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全媒派(Id:quanmeipai)
數英已獲授權,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
在“金句王”日劇《四重奏》中,這句“成年人要靠撩”并非空穴來風。在情感表達看似越來越直接的當下,更多人卻愛上了“撩”這種九曲十八彎的表達方式。從社交話題到產品設計,這一個簡單的動詞,一步一步發展成了內容產品的標配。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從一字出發,觀察“撩”文化到底滲入了哪些社交內容與產品。
一、不撩人不成活:“撩”出社交熱度
在當下,“撩”已經遠比字義更廣闊。
字典將其解釋為挑弄、引逗,是一個主動性極強的動詞。然而在口口相傳中,“撩”字如今的含義更偏向“取向狙擊”,一切讓自己心神蕩漾的、滿足口味的,不論客觀存在的本意如何,都可以被一個“撩”字總結。
在社交傳播中被逐步擴大的“撩”,又以其豐富的內涵為一系列話題帶來熱度。
1、“撩”出話題
在微博中,“撩”早已成為流量聚合的觸發點,也是知名度的原始起點。@吃老虎的兔紙、@十元詩苑、@kakakaoo 等博主都以戀愛事跡出名,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戀愛點滴已經成了這類博主的日常規定動作。生活中撩與被撩,成了圍觀群眾們的話題討論源。
@吃老虎的兔紙 分享戀愛事跡,粉絲從14萬增長到137萬
知乎上,“撩”的熱度體現得更為直接。在話題“撩”下,有480個相關問題,包含“怎么撩?”、“撩與被撩的經歷”,一切與愛情、甚至心情有關的話題都能被一個“撩”字概括,上萬的評論和點贊匯集了話題熱度。
2、“撩”出人設
“撩”不僅是話題的產生點,也成為明星的一種人設。在全媒派文章《9月大型人設崩塌過后:標簽化會是每個互聯網用戶的宿命嗎》中曾提到,不論是KOL還是普通人,在如今都逃不過人設的迷局。而樹立人設的正確方式,就是避免單一化、扁平化。所以在俗套的“帥”、“美”人設之外,既有外表意指,又帶情感投射的“撩”,成了明星們搶占流量的又一選擇。以《太子妃升職記》一炮而紅的女星張天愛就以“撩人”的“攻氣”獲得了大批粉絲。
令人沒想到的是,從前作為動詞的“撩”,如今成為了人設,圈走了大量粉絲的心。仿佛就在一夜之間,過去的“好喜歡”、“好心動”,如今都能被這個令人心癢的“撩”字代替。相比明確指向性的贊美,這個字更有種數不清道不明的氛圍——它帶著半邊的“手”,從偶像伸向粉絲,粉絲由此,仿佛與遙遠的愛豆產生了一時一刻的交集。
二、撩人,我們是專業的:“撩”成內容產品
如果說社交話題只是撩人的小火苗,那么它的高歌猛進,甚至內化成了一系列內容產品的精神內核,就十分值得重視了。從內容創作到游戲設計,從視頻到APP,資本靈敏的嗅覺早已捕捉到了這塊沃土。
1、內容風口,一面紅旗
在內容業的短視頻風口,“撩”成為了矗立的一面旗幟?!顿M啟鳴們爆紅背后:“微名人”崛起,后網紅時代呼喚精細化擼粉》一文曾提到:
“如果你的前男友和你的現男友同時掉進水里,你是否愿意讓我做你男朋友?”
最近,有位叫費啟鳴的“小哥哥”毫無防備地火了。一則在宿舍用手機錄的15秒“撩妹”短視頻,在抖音上收獲112.1W個點贊。這位96年、身高180cm的大學男生,抖音粉絲超過250W,微博主頁粉絲超過144W,迷妹們的“朋友圈為之沉淪”。
評論區則有讀者帶著迷妹星星眼提到: “他說一句做我女朋友,感覺就像真的戀愛了一樣”,典型的被撩中毒癥狀,也是這類“撩”視頻熱度的根源。
#視頻:一場前男友與現男友的世紀對決
如果說費啟鳴們代表的是“真撩派”,另一類“尬撩派”短視頻同樣火熱。臺灣博主@波特王PotterKing 就慣用各類幽默的搭訕方式,在辦公室與同事“尬撩”。雖說是干話搭訕術,但在搞笑之外,觀眾們也常常能被空氣中的微妙小火花擊中,從而會心一笑。
視頻#波特王:干話搭訕術
@開撩 @撩漢那些事 @撩心戀人 等一批大V更是以“撩”為名,一句話分享情感心路。而不論是視頻,還是文字,都獲得了肉眼可見的粉絲數量。
2、APP市場,風景獨秀
時下大熱的乙女游戲《戀與制作人》模擬戀愛情境,游戲中,四種不同類型的男性同時對你開撩。自12月20日上線,其熱度瘋狂躥升。據業內人士反饋,《戀與制作人》的日流水已超500萬。隨著在社交平臺的持續發酵,其首月流水極有可能破億。“撩”在此已經不僅僅是情感滿足,還具有強大的變現能力。
《戀與制作人》熱度,來源:微指數
《戀與制作人》的撩人情節
除了虛擬人物“撩”功了得,也有受眾享受與現實人物的虛擬聯系。深得“撩”功大法的“話本”APP,就在一眾清新的閱讀應用中異軍突起。打開“話本”,《凱少,請你放過我》、《EXO之十二隊員撲倒我》等以當紅明星為主角的小說強勢占領閱讀榜,各種撩人情節在真實人物的助攻下,更讓人臉紅心跳。
而更加逆天的是,這款APP還可以開啟“主角閱讀模式”,讓你親自被樸燦烈、吳世勛、王俊凱狠撩一把。
圖源:Pingwest品玩網
3、品牌營銷新概念
作為品牌露出的主要渠道之一,官方微博在如今早已擺脫了嚴肅的形象設定,“撩”到消費者成為新的營銷方式。今年的感恩節,營銷老司機杜蕾斯一口氣“撩”了13家品牌,并且獲得了許多“回撩”。在彼此的套路中,各家品牌在腦洞與交心中獲得了最佳宣傳效果。
當一位普通的用戶@章漁大小姐 正在苦惱要選哪一臺豆漿機,一條“個個都入眼,不知道選哪個”的微博,竟然引來上百家官博施展撩消費者的能力。“親愛的”、“寶寶”等稱呼試圖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同時將官博的嚴肅感降低,拉了一波品牌好感。
而將最直白的“撩漢”、“撩妹”概念略加包裝,一樣可以成為有效的營銷手段。日本冰淇淋廣告《千層套路》講述了多種當代日本女子撩漢的方法。利用聯誼撩漢大法做切入的廣告創意生生戳中了年輕人的痛點,簡單洗腦的廣告舞也很快開始被人們模仿翻跳。
#日本廣告《千層套路》
化妝品嬌蘭邀請楊洋成為“親親男神”,被冠以“楊洋色”的口紅色號一搶而空;資生堂代言人黃軒、SKII代言人霍建華等,都是以男性代言人撩動女性消費者。
三、套路都是學來的,“撩”卻是真心的
雖說“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但在套路之外,“撩”動的始終是人心最深處的情感。
1、類社交互動
觀眾與虛擬角色的互動,會形成模擬終極現實的“類現實”和“類社交互動”,從而生成一種準社交關系。不論是游戲人物還是偶像明星,他們都只存在于虛擬當中,但是一個“撩”字,將屏幕這邊的情感投入其中,就與屏幕上的他們產生了現實存在的關聯。
在“撩”與“被撩”之間,觀眾與虛擬對象間的距離無限拉近,情感上的需求獲得最大滿足。
眼波流轉,配上一絲微笑,生動詮釋“撩”的含義
2、碎片時代的細微情感關照
情不知所起,卻讓人難以忘懷?!傲谩钡呐d起,一方面顯示著現代人內心滿溢卻無處安放的情緒狀態,另一方面又體現出了人們的自我情緒悅納,并主動尋找情感寄托的積極心態。
社交媒體切割、放大日常碎片,現代人將關注點越來越多地聚焦在了個體身上。與“小確幸”、“小確喪”、“細節控”一樣,“撩”也是一個很“小”的動詞。與直接、強烈的情感表達不同,它強調的是如發梢般細碎的內心波動。就像一陣風從身邊吹過,發絲隨之在臉上輕輕蹭了一下,心里莫名就癢了一下。
宏大的時代往往反襯出個體情感的渺小,但那一次次撥動的心弦,是存在的證明,也是對抗冷酷現實的秘鑰。就如張愛玲寫過的,“我一直想從你的窗戶里看月亮,這邊屋里比那邊看得清楚些。”這些縹緲和遮掩,在一步步的試探中,變成你我心尖上蕩漾的片刻。
全媒派(Id:quanmeipai)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