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牌戰略
01
彼得·蒂爾提及,真正的逆向思維是自己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也不是跟周圍人唱反調,而是思考有意思、其他人甚至都沒想過的問題。品牌戰略建設要有發現問題的能力,不知道自己問題在哪,甚至聽不到基層反饋的真實情況,對最終戰略輸出方向都有負面影響。
02
戰略層注重全局,執行層重視節點。品牌戰略推動是整體的,缺了任何一環都會影響最終的輸出。實際上,結合公司的戰略意圖,明確組織的品牌愿景、使命,并基于品牌調性驅動各個節點專業輸出,是非常有挑戰性的事。
03
許多公司做品牌會有擰巴感,放不下身段卻又希望得到關注。歷史上,仕官集團為了便于統治,弄出一套繁瑣的制度。忽悠著忽悠著,自己都奉若珍寶了。但是“禮”本身不代表先進生產力。當年奉行儒學,被炮火強開了國門的大清,就像現在面對市場無序競爭的一些企業。明面上光鮮的履歷怎么轉化為市場競爭力?高大上的宣傳怎么讓群眾喜聞樂見?這些都足以讓人擰巴。從哲學上談,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面,理解矛盾性的普遍并適應,才能破除心中的糾結感。
04
環境不斷在變化,按照常規的“背景調研、目標擬定、用戶分析、策略與計劃、預期效果”的邏輯做傳播方案,容易陷入說起來高大上,做起來自嗨的境況。在反思可能的原因時,我想很多人一開始立場就錯了,無論基于數據,還是經驗做分析,其最終是為了達到戰略、戰術目的,注重動態調整,而不是為了一蹴而就的匯報。
05
戰略是看出來的、跑出來的、實踐出來的,而最不可能是坐辦公室里坐出來的。方法論只是一種參考,但真正研究一個行業,可以去蹲馬路,去蹲菜市場,去問各種上下游的人。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避免教條主義、形式主義。
06
信息爆炸時代,任何企業都處在被外界不斷影響的過程。我們知道,變化是絕對的,但當企業缺少足夠的文化內核支撐,就會頻繁出現不一致性甚至是割裂感,進而影響企業的對外形象展示。品牌傳播需要有使命感,而使命感來源于對目標的堅定信仰,以及對品牌主體的深入理解。
二、內容創作
01
深信服、綠盟科技、瑞萊智慧等科技企業,都針對“如何和家人解釋你是做什么工作”,做了相關的視頻、條漫,起到了寓教于樂的作用。我覺得好的傳播,不是上來就是引用專用術語,居高臨下地宣傳。事實上,正是因為一些人駕馭不了專業術語,才需要牽強的引用,以凸顯專業度。根據費曼學習法,能把復雜的事情說簡單明了地教給別人,是傳播的一種境界。
02
新媒體運營是個非常耗時耗力的事,現在許多運營好的賬號,都是由一整套團隊做支撐。團隊有團隊的打法,除了常規的公關、文案角色,還要注重提升技術、設計、運營、音視頻制作等后臺人員的比重,哪怕是采用靈活雇傭的形式,也要把相關職能補充完整,如此才能形成穩定的、可持續性的內容產業鏈。
03
老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圍繞高管公關等的人設的包裝,時刻要注意定位和風評,在少有人靜得下心來聽道理的年代,制造一定的反差感,產生戲劇性和故事性,才能有更好的傳播效果。
04
一些企業做內容創作的打法是“貼”,比如友商做什么,就跟著做什么。但是不同的團隊面臨的問題、挑戰是不一樣的,“貼”著的打法,輸出可以模仿,但別人不會告訴你哪里有風險,怎么排查風險。很多固有的、不合常理的形式存在,是因為原來需求的遺存,但是后來者不應該照搬表面。
05
2022年5月,福建沙縣小吃的洗腦廣告火了。有高度的、持久傳播力的廣告,不只是迎合熱點,它們或對社會現象進行反思,或體現技術的引領性,或有一種大美在其中,或能把握行業的趨勢。相反,如果創作盲目貼合大數據顯示的用戶喜好,貼靠熱點話題,進而啟用一些無基層生活經驗的流量藝人,甚至采用拿來主義的方式,那么確實是很難產生有想象力和創新力的作品。
06
其實不少藝術創作者,都有一個共識,真正好的作品,無論以哪種形式,是能跨越時代,跨越媒介,觸達人心柔軟的一面。
07
丹尼斯·朗在《權力論》中指出,當前的權力已經變成一種“卡里斯馬型權威”。傳播者需要盡力獲取影響力來達到權力的獲取,而這就需要其生產符合受眾喜好的內容,導致內容不再依據真相,而是受眾的喜好。實際上,我們日常都會接收到兩種形式:焦慮型信息和價值型信息。前者貼合熱點時事,卻有炒舊飯的的嫌疑,后者卻需要真切地做好數據挖掘或者相關調研。長期而言,品牌塑造是需要價值型信息驅動的。
08
不少“品牌人”將艾·里斯、杰克·特勞特的《定位》,或者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等書奉若圣經。然而在崇尚視頻化表達的時代,人們的感官被更多地調動起來。偏于理性、價值導向的創作內容,在傳播量方面反而讓位于能最快引起人們情感共鳴的作品。于是有種觀點,《現代藝術理論》一書中提到“至上主義”,才是現代傳媒的根基,即要求我們注重創作藝術中純粹感情的至高無上。
09
近幾年,亞文化一詞被廣泛提及。在去中心化的傳播背景下,用戶群體被按照性別、年齡、愛好等屬性切割得越來越細,沒有足夠底蘊且追求宏大敘事的作品,實在太難突圍。用戶畫像越來越難構建,用戶興趣越來越難把握,將是未來傳播的新常態。
10
有時候加法做多了,人反而沒有了記憶點。重劍無鋒,大巧不工,越是好的產品,越是“遺忘”技巧,追求簡單合理。美學上的合理、邏輯上的合理,進一步說,“極簡”就是“極度的合理”。
11
內容創作容易出現兩個問題:一是不能觸及問題的本質,缺少外部的調研,采訪,以及內在的學識和閱歷,文章太空洞缺少視角。二是創作者知識面太窄,能融會貫通的知識體系就更少了,老生常談,撐不起來一篇有深度的文章。
12
做內容有時候要收斂自己。很多時候內容本身沒什么問題,但是不符合平臺宣傳體系。內容的核心永遠是思想,不是說文字、圖片、視頻哪個載體就高人一等,能落地才是根本。你做嚴肅報告時,就不要總想著博人眼球;同樣,你做視頻時候,就不要妄圖凸顯文筆。比如抖音有效信息就兩行字,寫了再多也沒有傳播力。世上很多事情,你想象的和實際上,差了非常多。
三、媒體媒介
01
在傳播渠道上,近期比較火的是“從全媒體到智媒體傳播”的課題。彭蘭教授認為“節點化”視角,有助于傳播研究,即傳播不再是端到點的單向傳遞,人也開始扮演起傳播網絡中的‘節點’的角色。同一篇商業稿件,發布在不同的媒體終端,有些能取得不錯的傳播效果,有些如石沉大海。那么,那么傳播不佳的文章,除了內容本身外,還要注意與宣傳渠道(微信、抖音、B站等)的匹配性。
02
“不把用戶當傻子”,是傳播時時需要注意,卻不被注意的問題。早些年社會化媒體野蠻生長的年代,水軍刷閱讀量、刷評論相當簡單粗暴,常見的問題有各類數據不匹配,比如十萬+閱讀量的文章,幾乎沒有什么互動量。如今,在技術和用戶素質提升的雙重壓力下,水軍也在不斷升級,研究出各種各樣控評的方式,比如轉移話題、攪亂試聽、講故事等。面對00后等移動互聯網原住民,很多官媒控評方式還相當于原始,基本上看一眼新聞下的評論,就知道信息真假。這只是一個小現象,但也從側面反映出官媒客戶端為什么不夠吸引年輕人。
03
用戶生成內容絕對值得重視,如B站、網易云音樂、網易新聞等平臺,某種程度依靠著海量的用戶互動數據,促使著估值不斷提升。
04
算法推薦的朋友靠譜嗎?算法推薦的美味真的符合你的口味嗎?“判斷”是人的基本權利,但我們正在把它交給算法,而且這個趨勢會越來越明顯。但拋開這個大的話題,有一點我比較肯定,但凡文藝青年聚集地我都不看好,小眾情感體驗和標準化流程本身就是悖論。
四、公共關系
01
傳播需要注意風險把控。近年來,諸如衛龍、婦炎潔都因為傳播打擦邊球的情況,惹上了輿情危機。常規企業的傳播規劃,會在年初時設定一部分,然而年初時候能準確估計的也只有熱門節日等,但在一堆企業同質化宣傳下,越是熱點節日等越沒必要用危險的話術博眼球,做不好反而容易惹事。何況現在互聯都是有記憶的,萬一以后風向變了,以后偏左或者偏右的內容,都有可能會把拉出來鞭尸。
02
當下社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現象,一些群體由于生活圈子的隔離,缺乏對弱勢群體的共情能力。而當這個群體的盤子越來越大,傳統傳播方法的根基就會動搖。傳播既要頂天,也要扎根。
03
公關所要面臨的不只是自身本身存在的問題,還有因為立場帶來的惡意攻擊。孔子曰,遇見講不了道理的無賴,就先用無賴理解的方式搞服他,等無賴服氣了再拉著他講道理。一些公司乃至更大的組織面對輿論攻擊時,吃虧的地方在于愛講道理論對錯。采用大量虛虛實實的、傳聞的信息,來影響大眾的關注點,甚至用翻舊帳,道德大棒攻擊挑起話題者本身,這方法不地道,但似乎也是應對黑公關的一種手段。
04
我們有時候談到,很多人是巨嬰。其實有帶過嬰兒的應該會明白,與嬰兒相處重要的是培養一種感覺,公關也是如此。原因有三,一是記憶時效,一般嬰兒記不起來三歲前的記憶,缺少足夠的關聯點,知識就容易遺忘,但是感覺一直在。二是視角差異,從嬰兒的視角看待問題,聽他的需求,比如他的身高會看到什么。三是情感優先,先滿足情感需求再講道理。
五、組織管理
01
書讀百遍,其意自通,這個意一部分指的是核心意義。同樣,開會開多了,能發現各種風格迥異的會議形式。但有個不變的是,不能直擊要點的人,愛采用一些顧左右而言他的話題來填補空白。
02
品牌建設是馬拉松。努力不能替代客觀規律,要懂得精力分配。比如品牌的內容創作,進入了深水區,越來越難有有價值的創新點。那么,帶頭人的精力應該是放在既定KPI上?還是帶領團隊創新破局上?
03
人是組織的核心。任何部門成員都有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風險,怎樣提升組織能動性?是不是要創造些挑戰。人才是招來的,也是訓練出來的,在實戰中得來的。只有經得起真正的業務、戰斗考驗的人才,才有真正的價值。再比如,人會倦怠的,怎么讓組織的人看到上升通路?攻堅克難的人,如何讓他們不灰心?怎么避免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急功近利?
04
弘揚正能量某種程度上可以鼓舞士氣,穩定民心,但是不代表掌聲背后的客觀事實,甚至陰暗面不存在了。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的能量都是守恒的,“喊口號浪潮”“點贊文化”的出現,有時是對有限資源、有限注意力的變相消耗。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口號”像興奮劑,可以幫忙拖延戰局,但如果忘了本質目的,不及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么反而會被正能量反噬。
作者公眾號:啟呈觀察(ID:qichengguancha)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