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老化,如何「留存」與「拉新」?
原標題:品牌“老”了,該怎么辦?
我們常常感概,這20年世界變化太快。
稍不留神,紅遍全球的巨頭就可能倒下(想想諾基亞)。那些曾被寫進教科書的品牌,一旦不求新求變,不出2-3年也就過氣了(Zara、無印良品、海底撈都人氣下降的厲害)。
「品牌老化」成了不少企業主心里明白卻又不愿意面對的一個話題。
其實,品牌老化了,起碼是有品牌的對不?很多企業連品牌知名度都沒做起來呢。
隨著消費者的成長以及產品生命周期的不斷演變,品牌的老化也是正常趨勢。
一般來說,品牌的發展的路徑是:起步-高速發展-穩定發展-逐漸走下坡路。
到了下圖示意的關鍵節點,就會有很多選擇。是任由發展,逐漸走向Dying死亡的下坡路;還是開拓“第二曲線” 重新開始?
但,選擇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
猶豫的關鍵在“沉沒成本”上。要重新開始一個新的品牌,之前的積累的品牌資產怎么辦,現在的客戶會不會流失?現在雖然增長慢,但是還有收入,如果變了,萬一......
于是,很多企業想著稍微變一下就好,既然年輕人是消費主力,那么換個更潮的logo、新穎的包裝、年輕的愛豆代言人并在抖音快手做直播......
但效果呢?一定不太好。大家想想,品牌煥新的成功故事,說來說去也就是中國李寧、百雀羚這些,十個手指頭都數的過來。
這里面有幾個問題:
第一,品牌老化是企業創新能力弱、商業模式落后、經營管理落伍的表征。如果想品牌長青,要先從戰略上著手,方向錯了,越努力,跑得再快也離終點越來越遠。
第二,雖說年輕人是有活力的,抓住年輕消費群體,品牌自然有了新能量。但是,現在年輕人真的跟以前不一樣,想抓還不一定抓得住。
他們天然反權威,不喜歡被貼標簽,有獨立的觀點。用傳統思維模式、過去的產品形態做年輕人的生意,還不一定行得通。
第三,雖說年輕人是消費主體,但是付費能力并不一定強,企業跟風追年輕人也許會失去更大的市場。
下圖埃森哲2018年的《新消費新力量》報告放在今天還是有參考價值。
雖說社會活躍的主力是年輕人,但是消費群體是多樣的。在很多行業,現在的消費中堅依然是中年甚至銀發一族。
所以,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抓住目標客戶的需求,不斷創新與進步也許才是唯一出路。(當然,老干媽、茅臺這些品牌又老又牛的,我們學不來)今天我們簡單談談如何品牌煥發活力。這個話題很大,跟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都相關,每個公司情況也不一樣。僅僅提出幾個方向,開拓思路。
一、留存和拉新策略
品牌老化從客戶角度來看就是現有客戶成長了想走,怎樣留住?新客戶還沒有,怎么吸引過來?
1、留存,繼續服務現有客戶,減少流失
一個方法可能是嘗試通過會員制,增加客戶與品牌的粘性。忠實會員會隨著時間的沉淀更加有價值。
當然,這不是讓客戶買個終身白金卡就能留得住的,靠得是優質的產品以及有溫度的服務。來自瑞典的宜家家居就是個例子,各種年齡的用戶都是宜家的忠實使用者。
從1951年開始印刷《家居指南》,并開始以此與訂閱者(最初的會員雛形)建立溝通與聯系。如今,70歲的宜家依然走在創新的路上。
2、拉新,吸引新人
最好的案例就是快樂肥宅水-可口可樂了,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可口可樂年輕的奧秘》中有提到:
“可口可樂的不僅僅對現有用戶作為唯一的對話對象,而是專注于用戶群的更新。通過深入的與新生代對話,增加話題性傳播內容,更有趣的活動,還有更酷的設計......讓品牌持續保持著活力。”
二、多品牌策略
在企業品牌規劃中,我也會常常建議有資金有實力的公司嘗試多品牌策略。
將產品品牌與公司品牌分開,新的品牌嘗試新的產品、面對新的市場、用新的運營模式。
說到多品牌,不得不服的是寶潔公司。旗下光洗頭水就有海飛絲、潘婷、沙宣等...針對不同細分人群的各種需求有不同的產品應對。
雖說這幾年被很多小而美的品牌搶了不少生意,海飛絲、潘婷也越來越下沉了,但是SKII、歐樂B等品牌一直蠻有活力的。
多品牌的好處是分散了風險,即便是嘗試不成功,對公司品牌沒有太大的影響,大不了再來過。
還有,如果原有品牌之前很強,曾經是不少人的記憶,那么創立新品牌說不定還可以喚醒沉睡客戶,值得嘗試。
比如我們一代人的記憶必勝客、哈根達斯正在日漸老去。我認為正是嘗試多品牌的時候,等這代人都老去了,再有新的品牌已經沒有了之前的積累。
小米的紅米品牌就是多品牌精準定位帶來品牌觸底反彈。還有九毛九餐飲孵化出來的太二酸菜魚等,都是成功的案例。
如果原有品牌已經到了衰退曲線的末端,那么就更加應該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搏一搏。比如步步高智能手機后來的vivo品牌的成功就是榜樣。
多品牌戰略的壞處是風險很大,相當于重新開了個公司,萬一還不成功呢?另外,新的團隊帶來的運營難度增加,成本高,和原有團隊的融合都不得不考慮.這些都是很多企業一直不敢嘗試的主要原因。
三、開發新市場、新客戶
如果不適合使用多品牌策略,可以嘗試尋找新的市場,開發新客戶。
業務拓展不但能給創新爭取時間,也能為品牌帶來活力甚至增值。
我所在的城市廣州有一家非常老字號的酒樓-陶陶居(也就100多年歷史)。2015年之前,快要倒了,現在成了廣州排隊最火爆的餐廳(無論什么時候去,平均等位也就100個號左右吧)
當然,這中間經營者換了,歸屬公司變了。但從結果來看,原來已經暮年的品牌又活過來了。
新陶陶居擺脫了在老城區開店的傳統,在鬧市區人氣最旺的Mall開店,目標客戶從街坊鄰居擴展到年輕人以及外地游客。裝修時尚年輕,但又保留了老字號的傳統元素。菜品也是保留了粵菜經典之外,添加了年輕人喜歡的各種奶茶、焦糖布丁...
就算百年“老”品牌只要不斷求變,開拓新的消費群體,都可以在新的市場中煥發生機,更別說其他相對年輕的品牌了。
還有一些成熟品牌通過下沉市場或者開拓海外市場,獲取新的機會,成功的例子也不少。
比如巨頭麥當勞、肯德基,還有前面說到的寶潔這些品牌,早就瞄準了巨大的中國三五線城市,一直很活躍。
國內品牌出海歸來的品牌比如飛躍、波司登等,搖身一變,成了潮牌。
四、靠創新產品翻身
在重返蘋果公司后的第一年,喬布斯推出了「非同凡想」廣告和iMac。這款色彩鮮艷的半透明家用電腦,成為蘋果“起死回生”的關鍵。
iMac不再是米色的方形主機和顯示器、纏得一團糟的電線和厚厚的安裝手冊,而是一部友好的、生氣薄薄的裝置,手感順滑,賞心悅目。
當年的評價是這樣的:
“這不僅是近幾年來推出的外觀最酷的計算機,同時也是一個強有力的宣告,硅谷這家最初夢想公司終于不再夢游了” 。“ iMac是一個行業的華麗轉身“。”喬布斯采用的是15年前一樣的策略-制造大受歡迎的產品,發動無比強大的營銷攻勢,這個策略曾經讓當時的蘋果公司大獲成功。”
iMac是蘋果新紀元的開端,更是履行了「非同凡想」的承諾。
一個產品(現在大家叫爆品)確實能給品牌帶來新生。當然死磕產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專注與堅持缺一不可。
蘋果的產品從來沒有說目標客戶是年輕人,但是“酷”、“超出想象”、“科技感”等內涵一直吸引著全球各地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品牌也始終有著澎湃活力。
五、品牌形象升級
如果產品本身很好,但是是因為品牌形象有點過時、包裝有點陳舊,可以通過煥新賦予新的內涵。
最好的例子就是有著600年歷史的故宮的品牌升級了。現在的故宮已經成了新晉“網紅”、超級IP。
不但是文創產品,打開故宮的網站,撲面而來的就是傳統與創新的極致融合。(想想我們很多公司的網站,真的是太不講究了。)
故宮現在成了年輕人心中最潮的文創形象,品牌年輕嗎?當然。
這個話題我在《品牌升級就是換個logo?》有談到:
“品牌好久已經沒在市場上沒聲音了,這時候有必要重新喚起消費者/用戶的認知。再或者品牌在衰退周期中,需要尋求第二曲線增長,這個時候做品牌升級也是好時機。”
不過品牌形象升級之前,必須戰略先行,制定產品規劃并與消費者、合作伙伴、員工溝通,這樣的品牌升級成功的可能性更高。
六、營銷方式創新
幾年前阿迪達斯復古Stansmith小白鞋的成功就是通過KOL、COL的口碑瘋傳以及傳說中的饑餓營銷再次翻紅。
很多品牌落伍的原因是因為消費者變了,營銷通路變了,但是企業還是在用原來的方式做推廣。(下面這個圖雖然是2008年的,但是放到今天依然適用)
大家可以感受到的營銷的方式的演變過程是:個人推銷-電視廣告-品牌IP-KOL代言-口碑以及自傳播..
現在還不積極擁抱社交媒體、把客戶體驗做到極致的公司必然會失去機會。
七、組織創新
最后,但是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品牌要變得有活力,組織也必須做調整。
雖然很多40-50歲的人偶爾也用抖音,成為B站的后浪...但是一個中年人能完全理解并接受年輕人的思維方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特別是那些對二次元、彈幕、喝奶茶、打游戲等骨子里都排斥的中年人,就別想著去幕前指導產品設計、品牌傳播了。讓年輕人去跟年輕人對話吧!
當然,如果能夠發揮年輕人的執行力、創新力再加上有經驗的管理者的戰略思考以及全局的把控,這樣的組合戰斗力最強。
一些管理者自以為了解年輕人,但是內心抵制變化,在做決定的時候又回到傳統的思維方式。用原來的流程、原來的模式,只為品牌換上新的外衣,便想著去應對已經變化了的市場。
這樣的嘗試是一場必輸的賭博。
品牌的創新,離不開深入地洞悉目標客戶,不斷打磨產品,擁抱營銷方式的變化,用新的組織去應對新的變化...
以上,希望有所啟發。
備注,文中提到的文章鏈接在下面:
1、情感驅動,可口可樂年輕的奧秘
2、品牌升級就是換個Logo?
作者公眾號:時光筆記簿 (ID:Think-Growth)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