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品牌忽略了時間
最近眾所周知的事實是:新消費品牌突然火爆,又突然降溫。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從一篇檄文后就滿城風雨。
我沒有看太多的文章,因為新消費品牌這個事情,無論是服務還是參與創立,只要大家深度參與過,就大概清楚里面的門道了。自媒體文章能講到的東西更多是敲打敲打認知落后的小伙伴。
我想講一個維度,因為只有一個維度,因此不會憋以往那種5000字+長文。
這個維度就是時間。(無知者無畏,99%的概率,我想這個觀點很多人早就講過了)
下面這組數據稀松平常,也震撼人心:
無數影響我們吃穿用度、讓我們心馳神往的消費品牌,他們做到今天這樣的品牌影響力花了多久呢?
(我盡可能用“品牌注冊成立”時間來計算,而不是公司,或者公司前身創立的時間來計算。)
寶潔:184年(括號內為成立時間,寶潔1837年成立,而其著名品牌象牙肥皂推出在其誕生42年之后)
可口可樂:135年(1886)
歐萊雅:112年(1909)
聯合利華:92年(1929)
Adidas:72年(1949)
NIKE:50年(1971改名耐克)
蘋果:45年(1976)
無印良品:38年(1983)
優衣庫:37年(1984)
Oatly:29年(1993)
UnderAmour:25年(1996)
Lululemon:23年(1998)
Dyson:30年(1991)
打造消費類品牌,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就是時間。
你無法感知別人的時間里發生了什么
上述家喻戶曉的品牌,比如寶潔、可樂這些大家都有歷史感,但是可能有點不敢相信的是,露露檸檬、UA這種這兩年才開始在國內流行的品牌,其實也已經成立了超過20年。
更關鍵的是,上述幾乎所有品牌,往往都在名不見經傳的前幾年、前幾十年,或經營一般,或遭遇巨大挫折:
比如Dyson的成立,是經歷了創始人5年研發失敗;
Nike的成立之前,只是代理鬼冢虎品牌,并差點破產;
lululemon熬到了歐美瑜伽活動真正進入大眾視野;
現在開始風靡一二線的oatly,在2013年品牌重塑之前,不溫不火了20年……
我看到這些故事的時候經常想:“或許20年后風靡中國市場的消費品牌,它的創始人現在正在愁眉苦臉吧?!”
時間累積,能帶來什么?
首先是失敗。失敗可以檢驗創業者的熱情、心性,可以檢驗產品的品質、創新;可以把紅利抹平,留下認真做品牌的人。
然后你就會經歷美妙的曲線,讓時間帶來信譽積累。對產品/服務體驗一致性的長期記憶就是信譽。
其次,時間還能帶來真正的品牌文化。熬過堅守期需要用愛發電,而守業則需要文化來貫徹DNA。
我在服務了一些初創企業之后,真正感受到了,團隊小的時候,老板怎樣團隊就怎樣。團隊大的時候,就變成了天高皇帝遠。
從17年興起的這波新消費品牌,他們其中大部分的短命某種程度上是注定的:
他們是先吃螃蟹的人,你也可以說先享受紅利;他們(一部分)是希望復制10年前互聯網投資時代一夜暴富的人;他們是被VC/PE催熟的人;而VC/PE又在被LP催熟,LP又再為大水后的資產升值壓力而催熟……
我記得《價值》曾提及:“LP要求回報周期短則3、5年,長則6、7年”,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消費品牌“發動決戰”的時間節點。
他們其中的極少部分,是真正喜歡自己這個品類的人;
我很喜歡硅谷投資人Naval說的:Find works feel like play.
這句話太棒了,消費品創業,如果你不覺得這個品類是你熱愛到能“玩”起來的,我感覺不行。
NIKE早期創始人鮑爾曼自己制作跑鞋
品牌的“品”,永遠是產品,這個是亙古不變的。
我自己從事branding事業,但不論我們怎么追捧branding,我們都應該知道,branding肯定建立在產品的價值創造上。而產品的價值創造建立在長期的研究、熱愛上。
忽視品牌塑造肯定不行,但這不是這波退潮降溫的本質。品牌塑造說穿了不是很難得東西,branding building is not a rocket science(Keller)。難得還是產品,還是企業經營、組織文化一點一滴的塑造本身。
我曾經參與過口腔消費初創。感性的說,那段時間我很有熱情,但熱情過后,我覺得我對口腔護理和其他個護、健康等快消品類的感知沒有區別,沒有更多的熱情或者背后的情感驅動因素。
當然,使命感并不需要每個人都有,但最關鍵的人一定要有 —— 它能很好的戰勝時間,而時間讓企業凝結為品牌。
現在看,當下這波浪潮僅興起4-5年,遇到一波退潮期,不能不說是件好事。
拉長時間維度,等我們再活50年來看,中國真正的長青消費品牌大概率可能不是這批因為流量紅利、10倍ROI但沒利潤的大紅人新消費品牌們。
(如果注重團隊積累,他們不一定是受害者,投資人可能是最后埋單方)
至于會是誰呢?
有句話普世洞察是這么說的“存在越久的事物,大概率會存在更久”。
這句話我想很適合“消費品類” —— 活得越久的品牌,大概率可以活得更久。
所以答案或許會是現在不跟風追求流量、能積攢口碑、真正創造利潤的新品牌?(當然也可能是已經成立20年的農夫山泉們)
我也期望有幸能看見這批里的極少數幸存者。我們要多給一些時間。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