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朋友圈的90后
本文經授權轉自:槽值(Id:caozhi163)
90后還小的時候,吃瓜聽著大伙說“80后是垮掉的一代”。摩拳擦掌好幾年,想著萬一有天成真了,自己就要扛起拯救中華民族的大旗。
誰成想,“90后是腦殘的一代”很快占據上風。不遠處的80后深藏功與名,搬好板凳,看后人走過自己的來時路。
可90后還沒來得及確認自己是不是真腦殘,就已經分批次地在朋友圈中“禿了”、“離婚了”、“步入中年了”……
與此同時, 95后選擇脫離組織,自成一派不瞎湊合;00后享受自己的“一個一個夢開出了天窗”,沒空理會叔叔阿姨們的淡淡哀傷。
聚光燈下,90后凝望著大家,“玩兒挺好啊各位”。
一、發型關乎尊嚴
“說熬夜猝死我不怕,說熬夜掉頭發,我立馬就去睡了。”
“禿頭”這種超出90后判斷范圍的事,第一篇文章是來科普,第二篇是娛樂,之后的,就都是媒體在利用人性無縫不入的恐慌。
即使信息準確,不斷重復的故事也會讓公眾的注意力集中持續在一點上,從而將其風險放大。因而作為信息時代的最活躍群體,很多90后主動選擇相信:禿,說的就是本人了。
“以前每半個月剪一次頭,每次都要打薄。現在恨不得燙成和媽媽一樣的小卷,才能讓頭發看起來夠用”;
“剛畢業壓力大,最恨做噩夢掉頭發。本來沒什么可怕,要命的是驚醒之后反復拉扯才能確認是不是真的,反倒拽下來一大把”;
“93年的已經愁出了銀絲,但是洗的時候只掉黑的,白的始終‘堅韌不拔’。”
還有很多90后女孩,從小聽著親媽對“氣質”的定義:你把頭發全扎起來,露額頭才最好看。所以每天都把頭發勒緊到眼角上揚。時間久了,姑娘們開始發現自己長得越來越像清朝人。
但謝頂其實多半是因為遺傳,或是想得太多導致雄性激素階段性激增。
目前中國脫發人群約2億,20-40歲男性居多,且發病率以每年至少15%的速度遞增。但標題說90后禿了的文章,內容都在科普人類“為什么禿”和“怎么才能不禿”,最后總結主旨:這兩個問題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因為禿不禿是基因決定的,但什么時候開始禿就看心態了。
男生頭禿,好比女生腿粗,要想弄明白只有一條出路:認命,不哭。
掉頭發真的很可怕?其實大家只是嫌棄“地中海”不好看罷了。
2000年出生的剛果山地大猩猩Kadogo,發型生來就有個性/視覺中國
明明西二旗的IT民工還在風中凌亂,太古匯的靚男油頭依舊耀眼,中央大街做直播的網紅,及臀的長發甚至可以取代貂絨的地位。
某防脫發洗發水為了促銷,還打出口號:頭發就像前任,離開了就不會再回來。
別被它騙了。現實是,頭發就像前任,注定要離開,你留也留不住。
索性相信自己,把心放到盆骨里。
體面不取決于頭發,是禿子總會發光的。
二、婚姻重在體驗
近30年,中國人的婚姻觀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中山大學婚姻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李寧利教授說:當人們對婚姻不再抱著“白頭偕老”的信念,一紙承諾的約束力就隨之減弱,從而引起離婚率上升。
大趨勢使然,為什么90后的離婚就要被指責?
1、年輕人的不將就,常被當做不講究。
“云親媽”們一邊操心90后已進入晚婚年齡,連累還沒著落的80后情何以堪;一邊又說90后掀起離婚熱潮,潛臺詞是“不負責任”。
一個90后網友說,自己的兒子已經四個月,她卻后悔早結婚。“那種你無力改變他的心情,比死還讓人難受。”
合肥一法院研究室副主任童廣飛說:“相比60、70后到了不得不離才提起訴訟,90后在提起離婚時態度更加‘隨意’,大多不是因財產而起。有的因為沉迷賭博,有的因為家庭暴力,有的是性格無法磨合,還有不一樣的生活追求成了導火索。”
如果說錯誤的結合已注定是悲劇的開端,那忍著不分開,依賴“改邪歸正”的微弱可能,支撐柴米油鹽中瑣碎的寬容與諒解,是不是一場過于殘忍的賭博?
2、健康的婚姻關系,不會抹殺自我價值的實現。
電影《搜索》中的“闊太”莫小渝,當年放下身段,為愛牽手一窮二白的沈流舒。在婚后幾十年如一日地為他煲粥,深信不疑,這是對愛情的詮釋,更是自己的歸宿。
時過境遷,認清枕邊人已不是那癡情的少年。留下了離婚協議,“重新開始”說得底氣十足。但這顆敢愛敢恨的心中,是否也對曾經的隱忍有一絲后悔?是否也曾心疼自己的犧牲?
《搜索》中陳紅扮演“莫小渝”/視覺中國
90后看著長輩走過的路,反思那一紙承諾的意義,審視自我存在的價值。想不明白的是,長痛中的隱忍,怎么就比短痛里的果敢來得高貴?
離婚不可恥,90后離婚也不值得“炒作”。更何況,很多只是跟風怒吼“婚姻可怕”的90后,可能大多就沒被丘比特射中過。
注孤生的命就沒必要懼怕婚姻了,想太多要掉頭發的。
三、去你的人到中年
有人在街頭采訪00后,問他們對90后的印象。回答中,關鍵詞是:
90后真的十分感謝廣大人民群眾牽掛婚姻生活。但還要扣上已經中年危機的帽子?無論如何都不存在的。
雖然有些90后喜歡矯情地叫嚷兩句,刷存在感。就像2016年的這條微博,是95后試圖脫離隊伍的導火索,也扎碎了某些90后的玻璃心:
評論區里的都捶胸頓足,高呼自己還是“寶寶”。
看似悲催,實則“偽傲嬌”。見過哪個已經累成狗的中年人,有心思在乎這種“法定界限”?苦痛還沒來,一群人居然就要抱團舔舐“歲月的傷口”。
厲害厲害。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Pat Thane認為,“根據現實中社會階級的差異,和對勞動力功能的區分,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對年齡界限的劃分都會有不同,它往往反映的是當前的政治經濟狀況。”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曾在官方網站中引用這段話。
所以中年邊界之爭沒有實在價值,問答平臺里所謂“WHO的官方年齡界定”也是看看就好。
話說回來,90后是在準備摘掉殺馬特的標簽,換上“清爽的中年”,可怎么“中年人”變成了弱勢群體一樣的存在?
一開始的“枸杞+保溫杯”,自黑的玩笑話倒成全了群嘲的狂歡;而后油膩男女占據視線,造就整個中年人群的不堪;再看家長群的戲精,極致諂媚追求體面,引得眾人焦慮之余還得慚愧,“怕是我要給孩子拖后腿”。
熱點話題,一個比一個“喪”出花來。這明明就是乳臭未干的90后上演的拿手好戲。
不是中年人活得不精彩,只是年輕人占據了話語權。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2017年8月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網民以10-39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的72.1%: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9.7%。
生于1989的作家蔣方舟曾經說:這個世界,對年輕人太好了。
過去的人只能聽到知識分子的聲音,而現在的年輕人是社交網絡上最活躍的群體,他們的存在意義被充分放大,因而能得到十足的關心。
“90后的中年危機”是階段性自嗨式的“喪”。作為預備軍,等業務熟練的90后也人到中年,一定要活得足夠精彩,才不會讓自己在00后的世界活成段子。
四、那么就愛誰誰吧
喪歸喪,耍歸耍,90后才不怕關鍵詞的風吹雨打。
十年前,沒有朋友圈,80后一樣在漫天的新聞標題里“工作散漫、跳槽頻繁、浮躁怠慢、缺乏團隊觀”。轉眼在職場摸爬滾打已有數十年,也沒聽說80后搞垮了哪個行業。
哲學家埃皮克提圖說:“Remember that it is we whotorment, we who make difficulties for ourselves - that is our opinions do.———折磨自己,給自己制造麻煩,都是因為我們的看法本身讓自己感到痛苦。”
頹廢懶惰、脆弱浮躁,還有消極敏感,種種“不堪”都是人性共通的弱點。互聯網的革命把這殘缺搬上臺面,可它們終究是眾人的殘缺,只是信息時代讓90后看起來格外耀眼。
因而沒所謂,90后不奢求百分百的理解。畢竟在翻看幾年前的日記時,人都無法看懂曾經的自己,那么不同年代的人之間,又要如何奢求無條件地感同身受?
在90后的世界中,80后已落入俗套,00后還捉摸不到;既沒時間也沒錢,已經不學習了卻玩也玩不好。索性天天拿自己開玩笑。
我禿我自豪,我喪我驕傲,90后的忍耐極限你們永遠預測不到!
參考資料 :
[1]Thane P. The muddled history of retiring at 60 and 65.New Society. 1978;45(826):234-236
[2]Proposed working definition of an older person inAfrica for the MDS Project. WHO. Health statistic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02
本文轉自網易新聞公眾號“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講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筆寫文,也能教你把妹撩,關注槽值尋找共鳴,治療你所有不開心。公眾號:“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