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互動(ID:wihudong)
本文對原文略有編輯,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
騰訊發布了2017年第二季度財報,其中公布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越賬戶數達9.63億,比去年同期增長19.5%。6年多的時間,微信成長為SNS中的超級軟件。
昨天,距離2012年8月17日微信公眾號開放,也正好5周年。5年的時間,微信公眾號的總數突破2000萬,算是培育和見證了自媒體的繁榮。不過,它最近也受到了一片唱衰的聲音。因為大家的閱讀量普遍下跌,甚至低至2%-5%,粉絲新增困難,微信官方封號的動作愈發頻繁。其實這標志著——微信公眾號的生態成熟了,即,我們進入了新媒體的下半場。
年初的時候我們出了一篇趨勢預測,現在看來還真是驗證了呢。詳情查看:自媒體2017年10大發展趨勢
『微互動』根據目前頭部自媒體的探索,加上微互動的分析,提出如下趨勢預測,按照以下維度劃分:
內容輸出的趨勢
運營策略的轉變
微信改進的猜想
我們來看看微信公眾號下半場究竟該如何破局。
內容輸出的趨勢
1、閱讀輕量化
公眾號下的閱讀場景,都是用屏來計數的,我們稱之為屏讀。即,開頭1屏就進入正題,每一小章節長度控制在1屏左右,然后就會進入下一個章節或者插入圖片。文章內容要盡量減少成段的描述,讓閱讀不再走Z字,而是線性直接“掃讀”。
如果你的內容在第1屏,或者前3屏沒有展示出重點,那么用戶是不會保持耐心逐字看完剩下。或者你的內容太多長段,也極有可能讓用戶在看到中途就失去了耐心。
閱讀量女王『咪蒙』、『拾遺』等等的文章,都是在前幾屏放出重點,并且還在排版上兩端縮進,中間穿插金句選擇加粗,最后簡練的收尾。
啟示:
在用戶時間和注意力雙雙稀缺的現狀下,可以嘗試屏讀這種輕量化的閱讀布局,主動為讀者省時省力。
2、圖文音頻化
前面已經提到過,用戶的閱讀場景正在發生變化。以前是拿著手機一頁一頁翻字看,但生活節奏的緊張結合大眾的出行場景,用戶越來越傾向于“聽”信息了,音頻化的圖文正在普及。
像半年漲粉1000多萬的『夜聽TM』、每天8條圖文全部音頻化的『十點讀書』、音頻配文字稿的『局座召忠』等等,這些大號無不選擇將內容音頻化,得到用戶廣泛的認可。
啟示:
對于一部分公眾號來說,如果內容適合以音頻的形式展現,不妨嘗試這在圖文中配合音頻推送。
3、內容互動化
人都一樣,都不喜歡看長篇幅的純文字內容和硬廣。如果,給內容加上動畫效果,就會增添不少的趣味,提高可讀性。畢竟,版式就是內容的外衣,好的版式能夠最大限度呈現出內容的特色,還能引起讀者的互動。
像之前玩“點擊出現”字體的『滴滴順風車』、以及花式排版的『京東金融』,靠著文章的樣式,收獲了用戶的互動與口碑,帶來高閱讀量和快速漲粉。
啟示:
在內容為王的時代,能吸引用戶注意力的,除了內容本身,還有內容的展現形式,因而,不要忽視排版功底的重要性。
4、眾籌內容,提高用戶參與和UGC的利用
時常有一些爆款文章,吸引人的更多是底下的評論區,或者文章只是精選了用戶的精彩留言而大火。
高度激活UGC的目的就是:讓用戶“反客為主”,打造文章的評論區,從而提高用戶的參與感。這樣,用戶粘性提高了,閱讀量也就上漲了,一旦有了口碑,漲粉也就不是問題。
比如支付寶的留言區和勤華社的剛剛文。
啟示:
“眾人拾柴火焰高”,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引導式文章,激發大家討論的欲望;注意做好用戶留言的篩選與回復,從而引導更多讀者的參與。
5、技術算法更新,推動選題和內容的創新
微信公眾號里的內容同質化嚴重,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閱讀量低至2%-5%的現狀,迫切的需要內容創作者們從選題上創新。如果說要從選題上吸引到讀者真正想看的內容,那么『今日頭條』一定是值得借鑒的。大家都知道是它的成功歸功于先進的算法,其實優秀的運營者一定要善于捕捉數據,嗅到趨勢,把握方向。
公眾號的下半場,內容創作者們也需要依靠數據和技術算法,來選定更符合用戶口味的題材進行創作輸出。
『槽邊往事』的和菜頭,針對這種創作流程曾講:內容的創作與發展也要依靠數據。
你不能把文科生孤零零地投放在人群里,希望他靠一張嘴一支筆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這個互聯網的環境下,依靠著互聯網的微信公眾號的世界里,需要理科生,尤其是技術人員的加入,需要他們提供新的生產工具,需要他們提供新的創作方式。對于內容創作者而言,每次指望變陣就能解決問題是不現實的。
啟示:
公眾號運營者,是該數據化包裝自己的思維了,要善用微信指數,或者其它訂閱工具,甚至開發數據抓取,來為自己的選題和內容優化做服務,從而更快、更準確地為用戶提供內容服務。
運營策略的轉變
1、整合自媒體,機構化運作
在現在的形勢下,公眾號數量已經破2000萬,而用戶注意力稀缺,頭部媒體的底子更強,這就會導致微信公眾號上的自媒體單槍匹馬的作戰,真的越來越難突圍了。
考慮到微信最近一連串發力——封號、賬號遷移、賬號改名、扶持小程序等等。也越來越多的賬號選擇機構化運作。
比如短視頻領域內的一姐『papi醬』、時尚界的一線自媒體『gogoboi』、軍事界的頭牌『局座召忠』、消費領域的高端玩家『大玩家張磊』等等無不從個人賬號轉為機構號。
啟示:
或許未來公眾號零散的個體將被整合,越來越像娛樂業的經濟公司,對自媒體采取簽約制、系統化培訓零散的自媒體,效果應該更專業更好。
2、自媒體品牌化
在微信公眾號的運營上,大號也要逐漸形成自己的標簽,吸引認可你標簽的群體,進而過渡到品牌化上。
『同道大叔』依靠自己的星座標簽,成功套現1.78億;『黎貝卡』在自己的公眾號上5分鐘賣光100輛車; 和菜頭在公眾號『槽邊往事』上賣松茸,39分鐘售罄;『Spenser』 的寫作課程3天賣了200萬。
他們能在公眾號唱衰期依然保持強號召力與變現能力,也是由于粉絲的喜愛與信任而形成的自媒體品牌效應。
廣告教父David Ogilvy曾說:
The more people trust you, the more they buy from you.
用戶越信賴你,就越買的你賬。
啟示:
將自己的公眾號設立一個鮮明的標簽,努力經營好這個標簽,形成一個品牌形象,并將這個形象感染到粉絲。
3、內容矩陣化運作
做垂直細分的內容會收獲精準粉絲,但也會帶來粉絲量不夠大的后果。所以將多方面的內容連接起來,形成了多方位的內容矩陣,組合出力,也是一個大的趨勢。
主要分為平臺內的矩陣化,與平臺外的矩陣化。
比如『十點讀書』旗下就有『十點電影』、『十點電臺』、『她讀』等等,不同的公眾號有不同的內容側重面,組合起來,布局多層次的粉絲群體。
又比如估值3000萬的自媒體工作室”辛里有束“,旗下有『胡辛束』、『胡炮兒』,以及個人號『山口三姨太』,3個賬號別有3種不同的相互補充,輔助發展。
平臺外的矩陣化就是現在成為趨勢的多平臺運營——對內容進行多平臺分發。
像頭條號、大魚號、百家號、網易號、京東號等等增長步伐迅猛,它們除了培養一部分自己平臺上的自媒體人,也吸納了不少微信公眾號上的自媒體入駐。
啟示:
畢竟人都是多元化的個體,不止一面。如果能夠聯合多元素的內容,將內容矩陣化運營,使多個垂直細分的內容相互接觸與關聯,運營效果一定更好。
4、社群化運營粉絲
社群運營又是最近來發展的重點,社群運營的好處是彼此間興趣的強關聯,讓用戶有了更強的歸屬感,因而運營的轉化率會更高。這一方法,就是激活了粉絲的粘性,還實現了粉絲與粉絲之間的互動,增加了用戶的歸屬感。
像是會員人數超200萬,年營收破7億的『樊登讀書會』,以及今年上半年融資1億多,估值20億的『吳曉波讀書會』。它們都為用戶們搭建了平臺,建立多個學習社群,用戶自主發展,實現自治,并且還能參與生產內容。
啟示:
有效的粉絲量遠勝于粉絲數。社群運營只會越來越成為趨勢,并且在社群內,用戶也能成為潛在的內容生產者。適時地將用戶引導至群體內,配以有效的用戶運營,一定會收獲不俗的轉化率。
微信改進的猜想
1、『看一看』推薦機制升級,SEO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就目前大家的反饋來說,微信『看一看』功能的利用率很低,主要是因為里面的文章太水,提不起大家的閱讀興趣。本來指望能比肩『今日頭條』的商業模式,給微信用戶帶來精準匹配的推薦閱讀,『看一看』的高開低走著實淋濕了大家的熱情。看來,微信方需要進一步升級機器推薦的算法,好給優秀的內容更多的展示機會,這也會成為微信自身非常好的商業化模式。
啟示:
在『看一看』改進之前,內容創作者們還是要注意做好SEO,一篇優秀的文章能被推上首頁,一定會給創作者帶來莫大的好處。詳情查看:為什么10萬+的標題越來越長了?
2、公眾號付費閱讀的來臨
之前有傳聞說iOS版或將擁抱打賞功能的回歸,果真如此的話,年初馬化騰說的公眾號付費閱讀應該就不遠了。
啟示:
付費閱讀的來臨,會帶來內容變現的又一輪升級,對于內容創作者來說是利好也是壓力。一方面自己的辛苦耕耘能得到回報,另一方面,真金白銀的內容戰場也來不得懈怠與敷衍,提高自身知識儲備與輸出能力是永遠的核心。
3、小程序紅利期的到來
小程序最近迭代的速度,大家有目共睹。雖然違規被封的也是毫不留情面。新增加的『群小程序』讓小程序的入口變大,不少自媒體夠介入了小程序。用完即走的小程序,能否持續發力贏得自己的一片天,還請大家持續關注。
啟示:
畢竟是被”大神“張小龍看好的,最近的迭代速度也很快。對新的事物保持敏感,能搶占先機也不失一種穩妥的策略。
4、短視頻的暫露頭角
微信新版本更新以后新增了視頻編輯的功能。詳情請看:視頻都可以編輯啦!微信6.5.10更新7大功能
使用后的反應都還不錯,上手簡單,使用場景也不少。不知道在段視頻持續火爆的當下,微信是否給自己留有了一席短視頻的發展空間。
啟示:
短視頻的表現力和趣味性是圖文所達不到的,有短視頻方向優勢的自媒體人,可以試著從輕量化的短視頻切入來做嘗試,或許當風口來臨的時候,你就是最先入場者!
總結一下
微信公眾號的紅利期已經過去,這也象征著微信公眾號在邁向成熟。在一個趨向成熟的生態下,唯有卸下浮躁的心態,找準自己的定位,踏實做內容,用心對待用戶,才能收獲用戶的肯定。
回到微信公眾號的slogan: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
這句話5年未變,或許在在浮躁的公眾號創業期,你我都要不忘初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