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奢侈品學做品牌(二十一)
作者:林勇,首發:林勇奢侈學
導言:奢侈品的藝術戰略,如何用藝術杠桿撬動品牌?
126、品牌藝術戰略先驅:路易威登在日本
自2014年,中國成為路易威登的銷售增長中心。但中國消費者現在經歷的,日本白領30年前就已體驗過。當時,日本是奢侈品主要市場,路易威登把日本作為樣板市場,總結成功經驗和未來挑戰。因為日益壯大的銷售網絡,路易威登產品越來越容易買到,品牌過度傳播與滲透,慢慢失去吸引力。2000年,路易威登為此找到解決方案,發起一項藝術戰略。藝術能強化品牌形象,在四大方面創造價值:
創造傲于歷史的品牌形象。
讓品牌成為文化先鋒。
淡化商業機構形象如藝術品的可復制性。
無需過分追求稀有性為潛在進入者設立準入門檻。
21世紀的日本市場,路易威登、愛馬仕和香奈兒都采取藝術戰略,把旗艦店與藝術展覽空間結合。東京銀座的愛馬仕之家,定期舉辦當代藝術展覽,每年有2?5次大秀。
香奈兒的銀座旗艦店內,一整層用來舉辦藝術活動(古典音樂會、藝術展覽等),附屬于聲譽極高的機構(如博物館),獲得并保護品牌聲譽。藝術化不僅創造積極的品牌形象,更為精英提供藝術啟蒙,用文化引領人們。
127、創始人藝術化標桿:香奈兒的偶像化
品牌藝術化的代表方法是藝術化創始人,證明創始人是位藝術家,則說明其作品都是藝術,而不僅僅是產品,這就是香奈兒的藝術戰略。
2014年,香奈兒在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東京宮,舉辦展覽[5號文化香奈兒]。展出標志性5號香水,及問世時1922年的先鋒藝術家運動。2011年,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展覽[文化香奈兒],探尋香奈兒幼年起的精神世界和個人生活。
2019年,[走進香奈兒]展覽第四站在上海西岸藝術中心舉辦,更發布長達數十集的同名紀錄片。這些展覽提供獨特且信息巨大的圖像,同時在網絡和社交媒體展示。
香奈兒也策劃一場游遍首都展覽,扎哈·哈迪德設計的[流動的藝術]當代藝術展覽館。展覽計劃把香奈兒品牌標志放在巴黎、北京等城市的中心,活動設立同一目的:把嘉柏麗爾·香奈兒塑造成文化偶像。
雖然現實不如傳奇般吸引人,人們知道香奈兒本人生活中積極和消極的一些事情。從巴黎到北京的大規模展覽,創造不可比性的形象,與跟風者截然不同。
128、如何合作藝術機構
為了藝術戰略落地,必須涉及各類藝術機構,作為藝術化進程中大使,主要包括幾種方法:
國際當代藝術展覽,例如FIAC曾邀請18位時尚設計師與18位藝術家共同策劃開幕時裝秀。
時裝周期間,藝術機構在相應城市的出租場地。
成立拍賣行,例如LVMH收購塔桑和飛利浦拍賣行,開云集團收購佳士得拍賣行。
博物館變成精品店,古根海姆博物館曾開辦阿瑪尼展覽,超過400件展品。
精品店變成博物館,店鋪由藝術家設計,這些藝術家大膽充滿藝術性,與過去的大教堂或博物館類似。
旗艦店舉辦藝術展,在想不到的地方開設臨時快閃店,或開設流動博物館,普拉達翻轉和香奈兒流動的藝術就是代表。
129、在價值鏈全面引入藝術家
藝術戰略需要接觸藝術家,與整體價值鏈相結合。1965年,伊夫圣羅蘭發起蒙徳里安收藏;1966年,他又發起波普藝術收藏。
為了把藝術融入公司中,奢侈品創立藝術基金會和藝術中心。1984年,卡地亞創辦當代藝術基金會。2005年,開云集團的創始人創立同名的弗朗西斯?皮諾現當代藝術中心。2014年,路威酩軒集團創辦路易威登創意基金會。以下是經典贊助形式,作為重要投資,鼓勵藝術發展,抬升品牌價值。
藝術家聯名合作
支持藝術展覽
創立品牌藝術展覽
創立藝術獎項
創立藝術基金會
收集藝術藏品
注冊藝術項目
奢侈品與藝術家合作越來越密切,進入到品牌聯合階段,藝術家本身也被認為是一個品牌。2004年,村上隆與路易威登合作發布系列手袋;先后還聯手過草間彌生、史蒂芬·斯普勞斯、辛蒂·雪曼、理查德·普林斯、杰夫·昆斯等。此外,山本耀司與川久保玲合作, 凱斯?哈林與薇薇安?維斯特伍德合作等。這些合作不僅是設計層面,可用來維護客戶關系,也使老品牌面向未來。
合作最高階段,讓藝術家進入各層面價值創造:頂層的產品理念、生產層面和技藝,底層的零售店建筑、布局、包裝、銷售和溝通。意味著每一步,都要富有藝術性,與其他品牌保持明確界限。
130、多媒介實現藝術化
藝術化通過哪些媒介實現?首先,零售店是體驗藝術之處,不僅是藝術家和建筑師的主張之地,在店內或者店外,都提供藝術四維體驗。
活動至關重要,定義為藝術文化活動。卡爾拉格菲爾德時期的香奈兒,不惜一切代價創造最高水平的藝術,卡地亞更是一貫如此。這種思維感官體驗,不僅服務小部分人,更通過社交媒體傳遍世界。因此,媒體廣告是藝術戰略重要環節。
書籍也至關重要,卡地亞設立無上限預算出版其刊物,可以討論作品本身,或是品牌傳奇,有書的購物更有體驗,這些書籍的質感保證不會被隨意丟掉,而是歷久彌新,藝術感長存。
【未完待續】
Reference:kapferer on luxury,how luxury brands can grow yet remain rare...
作者公眾號:林勇奢侈學(ID:gh_74e0eef22f33)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