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數字營銷的新環境、新技術、新場景和新大陸
來源:MWI數字營銷
作者:Allen&MWI
十年前,當我們因為第一次接觸電腦,申請第一個QQ號激動莫名。
十年后,當我們習慣了在筆記本上聊天協作購物和點餐,習慣了微信微博短視頻和直播,甚至還有共享單車高鐵和無現金生活。
我們幾乎肉眼都能看見整個數字時代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8年,中國網民超過2.5億,造就了數字時代的溫床,校內網和開心網點燃了PC用戶的社群興趣和表達欲望;
2010年,微電影(老男孩)和病毒廣告(你的益達)因為其本身包含產品信息、故事性和娛樂精神借著SNS社區的裂變屬性開始傳播擴散;
2011年,微博成為SNS時代的最大贏家,內容為王被不斷提及,大牌們紛紛放下身段造就了一批社交營銷代理公司的崛起以及KOL的原型;
2012年,智能機(摩托羅拉&諾基亞)帶來的全球風暴帶來了全新的“傳播場景”,移動互聯網真正把每一個人變成了信息的傳播源、傳播節點和傳播終端,開啟了無社交不營銷時代;
2013年,蘋果4的風靡造成了超級App誕生的契機,微信更是趕在阿里巴巴和百度之前抓住了微信這只“獨角獸”,并且在快速的更新迭代之中成為比肩微博的第二極;而在訂閱號、朋友圈、微信紅包、H5等功能生態之后,微信更是一度獨領風騷;
2014年,大數據方興未艾,程序化購買迎來井噴期;廣告更加專注于消費者洞察,用戶畫像的精準,至此ROI效果營銷時代到來;廣告主主動尋找關聯受眾,在網約車、網購和外賣行業之外,App、訂閱號甚至是網紅都可以產生購買行為;
2015年,美拍、秒拍和快手、小咖秀等短視頻平臺的崛起;
2016年,一直播、花椒、映客、熊貓、騰訊NOW等直播平臺亂戰;
2017年,釘釘宣布注冊用戶過億、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9.8億,Facebook更是月活躍用戶突破20億……
隨著互聯網、智能機的普及,傳播渠道和壟斷和多元化,從主流媒體到細分媒體、垂直媒體、流量明星、KOL以及大號博主,流量已經極度分散。
早在2016年的跨年演講上,羅振宇就提出過“國民注意力”的概念,2017年羅振宇也的確攜手知識付費APP《得到》一度透支了“終生學習者”的學習熱度。
在注意力有限,網絡用戶已經達到瓶頸的數字時代;怎么搶占有限的注意力成為了廣告主廣告機構和第三方平臺、甚至是自媒體的“送分”甚至是“送命題”。
數字時代營銷現狀
在大眾注意力被微博、微信、今日頭條三國瓜分,支付寶、手機百度、騰訊視頻、UC瀏覽器、快手、抖音、京東、釘釘、滴滴出行、斗魚直播、餓了么、豆瓣、知乎、喜馬拉雅、網易云音樂、百度貼吧、蝦米音樂、YY等十八路諸侯拱衛的極端環境下,用戶有限的注意力已經越來越分散、越來越稀缺。
而在這種極端環境下,廣告營銷想要觸及用戶達到好的效果,就必須在一個或多個平臺,在線上甚至是線下聯動,360度無死角的“狙擊”用戶注意力,才有可能帶來效果。
于是微博平臺的明星以及微信平臺的KOL就成了絕對的稀缺資源,因為他們自帶流量。而很多為人津津樂道的“廣告營銷”事件也必須通過微博又或者是微信引爆。在此之外,我們還必須注意到:
雖然憑借微博微信社交媒體營銷成功的代理公司不少(環時互動、W),但是這種“催熟”的互聯網流量卻也容易在極短時間內被遺忘、被消耗;
而這也正是可口可樂取消CMO、寶潔與聯合利華減少預算、億滋國際、Coty、家樂氏、Hersey等公司設置首席增長官職位的部分緣由;
而且,最先設置首席增長官的企業不是可口可樂,正是著名的互聯網企業Facebook和LinkedIn。
一方面流量紅利加速消失,另一方面國際大牌開始自己嘗試數字營銷,BAT更是步調一致開啟體系內營銷資源整合戰略,向真正的生態化和全場景營銷進發;而目前的數字代理公司正在適應、研究和摸索數字營銷環境,再加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的亂入,當下的數字營銷可謂是亂象紛呈。
但在此亂象之下,我們至少能夠捋清幾點:
第一:流量明星影響力被稀釋,KOL蜂擁而至
雖然流量明星在國內一直居高不下,鹿晗、吳亦凡、楊洋等接近1個億的片酬,三小只加起來超過1個億的微博粉絲。但是源于他們本身的演技,才能,以及各自的招黑體質,他們的忠粉固然不少,一個生日就能鬧出莫大動靜;
1. 由于死忠粉開始長大變的理智脫粉;
2. 整個社會都在彌漫的反抗流量明星的情緒;
3. 小鮮肉觸電撲街之后投資人開始慢慢回歸理性;
流量明星的熱度終將遭遇寒冬。
另一方面由于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平臺的興起,注定會瓜分流量明星有限的注意力;而且相較于流量明星的“高高在上”,這些平臺豢養的網紅“電子寵物”會給用戶更大的成就感。
觀察者網TMT報道:
肉完,1998年出生的金牛座元氣少女,淘寶紅人店ROUWANBABY的店主。2013年,肉完就開始經營她的淘寶店,2017年,店鋪收入破1億時,她還不到20歲。
第二:新媒體不再新,同質化競爭愈演愈烈
從2011年微博的崛起到2015年微博的第二次“復興”,“新媒體”這個概念已經漸漸老化,而且基于微信對于“新媒體”縱深的探索(朋友圈傳播、訂閱號廣告、刷屏級H5……),新媒體的想象力和潛力似乎已經有些“黔驢技窮”。
雖然雙微一端相對于傳統媒體,利用降維打擊的優勢一度吸引了絕大部分的注意力,但一旦新媒體自身“過時”,新媒體營銷又有多大的影響力。
而且在BAT+X,BAT生態加上其他領域超級APP的誕生,用戶又很少在同一類別下裝幾個APP,基于這樣的原因,當下的數字營銷能夠獲取的“自由流量”實在有限。
而這些有限的“自由流量”(部分流量BAT并不會干預,但就像微信封號一樣,有些傳播像是在刀尖上起舞)還必須與同類型大量競爭對手競爭,一不小心還會被競爭低手超越。
就像因為H5而出名的數字營銷公司“W”,在作出了《我們之間就一個字》《首草先生的情書》《我們的精神角落》之后就開始了其他領域的探索,而這之后令人眼前一亮的H5也似乎只有寶馬的《該新聞已被BMW快速刪除》。
雖然百雀羚今年5月份的一鏡到底長圖也足夠驚艷,但是廣告主卻“休想”用同樣的“概念”博取眼球。
第三:社交場景切割,類“今日頭條”正在路上
在微信微博風頭無兩的時候,誰也不會知道今日頭條居然能夠“一鳴驚人”。
拋開了百度傳統的內容分發、以及百度對于移動端的“水土不服”,今日頭條終于趕在微信和微博激戰正酣的時候橫空出世。
基于興趣分發,“千人千面”的底層邏輯終于給了用戶:微博“我覺得這一條有趣”、微信“我才不管它有沒有趣”之外感興趣的選擇。
也許用戶并不關心今日頭條的算法,但是受夠了微博的無聊和微信的無畏之后,今日頭條給了大家一片資訊的“烏托邦”。
而在今日頭條令人“瞠目結舌”的快速成長之后,不僅叫醒了百度、騰訊和阿里,還帶了了一大批“追隨者”——大魚號、百家號、搜狐號、網易號、一點號……
今日頭條系單純只是基于用戶興趣推送內容,這只是一個推送場景,在此之外還有一些APP生態“孜孜不倦”的“絕地求生”。
有的是基于寫作(簡書)、有的是基于文字(片刻)、有的是基于音頻(喜馬拉雅)、有的是基于短視頻(抖音)、有的是基于直播(映客)……
用戶正在主動又或者被動的被越來越多的“社群”生態劃分。
第四:新技術、新場景、新大陸
如果說百度數說是百度百科從1.0時代向2.0時代跨越的重要一步,這只是新技術的更新迭代,那么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的崛起將會是一片“新大陸”。
當智能手機成為人類的生存需求,數字營銷就已經無孔不入;那么當人工智能成為手機、汽車、電器等終端的“AI”,我們的生活其實已經無所遁形。
就像百度愚人節推出的“百度神燈”廣告,全新的應用場景和交互模式將會徹底改變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而這個時候如果能“調戲”AI,或者是嵌入AR沉浸式體驗等全新的使用場景(車載語音),將會充滿想象力。
而基于區塊鏈,這個和比特幣如影隨形的概念體系,我們或許能夠超越小米的“參與感”解鎖“去中心化”的信任經濟。
當我們把互聯網升級成“智聯網”,但我們用區塊鏈取代傳統的TCP / IP 協議,一片新大陸正在向我們招手。
總結
當然,2018年的數字營銷或許遠不止以上幾點,而我們能夠預見能夠“化為己用”的甚至會更少,當流量明顯開始被360行的KOL擠兌,當新媒體營銷公司開始被名企收編、當今日頭條之后又殺出了一匹黑馬、當我們站在新技術的面前卻依舊被BAT扼住了喉管……
2018年,傳統的4A公司將會進一步毀減、新媒體公司也有可能趕不上時代;而這個時候內容同樣是我們的王牌、創意才是唯一的變量,怎么應用新技術、新場景發現新大陸是一個永恒的命題?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在波瀾壯闊之中興風作浪。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