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沖突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導讀:
沖突是戰略的第一步,是營銷之魂。
廣告大師李奧貝納一輩子說過的最重要一句話是:“每一件商品,都有戲劇性的一面,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替商品發掘出以上特點。然后令商品戲劇化的成為廣告中的英雄。”
這句話又被概括為尋找“與生俱來的戲劇性”,成為了李奧貝納創意哲學的靈魂。
那我們再來刨根問底一下,戲劇性又是什么?產品的戲劇性又是什么呢?
對于廣大吃瓜群眾而言,戲劇性當然是好玩、刺激、熱鬧、出乎意料、扣人心弦,最好再來上幾個反轉。這只是表象,戲劇理論家認為,沖突是戲劇藝術的本質特征,沖突是推動劇情發展的主要動力;中國戲劇界長期的說法是“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
黑格爾說“各種目的和性格的沖突”是戲劇的“中心問題”,伏爾泰則要求:“每一場戲必須要表現一場爭斗”。
那產品的戲劇性又是什么鬼?難道產品跟產品會打架,包子饅頭互掐?植物大戰僵尸?咱們還是舉例說明吧。
衛龍辣條是這兩年最火爆的網紅產品之一,一會兒是暴走漫畫的逗比范兒,一會兒又是性冷淡的蘋果風,玩的不亦樂乎。
衛龍的腦洞開得足夠清奇,吸引了很多休閑食品跟它一起玩腦洞大開的游戲,不是說休閑食品就要“新鮮、奇特、有趣”嘛?但別人的“新奇趣”并沒有取得像衛龍那樣的成功,大多數反倒感覺很low、山寨感很強。辣條這個品類表面的“新奇趣”背后,埋藏著一個跟別人不一樣的劇本。
對于8090后而言,辣條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一毛錢一根,幾乎人人吃過,在物質不那么豐富的年代,這幾乎就是人間至美之味啊。但那時候的辣條,渾身貼滿了垃圾食品的標簽:“不健康”、“油炸”、“添加劑過多”、“沒營養”、“不衛生”等等,孩子們吃辣條是家長們反對的。
那一代孩子在校園時期,長期生活在“被辣條美味誘惑卻被家長約束、同時又沒多少零花錢”的沖突中。而在他們走向社會,經濟能夠獨立的時候,衛龍巧妙的用升級了的產品和符合現代互聯網語境的內容,喚起了他們原來的內心沖突。
美味+懷舊情懷+互聯網內容,是解決他們沖突三把利刃,從而使衛龍辣條迅速竄升為一代網紅。
產品的戲劇性不在產品本身,而是能夠把顧客的沖突投射到產品身上。
經常聽人說,好產品自己會說話,這是瞎掰的。產品成不了精,永遠不會說話,好的產品是要讓顧客說話,是要擊中顧客的沖突,甚至是制造沖突,讓顧客不吐不快。
MTV為了深挖女性市場,搞了一個“79%工作時鐘”。因為他們發現,職場中女性的平均工資只有男性的79%?!凹热恍剿挥心腥说?9%,那么我們的工作時間不應該只有一天的79%嗎?”
MTV的這個設計,觸發了職業女性,尤其是內心渴望平等的女權主義者的內心沖突。那些在職場拼搏的女性,在面對“79%工作時鐘”時,是不是有種有要表達的欲望呢?是不是會覺得MTV特別懂我,知道我想要什么呢?是不是會不吐不快呢?
產品再有優勢,賣點再突出,定位再明確,如果不能解決或制造顧客的沖突,照樣是無感的。
十幾年前,老苗還在葉茂中策劃的時候,公司服務了烏江榨菜。當時以榨菜為代表的醬腌菜,還處在低水平競爭中,大量的小作坊產品充斥市場。經過研究發現,當時消費者對榨菜這種腌制菜,最大的擔心就是覺得“不衛生不干凈”、“作坊產品胡亂添加”、“不健康”。
這就是沖突!
于是,公司為烏江提煉出了“三清三洗三腌三榨”的產品概念,雖然消費者記不住你這些“三”到底是啥意思,但它傳遞出更健康更安全的產品理念,讓消費者吃起來心里踏實,這個沖突就解決了。烏江得以在同質化低端化的醬腌菜市場中脫穎而出。
實施“三榨”策略的第一年即2005年,烏江榨菜產量達到了64520,創歷史最高水平,之后一路攀升,成了榨菜市場的絕對強勢品牌。
2010年,烏江涪陵榨菜在資本市場上市后,烏江放棄了“三榨”策略。當然這個放棄是正確的,因為作為國內唯一一家醬腌菜的上市公司,消費者對于你產品“不衛生小作坊”的沖突已經基本解決,你用“三榨”來強化它效率就不高了。
但烏江此時卻走了一條看似無比正確的彎路,他們想搶占“正宗榨菜”的定位,提煉出一句廣告語叫“中國榨菜數涪陵,涪陵榨菜數烏江”,并在央視投放了價值不菲的廣告。
但問題是,“正宗榨菜”解決了什么樣的消費沖突呢?消費者有吃“正宗榨菜”的需求嗎?就一個下飯的醬腌菜而已,又不是茅臺五糧液,也沒有社交裝逼屬性,難道追求的不是好吃方便干凈下飯嗎?
在策略未達到預期之后,烏江和葉茂中公司開始了第二次合作。葉茂中再次為烏江發現了一個巨大沖突:消費者在吃榨菜尤其是吃烏江榨菜的時候,覺得“不衛生”的沖突已經很小了;但在整個醬腌菜領域,并沒有強勢的領導品牌,仍然是小作坊林立,仍然存在十年前的沖突。
于是,葉茂中策劃給的第二個策略就是 “從小烏江到大烏江”,即不要在榨菜品類畫地為牢,利用醬腌菜行業唯一上市公司的強大背書,立足榨菜,并把品牌快速延伸至醬腌菜的其它品類。
隨后,烏江推出各類下飯菜、開味菜,果然如入無人之境,為烏江帶來了第二輪的高速增長。
由于銷售增長和資本市場的卓越表現,烏江榨菜已經是個現象級成功了,“榨菜現象”還被人拿出來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分析,有人說是“經濟活躍的表現”,有人認為是“消費降級”。
其實跟“口紅效應”、“裙擺效應”一樣,這都是些趣味性的、閑的蛋疼的解讀。其背后的本質,則是對市場沖突的洞察。
舒爾茨老爺子的整合營銷傳播理論(IMC),也已經誕生了快三十年了,好多年以來一直都被“江湖郎中”們誤讀成“空中投廣告、地面做地推”的“組合營銷傳播”。
在如今移動互聯時代,IMC開始被廣大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所認知,“營銷=傳播”,“用傳播的方式設計各個營銷元素”開始深入人心。
既然說到傳播,我們也有必要說說傳播的動力來自哪里?
傳播的外部動力當然來自宣傳和營銷活動,包括廣告、新聞、產品包裝、推廣活動等。那傳播的內部動力呢?
答案仍然是沖突。
現在人們做營銷喜歡“講故事”和“講情懷”,因為“故事”和“情懷”中天然帶有沖突。
有沖突才能有故事情節的發展,才能更加形象,更加容易記憶,更加容易形成話題,更加容易被傳播。
阿里和騰訊是當下體量最大的兩個互聯網巨頭。按說小馬哥(馬化騰)手握社交媒體,是移動互聯時代的絕對流量霸主,其聲音應該比馬老師(馬云)大很多才對。
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不管是微信指數還是百度指數,頭條的熱點還是微博的熱點,馬老師都比小馬哥活躍得多。
相對于小馬哥來說,馬老師更是一個“有故事的男人”。
從“鄉村教師”,到“智斗偷井蓋賊”,從“各種求職被拒”到“黃頁創業”,從“傳銷頭目”到“勵志大師”,從“十八羅漢”到“阿里鐵軍”,從“給美國提供100個就業機會”到“五新革命”,從“新零售風起云涌”到“教師節宣布急流勇退”,還有孫正義投資阿里、《功守道》電影、跟李一王林的交情、創辦湖畔大學等等。馬老師的故事起伏跌宕,精彩紛呈,每個故事都有不同的沖突,或出人意料,或扣人心弦。
這些故事幾乎包圍了我們每一個人,成了阿里這些年在市場披荊斬棘的最大傳播動力。
情懷不像故事那樣具象,有時間地點人物情節,它是如何打動人的呢?
情懷表達的是一種高尚的價值觀、理想或者志趣,我們被打動其實是因為被沖突了:
他明明可以掙很多錢,卻選擇了一條艱辛的道路;
他明明把產品做成這樣就可以贏得市場,卻仍然費勁心思打磨;
老苗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偏要靠才華;
他明明身價過億,卻過著平民生活,把錢都做了慈善;
他雖然狀況窘迫,卻滿懷高昂的斗志和人定勝天的勇氣;
全世界都在質疑“紅旗可以打多久”,他卻堅定而樂觀的告訴人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別人看似無用的地方做著堅持,在別人難以企及的地方做出取舍,這樣的沖突,才是情懷打動人心的地方,也是情懷能夠被廣泛傳播的內在動力。而脫離了沖突,一味的強調自己的高尚光輝,而沒有對立面,則讓情懷顯得虛假,讓人覺得虛偽甚至是退避三舍。
本文是沖突系列的第二篇,核心內容是講述沖突在營銷中、在企業經營中的普遍性。
矛盾論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而中國傳統文化也認為,任何事物都有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謂之“陰陽”。
陰陽不斷運動變化,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古人把這種變化稱之為“生化不息”。
《素問》里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在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strong>
意思是說,陰陽這兩個相愛相殺的兩個事物,是天地變化的根本之道,是一切事物運行的準則。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通過陰陽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生與死也來自這個根本法則,是一切自然的奧秘所在。
最后總結,“沖突普遍論”認為:
1、沖突不但是需求更底層的邏輯,而且存在于產品、渠道、品牌、定位、市場細分、消費場景、傳播、連接、營銷組織等一切營銷要素之中。
2、沖突是戰略的第一步,沖突即是商業、即是營銷、即是品牌、即是模式、即是戰略,即是企業的一切活動。
3、沖突是營銷發展的根本內在動力。不管是產品創新、需求挖掘、品牌塑造、市場定位、價值鏈設計,都是因為解決或制造沖突而成立。沖突是產品戲劇性的基礎,是傳播故事的靈魂,是品牌共鳴的根本著力點。
4、三流營銷發現沖突,二流營銷解決沖突,一流營銷制造沖突。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老苗撕營銷(ID:yiheyingxiao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