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的迷人之處,在創意之外
回想當年是什么原因讓我愛上廣告的?
有很大原因是那種酷酷的自由:可以穿著好看的衣裳,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坐在落地窗邊,看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點一杯咖啡,時而翻翻書,在一臺小電腦上,落下一行行動人心魄的句子……
可如今,我和大多數廣告人一樣,陷入了無休止的焦慮。
互聯網越發達,廣告行業越細分,廣告人就越迷茫。這種迷茫歸根結底是內心失去了判斷標準:
對好創意的標準
對能力以及該匹配的職位的標準
對流程的標準
……
沒錯,標準化,是4A最迷人之處
記得西式快餐進攻中國的時候,中餐一度被打擊的很慘,究其根本原因,是西餐采用了標準化作業模式:一個什么都不懂的人,培訓一段時間,就可以做出味道相差無幾的美味漢堡、薯條等等,而中餐卻受限于廚師的個人功力,無法大規模開店。
4A廣告公司同樣如此,它統一了標準制度,統一了作業流程,每個職位應該具備怎樣的能力,應該有多少薪資,都是明碼標價有據可循的。
他們甚至統一了語境、統一了對好創意的基本理解力,因此在4A里呆過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相互討論問題的時候,不用講很多,講到關鍵點,大家都能心知肚明。而沒有在4A呆過的人,對創意的理解,是千差萬別的,溝通成本較高。不但容易爭吵,也不太清楚自己的位置該做什么事。
統一「度量衡」,盤活廣告業
有人說,商業和政治,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把戲是差不多的。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統一了判斷標準,社會才能活躍起來。
盡管4A有很多家,但基本的“度量衡”是保持一致的,這種方式代表著,把人打造成企業里的一個零件,可以隨時替代,title一致,如果不是虛報,基本能力相差無幾,這也就意味著4A之間的人員流通是幾乎沒有阻礙的。
聽起來很殘酷,很冰冷,但平心而論,不會因為一個人的離去而陷入生死危難的企業,才是健康的企業,不是嗎?
對于個人而言,也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怎樣的水平,應該拿怎樣的薪水,應該做怎樣的事情,這大概是最有安全感的事了。別人可以替代你,你也可以替代別人,而不用冒著在這一家學到的內容,去到別的地方無從發揮,從頭開始的危險。
整個廣告行業,是活的。
生生不息,是為「活」
一棵樹,生了,死了,不叫“活”,一棵樹,活著的時候結下了果子,從一棵變為一片森林。是為“活”。
從4A出來自立門戶的人,或多或少,都會遵循4A沿用的標準、規則,然后因地制宜,比如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加一個莫名其妙的title,或者減一個成本高卻作用不大的title,也能活的風風火火。
我不止一次聽到一些前輩抱怨:“現在的小朋友啊,水平比我們那時候差遠了,同樣一個ACD的職位,該做的事情根本做不到。”這其實就是廣告圈標準不統一的后遺癥,導致用人者和入職者都很懵逼,雙方選擇基本靠“第六感”和一些妥協。
到4A二代公司為止,大家還都是可以活的自在瀟灑的。然而從二代公司出來的三代公司,就很可能完全脫離了這種模式和標準,其中的成員,也更多的陷入了焦慮。
怪誰呢?天知道。
創意熱店,創造了無形的創意壁壘
目前互聯網時代下,各種小廣告公司以及熱店層出不窮,每個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邏輯,看起來廣告業欣欣向榮百家爭鳴,可我見過同樣的title,出自于不同的公司,但是對創意的理解大相徑庭。
創意熱店,為了更快的崛起,往往會打造自己的創意壁壘,比如有的熱店擅長做事件,有的擅長做執行,有的擅長做小戰役,有的擅長用明星,有的擅長講感情,有的擅長做熱點,有的擅長做數據……
出發點不同,造就思維的切入維度迥異,這對熱店來說是好事,但對于員工來說卻形成思維壁壘,增加行業內流動的困難程度,不管你在一個公司呆多久,有怎樣的title,換一個地方,就有可能全盤打亂原本的思維習慣,從頭開始。
整個行業,都在等一個王者到來
讀書的時候,我曾有過這樣的疑問:為什么中國開不出4A這樣的廣告公司?時至今日,終于有了答案:4A的出現,是適應跨國企業所需。
4A一詞源于美國,全稱“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意為“美國廣告代理協會”。
4A是依托于甲方企業的廣告需求而誕生的,美國受益于第三次工業革命,形成了資本十分豐厚的跨國大企業,服務于這些企業的廣告公司,也就隨著這波浪潮漸漸散布在世界各地。
而經受巨大經濟打擊的中國,老字號所剩無幾,也并沒有開遍全世界的念頭,因此其服務行業也僅限于國內,甚至大部分蝸居在鄉鎮。
說簡單些,就是受限于目前商業和經濟的發展,作為服務業的廣告行業還處在剛剛脫貧的“安全需求”階段。
創意熱店的興起看起來好像整個行業欣欣向榮,實際上每一家都在竭盡全力尋找自己的“生存之道”,每一個創業者首先想的不是“我要改變行業”,而是“我要活下去”,正因此,也必須要制造屬于自己的“壁壘”,強化自己的競爭力。
這種現狀導致國內廣告公司大部分是“以創意的方式做生意”,認為創意就是最大的生意,這是廣告行業的初級階段,就像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小子,胸腔里跳動著一顆“個人英雄主義”的熱血心臟。
直到有一天,我們擁有更多更大的跨國甲方企業,才能帶動我們廣告行業的成長,被商業推動著,擁有更大的行業格局,擁有真正的“生意思維”,讓整個廣告圈可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那么如今,隨著國產品牌的全國化甚至國際化,是不是也正在等待一個,可以統一度量衡的,中國大型連鎖廣告公司的到來呢?
—END—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