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還一事無成怎么辦?
工作完全擠壓生活,我怎么平衡?
追不上前輩又被后輩追趕?
沒錢也想要買買買?
年輕人一定要積極向上嗎?
為什么越努力越焦慮?
......
這些大概是我們當代年輕人最常追問的問題。
當然,世界提倡發問,我們個體也一直被鼓勵發問。從小時候「十萬個為什么」式的對自然科學規律的好奇,到后來的「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式的對成長困惑的回應請求,再到現在的「知道這么多道理,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式的意義喪失。
因在《十三邀》里和許知遠對談,而被大眾知曉的人類學家項飆也說:如今的年輕人群體里,城市新窮人不是經濟窮人,而是意義貧困人。
在文化界,社會人文界,我們看到很多學者和社會學家早已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和輸出,但在廣告營銷圈,我似乎還沒看到有品牌在對這方面時代議題,進行過有效的探討及圈層接力。
直到我看到這支預告片。
視頻里,面對這么多提問,韓寒更多的是娓娓道來。
很多人表示,韓寒好像沒有之前犀利了,他聽后停頓了一下,說道:要犀利起來,也不一定大家能接得住。
年輕人一定要熱血嗎?
韓寒:那好多時候,年輕人可能還輪不到熱血和尋找自我,你看跑步跑得快的,都是那些退休的。
喪文化流行,我該追隨它嗎?
韓寒:我覺得只有經歷過足夠多的努力,足夠的奮斗,他才有資格去選擇:我想喪一點。如果沒有,你那純粹叫懶,想不勞而獲,好吃懶做。這個不需要被歸為流行文化的,好吃懶做每個時代都有。
如果我在一線城市努力工作,也只是維持生計買不起房,我為什么還要努力?
韓寒:本身你要在那些最頂級的大城市立足扎根,的確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房子這些東西是奢侈品,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買不起房,我不如及時行樂,你怎么看待這種消費觀?
韓寒:我還是說一些相對實際一點的。第一一定要儲蓄,第二千萬不要墜入過多的欲望和消費主義的陷阱。別商家一怎么樣呢,你就覺得我用什么樣的東西,就代表到了什么樣的level。就用你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吧,愛怎么花怎么花。
為什么越努力越焦慮?
韓寒:我覺得別老是看那些你覺得特別好的,天天曬的那些人,去多看不如你的。平凡幸福的一生,就是一個很高的目標。
工作太忙了,沒空做自己喜歡的事,我該怎么平衡?
韓寒:我覺得可以打開自己的手機,看一下自己的屏幕使用時間,你會發現很多時間都在刷視頻啊干嘛的。如果這些時間減少一些,去做一些自己熱愛的事情,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呢?
都說我命由我不由天,為什么我拿我的命一點兒辦法都沒有?
韓寒:這個我覺得還是電影看多了。
如果一直陷在低谷期,看不到希望,怎么辦?
韓寒:說得勵志一點呢,就類似“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不勵志一點,就是多想想自己的原因,多想想自己的春天為什么來得這么晚。
都說逃跑是人類的本能,那我受不了能逃跑嗎?
韓寒:可以啊。你承受逃跑的代價就可以。
最后被問到——
“有什么話可以送給時常感到困惑的年輕人?”韓寒:我自己也都還很困惑呢,我也在尋找很多的答案。
關于答案,我們習慣于去問那些獲得你肉眼可見的世俗成功的人,而不是自己。我們迷信他人,屏蔽自己。
這次利郎攜手代言人韓寒,為我們帶來了一支紀錄片《這里會長出一朵花》。試圖用另一種方式與你探尋一些答案。
紀錄片選取了五個真實故事原型,分別是:
亭東影業創始人韓寒、青年法律工作者丁輝、寵物店店長高曉旭、2020年應屆畢業生李志鑫、湖北襄陽紡織廠老板葉林。
2020年的那場全球范圍的洪流漩渦,是我們每個人都沒能躲掉的困境。而已經到來的2021年春天,是后疫情時代的第一個春天。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里,回頭望,確實有種恍如隔世的錯覺。
記錄片中的人物都是普通人,包括韓寒——他在片中并不是“韓寒”,而是亭東影業創始人,一個影視公司的經營者。
“只要不讓公司有很大的虧損,我相信熬一熬是能熬過去的。”
——亭東影業創始人韓寒
“如果你非要說有什么東西可以鼓勵別人的話,那可能就是我永不言棄,從不認輸的精神。”
——青年法律工作者丁輝
“在通知裁員的當天晚上,我就各個招聘軟件全都下完了。”——寵物店店長高曉旭
“去做適合自己的事情吧,我覺得這個比較重要。”
——2020年應屆畢業生李志鑫
“這是我人生經歷的40多年里面,對社會貢獻最大的一次。”——湖北襄陽紡織廠老板葉林
五個人,五種人生,五種不同的困境。但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回應著生活的難,以及人生的不確定性,開出屬于自己的花朵。
在片尾,響起了旅行團樂隊為紀錄片創作的歌曲,曲調順應視頻節奏,很應景很調動情緒,歌詞也是樸素又振奮人心——
人生像一張拼圖,也像多米諾骨牌,
親手筑起未來,越到后來越精彩。
不輕言放棄的堅持是最美的姿態,
有幾次倒下去,就用幾次站起來。
也許會再次跌入泥濘之谷,或許這是生活給的禮物。
從荊棘的路,從逆境之中,走出。
那些美好風景,拂面而來值得等待。
堅定你的所愛,時間它會給你答案。
向著太陽生長,不枉此刻春風依然,
這里會長出一朵花兒來。
我們看到,無論是利郎借韓寒之口,還是韓寒借利郎之窗,都是在試圖表達:答案不在語言,在行動。而你的生命之花,只會出現在你腳下的路旁。
紀錄片中的人都是大時代下的小人物,但他們都在進行著自我實現,都在陸續開著自己的花。年輕人價值觀需要重塑,需要坦誠面對自己,以及有些問題也許其實并不構成問題,是自己困住了自己。
一、在這個時代, 如何與年輕人對話?
如何與年輕人對話,進行溝通?——這是所有品牌都熱衷去了解和思考的話題。
記得當初利郎在官宣韓寒為代言人時,提出過一個理念: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和這個世界對話,以及回答內心,從而尋找一種交代。
從那支廣告片到這支紀錄片,在我個人看來,韓寒作為提問的回答者,是在自我破題,以更加建設性的視角去拆解人生困惑和自身問題。同時,也為利郎向消費者構建了一個兼具思想廣度與深度的對話空間。
二、以韓寒為對話切入口, 開啟代言人和品牌的內容共創模式
從官宣代言人到現在,利郎和韓寒的每次內容輸出,都兼具雙方的共性和各自獨有的特質。品牌方、代言人方形成了一種有機又互相成全的內容共創模式。
而在一次次開放的碰撞中,品牌和代言人都在不斷豐盈及沉淀各自的內容庫,而馬馬也作為品牌的長期代理商,在我看來,是在發揮挖掘及完成雙方內容連結的功能。
數英:你們之后和韓寒會保持這種持續性的內容共創嗎?
馬馬也:我覺得必須要。韓寒和利郎聯合,是因為他們身上有共性。韓寒作為代言人,肯定不是只請他穿衣服,以及說一些不像他說的話。不管是從品牌還是個人角度,都希望大家是一種舒服、合適的合作模式。
數英:韓寒對那些問題的回答以及其他表達,整體觀感效果都很好,背后是如何對這些內容進行構建的?
馬馬也:為了有更多碰撞和火花,我們在核心方向預設好后,并沒有細化控制到具體問題和觀點的輸出上,是比較開放性的。
三、想要兼顧核心與創新, 壓力很大
數英:為什么用紀錄片的形式?為什么找新世相合作?
馬馬也:韓寒跟李誕那一波之后,不管是品牌還是我們,壓力都還挺大的。如何讓品牌的輸出持續有聲量和價值,以及有新意?我們可能需要些表達方式的創新。
以及在通過跟韓寒的具體合作后,更了解他這個人本身愿意去做什么,以及更擅長做什么。
同時我們發現,觀眾對他關注更多的還是他的作品、他這個人,而不只是作為一個穿衣服的模特。
而他自己過往的作品,大多都是聚焦在小鎮青年、小人物身上。所以就順著這個思考路徑,決定用紀錄片的形式去展現,在這樣一個后疫情時代回頭望,這些普通職場人,是怎么度過那個特殊的2020年的。
而新世相本身就很關注年輕人,他們有一個很龐大的真實故事庫,能夠根據我們提供的主題、人物的選取標準 ,去幫我們細化跟落實。而它的slogan“改變潮水的方向”,也讓我們覺得跟他們合作可能會有不一樣的化學反應。
數英:你們是如何協調工作的?可不可以理解為新世相這次是作為一個制作公司,參與這次合作?
馬馬也:配合著來。也不能說它只是制作公司,因為它自身是有內容產出的,跟新世相的合作,除了它會用自己的表達方式來做產出外,其本身也相當于是一個媒體平臺,這個也是合作中我們比較看重的一個點。
四、結合多方合作維度, 挖掘內容生長空間
數英:合作到這個階段,客戶其實幾乎沒有brief了?
馬馬也:不會有太過明確brief,只會說現在要推春夏系列,后面要推秋冬系列,但不會要求一定要做什么東西,都是非常開放的的命題。
數英:你們具體是怎么去幫它想的呢?
馬馬也:以這次春夏系列的去舉例,其實前期提案了很多輪。有很多不同的維度和方向——有偏廣告向的,有偏事件向的,還想過請韓寒做導演或聲優來做些什么東西。
比如從泰戈爾詩集入手,讓韓寒挑幾首來翻譯成他的版本,再去找藝術家用插畫詮釋他的翻譯版本,或者說讓他來讀詩。以及還想過是不是有機會讓韓寒跟蔡國強聯手,基于兩人對生如夏花各自的表達,韓寒用賽車,蔡國強用煙火,一起來完成一幅作品,再把它印成(圖案),去做成系列的衣服。
如何讓韓寒這樣一個創作者和表達者能夠接受我們的提案建議,這個是我們前期最大的挑戰,比如這個主題切入好像不太適合,或者那個執行時間不允許,或是他電影計劃有更改,會發現其實有很多很現實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所以我們也是在不斷地去調整跟適應這些變化。
也是通過這個過程,讓我們換了一種思考維度。通常來說,我們都是從品牌的角度去做一個提案,聚焦的是怎么幫助品牌去解決一個它的問題,而代言人其實更多被當成一個表達方式。
所以我們還會準備一個給韓寒的提案。就像這次做紀錄片,會想如果我是韓寒,我會想要做一個什么樣的表達,想要去聯手誰來發起這件事,然后做了這個紀錄片之后,我們會通過更內容向的推廣方式去做推廣,整個鏈路走一遍。這個也是為什么最后他愿意買單這個方案,并且積極參與進來的原因,我覺得這個也是蠻有趣的一個點。
數英:韓寒會參與一些策略上的討論嗎?
馬馬也:策略不太會,只是說到創意的部分,或者到具體的表達,到廣告或者說到營銷的環節。
數英:他挺在意一些表達適不適合自己的?
馬馬也:他自己會更了解哪些東西他來表達最好,哪些東西不適合自己。所以他會比較有心地對一些具體部分進行創作層面的參與。
數英:紀錄片最后他有一段獨白,有一句話給我印象很深:也許這朵花不會開,但希望看到它直接結果。是他自己加上去的嗎?
馬馬也:對,他自己講的,其實我們也希望他能多進行一些自我發揮。包括預告片里的那些問題,他的回答也都是即興的,只是必要時我們才會斟酌潤色一下。
數英:你們各方的合作是很有機,以及具有開放性和自然生長性,而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馬馬也:對,因為客戶很開放,很信任我們,他們也是非常信賴韓寒,客戶不只是請他做代言人,還希望能夠跟代言人共同成長,互相成全。
而對于我們來說,事情的目標我們必須很明確,但在這個過程里面,我們希望各方能盡可能多地去共同發揮和表達。
以及不管是代言人也好,客戶也好,我們的隨機性和機動性都配合得很好,我們可以隨時根據狀況去做一些改變,而不是一定要一條路走到底。因為沒有人去強迫我們一定要怎么做。我們明確目的地是哪里,而中間這些實現路徑都是被給夠空間去嘗試,去調整的。
五、 最 后
這里會開出一朵花
如果你的花沒開,可能是還沒有到季節
如果你的花不會開,希望你能夠看到它直接結果
開花不同于結果,花是為自己而開,也許還會開在大多數人看不到的地方,但它是獨屬于你的生命養料。就像春天沒有方向,春天只是生長,我們不能用圍觀他人果實的方式,去掂量自己花開的意義。
很高興看到有品牌攜手代言人對此議題進行圈層接力及深入探索和傳播,在利郎與韓寒構建的這么一個有機對話空間里,我們對他們接下來的發聲及傳遞十分期待。
數英原創內容,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 數英DIGITALING (ID: digitaling)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