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葉茂中策劃(ID:ye-mao-zhong)
作者:葉茂中
原標題:90后的五個沖突,快快快快快...點!
其實按照單純的年齡去區分人群,是一種特別不科學的方法。
比如90后,就是這樣一個充滿疑問的詞語。從18歲到27,全都是1990年后生人,可是用腳趾頭也想得出,18歲的人和27歲的人,差距會有多大。
即使同樣歲數的兩個人,收入呢?城市呢?即使都是學生,學校呢?一個月零花錢有多少呢?是富二代還是中產還是小康呢,等等。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雪花,單用一個輕飄飄的90后,去描述這1.8億人的樣貌,太過于粗暴了。無論怎樣描述,一定都會有90后跳出來大聲的駁斥:不對,這才不是90后,你不懂90后。
但這群18-27歲的人群,又的的確確有一些共通點,這與個體無關,這與整個社會的飛速前進有關。
在物質角度,他們是擁有最多選擇的一代,他們都是最為豐實的一代。經濟的極大發展,消費品的極大滿足,網絡的普及和進步,讓他們比起前輩來,有了一個最眼花繚亂的青年時代。
而這自然而然,會帶來更多的困擾,以及各種沖突。
沒錢,但想買
沒錢,但想買,這是這幫年輕人現階段不可避免面臨的最大問題。
即使是90年生人,也不過在職場打拼了5年左右的時間,還處于事業的上升期,薪水遠不能和70后和80后的前輩相比,但是相比之前的世代,現在的年輕人面對的物質誘惑,是他們前輩的幾倍乃至幾十倍。
可支配的金錢有限,但想要的東西簡直多到不行,這是90后面對的克制與欲望、理性與感性之間的不可避免的沖突,理想不可避免的豐滿,而現實又出奇的骨感。
所以你會看到在他們的購物車中,永遠有多到看不完的商品,但幾乎不可能點下“全部購買”的按鈕。所以現在才會出現了“種草”“拔草”這樣的流行詞匯,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對某產品產生了想擁有的欲望,最后歷經艱辛后成功購買的過程。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面對這樣理想和現實的沖突,不同世代的人的應對方式是不一樣的,85前的回答也許是,不買不就行了,以前啥也沒有,不也這么過來了,但是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的觀點卻可能是,有些東西就是需要去買,省錢也得買。
所以他們可能會變得更加理性,比想象中的更理性。
細致的分析,詳細的比對,在電商平臺的購物評論中仔細的研究,在社交網站中廣泛的調研之后,才會下單。他們的確會剁手,并且一定會剁手,但是,是認真的剁手,一絲不茍地剁手。
2015年10月開始,一個叫企鵝吃喝指南的公眾號,陸續推出了各類的食物評測系列,比如一次吃300包薯片,并用酥脆度、調味、油感等看起來特別專業的角度評測,閱讀數瞬間過了1000000+。是的,年輕人就要這種范兒。
另一種可能的結果是,小包裝正在越來越受歡迎,小包裝平均的單價更低,試錯成本更低,也符合愛嘗鮮的年輕人的需求,比如對于年輕人來說,一個月可能也就做一兩次飯(并且是出于好玩),所以5公斤裝的大米對他們來說相當可怕,他們需要的也許是0.5公斤裝的大米。
不要品牌,但看重品質
不要品牌,但看重品牌,這讓我們不得不想起無印良品。
顧名思義,無印良品的本意就是沒有商標但優質的產品,極力淡化品牌概念,倡導自然、簡約、質樸的本來生活方式。
無印良品的誕生,與日本80年代的經濟高速增長期是緊密相關的,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是消費文化同步的飛速增長,是品牌的狂歡,然后物極必反,審美疲勞,對品牌過度化產生了懷疑與抗拒,最后,一定有消費者需要平實簡單,但質量優異的購物體驗。
而中國這20年市場的發展,和日本80年代的情況并無二致,90后的童年時代,大多浸淫于鋪天蓋地的廣告轟炸之中,而隨著他們逐步走入人格的懷疑期和叛逆期后,對于大眾品牌的態度,自然也會打上問號,甚至會認為這是一種媚俗的行為。
但是同時又不同于他們的父輩們,他們的成長的過程中就伴隨的極度豐富的物質文化渲染,對于品質的要求,其實絕對不低,絕不滿足于“能用”的層面而已。
鄙夷傳統意義上的品牌,但又想買到好東西,如何解決這個沖突?
所以那種帶有某種“好品質”背書,或者是心理暗示的新產品新品牌,就更容易得到他們的青睞,海外代購和海淘網站的興起,正是這種心態的體現,或者干脆說距離產生美。
其次,對于意見領袖的重視程度,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們不信無法人格化的品牌,但是相信活生生的人。
不相信化妝品專柜的導購,但相信美妝博主的推薦。即使她們知道博主也是收了品牌商的費用呢?不管,我就是相信她,大大不會騙我。
更急迫,但更懶惰
年輕人總是充滿激情的,畢竟他們體內的荷爾蒙多的要爆炸,嘗鮮的欲望也正是一生中最旺盛之時,畢竟,他們的選擇實在太多。即使買來之后轉眼就丟棄,也阻止不了他們那個時刻蠢蠢欲動的心。
但他們又是最懶的一群。沒錯,他們很理性,但是理性和懶并不是一對反義詞,更何況,懶更不能算是一個貶義詞。
這和這幫年輕人的生活狀況有關,沒有家庭的壓力,沒有養老的壓力,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不幸地(或是幸運地)連女朋友都不用養。急迫感對于他們來說,并不是一件24小時都存在的東西,那為什么不懶?我支持。
這種懶體現在各種方面,比如音樂軟件,現在有耐心聽完整張專輯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大部分情況下,他們會喜歡點下那個“猜你喜歡”或者“隨機播放”的按鈕,然后聽個三十秒,怒斥我怎么一點也不喜歡!然后點擊跳過。是的,他們連只有4分鐘的一首歌都懶的聽完。
又急,又懶,他們如何破解這個沖突?
有一種解決方式,叫做看顏值。
顏值即正義,顏值就是政治正確,顏值就是一切,以貌取人是正確的打開方式。可能很多APP開發商不清楚的是,年輕人不下載其APP的原因特別簡單:圖標太丑。
你會發現,現在的快消品,尤其是那些服務年輕人的產品,越來越注重包裝的設計,因為年輕人很多時候,只愿意看一眼你的包裝。如果你被他們的眼睛認同,那么內在在他們看來并不重要,因為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你很難找到一個真正質量“奇差”的產品,變成了“還可以”和“不錯”的差別。
對于90后來說,一個長的好看的還可以的產品,無疑遠遠強于樸實但確實不錯的產品。
另外有一種情況,叫做買了就是用了,或者,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收藏癖。
比如Kindle,80%的Kindle使用者會面臨這一的囧狀,買了Kindle,下了一堆書,買了一堆書,但是閱讀的時間寥寥無幾。在碎片化的時代里,閱讀的確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不打緊,買了就是看了,下載書籍的過程比閱讀更有快感,看著長長的書籍列表,感覺自己是個讀書人了,隨后心滿意足的打開了朋友圈,刷起了微博。
一個人,和一群人
有一種預感,剩男剩女這個詞將會慢慢的被淡化,因為也許單身主義將成為未來的主流,一個人有什么不好?在家有電腦,出門有手機,什么事情老子搞不定,世界末日也不怕,只要有充電寶。對于年輕人來說,組織與集體的重要性正在前所未有的淡化,這在年長的人看來,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超市,一個人去咖啡廳,一個人去看電影,一個人吃火鍋,一個人去KTV,一個人去迪斯尼,一個人看病,一個人搬家,甚至一個人去做手術,沒什么是奇怪的,一切都理所應當,一切都沒什么大不了,除了一個人生不了孩子之外。
可是為什么要生孩子?
但是年輕人對于“組織”這件事有著自己的認識,因為你在他們身上,會看到事物一體的兩面性如此明顯,一方面自我意識的高漲,但一方面對于交友的需求也高漲,尤其是與興趣相關的同好上。
時代給了他們這樣的機會,你在百度貼吧可以找到無數個與你志趣相投的人,不管你有如何奇怪,小眾,甚至是被社會主流所排斥的愛好。
圈子一詞,正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各類亞文化的興起,讓傳統意義上的“偶像”一詞有了新鮮的詮釋,偶像可能指代的是個正常的演員或者歌手,也可能是個寫手或者畫圖的大大,甚至是個虛擬的人物。年輕人的喜好正變得越來越分散,越來越零碎,這對于品牌商的一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傳統明星的代言方式是否要發生些變化。
肯德基已經開出了陰陽師的主題店
全職高手也進駐了麥當勞
SSR是什么?葉修又是誰?你可能要去B站補補課。
特立獨行,與烏合之眾
特立獨行,這是個特別有型的字眼。因為不一樣就代表一切,更何況這又是一個自我意識凸顯的時代。
拿美國香水市場的一個數據舉例,年輕人開始不喜歡大眾香水和明星香水。比起“街香”,沒聽過的香水品牌才有意思。歐睿信息咨詢公司的數據顯示,到 2020 年,大眾香水市場將下降 15%,沒錯,誰想別人和自己一個味兒。
但往往特立獨行的人會碰到一個問題,他們只是為了特立獨行而特立獨行,他們只是為了不一樣而不一樣,但本質上,他們并不知道如何真正的特別。
我就是我,可是我又是誰?
于是他們一邊看到“爆款”的字眼便嗤之以鼻,一邊卻自己不斷的追尋著新的爆款,并且不覺得這又有什么不妥。
那些網紅奶茶、網紅冰激凌、網紅肉松餅門口排起的令人發指的長龍,像是一出黑色幽默。當然,他們排了半小時隊買到一支冰激凌,為的只是再花半小時給冰激凌拍照修圖發朋友圈,冰激凌化了?無所謂,反正已經拍了照。
產品不重要,購買,分享本身的行為更重要。也就是說,你的產品,能不能成為他們的一項社交任務?
人畢竟是社群動物,這種深埋于基因中的習性無法更改。
其實,你很難用一個,或幾個特定的詞匯去描述這群年輕人,他們實在過于不一樣,也變得更難以捉摸,所有試圖努力描述的行為,都會被某些90后站出來說,你眼瞎。在電視廣告里時常出現的勁歌熱舞的滑板少年們,會被年輕人們鄙夷到不行,因為那只是成年人們眼里的想象出的年輕人畫像,而且要命的是,這種表現方式也實在太過時了。
90后像是薛定諤的貓,一旦你觀察他們,立刻坍塌。你無法像長輩一樣教訓他們,沒用,更不能披著羊皮去試圖討好他們,他們個個火眼金睛。所以咋整?
你可以試試研究他們內心的沖突。
他們是天使,他們是魔鬼,他們自信、自戀、同時也自私、自黑,他們愛自拍愛P圖,他們同時也夠污夠浪,他們是完美的矛盾綜合體。這些沖突之中,必定藏著真理。
以上。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