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PS蹭熱點,惡搞營銷與假新聞的底線是什么?
2018年5月5日這個周末,因為一篇《騰訊沒有夢想》的文章成了整個互聯網圈的大熱點,討論到底有沒有夢想的話題在各大群里辯論,之后就見到一個馬化騰回應的微信聊天截圖在朋友圈、微信群、微博、以及各大新聞中引用,直到6日有人說這是他PS惡搞的圖片,這個烏龍戲法讓多少大V上當,甚至連騰訊自家新聞都信以為真……
從消息傳出,到(假)新聞漫天,再到當事人揭秘,以及最后騰訊公關總監張軍發聲明,這一波群嗨,很多人都沒能幸免,包括我在微博上也引用了這張圖,當時看到科技大V闌夕和鵝廠的號在微博上的話題,而且被微博推成了熱門,官方推薦算是沒問題了吧,可是可是……大V+官方,都被一個PS的人騙了!
看到這個P圖,讓我想起另一個P圖,也是這幾天的事情,是一張小米雷軍與黎萬強的照片,雷軍手持港交所受理小米IPO申請單據,這個歷史性時刻被廣泛傳播。
從原圖到"PS圖1"再到"PS圖2",惡搞到蹭熱點,其實PS的意義不太一樣了。
惡搞這事很早就有,比如當年一個叫胡戈的青年惡搞了陳凱歌電影《無極》,做了一個小視頻《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這種內容深受網友喜歡,不過大導演不喜歡,其實這種惡搞的玩法反而對作品和一些品牌傳播有力,當然導演覺得把自己作品“糟?!绷?,所以起訴。這倒不是聰明之舉了。
我們今天探討的是,造謠作假與惡搞的商業行為。
比如我們看小米那張圖,如果是“PS圖1”,怎么惡搞創意,對于小米品牌方來講都是很不錯的玩法,甚至目前有些品牌都鼓勵網友參與,之前錘子手機做“漂亮的不像實力派”就發動網友一起惡搞。
然而,“PS圖2"這樣的圖片,加上提醒用戶下載某APP,再加上二維碼,這種就變成了商業行為,你在微信群、朋友圈等社交媒體傳播,產生下載、關注、甚至可能會引發購買行為,用戶可能是因為看到圖片上小米雷軍推薦,誤認為是由雷軍代言,這種PS下引發誘導就有問題了。
為什么有些人熱衷于玩PS惡搞?
1、制作簡單
PS這件事以前是專業技能,當有了美圖等工具后,人人都會PS,操作起來倒是很容易,一些熱門事件、熱門圖片一出來,有人示范后立馬引發眾人模范。
2、違法成本“低”
這種PS惡搞或者用名人推薦等PS后再使用,以娛樂化角度切入,感覺上不會被起訴、被索賠……這種自認為沒有違法。
3、僥幸心理與小聰明心態
很多人有點僥幸心理,在賭品牌方、明星、名人會不會看到、會不會起訴,再者大多覺得要是被起訴就好了,自己或者自己的品牌也火了。這種心態讓一大波人故意做某些事情,所以有時候如果不是引發惡性事件或者太過分,很多被蹭熱點的明星、名人、品牌方也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但,這種行為真的就值得提倡嗎?
1、新聞事件的無中生有的造謠,不該有。
馬化騰的回應PS圖片這就是其中一例,當然網上也有很多屢見不鮮的案例,某某明星出軌,就有人替他寫個聲明,不過還好都會標注,這樣的倒不是造謠了。如果是歪曲事實或者虛擬了某些內容,違法是必然。
2、商業誘導行為的惡搞圖文,不提倡。
熱點一出就有很多人記著借勢,小米要上市貢獻了不知道多少10萬+,“騰訊沒有夢想”的話題也讓作者有了人生第一篇100萬閱讀的文章,可若是PS圖片或者文案誘導用戶去下載APP、購買理財產品,這種看得見的商業行為就會產生誤導,也是違法行為。比如上文提到小米雷軍照片PS,就會形成雷軍代言某APP的錯覺,話說雷軍代言費多少?產生了多少關注?傳播了多少?這樣深究下來,某APP怎么核算廣告費用?
這一點并非沒有先列,比如葛優躺與藝龍旅行網就有一個官司。
在這個事件中演員葛優作為原告狀告了藝龍公司,原告訴稱:藝龍旅行網官方微博共使用了18張原告的肖像圖片,并在每張圖片中添加臺詞字幕,整篇微博以圖片配臺詞的形式,通過介紹“葛優躺”,轉而介紹被告業務相關的酒店預訂。
是不是很相似,你會說藝龍旅行網火了嗎?
這種侵權案算是負面吧,另外索賠也是一筆支出吧,總之企業新媒體小編、品牌營銷人員在借勢營銷時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拿捏好分寸,權衡不了時,可以先看看別人怎么做,不是一有熱點就開始瘋狂去P圖。
建議怎么做?
1、回應類內容惡搞切勿試探新聞效果
不要拿PS圖片上頭條當成能力,這種能力是對法律、和整個社會的不尊重。
如果你有才華,大可玩出新花樣,做一個H5、小游戲,人人替馬化騰寫回應文,這種即娛樂化,又顯出了你的才華。
2、借勢名人形象需謹慎
即使你不推廣產品,你是一家媒體,提醒大家看媒體專題,這樣的行為也是商業誘導。自娛自樂可以理解,發布出去就造成侵權。當然也建議各個品牌方高層重視,這些都是管理漏洞。
想想之前凡客體出現,倒是出現不少網友惡搞,而且有些惡搞圖確實無底線,比如有人用郭德綱形象惡搞,用了他的圖,但是沒有放上凡客LOGO和產品,這種非商業行為,就引起全民參與,除了樂一樂之外,大家也會關聯到原圖是什么。
3、求證求證再求證
在熱點來時,大家都一股腦的沖上去,不管三七二十一發了再說,沒人去求證,去年參與某項目,項目負責人說,以前傳統媒體火的時候,出一點事情,媒體記者都會第一時間電話聯系求證,而如今剛有風吹草動,各種稿件已經漫天了,而且有些也都是道聽途說,連打電話求證這個環節都省了。
其實,當下除了打電話求證,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用起來,比如百度就開了一個公眾號叫“這屆百度公關”,品牌方及時發布企業的事件動態,以及在新媒體上有專員及時回應,這是大公司應該具備的能力,甚至一個餐廳也可以做到。當然大公司的公關總監都在各大媒體群,比較容易求證,比如騰訊公關總監張軍,當時只是因為坐了長途飛機,導致回應完了,所以各種假新聞漫天,不過公關部其他同事是應該可以回應的,這是騰訊內部組織協調問題了。
這些熱點你都關注了嗎?
你怎么看?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魏家東(ID:weijiadong2013)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