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插坐學院(微信號:chazuomba)
采訪:張瑜 整理:章新宇
值班編輯:何川
本文首發于好多課APP,時長為25’58’’的在線視頻課程《再談營銷、廣告與品牌》
數英用戶原創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
/ 01 /
好多課APP:什么是營銷?
小馬宋: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個觀點是,“他們公司營銷做得特別好”。實際上大家都會覺得:
所謂的做營銷就是特別會炒作,或者說特別會做廣告,可能他們家產品并不好。
但其實經典的營銷是從產品開始研究的。
當你拿到菲利普·科特勒的《營銷管理》,其實他在講你要如何發現消費者需求?然后如何研究產品,如何做出一個消費者喜歡并且愿意購買的產品。然后如何定價才是對的?怎樣才能夠獲得最高的利潤?定1700還是定1800?因為1700到1800有100塊錢的凈利。定價是非常有學問的。
還有就是選擇什么樣的渠道去銷售商品。
最后,營銷的4P理論——即產品 Product 、價格 Price 、渠道 Place 、宣傳 Promotion ——里講的 Promotion 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營銷,就是那些事件營銷,什么PR,什么廣告投放等等這些東西。
? 營銷從業者必讀,就是太厚了
所以,什么是營銷?其實有一個最簡單的定義,我忘了誰說的,叫有盈利地滿足顧客需求。
/ 02 /
好多課APP:什么是廣告?
小馬宋:你要找到你的消費者所在的地方,在那里告訴他們,你有一個商品,大概就是這樣。
如果你做高校生意,那你就跑到高校里面去設計一個廣告,或者一個海報,或者一個活動,或者是找那個高校的學生會,發布一個信息,然后通知到這些大學生,這就是做廣告的一個過程。
至于廣告過程中間制作的物料,需要發朋友圈,還是說要做海報,還是要做一個視頻,還是要做一個活動,那些都只是廣告的物料。
/ 03 /
好多課APP:什么是品牌?
小馬宋:品牌的英文名字叫Brand,它原來的意思,其實是一個烙印。最早時什么叫品牌呢?其實叫做商標,是用烙鐵烙在牛身上的。
? 也許牛B = 牛Brand ?
在市場上(容易辨認),這是你的牛,這是我的牛,避免在同一塊地方,我們分不出出哪個是自己家的牛。然后我們(在交易過程中)就可以做比較,最后我買了你們家的牛,覺得你們家的牛更好,就形成了品牌。
后來,有一些工匠會把自己的名字刻下來。比如說做鞋的,可能會刻在鞋底上;做燈具的,可能會刻在燈座上;做陶瓷的,可能放在瓷碗背后。
其實就是標志著,這是我生產的。
品牌產生了兩個作用:第一個叫做區分。就是說,我能夠區分這是LV的,這是Gucci的,這是無印良品的。另外一個叫信任背書。我覺得 LV 一定不會出現特別爛的東西,我愿意去買它。
品牌其實是一個結果,對于有品牌的企業來說,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個是降低了消費者的選擇成本。
什么叫選擇成本?比如我去京東買個凈化器,那可能有100個牌子。但我聽過的品牌可能是BlueAir,或者是飛利浦,或者是小米,那我可能僅僅會在我知道的品牌里面去選。
如果你告訴我有一個品牌叫大江凈化器,我可能就不選,因為我從來沒有聽說這個品牌,所以,我就會直接自動把它排除在外,哪怕它再好,這叫做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成本。
第二個是降低了社會的監督成本。
什么是監督成本?就是如果你這個品牌非常知名,你是不敢出事的,或者說你出了事我可以追訴的。假設一家街邊的麻辣燙店,他出了問題,你很難去找他,你無法監督,但是如果是肯德基出了問題,那很容易找到他。
第三個是降低了廠家的銷售成本。
或者叫降低了營銷成本。因為如果是一個全新的品牌,比如我要賣一臺手機,那你的廣告要做到特別棒,才能夠銷售出去。但如果本身就有品牌的話,那廣告僅僅是助推一下,然后它就出去了。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會有口碑,不光是你的廣告產生了效果,而是你的消費者也自動幫你傳播。
所以,有品牌的企業營銷成本會大大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成本會大大降低,政府和社會的監督成本也會大大降低。主要這三個作用。
/ 04 /
好多課APP:為什么很多家喻戶曉的品牌,還要大量去做廣告呢,比如蘋果、麥當勞?
小馬宋:首先,不存在家喻戶曉的品牌,哪個品牌是家喻戶曉的,沒有。如果你說可口可樂家喻戶曉,好,你到云南鄉鎮去,好多人一樣不知道他們。
如果你說蘋果,這有一個很典型的案例,我忘了曾經是 iPhone5 還是 iPhone6 新品發布會之前,有個人拿著一部iPhone4S,跑到街上做隨機采訪,結果有40%的人,認為這是蘋果手機的新品。
所以你會發現,我們覺得蘋果好牛逼,非常大的牌子,但實際上就竟然還有40%的人,不知道蘋果的新品是什么,竟然認為兩年前的iPhone4S 是蘋果的新品,說這個好,這個很好,很多人還評價說,這個蘋果的新品非常非常好。
所以,品牌知名度永遠都是不夠的。
就像很多人都覺得,羅輯思維是一個非常知名的公眾號,結果我回家跟我高中同學一聊,沒有人知道,然后我跟我大學同學聊,因為我是學鍋爐專業的,也沒有人知道。
? 請羅振宇老師繼續努力
所以,根本不存在家喻戶曉的品牌。
其次,消費者從熟悉到陌生是非常容易的。你所謂的熟悉,其實是因為它在大量做廣告,因為不可能所有人都只擁有一個品牌。
比如,有多少人知道寶馬或者說有多少人擁有寶馬,可能大部分人只知道寶馬,但大部分人不擁有寶馬的,當你一旦不做廣告了,你會突然覺得,這個品牌好像沒有聲音。因為還不到你買寶馬的這個時間,所以就需要長期做廣告。
/ 05 /
好多課APP:衡量廣告效果的核心標準是什么?
小馬宋:原來衡量一個廣告是否有效的標準,一個叫知名度,一個叫美譽度,這個需要通過消費者調查才能夠確認。比如說我去隨機調研100個人,未提示的那個知名度,或者提示之后的知名度,會有很多很多標準,我們可以用它來衡量。
后來有了網絡廣告,網絡廣告是非常直接的,比如我在淘寶投了一個直通車,那它的衡量標準就是轉化率多少,點擊率多少。
比如我投了一個手機百度的信息流,或者說今日頭條的信息流廣告,就是它的點擊量有多高,它的轉化率有多高。不同的廣告有不同的衡量標準,但我覺得最終的一個標準就是銷售額多少。不管它產生了遠期影響,近期影響,還是馬上的影響。
如果你做分眾,可能是一個遠期的影響,因為不可能對著分眾直接下單。如果你做中央電視臺,可能是一個中期影響,比如做快消品廣告,第二天可能超市就會產生購買。如果做公眾號廣告,或者手機百度廣告,那可能馬上就會產生轉化率。
所以,衡量廣告的最終標準還是銷售額。
/ 06 /
好多課APP:新一代消費者,比如90后00后,更喜歡什么類型的廣告?
小馬宋:有時我們討論這個問題,其實有點悖論。為什么呢?就是我們一定更喜歡那種有趣又不打擾我,又有背書,或者怎么怎么樣的廣告。
如果你去調研一個人,說你喜歡什么樣的廣告,假設你讓他去做選項,第一個是電視廣告,第二個是新媒體廣告,第三是公號廣告,第四個是朋友圈廣告,第五個是來自于朋友的推薦。他一定會選朋友推薦。我覺得這個毫無疑問。但問題是,我們怎么才能夠做到,足夠多的朋友推薦呢?
所以,搞不好最后的結果結論是,我們不做廣告了,因為大家都不喜歡廣告。我覺得消費者喜歡什么樣的廣告,和我們應該做什么樣的廣告中間,其實有一個GAP:你說你很討厭腦白金的廣告,但你去看長輩時,還是會買一盒腦白金。
? 不喜歡廣告?So what!
廣告起效的原理,并不是說你喜不喜歡看這個廣告,而是這個廣告的信息能否影響你。
當然,如果你能夠做到消費者特別喜歡這個廣告,還可以去傳播這個廣告,自然是更好的。但你不能以這個為標準,因為你可能做不到,或者做出一個消費者特別喜歡的廣告,是非常非常難的。
就比如在“小馬宋”這個公眾號里放一條廣告,我可以給你寫得很有趣,然后你也覺得這個廣告特別好。但結果呢?你給了我3萬塊錢,閱讀量只有1萬,那你說這個廣告是好還是不好呢?
因為從好的方面來說,是大家特別喜歡這個廣告,從壞的角度來說,你其實沒有賺到那個錢,因為你花了3萬塊錢只獲得了1萬個點擊或者1萬個閱讀。而實際上微信公眾號的CPM(每千人次訪問費用)也就3000塊錢,所以究竟哪個更好,我不知道。
因為我最后還是要去衡量,我們做這個廣告的銷售回報率是多少。
再比如說微信朋友圈的CPM可能是100,而公眾號的CPM是1000,那你覺得哪個好呢?我無法比較,因為不光要有質量,還要有效率。
所以,廣告的效率必須要考慮。假設我給你1億廣告費,你說你投朋友圈吧,或者你去投公眾號吧,確實是有些公眾號能寫出很讓人喜歡的廣告,可你也不能這么投啊。因為無法做到大規模的廣告效率。
所以假如你問我這個問題,說所有人都喜歡那種有趣的、好看的內容,可這個內容僅僅是因為有趣,而忘了這個廣告的目的是什么,他忘了這個廣告最核心要表達的是什么,怎么辦?
很多人經常會發現這樣情況,一個廣告很有趣,但他說了什么,不知道。
所以,大家要回歸廣告思維。廣告思維就是告訴你這個東西是什么,如果一個消費者喜歡,他就需要這個廣告,也一定會關注。只要這個廣告能夠影響消費者,那大家喜不喜歡其實并不是特別重要。
/ 07 /
好多課APP:現在有哪些很有效,但是經常被忽略的廣告渠道?
小馬宋:我們假設你的產品是一個快消品,或者說是一個銷量比較高的商品,假設這個商品的銷量一年是1000萬個,我覺得并不是太多,可口可樂一年要幾十億罐是吧,所以一年銷售100萬份或者1000萬份,并不是一個特別大的銷量,但這些銷售出去的商品本身,就會產生100萬次或者1000萬次的曝光機會。
也就是說,我通過包裝也好,設計也好,能夠讓消費者在打開我的包裝盒的同時,也就是所謂的開箱體驗時,能夠馬上產生發發朋友圈(比如80%的消費者發朋友圈)的沖動,實際上就產生了至少千萬次的曝光機會。
另外一個,當你選購商品時,如果這個商品的包裝本身就自帶推銷功能,其實也是一個廣告。但大部分公司其實沒有在乎說我的包裝如何做推銷,或者我的包裝如何在朋友圈產生二次的曝光銷售。
其實這就是一個很有效但免費的廣告渠道,但是大部分企業沒有重視。
? 江小白刺激了很多用戶拍照分享
很多企業只重視包裝的設計是否美觀等表層功能。可美觀并不一定能夠帶來銷售。為什么?因為它不帶有強烈而明確的自我推銷功能。
或者你的包裝真的特別美,我一看就愛上它了,可能也就這樣了,動作也就到此為止了。但假設我要去買一瓶醬油,這個醬油的瓶貼上,印著自帶推銷的一句話,或者說一段話,能夠刺激用戶發朋友圈二次曝光,這才是我們要考慮的。
/ 08 /
好多課APP:企業做廣告是先選擇內容,還是先選擇渠道?
小馬宋:肯定是先選渠道,你的內容是根據渠道來做的。而且理論上,你的內容是基本不變的。
? 這句廣告不陌生吧?到處都是!
你要明白,你對外傳播的核心信息是什么。
當然我說的這些話不絕對,比如說,我發現一個公眾號,賣貨特別強,可能發一篇文章,就能夠賣幾千件。那可能確實是因為你的產品本身也好,然后他的推薦功力也非常強,那這其實就是馬上產生銷售的一個廣告。
有點像淘寶的寶貝介紹,其實你需要非常多的角度,或者說方法去告訴別人這個產品為什么要好。
所以,你發一個公眾號的文章廣告,和你發一條廣點通的尾部推薦廣告,是完全不一樣的。廣點通就是一句話,一個圖片,想傳達太多的東西非常難,而是你想讓別人第一眼就知道是什么。
如果你要去做一個戶外廣告,或者分眾廣告,或者中央電視臺的廣告,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你想讓消費者記住什么?這里面每個渠道,其實需要的內容(尤其是內容呈現形式)還挺不一樣的。
/ 09 /
好多課APP:廣告背后涉及到哪些心理學知識?
小馬宋:首先,我想讓大家會去思考一個問題,一個廣告為什么會有效?有的人可能說創意好,有的人可能說內容好,或者說形式好等等。
但我問你,為什么機場高速路邊那些個大牌子,幾乎是沒有創意的,它只會是說蒙牛牛奶,平安保險……只有一個品牌的名字,為什么會有效?它既沒有內容也沒有創意。
這里其實就涉及到一個心理學原理,叫多看效應。多看效應,就是說一件東西或者一個人,你見到他越多,你就會越覺得他好。
品牌也是一樣的,你每天上下班,都會看到這個廣告——比如,光明乳業——然后你去逛超市的時候,就會莫名其妙地覺得光明乳業要比蒙牛好,因為你見得多,這就叫多看效應。
再說一個心理學原理,叫比例歧視。這個可能跟廣告不是特別相關,跟消費行為學有關,尤其是消費心理學有關。
比例歧視是什么呢?比如說,我剛領了一個500塊錢的代金券,那代金券是什么?瑪莎拉蒂的代金券,很多人覺得就會一笑。
這里面就涉及到比例歧視。因為一輛瑪莎拉蒂幾百萬,然后你給我一張500塊錢的優惠券,我就會說你什么意思啊?
那么,咱們假設同一個人,他確實買得起瑪莎拉蒂,在逛超市的時候,會因為一瓶酸奶降價了兩塊錢,而買這瓶酸奶呢?
這就是比例歧視,因為原來這瓶酸奶是10塊錢,現在賣8塊了。雖然他很有錢,但他也會覺得,降了2塊錢相當于降了好多錢。
可他不太會因為瑪莎拉蒂優惠了500塊錢,就去買瑪莎拉蒂,他認為這個完全不值得。但實際上,這確確實實是省下了500塊錢(比2塊錢多得多)。
所以,打廣告的時候千萬不能這么打——瑪莎拉蒂直降500塊錢——這會被人笑話死。
你可以這樣說——現在在我們4S店購買一臺瑪莎拉蒂,還可以用一塊錢換購一部價值500塊錢的藍牙鍵盤——你會覺得這個好牛逼,這個一塊錢就可以買500塊錢的一個藍牙鍵盤。其實是同樣的一個手段,只是換了一個說法,或者說換了一種形式而已,然后你就中計了。
這就是一種帶有比例歧視的消費心理。
/ 10 /
好多課APP:你比較推崇的廣告人是誰?
小馬宋:我舉兩類例子,第一種就是美國的廣告歷史上,有兩個派別,第一個叫做科學派,第二個叫做藝術派。
科學派認為,廣告是科學的。就是說,為什么廣告會有效,或者說大家喜歡什么樣的文案?什么樣的廣告更賣貨?是有研究的。這個理論的代表,就是以大衛·奧格威和霍普金斯等人為主。
? 最瞧不起馬上下單,然后不看的…
霍普金斯曾經寫過一本書叫《科學的廣告》,我覺得霍普金斯確實是特別牛的一個廣告人。為什么呢?他發明了一件東西,叫做優惠券,他在100年前就發明了優惠券。
他當時發現,原來如果一個報紙廣告上放上一個優惠券的話,那它的留存率和使用率都會更高,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發明,優惠券就是一個工具,跟我們平時所說的廣告創意沒什么關系。
霍普金斯這一輩子,都在研究怎么讓廣告更有效果。比如他要發一個郵件的話,他會寫兩個標題,然后這邊發1000個,那邊發1000個,監測哪個發出去的郵件,打回來的電話更多。
然后就會把這個回復更高的文案,再發到10萬個消費者郵件里面去。
我覺得這種做法,對于廣告的態度,是非常非常的正確的。
奧格威其實是繼承了他的衣缽,只是現在的奧美已經是一個創意公司了,已經不是我們以前認為的那種廣告公司了。所以,我確實會覺得霍普金斯這樣的廣告人非常值得尊敬。
另一個是當今的廣告人,我最尊敬的是華與華廣告的華杉老師。他寫過一本書,叫《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我看了以后豁然開朗,原來我以前在很多廣告公司的經歷,和對廣告的理解都是錯誤的。
? 確實一本好書,推薦你精讀
如果說還有一個我崇拜的廣告人,只是覺得崇拜,但并不推崇,因為學不來,就是喬治.路易斯這樣的廣告人。他寫過一本書,叫《廣告的藝術》,他是典型的藝術派的代表。
他為什么牛呢?因為他的每一個廣告都做得極其轟動。就是說你會覺得,這真是太牛逼了,所以說他是一個創意人,他不是一個廣告人。
喬治.路易斯眼中的創意是什么呢?就是讓你的廣告100萬花起來像1000萬,這個能力我覺得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學來的,但是我依然很崇拜他。
/ 11 /
好多課APP:你在廣告行業從業10年,最深刻的一條感受是什么?
小馬宋:自以為做得很牛逼的一些事情,突然之間會被另外一個理論,或者說另外一個認知直接顛覆掉。
這個是感觸特別深的,你會一夜之間會把原來的東西全部推翻。但是我現在,不想告訴你,我推翻的是什么。為什么呢?因為可能過幾天又會把我現在的認識推翻了。
所以,我的建議是說不要太相信,你現在認為的東西。如果你是一個廣告從業者,不管做什么類型的廣告,你一定要理解,這個圈子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第二個,就是這個行業的知識,并不代表最科學的知識,你可能需要到另外一個行業去學一些更牛的知識。那些比你更牛的人,一定會有他自己的一些方法和認知,是你不知道的,所以我覺得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 12 /
好多課APP:能否給今年準備投放廣告的企業,一條具體的建議?
小馬宋:首先,不要抱著“花小錢做大事”的預期。因為基本上這不太可能,即便有可能,也不太可能規模復制。廣告就是一分錢一分貨,你投了100萬就是100萬的價值,投了1000萬就是1000萬的價值。
其次,一定要有成本意識,要追求廣告的投資回報率。打100萬廣告,賣了300萬的貨,其他成本是150萬,那就賺了50萬。如果其他成本是200萬,就打平了,根本沒有賺錢,白忙活。如果其他成本是250萬,那你就賠了。
所以做廣告,要有成本的意識。
第三,要有試錯意識,尤其是互聯網廣告,現在是非常容易試錯的。比如我要投一條今日頭條的信息流廣告,那你這個標題發出去之后,有2000個打開,然后明天再試一下另外一個標題,發現有20000個打開,就說明后一個標題對了,那就再投這個打開率更好的標題就行了。
插坐學院(微信號:chazuomba)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