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不行了嗎??
首發(fā):賈桃賈桃
1
當TimBerners-Li在1991年寫下一段HTML標簽文檔時,定不會想到在二十余年后的今天,作為最新發(fā)布的標準HTML5,在營銷傳播領域玩的風生水起。
這可能正是應了那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廣告。
先聲明,今天說的H5就是廣告?zhèn)鞑ト搜劾锏腍5。
2
還得從2014說起。
四年前的互聯(lián)網廣告,遠沒現(xiàn)在花樣多,為品牌做社會化營銷,就已經是互聯(lián)網傳播的浪潮兒。拍片子,做海報,做話題,請大v轉發(fā),都是一套標配。
當PPT式的翻頁H5出現(xiàn)朋友圈時,很多廣告人并不以為然。因為這個時候的H5看起來,并沒有什么傳播優(yōu)勢,無非是一頁頁的圖文展現(xiàn)罷了。做做邀請函,做做小測試還行,怎么能讓人玩起來?還不如微博這類社交媒介。
直到下半年圍住神經貓這類h5小游戲的出現(xiàn),才真正讓h5走到大眾視野,也讓廣告主和廣告人看到了一片純凈藍圖。
井噴的小游戲,井噴的視覺類h5悄然冒出,也順帶著讓一大批以此起家的公司,被大眾熟悉。
開過藥廠、飯店,也在頂尖創(chuàng)意熱店待過的創(chuàng)意人李三水,在瀏覽著這些動態(tài)、游戲類H5的同時,心里打著H5的算盤。
隨后創(chuàng)立W,便是他對行業(yè)的鑒定篤判。W一出手就不凡,14年底到15年,產出的一系列H5都算是行業(yè)的標桿性作品,創(chuàng)造性十足,帶著整個H5行業(yè),向前狂奔。
不到一年時間,讓人們把H5和W畫上了等號。而李三水則不干了,不接單個H5項目,W朝著全案公司轉型。這一年是W的風頭之年,也照應著H5的發(fā)展史。
旁觀的吃瓜甲方和吃瓜乙方們,看到了H5的巨大潛力,一大批人員浩浩蕩蕩加入H5的行當。隨后的2015和2016是H5的綻放之年,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到。
技術作為后勤向前推進,形式和內容作為核心不斷出奇招。H5在這兩年跑的太快了,創(chuàng)意人員窮盡腦袋想形式,視覺人員窮盡腦袋構思宏大炫酷場景。
H5可謂風生水起,一時無兩。
3
直到2017年,我們發(fā)現(xiàn),H5的互動在減少,傳播量大的H5,很大一部分是直接內嵌視頻,輕互動,重內容。H5只是變成了一個手機傳播形式的載體,曾經炫酷的交互在慢慢消失,這已經是一個信號。
如果說去年上半年還依稀見到一些“形式感”重的H5,那么2017的下半年則是H5褪去復雜的半年,大眾消費者似乎對H5疲乏了。從一些傳播量大的H5來看(網易戲精、阿里魯班),用戶已經懶得互動,只想瀏覽觀看,看的就是內容,基本沒什么互動。
而一些大傳播量而又帶著互動的,反倒是一些測試類(網易云音樂),或者是DIY類H5(朋友圈睡姿),這類H5回到短平快,用戶進去就選擇,選擇完就分享。
短短三年時間,H5就經歷了一個輪回,從短平快到復雜炫酷再到短平快。
2018已過半,除了一些測試類和DIY類H5,以前的各種新玩法悄悄消失了。
H5怎么了?
4
我采訪了幾個人,大家對H5的共同感受是:即使你做的再好的H5,我都懶得點開,已經對H5產生了一種疲乏感。這種疲乏感來源于這幾年對H5的大量消費,到現(xiàn)在已經疲于互動,即使再炫酷的H5,都懶得點開。
反倒只是想瀏覽觀看,只是想分享。從過往體驗的H5經驗里,絕大部分消費者根本看不完一個完整的H5,。長期的這種體驗就造成了一種錯覺-H5是一個復雜的東西,而且還是一個不知道想表達什么,自身就很復雜的東西。
相信這是很多人心里,都有的一個感覺。
5
快速崛起的東西,必然快速消沉。
H5如此快速的起家,依靠的是技術革新帶來的紅利。
以前沒有這個形式,沒有如此完全契合手機的傳播形式,當H5出現(xiàn)后,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廣告圈圈內人士,都看到了這是一個新東西、新載體、新媒介。
于是大量資金和人力涌入,兩三年時間把H5的技術革新紅利,吃個干凈。速度太快了,你不快些,紅利就沒了。
不同于以往傳統(tǒng)媒介的革新,比如電視媒介出現(xiàn),用了近十年時間才消耗完電視媒介作為一個新形式出現(xiàn)所帶來的紅利。
互聯(lián)網太快了,把一切都加速。
H5的紅利,品牌主和廣告人都看在眼里,所以這三年的H5總體上呈現(xiàn)出一個現(xiàn)象,就是重形式,套用各種能套的形式,內容本身上不去。三年時間,所有人把能搞出的形式都搞一遍。
搞完了后呢?沒轍了。
所以這幾年,我們總會被一些新穎玩法的H5刷屏。炫酷的交互、宏大的場景、各種能套用的形式,都往H5里塞。時間催促了創(chuàng)意人必須快速挖掘新東西,不然就被對手用了。
我把這三年成為H5的表面三年,廣告人對H5的應用流于表面形式,資金和人力都驅動著H5的表面東西。
這輪技術革新帶來的紅利,被整個廣告圈消耗完后,必然一些依靠H5形式的公司會倒下,留下的是那些懂社交,做內容,有洞察的公司。
6
從去年底到今年,我們發(fā)現(xiàn)H5中,傳播量最大的主要有兩種形式,一個是只是套了H5的殼,是純視頻;還有一個就是測試類和DIY的短平快。
注意了,H5已經發(fā)生了根本上的變化。
上面說到的初期對形式的挖掘是利用人們對新穎的好奇,人們的分享動機是新穎引發(fā)的情緒。
而純內容和短平快,則完全是另一種分享動機-社交。
追求新穎和形式,注定是一條不通的短路。因為新穎本身就是消費品,消費完后,就不新了,需要永遠尋找新東西,這太費力了。而且三年下來,眾多競爭對手已經把形式掏了個空,消費者也疲乏了。
而社交是永恒的分享動機,因為社交這個需求是人類永恒需要的,一千年一萬年都不會過時,過時的只是承載社交需求的工具。
用戶通過DIY的測試,測試出的內容再來分享,都是社交行為。而且測試這個東西本身屢試不爽。從古至今流傳的算命,祈福求簽,都是在測試,流傳了上千年還是在延續(xù)。
再看純內容的H5,就是只是套了H5的殼,打開還是一段純視頻或長圖,基本不需要互動。
純內容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前兩年就有個懷疑,就是說我們在H5上,是否高估了消費者的互動性和參與性?;邮亲屜M者動手,去體驗。而事實是,大多動手去點擊的體驗都很糟糕,反而增加了看到最后的成本。
H5本身是一個載體,是很弱很弱的媒介。媒介弱,只有依靠內容。不像電視媒介,媒介本身很強,投電視廣告,內容和媒介都很重要。
而H5這個媒介本身不帶來價值,所以內容不純粹、不極致,都是在減分。
所以,我們會看到,去年年底至今,傳播量大的是一些短平快的東西,或者就是純內容。而這也是市場檢驗后,正確的H5打開方式。要想依靠新穎的形式取勝,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可靠的討巧行為。
7、總結
H5誕生至今,已經算是互聯(lián)網傳播領域,比較重要的傳播形式之一,要想讓H5成為類似電視廣播一樣的,具備長期價值的媒介載體,就要回到真正理解H5的本質上來。
H5作為完全契合手機的傳播工具,手機生命有多長,H5按理說也應該存活相應的時間。目前來看,H5的真正價值其實沒有被大多數(shù)人看到,這幾年一窩蜂的涌入,無非是看到了新技術帶來的風口。所以目前H5的疲乏完全是風口后,風靜止后,大多數(shù)人掉下來的正?,F(xiàn)象。
知道本質和會玩的永遠是那一部分懂的人。
數(shù)英用戶原創(chuàng),轉載請遵守規(guī)范
作者公眾號:賈桃賈桃(ID:jiataojiatao789)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shù)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