠商能否順勢而上,值得關注,尤其如何抓住消費升級帶來的機遇實現進階,還需要更多的探索與創新。
三、“騎行熱”背后的趨勢增長密碼
騎行熱潮之后自行車銷量快速增長,但對品牌而言,則形成有些品牌熱門車型供不應求,有些品牌卻無人問津的兩級分化情況,自行車品牌如何才能占領消費者心智,成為自行車賽道的未來贏家?
1、以技術支持產品創新。
消費者會隨著對騎行興趣的加深更加關注自行車的品質,需求不斷增加,只有創新、進步的產品和品牌才能真正的抓住消費者的目光。對自行車而言,產品的創新離不開技術的支撐。近年來,國內外自行車市場釋放的一個信號是,電動助力或將成為未來行業發展趨勢,不少品牌抓住趨勢,研究電動技術,布局電動助力。
例如,鳳凰自行車建立專業研發和業務團隊,籌備單獨生產電助力自行車工廠,并搭建專屬上游供應鏈,籌建國家標準的CNAS檢測實驗室,集中資源,聚焦打造鳳凰電助力的研發制造能力。7月13日,派出5名外銷員,攜10輛最新研發的FNIX品牌鋰電助力自行車,參加了2022歐洲自行車展。
而捷安特對電動助力的研究更早一步,EnergyPak Smart 625是捷安特在GIANT HCT(HYBRID Cycling Technology)倍力動能技術方面最新的科研成果,該技術已應用在最新上市的FATHOM E? 0 Pro和VALL E? 0 Pro兩款車型上,使得這兩款車擁有36V17.25Ah的電池參數,具備長時間大功率輸出和單次充電可達135km續航里程的性能。
2、用多元玩法放大品牌聲量
“是金子總會發光”,但在流媒體時代,消費者面對過載信息,目不暇接,沒有過多精力“淘金”,品牌應以好產品為基礎,探索更多的營銷玩法,提高品牌知名度,實現轉換。
2021年意大利品牌梅花抓住環法108周年紀念的機會,推出限量108臺,售價高達13萬的自行車;Trek崔克自行車在研發第七代 Madone SLR時,邀請Trek-Segafredo職業車手參與研究測試,職業車隊和車手的加入,展現了Trek為頂級競賽打造頂級賽車的決心和能力;捷安特則開啟“威海-喀什5800km探索之旅”測試新車,至今已兩月有余,車手在公眾號連載測試情況,讓用戶直觀感受新車的性能特點。
3、針對細分場景,細化產品品類
自行車賽道的競爭越激烈,品牌越應該學會差異化的競爭。差異化,則是指細分市場,針對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推出不同產品。騎行的人群有哪些?騎行的場景是怎樣?等都是品牌需要提前為消費者考慮的問題。
BROMPTON品牌只生產主打便捷的折疊自行車,但為了優化用戶的選購和使用體驗,去年將自行車劃分為A、C、P、T四個系列,重新定義了產品線。
小朋友也是“騎行熱”的主力軍,兒童自行車或許不像成人自行車劃分的更加細致,但應專注于輕便、安全、和小朋友身高適配等特點。例如Nabiis的童車整體采用航空級別的鋁合金材質,整車只有5.56kg。而鳳凰的童車采用三角結構輔助輪,雙剎系統,靈活安全,同時設計升降式車把座椅調節,輕松對應小朋友的需求。
4、持續構建騎行文化
1903年,第一屆環法自行車賽開幕,至今已有近120年的歷史,在環法賽中,許多知名自行車品牌贊助車隊和車手,支持賽事、支持騎行文化的同時,也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縱觀其他國際知名自行車賽事,也是如此。
當前,國內的騎行賽事、騎行文化雖在不斷發展,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品牌可以借機投資、贊助本土自行車賽事,培養本土的騎行文化,積極投身于騎行生態圈的構建。
總的來說,“騎行熱”帶火的自行車賽道,迎來了新一輪的機會,但是,需要客觀理性認識的是,和相似的“飛盤熱”“露營熱”一樣,沒有過硬的產品力,以及強勢的品牌競爭力,想要跑贏“長趨勢”,依然充滿挑戰。因此,對于更多的自行車企業而言,嚴格保障產品品質,深度洞察市場趨勢,按照需求變化進行持續的迭代升級,以及選擇能夠創造“心域流量”的營銷手段,才能跑贏行業大盤,成為引領市場的頭部頂流。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