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爛廣告事件”思考:洗腦式廣告強奸的是精神
最近很火的世界杯沒看,但最近很火的世界杯廣告,相信很多人一定看了。腦白金式的洗腦風,有種久違的復古感,選擇在最恰當的時機,高頻熒幕轟炸,集中式轟炸的廣告邏輯就是“反正你看球就得看我,你看我了就一定會記住我”。于是,世界杯廣告,應該成了繼世界杯第二大熱門事件,引發了井噴式的聲討戰。
業內的:
大眾的:
媒體門戶:
為什么會引發如此大的爭議呢?
其實,此類洗腦式廣告并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受眾視野,很早的恒源祥、腦白金都是這樣,而且,這種簡單粗暴式的廣告營銷手法還被帶進了教學體系中。但是,顯然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品牌主越來越注重和用戶的溝通方式,并且越來越看重品牌體驗,于是,廣告人一心想做好廣告,給用戶看,與用戶建立有人性的品牌溝通。
顯然這種簡單粗暴洗腦式廣告,不但與當下的廣告發展趨勢相違背,甚至和很多去用心想做好廣告的人所付出的心思都不是一個級別上的。
內心潛臺詞:
老子辛辛苦苦想的廣告創意都沒上過CCTV5,你這種爛廣告居然還有臉插在世界杯直播!
老子辛辛苦苦想的廣告創意也就個幾十萬的自媒體投放預算,你這種爛廣告居然投放過億!
不過,仔細想一想,這樣的廣告能插到最熱的世界杯里頭,能上CCTV5,是廣告的錯么?是做廣告人的錯么?有錢的不應該才是那個冤大頭么?
在最短的時間,花完很多錢,賺到最大的流量,還要讓人過目不忘!是你,你咋做?非愛即恨,還有什么比這種強奸式手法更直接粗暴有力!
您好,這是我們為你此次需求設計的方案:
(一)
(采用唐僧式啰嗦循環炮彈,強化用戶心理暗示)
(二)
(良心自洗式焦慮循環炮彈,強化暗時你無知,激發用戶行為轉化)
(三)
(傳銷式雞血循環炮彈,一針見血式人性洞察)
很好!我喜歡!(想象臉上露出那絲詭異的笑)
說白了,這是有錢人對無選擇人的粗暴精神式強奸:我為槍眼,你做靶子吧。射!
早在上世紀20年代,傳播學鼻祖麥克盧漢的“魔彈論”就為洗腦提供了理論依據:媒介和大眾之間是槍彈和靶子之間的關系:只要對準了掃射,大眾只能照單全收。
洗腦式廣告強奸的是精神
為什么現代人看到這種廣告會反感惡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就是你覺得自己的精神被強奸了。你覺得這些表達方式太low了,簡直low爆了和你的精神氣質極其不吻合。為什么網易的“各有態度“,豆瓣”我們的精神角落“,會引發自傳播,因為他們是美好的,有品位格調的,“我分享即我是”,因為我懂得其中的內涵,畢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洗腦式廣告,其實我們見過不少,泰式洗腦、日式洗腦等等,風格迥異,也各有趣味,至少在那樣的洗腦廣告里,我們是可以感受到品牌的用心與誠意,并且很好的記住了品牌。
簡單粗暴或許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但肯定不是一種最佳的方式,尤其與現在大盛其行的品牌與用戶溝通,以用戶體驗為主導的廣告趨勢環境下,很容易適得其反。畢竟,洗腦式廣告也是要與時俱進的。
流量和體驗到底哪個更重要?
關于這種洗腦式廣告另外一個最大的爭議點,就是結果之爭。有些人認為幫品牌賺到了流量,讓用戶記住了,這樣的廣告就是成功的。
這其實是一個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區別,你要知道,沒有哪一個品牌的建設是靠一個洗腦廣告就能決定的,而且人的大腦是有健忘曲線的,尤其在這個信息爆棚的時代,后浪推前浪,今兒個洗腦被明天的情感營銷取代是家常便飯。畢竟傳播環境不比從前了,互聯網有的是渠道和資源。
如果再著眼長遠一點的話,我們會發現短暫的博眼球,或者是某種不擇手段的賺取圍觀,獲取的不過是看客流量,顯然是無用的,不僅會有損品牌形象建設,而且所謂的一時引爆性流量,最終都會變成匆匆過客。
以人性化的方式打造好用戶體驗,選擇和自己氣質相搭的廣告,用心培養品牌的超級用戶,或許,這才是品牌主應該去好好認真做的一件事。
不過,講真,如果多點兒這種客戶爸爸,廣告人的生意,確實好做不少。
我會洗腦,pick我吧,客戶爸爸!
我會打靶,pick我吧,客戶爸爸!
我會花錢,pick我吧,客戶爸爸!
無限洗腦模式開啟中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